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博士輪換制

王仁被奉為“書首等之始祖”,作為一個擁有高度文化知識的族群領袖,他也同樣吸納了同時代精英的眾多事跡,被塑造成近乎超人的形象。《續日本紀》卷四十延歷九年(790)七月十七日條,載百濟王仁等所上表文,敘述王辰爾家譜傳說:

降及近肖古王,遙慕圣化,始聘貴國,是則神功皇后攝政之年也。其后輕島豐明朝御宇應神天皇,命上毛野氏遠祖荒田別,使于百濟搜聘有識者。國主貴須王恭奉使旨,擇采宗族,遣其孫辰孫王(一名智宗王)隨使入朝。天皇嘉焉,特加寵命,以為皇太子之師矣。于是始傳書籍,大闡儒風;文教之興,誠在于此。

這里的辰孫王(智宗王)為百濟貴須王孫,應神天皇遣荒田別赴百濟“征王仁”,事見前引應神十五年(284)八月六日條;王仁為皇太子師,見應神十六年(285)二月條。然而,在這篇表文中,辰孫王與王仁幾乎合為一體,共享“始傳書籍,大闡儒風”之功勞(23)

應神天皇治世,以移民為主體的知識精英族群有三個:其一為西文首,以王仁為始祖;其二為東文直,尊阿知使主為始祖;其三為船史(連),奉王辰爾為始祖。王辰爾為辰孫王四世孫,敏達天皇元年(572)五月十五日因破譯高句麗表疏而名聲大振。茲從《日本書紀》引錄如下:

圖1-7 應神天皇像(松平定信《集古十種》)

天皇執高麗表疏授于大臣,召聚諸史令讀解之。是時諸史于三日內皆不能讀。爰有船史祖王辰爾,能奉讀釋。由是天皇與大臣俱為贊美曰:“勤乎辰爾,懿哉辰爾。汝若不愛于學,誰能讀解?宜從今始,近侍殿中。”既而詔東西諸史曰:“汝等所習之業,何故不就?汝等雖眾,不及辰爾。”

我們從7世紀中葉的《船氏王后墓志》推斷,王辰爾亦稱“王智仁”,歷史上實有其人,他能夠超越東西文眾人,原因是窺破了高句麗表疏的訣竅:“高麗上表疏,書于烏羽。字隨羽黑,既無識者。辰爾乃蒸羽于飯氣,以帛印羽,悉寫其字。朝廷悉之異。”這就是《懷風藻》所說的“高麗上表,圖烏冊于鳥文”。王辰爾活躍于敏達天皇治世,“譯田”乃敏達天皇都城,所以有“終敷教于譯田”之說。

圖1-8 王辰爾解讀高句麗表疏(山本序周《繪本故事談》)

從時代背景稽考,5世紀以降《千字文》之類的童蒙讀本、《論語》之類的儒學經典東傳日本,比較接近當時文化交流的狀況。然而,“王仁獻書說”卻依然帶有濃郁的傳說色彩,不可全部視為史實。

6世紀以后,《日本書紀》紀年漸與中朝文獻契合,肇始于王仁的百濟與日本的書籍流通,出現一系列更為可信的記載,而書籍的承載者如同王仁一樣,是一批被稱之為“博士”的專業人才。

繼體天皇七年(513)六月,百濟遣使“貢五經博士段楊爾”,開一系列記事之先河。值得注意的是,百濟使者別奏判還“己汶之地”,顯然這是以人才(文化)換領地(財富)的交易。3年之后,即繼體天皇十年(516)九月,百濟遣使“謝賜己汶之地”,同時“別貢五經博士漢高安茂,請代博士段楊爾”。至此,百濟與日本之間,博士輪換制度基本形成。

從上述兩條史料判斷,博士是3年一輪換。欽明天皇十四年(553)六月,遣使百濟,要求“醫博士、《易》博士、歷博士等,宜依番上下。今上件色人正當相代年月,宜付還使相代”。這里提到“依番上下”,雖然516年至553年間缺失相關記載,但日本朝廷提醒百濟“正當相代年月”,說明輪換制度一直在運作,而且“相代年月”有具體規定。百濟方面,似乎也遵循這一制度。翌年(554)二月,按照日本要求,進行大規模的博士輪換:

仍貢德率東城子莫古,代前番奈率東城子言;五經博士王柳貴,代固德馬丁安;僧曇惠等九人,代僧道深等七人。別奉敕貢《易》博士施德王道良,歷博士固德王保孫,醫博士奈率王有悛陀,采藥師施德潘量豐、固德丁有陀,樂人施德三斤、季德己麻次、季德進奴、對德進陀,皆依請代之。

百濟的博士及其他技術人才,自然不會空手赴日,必定會攜帶相關書籍及器具等。如欽明天皇提醒百濟輪換博士時,還提出“卜書、歷本、種種藥物”的要求。百濟既然說“皆依請代之”,說明也滿足了日本對書籍、歷本、藥物的需求。

從《日本書紀》一系列相關記事看,百濟最早貢獻的是“五經博士”,先后有段楊爾(513)、漢高安茂(516)、馬丁安(551?)、王柳貴(554)充當其任;從欽明天皇十五年(554)開始,博士的專業范圍逐漸擴大,增加了更為實用(或急需)的《易》博士、歷博士、醫博士。

上述博士輪換制度,看似是百濟與日本之間特殊的歷史現象,但如果放眼整個東亞,可以發現更深層的緣由,從而勾勒出更恢宏的文化交流模式。

翻檢中國史籍,漢武帝時最早在太學設置五經博士;南朝梁因襲其制,天監四年(505)建國學之際,置教授五經之博士各一名,自茲漸為定例。

百濟與南朝交往密邇,6世紀中葉開始,頻頻遣使蕭梁,接受文化甚多。如據《梁書·百濟傳》載,中大通六年(534)、大同七年(541),百濟連續兩次遣使朝貢梁朝,其目的就是“請《涅盤》等經義、《毛詩》博士并工匠、畫師等”,梁朝“敕并給之”。大約此后不久,據《陳書·陸詡傳》載,百濟奉表禮聘“講《禮》博士”,陸詡銜命前往講授。

百濟以輪換方式向日本派遣五經博士,幾乎與遣使從南朝聘請博士同步,不由得讓人聯想兩者的互動關系。從百濟派往日本的博士之姓名,如段楊爾、漢高安茂、馬丁安、王柳貴以及王道良、王保孫、王有悛陀等判斷,也有論者推測他們或許是南朝人,但筆者更傾向于認定他們是南朝博士培養出來的、移居百濟的漢人后裔。

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會發生種種變異,往返東亞的博士的知識結構也當如此。在中國歷史上,凡博士均學有專攻,即精通“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之一種。如中大通六年、大同七年赴百濟的“《毛詩》博士”,當是《詩經》專家;赴百濟“講《禮》”的陸詡,應該是《禮記》權威。然而,百濟派往日本的學者,多冠以“五經博士”頭銜,以一人而兼通五經,說明百濟的經學結構不同于中國,或者說日本對儒學的專業性要求不高。

從5世紀初的王仁,到6世紀中葉的王柳貴、王道良、王保孫、王有悛陀,以“博士”為載體的儒學知識及中國典籍的東傳,逐漸揭開傳說的面紗,顯露出歷史的真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伦贝尔市| 万全县| 雅江县| 无棣县| 新民市| 高碑店市| 山丹县| 卓尼县| 沙洋县| 鄂伦春自治旗| 惠州市| 四子王旗| 新和县| 甘洛县| 新乡市| 绵竹市| 黄骅市| 化隆| 霞浦县| 无为县| 寻乌县| 新蔡县| 青岛市| 修武县| 乐业县| 沈丘县| 大关县| 诸暨市| 阿克苏市| 南开区| 吉林省| 昭觉县| 盐山县| 黄冈市| 高唐县| 永修县| 峡江县| 湘乡市| 都昌县| 林州市| 修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