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類人才:從組織社會到網絡社會的人才法則
- 秦弋等
- 1636字
- 2022-05-05 20:48:47
A類人才產生的條件
A類人才產生的條件,是身處開放、廣闊的跨界創新網絡。在組織社會,每個人都有著清晰、封閉的價值創造邊界。這些邊界包括上級和下級之間的垂直邊界、不同專業部門之間的橫向邊界、產業鏈上不同公司之間的業務邊界等。這些邊界之間的信息流動和資源調配都受到了限制,導致處在邊界之內的人才創造價值的空間是非常有限的。例如,低層級的員工再有想法,也常常難以調動高層級的資源;一個業務部門的員工再有想法,也常常難以調動另一個業務部門的資源。而在硅谷,人才網絡的密切連接使公司內部、公司與公司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在硅谷,一個有想法的人常常能很快召集一群背景各異、有想法的人一起做事。
硅谷在誕生之初就擁有叛逆的文化基因,人才屬于網絡,而不屬于某個管理者或某家公司。如果一家公司的管理層限制了員工發揮價值,員工就會離開這家公司,在創新網絡中尋找機會,組建新的公司?!熬w管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創立了半導體實驗室,但他的獨斷專行和他在研究過程中“事無巨細”的管理方式,讓他招募來一起創業的八名天才成員集體“叛逃”,成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而仙童半導體公司的人才也快速流失,從而出現了英特爾、AMD等一批半導體公司。喬布斯比喻道:“仙童半導體公司就像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雖然身處不同的公司,但這些人才仍然處于同一張創新網絡中,他們在競爭和合作中保持著持續的交流和學習,讓半導體產業的創新網絡不斷擴張,而一家家公司只是嵌在這張創新網絡上的“事件”。公司隨著市場的變化起起落落,而網絡永存。
對A類人才而言,開放、廣闊的創新網絡首先是一種客觀的產業和組織環境。創新網絡的本質是跨領域、持續生長的創新產業集群。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硅谷現在已經搭建了一個非常復雜的多元化產業集群。芯片、計算機、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在硅谷蓬勃發展,相互交叉組合,產生了無數創造新價值的可能。硅谷豐富的創新產業集群,為A類人才提供了大量施展才華的機會。這些機會包括兩大類:產業分化和產業融合。產業分化是指一個行業不斷細分,發展出越來越多的新品類和新機會,分工越來越專業,每個專業領域都可能會誕生新的做大做強的機會。人才只要遵循產業鏈分化的邏輯,就會不斷有創造更大價值的機會。前面講到的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創建者,就處在半導體產業分化的初期,所以他們總是有新的機會并獲得進步。而產業融合是不同產業之間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產業機會。例如,以特斯拉公司為代表的汽車產業革命,是信息技術、汽車、無人駕駛技術等多種技術的跨界融合。雖然電動汽車早在愛迪生時代就已經有了雛形,但是直到特斯拉公司的創立,電動汽車才真正成為一種完整的、相比燃油汽車有更大優勢的產品。在硅谷這種豐富、多元的創新生態中,產業分化和產業融合幾乎有無限的可能,為A類人才提供了豐富的產業環境。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會有機會,無論是創業者還是員工。
對A類人才而言,開放、廣闊的創新網絡也是一種不斷超越極限、積極進取的心理環境。這種心理環境來源于創新產業集群中一代代人所取得的成就和積累的創新自信。近幾十年來,硅谷一直是全球的技術創新中心,每場新的技術革命硅谷都沒有缺席,它總是能夠超越自身的成就,取得更大的新成就,“上不封頂”。在許多競爭對手停滯或倒下的時候,發展了幾十年的硅谷,仍然能夠保持對前沿方向的敏感,不斷追求自我超越。而硅谷的人才也表現出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以喬布斯、馬斯克為代表的硅谷創業者,不滿足于現狀,不斷追求更大的價值,作為榜樣激勵了一代代硅谷人才。這讓硅谷的人才有一種不斷顛覆、創造、突破極限的精神氣質。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喬布斯、馬斯克等創業者也有過大起大落的人生階段。但是他們有高遠的理想,在心理上不對自己設限,敢于去做艱難而正確的事情。對于喬布斯和馬斯克這樣的人才,人們驚嘆的并不是他們所取得的成就,而是他們所堅持的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創造新的價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