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內耗:過一個不累的人生
- 若杉
- 2550字
- 2022-05-18 20:06:45
生活變得無趣,是從不敢承擔責任開始的
01
不參與,就不會輸?
一個讀者給我留言,他說自己的生活過得很無趣。領導分配給他的一些工作很瑣碎,也不是他的職責所在,但是也不想反駁,勉強答應之后又不愿意去做;和朋友們一起吃飯,問他想吃什么,回答永遠是“隨便”兩個字;女朋友讓他考一個證書,他覺得沒有什么用,最后也沒有考。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他在留言中問我,自己到底怎么了,好像對什么事情都沒有興趣。
看到這位讀者的留言,我想起原來上學時的一個同學。那個時候,我們剛剛開始有了化學課,這個同學的成績很好,除了化學。期末考試在考化學的時候,她以身體不舒服為借口,沒去考試。之后成績公布的時候,她的總成績雖然一般,但仍然和其他同學說:“我就是沒考化學,要是考了,總成績說不定可以排進全班前五。”
如今想來,同學當時的舉動有些可笑,是典型的“我沒有參與,就不算輸”的思維。其實,這種思維在很多人身上都有體現,也不只是發(fā)生在學習這件事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逐漸長大,“我沒有參與,就不算輸”的思維仍然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就像那位給我留言的讀者,從表面上看,他是因為“佛系”導致了自己生活的無聊,實則是因為這種“我沒參與,就不算輸”的想法。換一種說法就是,不想承擔責任。
領導分配任務,他雖然不想做,但沒有反駁,最后勉強做完,因為不想承擔反駁后的責任,所以選擇不反駁、不作為;和朋友一起吃飯,只選“隨便”,因為選擇就要承擔所自己所點菜品是否好吃的責任,不想承擔,所以不選擇;不參加考試是因為一旦考不過就要承擔不努力或者不聰明的責任,不想承擔這種責任,所以一開始就拒絕。
這種拒絕一切的態(tài)度看似云淡風輕,其實背后最大的風險是把自己扔到一個自以為安全的籠子里,然后看著外面世界的風云變化,自己則獨守著無聊,也不知道如何改變。
02
為什么我們會不敢承擔責任呢?很多人不敢、不愿承擔責任,大致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習慣性外化。
當一個人不想承擔責任的時候,最簡單的方式便是把責任歸到外界。就像我的這位讀者,當我告訴他,你可以主動與領導討論可以承擔的工作內容,和朋友吃飯可以不選擇吃“隨便”,甚至可以拿起書本,為一場久違的考試拼搏一次。這些都會讓日子變得充實,不再像原來那么無聊。而他的回答不出意料——領導不同意怎么辦?朋友不高興怎么辦?考試考不過怎么辦?
是啊,只要選擇什么都不做,自然就不用面對這么多的怎么辦。換句話來說,如果不是領導不懂自己、朋友太挑剔、考試太難,那我們本來可以過得更好。我們其實從小就懂得了用這種方式處理問題。比如,一個小孩走路時摔倒了,父母或者其他人就會說:“都怪這破路,讓孩子摔了一跤。”這樣就輕而易舉地把責任推給道路,誰都不用摔倒負責,這是我們能夠想到最簡單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第二,內心恐懼。
恐懼的核心是失敗。在很多人的內心都有一個理想化的自我,這個自我無所不能,可以輕易考到很高的分數,可以在工作上如魚得水,可以扮演一個成功的丈夫,但理想終歸是理想,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挫敗和不如意,不能讓內心里那個理想化的自我得以在現實中展現。
有一個最簡單的維持心中理想化自我的方式,就是什么都不做,或者盡量少做。這樣就會謎一般地在內心形成一種意象——我是好的,我是無所不能的,有些事情只是不做而已,并不是我做不好。既然選擇了什么都不做,便盡可能地避免了所要承擔的責任。
第三,自卑。
自卑的人有一個堅不可摧的自我評價——我是不好的。有自卑打底,有一點小事沒有做好或是沒有讓別人滿意,都會對他們造成致命的打擊。
一個朋友曾經因為和朋友出去玩,自己推薦的餐廳沒有讓大家吃得開心而內疚了很久。他恨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連推薦餐廳都沒辦法讓大家滿意。為了不再有這種內疚,在那之后,他選擇只當一個追隨者,不再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底色的自卑,所以不敢承擔責任。
03
不敢承擔責任的人,會失去什么?
在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問題時,我們總是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推卸責任,比如,怪自己生錯了時代、怪原生家庭不夠美滿、怪領導太苛責、怪生活中的意外太多。
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于非我的因素,看似可以很輕松地獲得解脫,把自己從失敗、瑣碎和煩亂中解脫出來,可以不承擔、不改變、不作為。這么做好像可以輕易地解決所有問題,卻是以生活變得無聊和死氣沉沉為代價的。
我們都曾經有過無聊的瞬間和無聊的階段,可以真正打破這種無聊的,就是重新回到生活中,嘗試沒有做過的事情、認識陌生的朋友、品嘗從未吃過的食物,再開啟一段新的旅程。每一次嘗試都有可能失敗,都有可能讓自己受傷,但拒絕了失敗的沮喪,也就同時拒絕了成功時的快樂與滿足。生活是一個大禮包,里面未必都是讓你滿意的禮物,但你不打開,永遠都不知道會不會有驚喜。
我曾經也在一段時間里陷入了無聊的狀態(tài),覺得生活變成了一條直線,每天在咨詢、寫作和讀書之間來回切換,之后又因為疫情的關系,沒辦法見到更多的人,生活一度喪失了活力。于是,我選擇在一個安靜的午夜,認認真真地把這些年寫過的日記、發(fā)過的朋友圈都翻看了一遍。
我看到了自己辭職時孤注一擲的勇氣;看到自己學習咖啡,想到了沖出第一杯咖啡的驚喜;看到自己第一次走進咨詢室,仍然記得那種不可名狀的緊張;也看到自己真正擁有一個工作室時那種說不出的興奮。
這些大大小小的挑戰(zhàn)與嘗試新事物的緊張和興奮構成了過往還算豐富的回憶,也因為這些過往的存在讓自己相信,未來依然會有更多的驚喜出現。于是,第二天,我戴著口罩,走出家門,買了一束花,認真地修剪并在花瓶里插好。那段低落無聊的時光至此結束,我慢慢找回了生活中的活力。
對于很多害怕失敗、害怕承擔責任的朋友,我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就是學會把你自己和所做的事情分開。簡單來說就是,一件事失敗了,并不代表你自己不好,它只能代表你沒有把這件事情做好。如果僅僅是某件事情沒有做好,那只要重新努力,把事情做好就好了。但如果定義為“自己不好”,就相當于整個人被否定,被一棒子打死。這看似簡單的區(qū)分,對于很多人來說,卻有著天壤之別。
當一個人不再輕易否定自己,不再輕易對自己說“我不行”,他對失敗的恐懼就會減少,不再畏懼承擔責任。承擔責任從來都不輕松,但努力去做會讓你重新找到生命的活力,可以積極面對生活中的變化和挑戰(zhàn)。
生活不再無聊,是從懂得為自己負責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