“教少學多”
認識到了這樣一個關系之后,我無論是在校內教學,還是在校外給企業或政府部門做培訓,就逐漸養成了這樣講授的習慣:首先要站在思維的制高點,看是否可以提升思維的高度;然后從實用的角度,看能否提煉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盡量演變為帶有技能性的東西。
通過這樣的探索,我漸漸向“教少學多”的目標靠攏了。這一理念,最早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的時候學到的,回國后我還就此做過經驗介紹。其實,在中國的教育智慧寶庫里,就有“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之說。如果做不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教少學多”的目標就無法實現。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只有精選知識點,通過這些知識點來傳授方法和思維方式。這相當于古人講的,不只是授之以魚,更是授之以漁。知識,只是“魚”,而思維和方法,才是“漁”。
正因為越來越認識到思維的重要性,我在繼續開設“經濟學”課程的同時,也開設了“批判性思維”這一課程。
如何做到“教少學多”?我的體會是,通過重要性、難易度、輻射度三個維度來選擇知識點,并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其中的輻射度,就是指可以舉一反三,從中學到方法和思維,從而輻射到本課程之外,甚至輻射到本專業、本學科之外。
對于既重要又難,且輻射面廣的內容,我會重點講授,并采取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聯系實際等多種方式。一般來說,這樣的知識點,在一門課程中不會超過20%,但我會占用大約80%的教學時間。這也算是“二八原則”在教學中的應用吧。
對于其他內容,我一般不講授,而是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并抽取一部分知識點,采取讓學生上臺講解,然后教師點評的教學方式。不講不等于不考。每當學生問我“考什么”時,我的回答是:“我講過的和我沒講過的。”
這樣的教學安排,當然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一樣了。這就需要我們用上面的機會成本來進行抉擇了:是讓學生學100個知識點,然后在考試后忘掉,還是掌握10個知識點,然后終身受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