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經濟史
- (日)野口悠紀雄
- 18字
- 2022-04-08 11:51:17
第一章 日本人沒有察覺到泡沫經濟的崩潰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國際地位逐步上升
日本才是世界經濟的中心
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平成時代之前,日本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顯著提升。由于受到70年代石油危機的影響,80年代的歐美經濟不斷倒退,而此時日本的經濟實力顯著提升(至少看起來是這樣)。
當時的日本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給世界經濟的動向帶來了巨大變化。
1985年,美國、日本、西德等幾個國家共同簽訂了《廣場協議》,目的在于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日元及德國馬克等主要貨幣的匯率有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可以說,當時的日本被當看作世界經濟的領頭羊。
當時,歐美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經常共同研究一些課題,這些課題研究的問題通常圍繞“為什么日本經濟能夠如此強大”展開。當時的我,曾經在美國的地方城市做過幾次演講。每次演講完畢后都會有人問我:“我想投資日本企業,您覺得投資哪里好呢?”在20世紀90年代上映的美國電影《風月俏佳人》中,男主角就是一位瘋狂迷戀于在日本投資的成功實業家。
20世紀80年代末期,麻省理工學院的幾位研究者出版了《美國制造》(Made in America: Regaining the Productive Edge,1990年)一書,書中提到,“美國企業也必須像日本企業那樣發展”。
“日本才是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因為日本式的經濟體制比歐美各國的經濟體制更優越。”當時包括歐美人在內,許多人都這么認為。
“在日本的企業中,經營者和勞動團體不是對立關系。正因如此,日本才能夠實現經濟的高增長,而英國這種受困于勞動紛爭的國家是無法實現高增長的。此外,日本的經營者不會將眼光局限在每天的股價漲跌上,他們能夠站在長遠角度來思考經營,而美國的企業家每天盯著股價,只追求短期的業績,與日本經營者截然相反。”這些觀點都是日本的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提出來的,國外的學者們也不得不聽取這些意見。
日本的人均GDP在1981年時超過了西德,1983年超過了英國,1987年超過了美國。這不僅僅是一組數據,當時我曾去過底特律,親眼看到底特律的市中心滿是斷壁殘垣,像是廢墟一般。從美國回到日本后,看著日本整潔干凈的街道,我很是感激。
因此,“日本就是世界第一”不僅僅體現在數據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真實地感受到這一點。
地價和股價出現泡沫
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房價開始異常上漲。公示地價[1]開始明顯上漲是從1986年開始的。根據1987年1月的公示地價,東京圈的地價上漲了23.8%,到了1988年1月,土地價格上漲率高達65.3%。
在以東京為圓心的60公里半徑范圍內,擁有5億日元以上土地資產的人超過100萬,而與此同時,對于那些剛想買房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地獄一般的世界。1990年,東京圈的公寓價格是人均年收入的10倍以上,東京都中心位置的房價更是逼近人均年收入的20倍。
假如貸一半的款去買東京都中心位置的公寓,以5%的年利率來計算,那么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相當于年收入的一半。在首都圈,即使是集體住宅,普通勞動者也無法承受。
現在回過頭看當時的情形,很明顯這就是房地產泡沫,但是當時的人們都認為這只是經濟變化引起的現象。
當時,“東京是亞洲金融中心”的說法盛傳,很多人都認為“想要在東京擁有辦公室的企業正在從世界各地趕來,這樣一來,東京土地的經濟價值就變得相當高了。因此,地價無論多高也是理所當然的”。
1988年,日本國土廳公布的《國土利用白皮書》指出,“以東京附近為中心的土地價格上漲是由實際需求引起的”。也就是說,這份白皮書認為,土地價格上漲并非投機導致,而是土地需求大于供給引起的必然現象。這相當于政府為土地價格高漲做了權威保證。
除了地價的異常上漲,股價也在不斷上漲。1983年,日經平均股價只有8800日元,到了1987年10月漲到26 600日元,在1989年末達到38 915日元,日經平均股價呈持續上漲趨勢,甚至有人預測,日經平均股價有可能會達到6萬多日元。
當時,日本的股票市值是美國的1.5倍,占全球股票市值的45%。日本電信公司NTT的股票市值比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IBM、埃克森、通用電氣(GE)、通用汽車(GM)幾個公司加起來還要高,野村證券的股票市值比美國所有證券公司加起來還要高。如今回想起來,這簡直是難以置信。
搶購海外土地
當時的日本資本除了搶購國內土地,同時也在搶購美國的不動產。
1986年,日本第一不動產以歷史最高價買入位于美國紐約的蒂芙尼公司大樓。1989年,三菱地所買下了同樣位于紐約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就這樣,日本的投資者開始在夏威夷買酒店,在加利福尼亞州買大樓和購物中心。日本資本在美國投資的不動產金額,從1985年的19億美元,增長到1988年的165億美元。當時在澳大利亞甚至還能直接用日元購買土地。
當時,我在美國的一些地方做關于日本土地問題的演講時,臺下的聽眾都在小聲地笑。演講完畢后,我問大家為何發笑,他們回答說:“你們竟然用平方英尺[2]來算土地面積,難以置信,我們都是用英畝[3]來計算。”
確實如此,我也曾一直不知道用什么單位來計量更合適。但是,對于東京的地價,若是用英畝來計算的話,那就更奇怪了。
開發高爾夫球場成了“煉金術”
“日本央行只能印刷面值1萬日元的紙幣,而我能印刷面值1億日元的紙幣。”說這話的人是原EIE公司的社長高橋治則,后來被逮捕,他被稱為“泡沫紳士”。
EIE是一家度假村開發公司,一直在大力開發高爾夫球場。建造高爾夫球場,首先要銷售高爾夫俱樂部的會員資格。開發商一般都采用預付金的形式籌集到會員資格面額90%的資金,作為開發高爾夫球場的啟動資金。因此,即便手里沒錢,依然能開發高爾夫球場。EIE在栃木縣開發的皇家草地(Royal Meadow)高爾夫俱樂部,最初會員資格只賣450萬日元,最后居然漲到3000萬日元。
此外,銀行一聽到是要開發高爾夫球場,就會立馬發放貸款。因此,開發許可一下來,會員資格就開始發售了。開發高爾夫球場的熱潮越來越高,有的開發商甚至在開發許可還沒批下來的時候,就開始以高爾夫球場開發計劃融資。這樣一來,開發高爾夫球場被人們看成是“煉金術”,大家都認為開發高爾夫球場,怎么都能撈一筆。
當時,以開發高爾夫球場而聞名的企業除了EIE和伊藤萬株式會社外,還有很多企業都投身于此,就連一直以來踏踏實實地經營祖業的地方名流,都紛紛投身高爾夫球場的建設熱潮中。僅僅十幾年的時間,日本的高爾夫球場就從1985年的1400個,增加到2400多個。
1987年,日本政府頒布了《綜合保養地區整備法》,鼓勵地方政府興建提升國民福祉水平的度假療養設施,這一法案更加助長了人們投資度假地的熱情。無論是地價的上漲還是股價的上漲,都不過是泡沫而已。但是,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比起這個,在投機競爭中不落后才是更重要的。就這樣,全國上下上演了一場瘋狂的鬧劇。
以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日本國民本可以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但是經濟泡沫引起的資源分配不均,讓日本國民還沒享受到富裕的生活就跌落谷底。
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在道德上比“罪惡之都”更墮落。有人說“好懷念泡沫時代,希望再來一次”,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啊。對于泡沫時代,我感到的只是憤慨。
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經濟承受了巨大的損失。日本被“上帝之錘”狠狠砸到,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1] 公示地價,指日本國土交通省所公告的“標準地”價格。從日本全國選出代表各地區“標準地”的3000多個地點,于每年的1月1日由不動產鑒定士進行評估,再由土地鑒定委員會評定,并在每年的3月下旬公布。——譯者注
[2] 1平方英尺=0.093平方米。
[3] 1英畝=4046.85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