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帛書老子注讀
- 秦波
- 1524字
- 2022-05-09 19:26:04
序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包括我們的“萬經之王”——《道德經》,分甲乙兩個版本。結果經整理復原之后發現,該版本與當下流行的傳世版本《道德經》,存在著一些差異。這些差異大多只在只字片語之間,但意義卻有千差萬別之遠。
比如傳世版的“非常道”,帛書版為“非恒道”。此前常有注本把“非常道”理解為“非同一般的道”、“不同尋常的道”,而帛書版一出,這種解讀便站不住腳了。“常”實為“恒常”之“常”,而非“尋常”之“常”。
再比如傳世版的“執古之道”,帛書版為“執今之道”。很多學者認為《道德經》是復古之說,并且比儒家復周朝之禮更徹底,直接要復古到原始社會。這種荒謬言論的根源,在于此句。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對道家的評價是“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拘泥于“執古之道”,又該如何與時遷移,應物變化?更遑論無所不宜了。
同樣的腳,踩出來的腳印卻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因為踩到的地方不一樣。拿踩在泥地里的腳印去駕馭沙地,這不是自取其辱么?所以才要“執今之道”來“御今之有”。時過境遷,則法術也要隨之而變,用一成不變的古法治國,非道家之道。
又比如傳世版的“大器晚成”,帛書版為“大器免成”。此前我們常用“大器晚成”來勵志進取,而帛書版一出,才知完全錯會了老子之意。通過切磋、琢磨而成器,越精細越晚成,可所成終也只是人為之器,人力有時窮。天成之器方為大器,而此等大器都不是人力能造就的。所以如何才能接受“天”的成就,如何才能承接“道”之偉力的塑造,道家總結出兩個字:“自然”。
又比如傳世版的“道隱無名”,帛書版為“道褒無名”。“道隱無名”,表示隱藏起來連名字都沒有,與“道褒無名”剛好完全相反。“道褒無名”,對道最大的褒揚便是無名無譽,因為任何名譽都不足以加之。隱于無名為極隱,而褒于無名則為極顯。
任何事物,稱頌它的人多,便意味著得到它的人少,如果人人都能得到,也就不會覺得有多可貴,也就不會去稱頌了。空氣,水,陽光,人人都能從中得到好處,所以也沒什么人去贊揚它們。但這種不贊揚本身就是最大的贊揚,因為天地萬物無不沐浴其福澤之中。這才是最大的顯化,又怎么能說是“道隱”呢!
尚有更多差異,這些差異對我們學習與踐行《道德經》影響不可謂不大,故撰寫本書,一一進行對比解讀。從對比結果來看,帛書版本《道德經》明顯體系更加圓融,脈絡更加清晰,更具有現實意義,也更能適用于當下。
因為少年時的一些特殊機緣,我是先知有“道”,后知有《道德經》。心中先存了對“道”的直觀認知,去契合《道德經》經文,而不是在經文中追尋“道”,所以受文字的束縛較少。在各版本之中,與我對“道”的認知契合度最高的,便是帛書版《道德經》。在我看來,帛書版《道德經》所陳述的內容,明顯要比其他版本更接近“道”的真相。老子原文或未可知,但就論“道”而言,當以帛書版《道德經》為真。
讀經首先要正本,我們要讀的是更貼近原本的老子著《道德經》,而不是經過篡改涂抹的某人撰《道德經》。經過我十多年的研究,以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為底本,參照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等傳世版本,參考當代注家如高明教授、陳鼓應教授的注譯,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斷句、修正,整理出理論體系圓融通達的帛書版本,并作詳細解讀。
帛書版《道德經》之所以目前不得彰顯,主要是因為知道的人太少,注本太少,解讀深度也多有不足。正值國學復興之際,希望本書可以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道文化貢獻綿薄之力。
本書得到嘉興三立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唐詩武先生,宣雅芳女士與張三永師兄的大力支持,在此謹致謝意。寫作過程中,有幸結識了一大批同道好友,如俞廣勇師兄、李國風師兄、進寶、庖丁、何許人等,就不一一點名致敬了。有緣大道同行,今生何其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