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歷史·人物(5)

  • 歷史與看客
  • 張鳴
  • 3624字
  • 2014-09-19 17:07:26

大家想通了之后,有勇敢的人就把辮子鉸了,不長不短的頭發,披散在腦后,前面還因為經常剃的緣故是光光的,成為那個時代獨特的一種發式。不過這樣一來,中國使館的留學監督不干了,總是找這些人的麻煩。因為留學生中很多是公費,即使不是公費,父母家人也在國內,雖然那個時候朝廷在搞新政,整個社會,在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影響下,人心不穩,控制也不那么嚴了,但如果真要較真,追究起來,總是有點不妥。于是,沒了辮子的諸公就亟思有所反制。經過偵查,他們發現監督大人姚某,跟某女留學生關系曖昧,于是決定設伏捉奸。俗語道,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只要惦記著,總能找到機會下手。某天,機會終于來了,三個好漢一擁而上,鄒容抱腰,張繼捧頭,陳獨秀揮剪,只聽咔嚓一聲,監督大人的辮子就被剪了下來。結果姚監督丟了官,而三位好漢也不能再繼續求學,自然也就逼上梁山,做了大名鼎鼎的革命黨。

打這以后,繼任的留學監督再也不敢為難留學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留學生們也就日益膽大妄為,不再把辮子塞在帽子里,隆起一座富士山,紛紛剪下辮子跟日本下女換酒喝了。風氣所及,連滿族學生也受影響,不過,這幫八旗子弟多半未必真的下手,倒是將剪辮變成一種跟家里人要錢的手段。端方的兒子也留學日本,到日本沒幾天,就把帶來的學費、生活費連同回去的旅費統統花了個精光,然后問老子要錢,老子聞后大怒,不給。兒子又來一信:再不給錢就剪辮子換錢!端方雖是滿人官僚里的開明派,但滿人剪辮子畢竟不成話,于是趕緊給兒子匯去一千大洋。當年留學日本的人,絕大多數去得快,回來得也快。因為一來,國人真正肯下功夫的人少,二來日本人也比較會糊弄中國人,大批地辦速成學校,一年甚至半年就打發中國人學成回國。回國的留學生有的雖然連正經日語都不會說,只跟下女學會了幾句戲謔的話,但卻大批地擔任國內新學堂的教師。這樣一來,剪辮子的“不良風氣”就傳給了國內的學生。為了防止境外反動思潮的侵蝕,清朝的地方官采取了許多緊急措施,最主要的就是規定學堂的教員,不能沒有辮子。可是,如果這條規定嚴格執行起來,那么學堂就有辦不下去的危險,因為留學生沒有幾個有辮子的。沒有辦法,只好變通,允許“海歸”們弄條假辮子掛上充數,結果國內一時間假發店大發市利,生意奇好。魯迅回國的時候,也買了一條假辮子,可是那些冬烘的先生,偏要像蒼蠅見了血似的盯在后面品來品去,研究辮子的真偽,逼得魯迅一怒之下干脆扔了假辮子,就光著腦袋走來走去——學校居然也沒有辭退他。其他回國的“海歸”,裝假辮子的經歷大抵差不多,都先后被過于苛求的趙老太爺們逼上了梁山,最后大家索性不要辮子了。

當然,事情也沒有那么絕對,海歸們也有自愿掛假辮子的時候——那是朝廷授予他們洋進士、洋舉人的時候。晚清新政曾經弄過某種中西合璧的玩意兒,給留學回國、學而有成的海歸們授科舉的頭銜。舉行一個小小的考試,按成績,也按留學生在國外拿的學位,學工的授工科進士和舉人,學農學的授農科進士和舉人,學軍事的,就授兵科進士和舉人,當然,如果是學牙醫的,就授牙科進士和舉人。我們很多近代的大名人,像嚴復、李四光、蔡鍔、唐繼堯、吳祿貞、蔣方震,都得過這種科名。雖然那時候很多時髦的人都在罵科舉,但真要是頭上落個進士舉人的頭銜,誰都不會拒絕——畢竟,那東西我們祖祖輩輩為之奮斗了那么多年。

再后來,革命了。革命黨只要起義成功,第一件要辦的事就是剪辮子。有的地方甚至規定,凡是不肯剪辮子的人,不予公民權。更多的時候,革命黨人是靠武力強迫,抓住有辮子的,按倒就剪。害得農民不敢進城,街上流行帶尖的高帽子,當年見于日本的“富士山”轉移到了中國。但是一門心思革命的人很不理解,為什么國人對自己奴隸的標志這么看重?一個很有革命思想的軍官馮玉祥,下令他的部下士兵統統剪掉辮子,他親自帶人手持駁殼槍監督,士兵們哭得呼天搶地,紛紛把剪下來的辮子珍重地包好藏起來。馮很憤怒,也很無奈。可是,過了不久,當馮玉祥也變成了一方軍閥時,他招兵的時候,定下一個關鍵的條件就是,沒有辮子的不要——有辮子的農民,才是真正的老實人,招來當兵——踏實。

再到后來的后來,國人的辮子逐漸地沒了,畢竟鄉下人敵不過城里人,在鄉下向城里看齊的過程中,隨著風習的改變,九斤老太和趙老太爺都漸漸地沒了市場,被城里人強行剪掉辮子的農民,安然無恙的日子一長,大家突然發現,原來沒有辮子也是可以活的,而且活得很方便。可是,辮子沒有了,神還在。這是馮驥才小說《神鞭》里說的,小說主人公傻二原來有一手甩辮子的“神功”,參加義和團,辮子被洋人的洋槍洋炮打沒了,但練了洋槍,一樣神乎其技,百發百中。此話,從另一個角度講似乎更對——辮子沒了,奴性還在,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甚至還會變本加厲,上層的人,講“政治貞操”(注意:講的都是大男人),下層的人,矮著身子狂呼萬歲。

其實,個中的道理是常識:奴性之有無,是腦袋里面的事情,跟腦袋上的頭發無關。

詩人加能吏的仕途悲劇

自古以來,人如果作詩作得比較好,成了詩人,那么在做官方面,就差點意思。

古來為人稱道的清官能吏,比如狄公狄仁杰、包公包拯、施公施綸、彭公彭鵬之類,沒有一個是詩人。

反過來,建安七子,孔融詩作得好,做太守的時候,“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可有賊來攻城,只能城破而奔;另一位詩壇高手陳琳,為袁紹起草討伐曹操檄文,罵人罵得連曹操的“頭風”都不藥而愈,但真正做事,卻百無一能;接下來,竹林七賢如此,詩與酒都很聞名,但卻沒聽說有什么政績;南朝大小謝,唐朝的李、杜,都差不多。

詩人和能吏,看來很難兼而得之。不過,大千世界,例外總會有,清朝的袁枚,就是一個。

袁枚是清朝鼎盛時期數一數二的大才子,12歲中秀才,廣西巡撫命其作《銅鼓賦》,提筆立就。二十出頭就登科及第,點了翰林。時人說他“身長鶴立,廣顙豐下,齒若編貝,聲若洪鐘”,一翩翩佳公子也。據說當年袁枚點了翰林之后,回鄉娶媳婦,有好事者繪圖記其事,圖上的袁枚,年少玉貌,身披紅斗篷,胯下騎白馬,從者數人。這樣的少年進士,如果放在唐朝,照例是要被推為五路探花使,遍訪長安名花,飽享艷福的。

然而,少年得志的袁枚(古之少年,即今之青年),很快就碰上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挫折。按規矩,進士點翰林,除了三鼎甲之外,一般人都屬于翰林庶吉士,即見習翰林,一年后大考,如果合格則轉為翰林編修,不合格則分發六部做主事,再差的則放到地方做知縣。才高八斗的袁枚,居然被放下去,做了知縣。

做了七品芝麻官的袁枚,并沒有天天飲酒賦詩,荒廢政事,反倒得了能吏之名,前后做了幾個縣的縣令,每到一處,很快就會把前任的積案清理干凈。袁枚斷案如神的故事,在民間到處流傳,被老百姓編成歌謠傳唱。時人說他可以引經折獄,有儒者之風,其實他的訣竅無非是每到一地,依靠當地鄉紳鄉老,調查清楚有多少不良分子,然后張榜公布,許其三年不犯榜上除名,這么一來,犯事的自然少,加上“依靠群眾”,耳目眾多,有外面來流竄作案者,多半逃不掉。平時百姓的爭執,他倒是經常引經據典,三下五除二,調解開了,其中很多典故,其實就是蒙人,蒙人蒙到兩家不吵架,不打官司,也是積德。因此,周圍的縣,老百姓有了難解之事,也會來找他排解。

按清朝的規矩,翰林是士林金字塔的頂尖,凡是做過翰林者,即使外放做縣令,也是老虎班,上司照例高看一眼,升職排班,一律優先,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升官的。可是,既能作詩,也能做事的袁枚,身列老虎班,卻總也升不上去,不僅升不上去,而且知縣從大縣富縣,做到了窮縣小縣,從江蘇做到陜西去也。十年官場蹭蹬,少年袁枚變成了中年袁枚,人到中年,百事看得開,于是辭官不做,在金陵附近買了塊地,據說此地當年謝安待過,人稱謝公墩,修了一座隨園。從此袁枚在園子里飲酒作詩,做起了職業詩人,當然也是名士。各個朝代的慣例,做了名士,仕途也就甭想了。

做了職業詩人兼名士的袁枚,詩作得好,當時連高麗琉球都高價求之。除了作詩之外,他還有兩件事特別有名。一件是關于美食的,袁枚著有《隨園食單》,記載了許多當時美食佳肴的做法。當時的隨園,種菜養雞養鴨還養豬和兔子,養法與眾不同,加上他自己就是廚子中的高手,率領眾多高廚,做出來的菜肴,自是別具一格。當時的隨園,經常高朋滿座,有次開筵,客人居然達500人。各處達官貴人、詩人名流,只要路經金陵,沒有不去隨園的。第二件是為人風趣,善解人意。到隨園的人,除了可以飽口福,還可以飽耳福,隨園老人(袁枚)的詼諧風趣,無人可及。《清史稿》說他,“……詼諧詄蕩,人人意滿。后生少年一言之美,稱之不容口”。一個朋友死了,他把朋友欠他的五千金債券,一把火燒了,而且還拿出錢來幫助朋友的后人。

善于美食美言的袁枚,也會掙錢,否則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銀子哪里來。袁枚的官運不佳,但文名遠揚,四方貴人和富人,求他給死去的爹娘寫墓志銘的,不知凡幾。求人例有高報酬,看在錢的份上,袁枚有求必應,來者不拒,你要什么,我寫什么,反正最后胡亂寫的,他都不收進自己的集子,只當是掙錢的買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榆中县| 类乌齐县| 石景山区| 犍为县| 皮山县| 化德县| 海城市| 婺源县| 方城县| 临邑县| 襄城县| 高淳县| 射阳县| 泰来县| 潼关县| 云安县| 宝应县| 额尔古纳市| 万载县| 漳平市| 巴彦县| 湟源县| 福安市| 类乌齐县| 嘉善县| 綦江县| 会昌县| 公主岭市| 墨竹工卡县| 阿荣旗| 内丘县| 化州市| 宜兴市| 于田县| 建湖县| 兴义市| 绥棱县| 卓资县| 同江市|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