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結腸直腸癌

一般人一生中大約有1/20的概率會患結腸直腸癌。[8]慶幸的是,這是最容易治療的癌癥之一,通過定期檢查,醫生能夠在癌細胞擴散之前,檢測并清除它們。在美國,有超過100萬名結腸直腸癌的幸存者,而且在癌癥擴散前就已確診的病患,其5年存活率高達90%。[9]

然而,早期階段的結腸直腸癌很少有癥狀。假如這種癌癥一直到后期才被發現,治療上會更加困難,且效果有限。從50~75歲,我們每年都應該做糞便檢查,或至少每3年做1次,再加上每5年做1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做1次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10]想了解更多有關這些選擇的風險和好處,請參見本書第15章。雖然定期篩查肯定是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契機,但是事先防患于未然,比定期檢查更好。

印度患癌率低,全是姜黃的防治功效

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GDP)[1]不到美國的1/8[11],大約有2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12]:但是,印度的患癌率卻比美國低很多。美國女性結腸直腸癌的患病率比印度女性高出10倍,肺癌是17倍,子宮內膜癌和黑色素瘤是9倍,腎癌是12倍,膀胱癌是8倍,而乳腺癌是5倍。美國男性結腸直腸癌的患病率,比印度男性高出11倍,前列腺癌是23倍,黑色素瘤是14倍,腎癌是9倍,肺癌和膀胱癌則是7倍。[13]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地理差異?印度菜中經常使用的香料姜黃,被認為是可能的原因之一。[14]

在前面第2章,我們看到了姜黃所含的姜黃素在體外實驗中是如何有效對抗癌細胞的。然而,我們所攝取的姜黃素,只有非常少一部分被血液吸收,因此它可能永遠不會跟消化道以外的腫瘤有充分接觸的機會。[15]但是,沒有被吸收進血液里的殘余物質,都會匯集在你的大腸中,這就可能影響大腸內壁的細胞層,也就是癌變息肉的發源地。

結腸直腸癌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前期病變,即所謂的“畸變隱窩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或細胞沿著大腸內壁的異常聚集。第二個階段是會從內壁表面長出息肉。第三個階段是良性息肉轉變成癌細胞,然后癌細胞穿透大腸壁擴散到全身。那么,在每個階段中,姜黃素能阻斷結腸直腸癌到什么程度呢?

吸煙的人通常有很多畸變隱窩病灶,研究人員調查了一些吸煙者,發現攝取姜黃素能讓這些癌變組織在直腸中的數量減少近40%,在短短30天里,從18個降為11個。而唯一的副作用是他們的糞便會偏黃。[16]

假如已經長出息肉,那么情況又會是如何?研究人員讓家族性大腸癌患者食用姜黃素及槲皮素(quercetin,存在于紅洋蔥和葡萄等蔬果中)半年后,發現息肉數量和大小都減少了一半以上,且沒有副作用。[17]

那么,假如息肉已經轉變成癌細胞了呢?15名對任何標準化療藥物或放射治療都已沒有反應的大腸癌末期患者,腫瘤學家為了挽救他們的生命,做了最后的努力,開始讓他們服用姜黃提取物。在2~4個月的療程中,似乎幫助了其中1/3的患者延緩疾病惡化,在15人中有5人出現良好反應。[18]

假如我們談論的是新的化療藥物,它只對1/3的人有效果,還不得不去平衡其嚴重副作用。但是,姜黃提取物假如只能幫助1%的人,仍然值得一試,因為它非常安全。既沒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又對1/3的癌癥末期患者有潛在好處,應該足以激勵科學家對姜黃作進一步的研究了,對吧?然而,有誰會想贊助這種無法申請專利的研究呢?[19]

印度的低患癌率,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使用的香料,但也有可能是添加那些香料的食物種類。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蔬果產地之一,只有約7%的成年人每天吃肉。大多數印度人每天吃的都是深綠色葉菜類,以及黃豆、豌豆、鷹嘴豆和小扁豆等豆類[20],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植酸(phytates),這是另一種抗癌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全谷類、豆類、核果類及種子中。

糞便粗細學問大

排便越多越勤,身體可能越健康。一項跨越十幾個國家、23個族群的研究顯示,當每日平均排便的重量下降到低于0.5磅(約227克)時,大腸癌的發病率就會扶搖直上;而每天排便量只有0.25磅(約113克)的人,患大腸癌的概率是其他人的3倍。你可以買個簡單的秤來測量你的排便量。哦!你可能誤會了,不是你所想的那樣,你要測量的是自己排便前及排便后的體重。

糞便粗細和大腸癌的關聯,則跟“腸道運送時間”有關,也就是食物從進入嘴巴到排進馬桶所需要的時間。糞便越粗,運送時間就越快,因為這會使腸子更容易蠕動。[21]很多人往往沒有意識到,即使每天排便也有可能是便秘;因為你今天沖掉的大便,很可能是你上周所吃的食物殘渣。

食物從身體的一端進入到另一端排出,需要花多長的時間,可能取決于性別和飲食習慣。采用蔬食的男性,吃進去的食物會在短短一兩天內通過身體,而主要采取傳統飲食的男性,腸道運送時間則是5天以上。采用蔬食的女性,腸道運送時間平均也是1~2天,但多數采用傳統飲食的女性,腸道運送時間平均是4天左右。[22]因此,你以為的規律排便可能已推遲了4天。想要測量自己的腸道運送時間,可以試著吃一些甜菜根,然后記錄大便是什么時候變成了粉紅色。如果這個時間為24~36小時,你可能就符合了每日排便半磅的健康目標。[23]

便秘是美國最常見的胃腸道困擾,每年有數百萬人為此求醫。[24]便秘除了不舒服之外,為了讓又小又硬的糞便排出時的過度用力,可能也會導致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包括橫膈膜疝氣、靜脈曲張、痔瘡[25],以及肛裂等嚴重狀況。[26]

便秘被認為是一種營養不良的病癥,所欠缺的營養素之一就是膳食纖維。[27]就像是維生素C攝取不足可能會得壞血病一樣,沒能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就可能會便秘。由于膳食纖維只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因此吃下越多植物就越不可能便秘。舉個例子來說,一項比較數千名雜食、素食及維根者的研究發現,只吃蔬食的人,每天正常排便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3倍。[28]由此可見,維根者才最有可能真正如廁正常。

新型維生素:植酸

結腸直腸癌是美國與癌癥相關的第二大死因[29],但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卻從未聽聞過這種病。根據記錄,結腸直腸癌患病率最高的是美國的肯尼迪克州,而最低的則是烏干達的堪培拉(Kampala)。[30]為什么結腸直腸癌在西方這么盛行?為了找出答案,美國著名的外科醫生丹尼斯·伯基特(Denis Burkitt),在烏干達進行了長達24年的研究。伯基特醫生造訪過的烏干達醫院,有很多從來沒有出現過大腸癌病例。[31]最終,他得出的結論是,膳食纖維攝取量就是關鍵[32],因為大多數烏干達人的飲食是以全蔬食為主的。[33]

隨后的研究顯示,用飲食防癌可能還需要膳食纖維以外的東西。比如說,丹麥的大腸癌患病率比芬蘭高[34],但丹麥人攝取的膳食纖維卻比芬蘭人略多。[35]究竟還有什么其他的防護性化合物,可以解釋蔬食人群的低患癌率呢?事實上,全蔬食中富含的營養素不只是膳食纖維而已,而加工食品及動物性食物中則沒有。

答案就是一種稱為植酸的天然化合物。植酸存在于植物的種子中,換句話說,在所有全谷類、豆類、堅果類和種子里都有。植酸能排出體內過多的鐵,而過多的鐵會產生一種破壞力最強的自由基,稱為氫氧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s)。[36]因此,對結腸直腸癌而言,標準美國飲食(SAD)可能帶來雙重打擊:肉類含有能催化結腸直腸癌的基質鐵(heme iron)[37],卻缺乏植酸來消滅這些鐵質所產生的自由基(注意,深度加工[2]的植物性食品也不含植酸)。

多年來,植酸一直被誤認為會抑制身體對礦物質的吸收,這就是為什么你可能聽過食用堅果前要先烘烤、去芽或浸泡以去除植酸的建議。理論上,這樣做你的身體可以吸收更多的鈣質等礦物質。這樣的觀念源自1949年,當時在小狗身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得出植酸可能有讓骨質軟化的抗鈣化作用[38]。隨后,在老鼠身上的實驗也有類似發現。[39]但就在最近,人體研究的數據則讓植酸的形象有了180度的大轉變。[40]攝取更多高植酸食物的人,實際上骨質密度往往更高[41]、骨質流失量更少,髖部骨折的發生率也更低。[42]植酸似乎能保護骨骼,效果類似用來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藥物福善美(Fosamax)[43],卻沒有此類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比如腭骨壞死等潛在毀容風險,盡管其概率未必很高。[44]

植酸可能也有助于預防結腸直腸癌。一項針對近3萬名加州居民,為期6年的研究發現,肉類吃得越多,患大腸癌的風險就越高。出乎意料的是,吃白肉似乎比吃紅肉更糟糕。沒錯,每周至少吃1次紅肉的人,患大腸癌的風險大約增加1倍;而每周至少吃1次雞肉或魚肉的人,患大腸癌的風險卻增為3倍。[45]豆類是植酸的極佳來源,研究發現,攝取豆類能緩和一些患癌風險,因此,患大腸癌的風險可能取決于飲食中肉類與蔬菜的比例。

比較兩個極端例子——多菜少肉及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可能差了8倍之多。[46]因此,只在飲食中減少吃肉是不夠的,你還需要多吃些植物性食物。美國癌癥研究所的預防息肉試驗發現,增加每日豆類攝取量的那些人,癌前期結腸直腸息肉復發的概率降低了多達65%,而多吃的豆類分量甚至不到1/4杯。[47]

豆類還有許多很好的營養成分,為什么我們單單將降低患癌風險的作用歸功于植酸呢?培養皿的實驗顯示,植酸幾乎能抑制所有目前測試過的癌細胞的生長,包括大腸癌、乳腺癌、子宮頸癌、前列腺癌、肝癌、胰腺癌和皮膚癌[48],同時還不影響正常細胞。[49]區別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能力,是良好抗癌劑的一項指標。當你吃全谷類、豆類、堅果類和種子時,植酸會迅速被吸收進入血液,準備好讓腫瘤細胞提取。腫瘤細胞能非常高效地集中這些化合物,因此掃描植酸可以追蹤體內癌細胞的擴散情形。[50]

植酸通過抗氧化、抗炎癥及增強免疫活性這三大特性來鎖定癌細胞。除了直接影響癌細胞,植酸也被發現能提高人體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自然殺手細胞這種白細胞是追捕和處理癌細胞的第一道防線。[51]植酸還可以在癌癥的最后防線上發揮作用,通過阻斷血液供應來“餓死”癌細胞。植物性食物中有許多營養素,都能阻止喂養腫瘤的新血管形成,但植酸似乎還能破壞已經存在的腫瘤補給線。[52]同樣地,許多其他植物性化合物似乎也能減緩甚至阻止癌細胞生長[53],但植酸有時卻能讓癌細胞逆轉回正常細胞——換句話說,停止扮演癌細胞的角色。這種對癌細胞進行“重整與逆轉”的能力,已經在植酸對大腸癌細胞的體外實驗中獲得證實[54],對于乳腺癌[55]、肝癌[56]和前列腺癌[57]的癌細胞也有相似的作用。

植酸的確有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似乎都是好的。高植酸攝取量,已被發現與減少心臟病、糖尿病和腎結石患病率有關。事實上,有些研究人員認為植酸是一種必需營養素。就像維生素一樣,植酸同樣參與體內重要的生化反應。你的健康狀況會隨著植酸的攝取量而波動,攝取量不足會導致疾病,但可以通過補足分量(富含植酸的食物有蕎麥、燕麥及堅果類)來緩解病況。或許,植酸應該被視為一種維生素。[58]

多吃漿果可逆轉直腸息肉?

想要比較不同蔬果的保健效果,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例如可以分析營養成分或抗氧化活性。我們通常會使用與生物活性有關的測量方法。要做到這點,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測量腫瘤細胞生長的抑制情況。研究人員在培養皿中的癌細胞上滴了11種常見水果的提取物,進行測試。結果呢?漿果的效果最好。[59]特別是有機種植的漿果,比常規種植的漿果能更有效地抑制癌細胞生長。[60]但實驗室畢竟不同于真實的生活。要證明這些發現對人體確實有用,只有讓身體吸收到食物的活性成分,并讓這些成分設法接觸到腫瘤。所幸,結腸直腸癌生長在腸道內壁,你吃下的每口食物都可能對其造成直接的影響。因此,研究人員決定給漿果一個機會,來試試它的效果。

家族腺瘤性息肉癥(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是腫瘤抑制基因突變所引起的一種結腸直腸癌。患者的結腸中會長出數百顆息肉,其中一些無可避免地會發展為癌細胞。治療方法可能采用預防性切除術,趁早切除結腸來預防癌化。曾經有一種似乎能讓息肉消退的藥物,但在導致數萬人死亡后,就從市場下架了。[61]漿果沒有致命的副作用,但它也能讓息肉消退嗎?沒錯。經過9個月使用黑樹莓(black raspberries)的日常治療,14位家族腺瘤性息肉癥患者的息肉減少了一半。[62]

一般情況下,結腸直腸息肉必須動手術切除,但漿果似乎能讓它們自然消失。不過,此次實驗使用的漿果并不是以自然方式攝取的,研究人員用的是最快的方法——將其制成栓劑。切勿自行嘗試!在這9個月的療程中,他們將等同于8磅黑樹莓的栓劑直接插進患者的直腸中,有些患者必須忍受肛門被撕裂的疼痛。[63]

我們希望,總有一天,臨床研究能得出吃漿果也有類似的抗癌效果,但還是以傳統方式(通過嘴巴)來攝取吧!

你吃太多鐵了嗎?鐵不能亂補

2012年,哈佛大學發表了兩大研究結果。第一項稱為“護士健康研究”(NHS),從1976年開始追蹤大約12萬名30~55歲女性的飲食習慣;第二項稱為“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追蹤了約5萬名年齡在40~75歲的男性。每隔4年,研究人員就讓參與研究的人員再做一次評估,以追蹤他們的飲食狀況。截至2008年,一共有大約2.4萬名受試者死亡,其中約有6000人死于心臟病、9000人死于癌癥。[64]

在分析結果后,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是加工或未加工的紅肉攝取量,都會增加癌癥及心臟病的致死風險,從整體上來看,還會導致壽命縮短。甚至在他們把年齡、體重、飲酒、運動、吸煙、家族史、熱量攝取及蔬食的攝取都納入考慮后,仍然得出同樣的結論。換句話說,研究對象不是因為少吃了植酸而早死,調查結果顯示,早死是因為所攝入的肉類中可能含有某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想象一下,追蹤超過10萬人長達幾十年所花費的工作量。現在,再想象一下,一項規模比這個還要大5倍的研究。這個史上最大規模的飲食和健康研究,就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美國退休人員協會共同贊助的NIH-AARP研究。10年中,研究人員追蹤54.5萬名年齡在50~71歲的男女退休者,進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肉類和死亡研究。這些科學家,與前面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得出了相同的結論:肉類會增加死于癌癥、心臟病及縮短壽命的風險。同樣地,這也是在排除其他因素(包括抽煙、少運動或者不吃蔬果)之后所得出的結論。[65]在美國醫學協會的《內科醫學志》(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期刊中,有篇名為《少吃肉,對全世界的健康好處多》(Reducing Meat Consumption Has Multiple Benefits for the World's Health)的文章中呼吁:“肉類的總攝取量應該大幅減少。”[66]

究竟肉類中含有什么成分,會引起早逝的風險呢?一種可能性是血液和肌肉中的基質鐵,由于鐵質的促氧化作用會產生致癌的自由基[67],因此被認為是一把雙刃劍——鐵質太少,會有貧血的風險;鐵質太多,則可能增加患癌和心臟病的風險。

我們的身體沒有一個實在的機制可以排除體內多余的鐵質[68],不過人類倒是演化出能嚴格管控鐵質吸收量的能力。假如體內沒有足夠的鐵,腸道就會開始提高鐵質的吸收量;反之,如果體內有過多的鐵質,腸道就會減少吸收。問題在于,這種類似恒溫器的系統的有效工作,只能依靠從飲食攝取而來的非基質鐵。飲食中的鐵質分為基質鐵及非基質鐵兩種形式,前者主要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而后者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

由于基質鐵的吸收率是非基質鐵的5倍,一旦血液中有足夠的鐵質時,身體會阻擋鐵質的吸收,被擋下的多半是來自植物性食物的非基質鐵。[69]這可能就是為什么基質鐵跟癌癥[70]和心臟病風險[71]有關。同樣地,基質鐵也與糖尿病的高風險有關。[72]

那么,如果我們排出體內的鐵,是否就能降低癌癥的發病率呢?研究發現,定期捐血的人由于減少了身體中儲存的鐵量,似乎降低了他們5年內罹患及死于腸道癌癥的一半風險。[73]這項研究的結果令人吃驚,以至于《國家癌癥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有篇文章回應道:“這些結果似乎好得令人難以置信。”[74]

捐血當然是好事,我們確實也應該盡力防止鐵質的過量堆積。肉品業正在努力研發能“抑制基質鐵毒性作用”的添加劑[75],但更好的策略,是在飲食中增加更多的植物性來源,讓身體能夠更有效地管理好鐵質。

在蔬食中獲取足夠的鐵質

相較于肉食者,素食者往往能攝取到更多的鐵質(以及更多的營養素)[76],但植物性食物所含的鐵質,被人體吸收的效果卻不如肉類所含的基質鐵。雖然這種不良的吸收率可以防止鐵量超過負荷,但在美國大約有1/30的經期婦女,失去的鐵質比攝取到的鐵質更多,其后果有可能導致貧血。[77]雖然說吃蔬食的女性出現缺鐵性貧血的概率并不比肉食者的女性高[78],但所有適育年齡的婦女都需要確保有充足的鐵質攝取量。

被診斷出缺鐵的患者,應該和醫生談談,先試著通過飲食來治療,因為鐵補充劑已被證明會增加氧化應激。[79]最健康的鐵質來源是全谷類、豆類、堅果類、種子、干果及綠葉菜。此外,還要避免在用餐時喝茶,因為茶會抑制鐵質的吸收。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提高鐵質的吸收率。一個橙子的維生素C含量,就可把鐵質的吸收率提高3~6倍。因此,想要提高鐵質吸收率的人,應該多吃水果、少喝茶。[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安市| 太原市| 龙岩市| 石狮市| 六枝特区| 武陟县| 泸溪县| 乃东县| 任丘市| 绥中县| 辽源市| 友谊县| 溆浦县| 仙居县| 海淀区| 清水县| 米泉市| 淳化县| 遂平县| 新竹县| 武鸣县| 扶沟县| 麦盖提县| 应城市| 大同县| 雷山县| 孙吴县| 阳城县| 宜阳县| 巫溪县| 尖扎县| 陈巴尔虎旗| 沈阳市| 大余县| 宜昌市| 谢通门县| 句容市| 浮梁县| 南川市| 甘洛县|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