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中日書籍交流史(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 王勇
- 1922字
- 2022-04-14 15:14:44
四 《千字文》之謎
《千字文》經由百濟傳入日本一事,關乎中日書籍之路開啟的關鍵時間節點,因此有必要梳理其傳播之脈絡、辨明其事實之真偽。
首先,關于《千字文》的成書背景,唐代李綽《尚書故實》、韋絢《劉賓客嘉話錄》等皆有載錄,茲引《尚書故實》如下:
梁武教諸王書,令殷鐵石于大王書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武帝召興嗣謂曰:“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迸d嗣一夕編綴進上,鬢發皆白,而賞賜甚厚。
這則記事包含諸多信息:(1)事情發生在梁武帝治世,梁武帝于公元502年即位,周興嗣死于537年,則《千字文》成書于502—537年間;(2)編撰的初衷是梁武帝為了“教諸王書”,即出發點是為皇室子弟啟蒙;(3)最初,殷鐵石奉敕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一千,僅供習字,并不連貫;(4)周興嗣再奉命“韻之”,使之文意連貫、音韻生動。
唐人武平一《徐氏法書記》也有一段相關記載:“梁大同中,武帝敕周興嗣撰《千字文》,使殷鐵石模次羲之之跡,以賜八王?!敝档米⒁獾氖?,武平一認為事情發生在梁大同年間(535—545),則《千字文》成書時間可以框定在535—537年之間。
其次,百濟國王遣使向日本傳送《千字文》一事,成書于712年的日本史書《古事記》中卷是這樣記載的:
亦百濟國主照古王以牡馬一匹、牝馬一匹付阿知吉師以貢上(此阿知吉師者,阿直史等之祖)。亦貢上橫刀及大鏡。又科賜百濟國,若有賢人者貢上。故受命以貢上人,名和邇吉師。即《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即貢進(此和邇吉者,文首等祖)。
上文中出現的幾個人名,“阿知吉師”與“和邇吉師”分別對應的是《日本書紀》中應神天皇治世來自百濟的“阿直岐”與“王仁”,他們分別被奉為“史”與“文”的始祖,其首傳文化之功毋庸置疑;百濟國主“照古王”,經比對朝鮮史書《三國史記》,即“近肖古王”(346—375)。無論是應神天皇治世,還是近肖古王在位期間,時間均遠早于周興嗣奉命次韻《千字文》。
由于《千字文》成書晚于東傳日本約半個世紀,于是就出現了各種猜測,一種觀點認為《古事記》《日本書紀》把后世之事誤記入前史,其紀年不可信;另一種意見主張王仁傳入日本的是鐘繇的《千字文》,而非周興嗣的《千字文》;近來韓國學者提出“百濟版《千字文》說”(22),推測是百濟時期根據中國傳入的《千字文》加以再創作,并由王仁帶入日本。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們換一個角度,從《千字文》的注本尋找突破口。《日本國見在書目錄》“小學家”著錄隋唐時代傳入日本的《千字文》注本5種,即“李暹注”“梁國子祭酒蕭子云注”“東駝固撰”“宋智達撰”“丁覘注”。這些注本大多散佚,現存的注本敦煌出土文獻有兩種,《斯坦因劫經錄》S.5471著錄為《千字文注》,《伯希和劫經錄》P.3973v著錄為《千字文注殘卷》。兩本皆首尾殘缺,未詳作者、書者、抄寫年代。值得注意的是,伯希和P.2721《雜抄》列舉諸多童蒙書及其作者,《千字文》下有“鐘繇撰,李暹注”雙行小字,其下又單行大字標注“周興嗣次韻”。
此外,日本現存兩種李暹注本,一為上野本《注千字文》(以下略作“上野本”),弘安十年(1287)抄本;一是《纂圖附音增廣古注千字文》(下文略作“纂圖本”),元和三年(1617)刻本。兩書均完整,并附有《序》。以上兩本之《序》提供了極其珍貴的信息,但兩本互有異文,茲據上野本并參照纂圖本引錄如下(據纂圖本補字以[]示之):

圖1-6 和刻本《纂圖附音增廣古注千字文》
《千字文》者,魏太尉鐘繇之所作也。梁邵陵王蕭論評書曰:鐘繇之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人間難遇。王羲之書,字勢雄強,如龍跳淵門,虎臥鳳閣,歷代寶之,[傳]以為訓,藏于秘府。逮永嘉失據,遷移丹陽,然川途重阻,江山遐險,兼為石氏逼逐,驅馳不安,復經暑雨,所載典籍,因茲糜蘭,《千字文》幾將湮沒。晉中宗元皇帝恐其絕滅,遂敕右軍瑯琊之人王羲之繕寫其文,用為教本。但文勢不次,音韻不屬,及其將導,頗以為難。至梁武帝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令推其理致,為之次韻也。
從上文推之,可以獲得以下信息:(1)《千字文》原創者是鐘繇,而秘府藏有鐘繇寫本與王羲之寫本;(2)西晉后期發生“永嘉之亂”(311),衣冠南渡過程中“《千字文》幾將湮沒”,于是晉中宗(司馬睿,317—322年在位)令王羲之“繕寫其文”,但因“文勢不次,音韻不屬”難以推廣;(3)梁武帝命周興嗣“推其理致”,重新次韻,以期流通。經過以上梳理,可知歷史上《千字文》存在過以下幾種主要傳本:
(1)鐘繇(151—230)原創本《千字文》;
(2)王羲之(303—361)繕寫本《千字文》;
(3)周興嗣(469—537)次韻本《千字文》;
(4)李暹(6世紀)加注本《千字文》。
如果信從《古事記》《日本書紀》的記載,《千字文》從百濟傳入日本的時間是4世紀末或5世紀初,那么極有可能是鐘繇原創本或王羲之繕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