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認知:如何成為洞悉底層邏輯的思維高手
- 吳常
- 3196字
- 2022-05-18 20:07:04
〇法則9 算法:組合舊信息的創新法則
提起創新,很多人會想到喬布斯,他們認為喬布斯和他的蘋果公司是我們這個時代創新的典范。然而,如果有人說,喬布斯和蘋果公司其實沒有創造任何東西,只是在挑戰很多人的認知。你覺得對嗎?我覺得這句話是事實。
可能會有人列出一大堆蘋果公司生產的產品來反對這句話,這些東西包括:個人電腦、鼠標、圖形界面、MP3播放器、iPhone和iPad等。
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一個個地搞清楚,這些東西究竟是不是喬布斯發明的。
先說個人電腦,我們知道喬布斯和他的合伙人沃茲尼亞克,是在1976年開始研發蘋果電腦的,這款電腦在市場上取得的成功,為今天的蘋果公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大多數人認為蘋果一代主機就是史上第一臺個人電腦。
歷史的真相卻不是這樣。早在1974年,一個叫愛德華·羅伯茨的人發明并制造了第一臺個人電腦——牽牛星。只是這臺電腦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市場上沒有取得成功,而喬布斯等二人在它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例如降低了電源的溫度和風扇的噪音等,之后個人電腦在市場上一炮而紅。
在這之后,施樂公司的老板希望投資蘋果。于是,喬布斯對他說,讓我看看你們公司的研發中心都在做什么,我就讓你投資。
喬布斯之所以提出這個要求,是因為他早就從雜志上看到,施樂公司有一個專門研究黑科技的研究中心。施樂的老板覺得喬布斯提出的要求十分無理,但他又不想錯過如日中天的蘋果公司,只好勉強答應。
當喬布斯走進施樂的研發中心時,有兩樣東西——圖形界面和鼠標——瞬間吸引了他的注意。喬布斯對這兩個神奇的事物感到震驚,他當下認定這兩個東西就是個人電腦的未來,施樂公司自己擁有這么偉大的發明,還要投資蘋果,簡直是太愚蠢了。
之后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喬布斯將施樂的發明帶出了研究所,整合改進后投入市場。這便是第一代麥金塔電腦。比爾·蓋茨受到它的影響,才做出了他的搖錢樹——Windows操作系統。
喬布斯沒有創造任何東西,那他到底是不是一個創新者呢?當然是,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喬布斯的創新,并非創造一個全新的事物,而是將現有的事物加以改進,或重新組合。其重點是要將產品從能量到信息,再從信息轉化成能量的管道徹底打通,進而在市場上取得了成功,以至于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他發明了這樣東西。
這便是喬布斯的創新法則,他也用這條法則一次次地復制了自己的成功。
例如MP3播放器,本是三星的一家子公司發明的產品,而喬布斯在它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便攜式多功能數字多媒體播放器iPod。
第一部智能手機,本是IBM旗下的西蒙公司發明的,誕生于1993年,第一個掌上電腦是奔邁公司在1991年推出的。喬布斯將它們二者進行結合,加上了多點觸屏和Linux內核的操作系統,便有了后來的智能手機iPhone。
早在1989年9月,網格公司(GRiD Systems)就成功制造了第一臺商業化的平板電腦,但大多數人都是在2010年以后喬布斯推出iPad時,才知道了這個東西的存在。
看到喬布斯的故事,有人可能會說,既然喬布斯沒有創造新的事物,都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功,那我們如果絞盡腦汁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是不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呢?
很可惜,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有兩個方面可以證明。
首先是歷史記錄。關心技術的人都知道,有一個學科最近非常出名,那就是科技史。根據科技史學專家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歷史上幾乎每一個重大發明,被廣泛承認的發明者大都不是最先發明這樣東西的人。
比如,第一個發明蒸汽機的人,不是瓦特,而是塞維利;第一個提出進化論的人,不是達爾文,而是華萊士;第一個申請電話專利的人,不是貝爾,而是格雷……如果一直這樣列下去,這個名單幾乎可以涵蓋人類的每一項重大發明。
可以說,人類社會這種忽略首次發明者的現象,并非巧合:任何一個新事物出現后,想要持續存在下去,都必須得到可維持其存在的能量和信息,這包括當時的技術和人的觀念、需求等。
例如,西蒙公司于1993年推出智能手機時,當時的技術環境根本無法將產品信息轉化成市場需求的能量,而到了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iPhone時,因為有了3G網絡、多點觸屏和低功耗高性能的CPU,手機完整的信息——能量通路打通了,所以iPhone取得了成功。
因此,可以說,喬布斯的偉大不在于他是不是發明者,而在于他能夠看清一條條“信息—能量”的轉化通路,并在環境成熟的時間點,將原有的信息重新組合。那些只善于天馬行空的發明者,他們的發明往往由于過于超前,而無法在當時的環境中集結足夠的能量,只能被當時的世界定義為一個不靠譜的想法。
此外,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發明一個全新的事物,本來就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所謂的新事物都是由舊事物和舊信息組成的。
就像我們說過的,人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由蛋白質組成的,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氨基酸是由碳、氫、氧、氮等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而所有粒子都是由受限的能量組成的。組成上述一切的結構和方式就是信息,所以創新的本質就是:將現有的舊信息組合成新的信息,并為其提供維持存在的能量。
例如之前講過的首飾店的故事,首飾店老板就是將首飾銷售、圣誕節和天氣保險三件舊的事物組合在一起,便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產品。所以說,創新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只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1:找到一個目標領域,用本書的模型畫出這個領域的位置地圖。
步驟2:為地圖中的每一個位置,畫出現有的“信息—能量”通路。
步驟3:擴展這張地圖,將相關聯的信息和位置添加進來。
步驟4:嘗試著刪除一些信息,看看能否產生新通路。
步驟5:嘗試著添加一些信息,看看能否產生新通路。
步驟6:嘗試著找到之前曾經存在的信息,重新添加進來,看看能否產生新的通路。
步驟7:將新組成的信息和通路進行篩選,找出能量流動性最強,通路最為暢通的。
步驟8:測試。
步驟9:根據環境反饋的信息,進行調整。
上面的這些步驟就是一個完整的創新流程,這應該是你之前在任何地方都沒見過的創新方法。當然,到目前為止,對大家來說,這個流程還有些問題,因為大家還沒學完本書的創新模型。不過,不用著急,大家只要繼續往后讀,很快就可以掌握本書的模型及法則。你只要能熟練掌握這些,就能夠利用它們完成自己的創新。
我們利用創新模型,創造出來的東西是什么呢?換句話說,一切創新的目標最終是要得到一個什么結果呢?答案就是算法。
算法這個詞原本是一個編程術語,是指問題解決方案的準確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代表著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它本質上就是我們使用信息和能量的方法,而這種方法本身也是一組信息。
在現實中,人體內的基因就是一種算法,人的性格也是算法,市場經濟是社會生產的算法,政治制度是權力運行的算法,語言、文化是社會形成的基礎算法,互聯網是信息社會的算法,核聚變是太陽的算法,大爆炸、膨脹、熵增、熵減是宇宙的算法……可以說一切事物都跟算法有關。
最重要的是,我們開始所說的效率法則,其實說的就是算法的效率。例如1492—1493年,哥倫布同時發現了南北美洲,而南美洲的自然資源遠比北美洲豐富,可為什么后來北美洲產生了發達國家而南美洲卻都是發展中國家呢?
這個問題的形成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算法”的區別。美國雖然沒有南美洲那么豐富的金銀銅鐵等礦產資源,但它有一套在當時來說高效的政治制度。正是這套制度,讓它用較少的資源創造了較多的能量,將南美洲遠遠甩到后面。
所以說,“算法”才是最重要的信息,無論是5G、6G、物聯網、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納米技術、神經科學、腦機接口,還是我們現在正在學習的本書的理論知識,其實都是一套算法,它能幫助你用更高的效率實現自己的目標。
總結
這一章,我們介紹了喬布斯的創新雖然不是原創,卻是比原創成功得多的創作,因為他是在環境最合適的時候,或重組或改進了之前存在的信息,并打通了能量轉化的通路,才能一舉獲得成功。隨后,我們為大家提出了成功創新的行動步驟,但這些步驟需要等大家看完本書之后才能使用。最后,我們告訴大家,其實一切創新的目標,都是創造一種特殊的信息,那就是算法;而算法,其實就是我們整個宇宙的運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