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歷史·人物(4)

  • 歷史與看客
  • 張鳴
  • 5365字
  • 2014-09-19 17:07:26

豬更像人的地方,是缺乏互助性,有時候甚至同類相殘。豬基本上屬于群居性動物,一般群居性動物,都會有很強的互助性,但是豬不是這樣,即使在野生狀態下,也是如此。獵人都知道,群居的野豬容易捕獵,而碰上孤豬,則要小心一點。群居的家豬更是如此,甚至到這種地步,如果一群豬里,哪個有點小病,飼養者必須馬上把它隔離出來,否則它多半會被同類咬死。一般高級哺乳類動物,都不會吃同類,但豬會,而且會非常喜歡吃。把死掉的豬分割了,煮熟了喂豬,豬簡直喜歡得快要瘋了,拼命搶。有時候,甚至不勞人來伺候,有些豬會吃死掉的同類,我還見過一頭母豬,把自己下的豬崽活活吃掉,然后混到產仔房偷吃別的母豬的小崽。

后來,讀到歷史上,一個個人相食的故事,我總會想起當年我養的那些豬。人克服自己的這些劣根性,要靠人類道德的進化,靠人類理性的進步,甚至靠制度的硬性制約、法律的強制。但是豬沒有這些東西,依然以自己本來的面目,跟人混在一起。反過來,當環境特別惡劣,條件極端特殊,人類自身的文明約束不起作用的時候,人的劣根性也還是會頑強地冒出來,這個時候,人和豬,其實也沒什么分別。

不知道奧威爾是否有過養豬的經歷,但是他的《動物莊園》,不找馬,不找羊,但找豬來比喻人,實在太精當了。

從將軍到村長

1927年的秋的一天,一個身材魁梧的軍人帶著幾個隨從,來到了山東堂邑縣,他在武訓生活過的村莊逐個走訪當年和武訓同時代的老人,參觀武訓當年興辦的學校,在武訓曾經住過的低矮的草房面前,這個軍人,流下了眼淚,嘴角里擠出來一句話:“作為將軍,我愧不如一個乞丐。”三年后,這個軍人,辭去了師長,1932年,他帶領全家,來到漠北高原,當時綏遠的五原一代,罄其所有,招徠流民,屯墾開荒,在荒原上,建起了一座新村。為了這個新村,他耗盡了家財,四個兒子全部死在荒原上,此人名叫段繩武,是當時的一代名將。

段繩武1896年出生在直隸定縣高頭村,15歲從軍,在北洋軍王占元麾下當兵,一點點靠戰功升上去,老直系的王占元部被后起之秀孫傳芳接掌后,段繩武成為孫傳芳麾下的一員大將,直系軍閥中的知名人物,我在做軍閥史研究的過程中,在許多著名戰役中,都能找到他的名字。1921年夏天,湖南軍閥趙恒惕乘湖北內亂,想揀王占元一個便宜,派兵以“援鄂”為名搶地盤,但是碰上孫傳芳,在羊樓司一帶硬是把氣勢正盛的湘軍,擋了八天八夜,為王占元贏得了爭取援助的時間,這其中,段繩武出了大力。

在北洋軍閥諸系統中,直系的軍人,比較起來,是比較有報負有想法的,直系軍隊的紀律也相對好得多,能吃苦,能打仗,但比起其他軍閥,尤其是皖系和奉系來,也比較土氣。段繩武是軍閥混戰中的失敗者,雖然他的部隊被國民黨政府收編,他依然是師長,手里有一支軍隊。但長年的征戰,不僅沒有使國家富強,反而導致政治昏亂,社會失序,生靈涂炭,哀鴻遍野,老百姓生命財產被南來北往的軍隊隨意踐踏。這一切,一直在困擾著這個質樸的農家子弟,戰敗后寄人籬下的困境,更是深深地刺激著他。最終,他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軍隊,放棄了高官厚祿。在當時的軍閥中,能做到這一點,其實相當不容易。軍隊是軍閥的生命,不僅意味著巨大的利益,而且是生存的依據,跟別人交易的籌碼,放棄軍隊的人,往往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屬于徹底輸掉了的人,像段繩武這樣,還有實力就解甲歸田,實屬罕見。當然,段繩武卸甲,是有想法的。這個想法,既來自于他家鄉米鑒三父子的鄉村建設,也來自他駐扎山東時,武訓事跡給他的刺激。他想為自己長期因陷于戰亂而苦難深重的家鄉做點事情,為日益增多的流民找一條出路,也開創一條鄉村建設的新路。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他的鄉村建設設想,增加了屯墾衛邊內容,地點選在已經成為前線的綏遠。1933年,黃河泛濫,河北、河南、山東一帶大片農田被淹,成千上萬的農民流離失所,段繩武和河北籍的清末最后一個狀元劉春霖等河北鄉紳,組織河北移民協會,開始具體實施他的計劃。就這樣,昔日的段將軍,變成了段村長。他在五原一帶,購買了大片的土地,先后把幾千河北流民,遷移到五原,開荒屯墾。他先后建了三個新村,都是他當的村長,他把全家都帶到了荒原上,脫掉皮袍皮鞋,布衣蔬食,跟農民一起勞動,一起開荒。村里有自衛團、自治會、良心省察會,村民大會是新村的最高權力機關,所有大事由村民大會議決。但是由于他的軍人特色,新村的組織還是具有軍隊編制色彩,所有的行動,都非常整齊劃一。村民們用土坯蓋房,修建宿舍、教室、禮堂、活動室,還修建戰備工事。清晨一起出操,每日都有“朝會”,他和一些自愿來幫忙的知識分子大學生,給農民做“精神講話”,激勵農民發憤自強,灌輸民族國家意識,講國家自1840年以來,被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講“九一八”的痛史。農事的間歇,則進行軍事訓練,為此,還籌集到了一些槍支彈藥。在開始的時候,新村的農民連吃飯都在一起,由食堂供應,后來有的農民家眷來了,則有家室的農民在家里吃,但集體活動依然按組織進行。為了更好地支撐農民開展生產,村里還組織了供給、信用、運銷、利用合作社,發給農民農具、牲畜、大車,抵作給農民的低息貸款,農民可以分四年還清。當時,國民黨政府開展新生活運動,提倡所謂對社會的“教、養、衛、管”,段繩武也把這個口號接了過來,不過,國民黨政府的“教、養、衛、管”只著眼一個“管”字,但新村卻真的落實了所有的四個字。在有幸留下來的老照片中,我們看到穿著整齊,精神飽滿列隊出行的農民,還看到了一人一個大海碗,習慣于蹲在飯廳地上吃飯的農民,也看到了坐在教室里上課的農民和農民的孩子。當然,我們還看到了一些穿的跟農民一樣,同樣曬得黝黑,但卻被鼻梁上架著的眼鏡暴露了身份的知識分子,他們既是學校的教師,也是為村莊管理服務的志愿者。還看到了齊整干凈的街道、房舍和碉堡。雖然段繩武是武人出身,但他最關心的,卻是農民的教育,以及如何培養農民的自治精神和能力。為此,他在建村伊始,就籌建了武訓小學和各種形式的掃盲班以及婦女識字班,教農民識字,教各種科學常識。段繩武感到當時通行的學校教材不切實際,于是組織人員自編具有鄉土氣息的教材,這一點,跟許多有志于平民教育的人士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得到了晏陽初、陶行之和顧頡剛的支持,許多有志于平民教育的知識青年,來到五原幫助他。武訓小學在開辦時只有段繩武夫人王庚堯一個人任教,后來許多知識分子來了,不僅教學條件大大改善,還根據實際情況,動手編寫自己的教材。當然,段繩武最欽佩的人,還是武訓,因為當年在武訓家鄉的考察,深深地打動了他,也是促使他解甲歸田,從事鄉村建設的一個原因。在河北新村,所有的公共場所,禮堂、教室都懸掛著他請人畫的武訓像,村中特別建有武訓紀念堂,陳列武訓的事跡,供村民參觀,武訓小學的學生,早晨進學校,要向武訓鞠躬行禮。他還請人根據他對武訓事跡的考察,編寫了《武訓典學》的連環畫,在顧頡剛主持的北平通俗讀物編刊社印制出版。對他而言,他所從事的事業,就是武訓事業的延續,他就是要做當代的武訓。當代武訓的事業,畢竟具有現代化的意味。跟晏陽初、梁漱溟以及陶行之的鄉村建設一樣,不僅著眼于農村的組織建設、平民教育,而且著手全面的社會改良和生產生活改善。新村由于是在荒原上起家,從建設規劃起,就著眼于耐用整齊,從起點上,注意衛生,特別注意修建公共廁所,培養村民良好的衛生習慣,長年的軍旅生涯,使得他對廁所對于環境衛生的重要性,有深切的體驗,新村通過示范、教育、組織村民自我反省等方式,從根本上杜絕不良的行為,在幾年內,實現了新村沒有人隨地便溺,隨地吐痰,人人衣著整潔。為了解決村民看病和醫療保健的問題,段繩武還從大城市請來了喝過洋墨水的醫生,在包頭開辦診所,服務延伸到新村。五原地區靠近黃河,段繩武組織村民興修水利,修建了兩條干渠,八條支渠,引來黃河水,灌溉新開的土地,并且試種水稻。在這方面,新村得到了河套地區著名的水利名人王同春的兒子、水利專家王樂愚的幫助。

段繩武的新村建設,是中國上個世紀30年代農村建設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有著上流社會關注農村,關注農村改良的大背景。在這個背景下,不管是中國本土的有識鄉紳,還是留洋的知識分子,甚至一部分政界和軍界的上層人士,都程度不同地對鄉村建設表示出了一定的熱情。盡管真正投入這個事業的人并不多,能像段繩武這樣犧牲自我、毀家興業、全身心投入的人,尤其不多見,僅僅梁漱溟和陶行之可以比擬。但是,由于有這樣的環境和氣氛,畢竟使段繩武的事業爭得了社會各界的支持,這里,有傳統的鄉紳,比如劉春霖、張清廉,他們跟段繩武一起發起組織了河北移民協會,當地鄉紳,比如王同春家族也給了段繩武一定的支持。還有著名的學者,如梅貽琦、顧頡剛、楊鐘健、張星烺等人,他們發起組織西北科學考察團,組織年輕的大學生來新村考察,其中顧頡剛還和段繩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顧頡剛不僅親自來到新村,而且給新村帶來了樂意投身鄉村建設事業的大學生,帶來了新村稀缺的女青年。知識分子的加入,使得段繩武的事業,不僅有了干部和技術的支撐,而且有了思想和理論資源的供給。

當然,握有大權的軍界政界人士的支持,也是新村事業的一項重要資源。顯然,跟有識鄉紳和知識分子不同,這些有權者的支持,是需要利用段繩武個人的關系的。在軍界和政界人士中,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河北省長馮治安和北平市長秦德純等二十九軍的將領是比較熱心的,段繩武為此將河北新村三個村分別以上述將領的字來命名,比如明軒村(宋哲元),仰之村(馮治安),幼青村(秦德純)。這種支持,顯然跟他們同為直系將領的經歷有關。而同樣熱心鄉村建設的山西軍閥閻錫山,則對段繩武的事業就不熱心,顯然好名的閻錫山,擔心段搶了他的名頭。由于閻錫山的緣故,實際統治綏遠的晉系將領傅作義,雖然也支持,但顯得比較矜持。

引起我對段繩武關注的,是來自一個攝影師留下的老照片,照片記錄了1937年夏天河北新村的一場集體婚禮。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由于新村是由河北流民組成,這些流民男女比例失調,男多女少,青壯年村民的婚姻成了大問題。鑒于此,當時任北平特別市市長,也是段繩武老朋友的秦德純,特意從北平救濟院找了20名年輕婦女,這些年輕婦女,大多從前受虐待的使女、流浪兒和妓女,很樂意到新村過正常人的生活,正好顧頡剛率領科學考察團也要來五原考察,所以順路請顧頡剛他們把人帶來。這些婦女“生力軍”來到之后,經過一個短時間跟村中特意挑選出來的青年村民的接觸,配成了20對新人。新村為他們組織集體婚禮,用當時的術語,叫做“集團結婚”。

婚禮由段繩武主持,新娘身穿淡雅的旗袍,身佩紅花,手上拿著一大捧當地出產的豌豆花,新郎身穿土布的中山裝,胸佩紅花,帶著當時時興的禮帽,段繩武親手把一個個新娘交到新郎手上,新人們對孫中山像鞠躬,對武訓像鞠躬,對主婚人鞠躬,禮成,新娘挽著比新娘還羞澀的新郎的手,一起步入洞房。全體村民一起歡呼,繞村游行一周,以示慶賀。用自己的照相機記錄了這場婚禮的攝影師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最初我以為救濟院女擇配墾民是不值一笑的事,可是經過實際的考察,便觀點大異。每一對新人我們都親自拜訪了,我們問遍幾個新郎:‘你喜歡她嗎?’‘咋子不喜歡呀!’新娘的答話雖不如新郎的爽快,但也在羞答答的表情之下默認高興。每一個新家庭有一間土屋,屋內的桌子凳子都是土的,端莊而大方,炕面鋪著用紅柳條編成的席子,舒軟不亞于鋼絲床;門是積棘草編織的,美觀而適用,這一切都是土產。因為后套盛產紅柳和積棘,凡無莊稼處,差不多遍生此種植物,為修渠筑堰的重要材料。北平市長送給每位新婦一只柳條箱,一套新衣,有了這些初步的設備,他們的家庭生活也就順利地開始了。”的確,我們在他留下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每對新人,都洋溢著羞澀而幸福的笑,可以看出,那是發自內心的笑。

新村的新人們的笑,告訴我們,段繩武的新村建設,的的確確給那些流離失所的流民,安了一個家,一個簡樸但幸福的家。而他自己,就是這些家的大家長,一個由將軍變成的老村長。

抗戰爆發后,段繩武應召擔任軍政部的主管傷病安置的工作,為此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人稱“榮軍之父”,1940年7月因勞成疾,在重慶逝世,臨終前囈語,依然說,我要回河北新村,做村長去。一個舊軍人,在村長的位置上,找回了自己。

有關名人和辮子的故事

由于近些年清宮戲的流行,估計全國的男女老少,沒有不知道清朝的男人是要留辮子的了。在美國,很有些人到現在還以為中國男人腦后有辮子,因為國人給他們最早的印象就是如此,祖祖輩輩傳下來,形成刻板印象了。其實,當年中國男人的辮子,之所以最終被剪了下來,主要是這些西方人外加東方的日本人鬧的。首先是西洋人少見多怪,心懷種族歧視之見,說國人的辮子是pigtail(豬尾巴),后來一心要脫亞入歐的日本人也跟著起哄,豬尾巴長,豬尾巴短的叫,日本小孩還成群結隊地跟在清國留學生的后面,一邊嚷著,一邊伸著手,試圖揪一下。清朝最后的十幾年,國人到日本留學的最多,慢慢地對這種起哄招架不了,有些人在境外某些勢力的策動下,居然想起了原來這辮子其實是滿族人逼我們留的,一來二去,明末清初的筆記,《揚州十日記》、《嘉定三屠》什么的都出來了,大家一看,原來我們的祖先,為了腦后的這根辮子,死了那么多人。辮子,不僅給了洋人罵自家的由頭,還是奴隸的標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中市| 卓资县| 武邑县| 南城县| 靖安县| 昂仁县| 蒙自县| 调兵山市| 洪洞县| 洪雅县| 西乡县| 肃宁县| 丹阳市| 梧州市| 阿拉善左旗| 元谋县| 宝鸡市| 东乡| 临湘市| 太白县| 东城区| 安图县| 营口市| 武义县| 郎溪县| 霞浦县| 图们市| 大庆市| 丹东市| 东宁县| 新竹市| 林周县| 阳江市| 山丹县| 东乡县| 曲麻莱县| 华亭县| 宜兴市| 禄丰县| 绍兴县| 西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