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選擇好你的目標,當下應該做什么(2)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在樹立目標和實施過程中,誰都不可能不經歷任何階段而一步登天。小目標的積累過程很重要,根基不穩如何能建大廈?

因此,認真地做好今天的事,就是在給明天奠定基礎。記住,成功,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出來的。

樹立目標永遠是重要的,航海沒有航標燈和經緯儀就會迷失方向,我們在人生海洋中的奮斗也是如此。切記必須要有自己的目標。

5.定位自我,保持真我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從社會人際關系學的角度講,人都處在兩個層次的社會關系之中:一是每一個人都歸屬于一定的民族、階級或黨派,生活在一定的國度,處于人際間的宏觀關系之中;二是每一個人都有親屬、同事、上下級和業務聯系等關系,處于人際間的微觀關系中。每個人總是要同時以“宏觀身份”和“微觀身份”來對待和處理人際間的各種關系。不管是國家同國家之間的沖突與聯合,階級同階級之間的抗爭與妥協,還是個人同集體的對立與協調;不管是人們痛苦的離別,還是快樂的團聚;是深深的思念,還是暗暗的詛咒;是善意的勸告,還是惡意的挑撥;是殘酷的爭斗,還是友好的合作;是虛偽的應對,還是真誠的共處;是冷漠的相待,還是熱情的交往……所有這些,都在人際間發生、發展、變化。也正是這些人際間的悲歡離合、冷暖親疏,構成了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卷,構成了紛繁復雜的社會。

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世界是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都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一個人要在社會上取得成功,首先要確定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

確定自己的角色就是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給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定位。

卡耐基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教訓:

當我由密蘇里州的鄉下到紐約去的時候,我進了美國戲劇學院,希望能做一個演員。我當時有一個自以為非常聰明的想法——一條到達成功的捷徑,這個想法非常之簡單,非常之完美,所以我不懂得為什么成千上萬富有野心的人居然沒有發現這一點。這個想法是這樣的:我要去學當年那些有名的演員怎樣演戲,學會他們的優點,然后把每一個人的長處學下來,使自己成為一個集所有優點于一身的名演員。多么愚蠢!多么荒謬!我居然浪費了很多時間去模仿別人,最后終于明白,我一定得維持本色,我不可能變成任何人。

這次痛苦的經驗,應該能教給我長久難忘的一課才對,可是其實不然。我并沒有學乖,我太笨了,希望那是所有關于公開演說的書本中最好的一本。在寫那本書的時候,我又有了和以前演戲時一樣的笨想法。我打算把很多其他作者的觀念,都“借”過來放在那本書里使那一本書能包羅萬象。于是我去買了十幾本有關公開演說的書,花了一年時間把它們的概念寫進我的書里,可是最后我再一次地發現我又做了一件傻事:這種把別人的觀念整個湊在一起而寫成的東西非常做作,非常沉悶,沒有一個人能夠看得下去。所以,我把一年的心血都丟進了廢紙簍里,整個的重新開始。這一回我對自己說:“你一定得維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論你的錯誤有多少,能力多么的有限,你都不可能變成別人。”于是我不再試著做其他所有人的綜合體,而卷起我的袖子來,做了我最先就該做的那件事:我寫了一本關于公開演說的教科書,完全以我自己的經驗、觀察,以一個演說家和一個演說教師的身份來寫。

卡耐基取得了成功,是因為他終于明確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從他自己的角度來從事社會活動。

人對自己角色的確定,一方面是自我評價,一方面是他人評價,同時也是由社會分工確定的。所以,人的社會角色也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每個人都要根據角色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夠在社交中受到歡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現在有些人在臺上的時候,很得意,一旦下了臺,就灰溜溜的不知所為。相反,有些人自以為很能干卻得不到領導的賞識,整天牢騷滿腹,一生就在這種牢騷中度過。這些人都是不能正確面對自己的社會角色,難以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導致人生失敗。

其實,人對自己角色的認同,就能使人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在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與周圍的人建立友好的關系。

有一位詩人寫了一首詩,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欣賞、借鑒。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頂的一株松

就做一叢小樹生長在山谷中

但須是溪邊最好的一小叢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就做灌木一叢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灌木,就做一片綠草

讓公路上也有幾分歡娛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只麝香鹿,就做一條鱸魚

但須做湖里最好的一條魚

我們不能都做船長,我們得做海員

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

工作有大的,也有小的

我們該做的工作,就在你的手邊

如果你不能做一條公路,就做一條小徑

如果你不能做太陽,就做一顆星星

不能憑大小來斷定你的輸贏

不論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一名

明確了自己的角色,你才能在社會的舞臺上成功地表現自己。

6.找到屬于你的天地

每個人都應當有適合自己的目標和天地,不要把他人成功的家園當成了自己的棲息地。

被譽為“中國的保爾”——張海迪的事例最能說明志存高遠而且不屈服命運的斗志將使人擁有無限能量。

1960年張海迪在幼兒園的一次文藝表演中突然跌倒,經醫生反復檢查后,診斷為脊髓血管瘤。10歲前曾動過3次大手術,摘除了6塊椎板,嚴重高位截癱,自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覺。1970年,海迪隨父母下放至農村。由于當地農村缺醫少藥,農民常受病痛的折磨,為了緩解百姓的痛苦,張海迪自學了針灸,為百姓帶去了福音。

1973年,隨父母遷到莘縣后,張海迪曾有一段時間待業在家。她閱讀了大量的醫學專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免費為病人醫治疾病,同時,她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并自學了外語,為以后的文學翻譯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1年,她被分配到莘縣廣播站當無線電修理工。1983年,調至山東聊城地區文聯創作室工作至今。

多年以來,張海迪以保爾·柯察金的英雄形象鼓舞自己,用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同病殘做頑強的斗爭,同時勤奮地學習,忘我地工作。她自修了小學、中學的主要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近20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她還用自學的醫藥知識和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達一萬多人次,治好了許多疑難病癥,被群眾譽為“80年代的新雷鋒”,被團中央評為“優秀共青團員”。

張海迪已出版譯著《海邊診所》、《麗貝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等,著有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韓國出版。1992年獲中國作家協會莊重文學獎,1994年獲全國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1993年張海迪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張海迪之所以獲得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找到了一片屬于自己的綠洲,一塊適合自己生長、發展的土壤。

“張氏醫寓”的開業,使莘縣城關鎮衛生院發現張海迪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衛生院于1975年將她聘為臨時工,并且單獨為她設了一個科室——針灸科。有了初步的落腳點之后,張海迪覺得要在事業上有所突破,在人生的道路上更進一步,還必須發展自己的專長。她認為對于所學的東西不能淺嘗輒止,一定要找到實現目標的最佳突破口,把追求的目標建立在與自己的條件、才能相當的基礎上。

自己作為一個殘疾人,有沒有長處?最大的長處又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她進行苦苦思索。后來她認定自己的長處是記憶力強,多少東西一旦印入自己的腦海會經久不忘。“對!就學外語,學習了外語,通過對世界的了解擴大我對生活的感受,將來我還可以搞翻譯,提高自己的文學水平,這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張海迪對自己有興趣的學問進行了一番嘗試和篩選,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最佳突破口,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綠洲。

沒有英語教材,張海迪就把“文革”前的舊英語課本整章整本地抄下來。她煞費苦心,自己“編”了一本奇特的英語教科書:一個厚厚的大本子,里面貼滿了她平時搜集的印有英文說明的糖紙、藥品說明書、襪子標簽、煙盒、食品包裝等。她說,讀這樣的“書”,學得快、記得牢。她逢人就問,慢慢地把一些字母串起來。

沒有英語環境,張海迪就充分利用自己的房間,她在書桌上、書架上、床單上寫滿了英語單詞、語句,凡是能用手夠得著的墻上也貼得密密麻麻。在張海迪的書桌上擺著一個泥塑的會搖頭的“小縣官”,那是媽媽送給她的生日禮物。過去工作累了,她常常擺弄它,與之逗樂,現在,卻在它相應的部位上全寫上了英文單詞。

在時間的利用上,張海迪更是分秒必爭。有時,她一邊吃飯,一邊念念有詞地背誦,有幾次竟然把筆插進飯碗里。她本無喝茶的習慣,但為了學習,每天晚上都要沏一壺又苦又澀、像中藥湯那樣的難以下咽的釅茶,借以提神。她還給自己立下了一條規矩,當天背不熟規定的單詞數,就自己打自己的板子。為了按時完成學習計劃,她甚至使用興奮神經的藥物。

艱苦學習,對于身體健全的人來說,只是精力的聚集、體力的消耗,勞累了只需要稍事休息便可得到恢復和補充。而張海迪的學習,卻遠不止于此。她有時連續坐上幾個小時,上身疼痛難忍尚可用頑強的意志來征服,而三分之二的下身卻麻木得如同一塊木墩子。總用一種姿式久不活動,生出一個個褥瘡,這一處感染化膿未封口,另一處又開始潰爛,張海迪就趴在床上,用肘支撐上身,翹著頭,看書寫字。為了攻克英語這座火焰山,張海迪那有知覺的部分肢體,付出的是血的代價。她讀啊,寫啊……張海迪用過的英語練習本,摞起來有兩尺多高,她的英語水平也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達到了高中畢業的標準。

任何人的身上都有一定的長處,我們要通過全面、細致地分析把它挖掘出來,在確定突破口的時候更應該充分地利用這種優勢。張海迪沒有選擇成為運動員、舞蹈家作為人生目標,因為這些需要健全的體魄;她也沒有把美術、繪畫作為理想追求,因為這些又需要外出體驗生活。針對自己記憶力強、空余時間多的特點,張海迪選擇了英語學習作為自己的突破口,這完全是張海迪個人能力與條件所能企及的。

選擇了突破口之后,一定要下功夫去鉆研,千方百計地克服困難去實現目標。張海迪自己動手編寫英語課本、創造學習環境,都是在積極地創造條件。在操作步驟上,張海迪為自己制訂了計劃,每天強迫自己完成規定的任務,這樣就把一個大的目標進行了細化,既不會產生畏難情緒,也不會“今日待明日,明日待后日”地拖延下去。更為可貴的是,張海迪能夠克服病痛的折磨,用自己頑強的意志攻克英語學習的難關,可謂“有志者,事竟成”。

從張海迪的成功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們的發展過程中,只要我們找到了一片屬于自己的綠洲,在選擇突破口之后,能夠集中精力、時間去追求既定的目標,就一定會有所收獲、有所成就的。

客觀地說,想要成功發展并不是一件最難的事情,但要成功發展的先決條件是要設定成功發展的目標,定位成功。

別人成功的路自己當然可以走,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走。有些路對他人來說可能是鋪滿鮮花的大道,但對你就是充滿了荊棘的陷阱。因為,人的先天差別雖然很小,但人是一種社會存在,人的差異更多的是在后天形成的。如果你和他人的成長環境不同,你就會和別人有差異。這種差異就決定著你不能隨隨便便就踏上任意一條成功的道路。你需要三思,待明確地知道了自己的綠洲在哪里后再行動不遲。

所以,不管你對自己定位的發展領域是什么,也不管它是大是小,只要它是你的綠洲,是你熟悉的領域,而且能夠為社會帶來財富,為他人造福,你就擁有了成功的人生。

世上萬物,皆有所用。盡管你卑微,盡管你渺小,但你有你的價值。你的價值就是把你的一份光、一份熱奉獻給他人,奉獻給社會。

你也許不能成為億萬富翁,不能聚來億萬財富,但你能添磚加瓦;你也許不能一展歌喉,但你能帶來快樂;你也許不能在運動場上拼搏,但你能以你健壯的體魄發出更多的熱;你也許不能發明創造,但沒有眾人智慧的積累,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只能是空中樓閣,你的發展計劃也不過是一場白日夢。

一個人要發展、要成功,首先就要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綠洲,也就是尋找到一個突破口,而一個良好的突破口必須與自身的條件與周圍的環境緊密結合。優良的種子只有在宜林地區才能盡快長成參天大樹。找到突破口之后,還要下功夫利用一切機會發展自己的專長,那種蜻蜓點水似的行為是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

7.實現目標,應張弛有序

一個人要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首先就要設立明確而合理的目標,并且要在發展過程中恰當地做出調整和修正,找出最適合事業發展的目標。

沒有目標,任何行動都將失去實際的意義;有目標的生活,人生的行動才有的放矢,當然,它的前提是目標必須是具體的。有人曾提出目標制定的具體化(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行性(Attainable)、切實性(Realistic)、可追蹤性(Trasckabk)模式,即SMART模式。在這幾個方面,最重要的莫過于可行性和切實性,只有幾方面兼顧,目標的實現才可以張弛有致,切實可行。

在實施目標的過程中,要對SMART模式進行靈活性的調整,隨時修正目標中不切合實際的因素。我們不妨把目標定得高遠一些,把戰略性的目光放在未來,改變思維上的某些習慣定勢,努力去嘗試新的方法,放棄眼前的某些既得利益。如果能適時調整手法并且正確地應用它,效果往往會事半功倍。敢于挑戰目標,是實現成功的第一步,美國的探險家約翰·戈達德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葵青区| 隆化县| 定西市| 多伦县| 荥阳市| 宁武县| 酒泉市| 德惠市| 阳山县| 民乐县| 凤台县| 随州市| 仁怀市| 尉犁县| 武清区| 高碑店市| 乾安县| 年辖:市辖区| 莱芜市| 镇平县| 孟津县| 汕尾市| 容城县| 澄江县| 枝江市| 宁都县| 清流县| 新河县| 永胜县| 莆田市| 连南| 独山县| 中方县| 克什克腾旗| 苏尼特右旗| 迁安市| 无为县| 富阳市| 乐都县| 英山县| 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