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多年前,鄰居家的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一起來家里做客,大人在一旁聊天的時候,幾個小孩子在旁邊的地毯上玩玩具。其中的一個小男孩明顯地表現出不耐煩、坐不住、抱怨,大聲喊叫著與別的小朋友交流。正在這時,這個小男孩的爸爸對我們說:“幼兒園老師總是抱怨我兒子不聽話,我覺得小孩子就應該這樣,不應該有太多的約束,要自由成長,尤其是男孩子。”

十幾年過去了,這個小男孩在上學期間一直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對孩子的學習影響很大。但這個問題沒能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也沒能得到父母的幫助和訓練。

學習和了解成熟的教育理念對于父母來說不可或缺。好的教育理念不僅可以給父母以指導,同時可以幫助父母辨識對錯,發現問題。養育孩子的這20年,總結下來,以下的幾點對我的幫助甚大,在此與你們分享。

首先,“漏斗式的教育理念”。這個理念最早由美國的蓋瑞·艾卓提出,這是按照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思維和行為特點,以漏斗從小口到大口的順序,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規范孩子行為以及可以享受的自由度的多與少的模型。

這個理念把孩子的年齡分為三個階段:0~5歲幼兒期,6~11歲兒童期,最后是12~18歲青春期。按照從小到大的年齡階段,孩子們所得到的自由空間與年齡成正比。

幼兒期是孩子的規則養成期,父母是教練和榜樣,教給孩子必要的而且清楚明白的規矩;到了兒童期,孩子的自我行為規范得到了延展,孩子開始上小學,與朋友有了更多的交往,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他們的自由空間也在逐漸變大;到了青春期,孩子們的自由空間更加開闊,他們已經懂得遵守規則、尊重他人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準則。

在幼兒期,孩子在家里和幼兒園,通過模仿他人懂得了規則、界限感,以及與他人交往的方式;而在兒童期和青春期,自由尺度和行動范圍逐漸得到放寬和延展。這一循序漸進的培養過程,一層一層、依循孩子成長階段的特點穩固地建立起來。堅實的地基是孩子成長期的關鍵,只有地基穩固,上面才可以建起高樓,孩子的未來、健康與幸福都與此息息相關。

進入青春期后,他們開始學著獨立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時間和選擇,在對與錯、善與惡之間周旋和抉擇,并且從中獲得經驗和教訓。這樣的磨煉使他們變得更自信,并將之前的學習和規則進一步內化,懂得了遵守規則的意義所在,以及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原則與界限。他們也會在父母以及同學和老師之間實踐這些規范,甚至“試錯”,以達到不斷改善并建立更良好關系的目的,為他們下一步更廣闊的社會性交往和生活做好準備。

其次,在兒子出生之前,我有幸讀到了瑪麗亞·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博士撰寫的《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這本書。

蒙臺梭利博士是一位意大利的醫生和教育家,也是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她早年在羅馬的一家心理專科醫院擔任助理,特別專注于兒童醫學,重點針對那些需要特殊照顧、精神上有障礙的兒童。1907年,蒙臺梭利女士在羅馬成立了她的第一個兒童之家,專門接納那些弱勢群體家庭的孩子。在這里,通過細心的觀察和研究,她總結出了日后的蒙臺梭利教育法(“蒙式教育”)。這種以孩子為中心,尊重孩子,并且按照不同階段的敏感期進行培養和訓練孩子的方式,使“蒙氏教育”在100多個國家推廣開來,從而風靡全球。

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是按照孩子成長的規律和特點制定孩子行為規范的模型。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和標準去對待孩子,而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正?!睂Υ?,深刻地去理解每個孩子的需求、渴望、健康、心理等,懂得孩子也和我們一樣喜歡自由和被尊重。如果說孩子也有享受自由的權利,或許你會皺起眉頭,與我持不同的意見。但享受自由是人的天性,在孩子的成長期,給予孩子適當而充分的自由有諸多益處。其一,我們可以在孩子的自主行動中發現他們的喜好、能力以及個性等,以便有機會充分地了解孩子;其二,在與孩子們的互動學習、工作中,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可以使他們懂得自由在一定的界限之內才安全,而這個界限的大小與深淺的把握,也是我們之前提到的“漏斗式”教育理念的核心;其三,自由是孩子“發現自我”必備的條件,是自我意識形成期對外界環境的基本需求。不受外界的干擾、不扭曲的自由和空間,給予了孩子在界限中自主發揮的可能,能夠使孩子天賦的種子得以順利地成長。

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你是女兒、是母親、是一名老師,也是他人的朋友等,人會和他人以及群體之間產生各種關系,所以人的心理發展的本質是學會適應環境和演好自己的角色,繼而達到自身成長的目的。

而適應環境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懂得遵守外界環境,即社會中的規則,規則就是界限。幼年期的孩子在教室中,要學會小聲講話,盡量不去打擾到他人,因為這會讓孩子意識到:這里不只有我,還有他人;孩子們要懂得基本的與他人交流的禮貌,不可以打人、罵人,或搶他人的玩具——明白何為尊重;孩子要學會玩過的玩具必須物歸原處,方便其他小朋友拿取——關照他人;孩子要懂得排隊、收拾碗碟,站起身后把小凳子放整齊——關注周圍環境;等等。老師就像一位教練,通過將孩子們聚在一個教室中進行游戲和工作,指導他們更形象、更具體地學習和遵守這些“規則”,你無須去解釋什么叫作“規則”,你只需要教他們應該怎么做。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強,學得非??臁:⒆觽冊谧袷剡@些規則的同時,會發現教室中很安靜,沒有人大喊大叫,而且這樣做他們可以得到他們想玩的玩具,可以得到贊許和鼓勵,可以與其他小伙伴建立起更友好的關系。他們會更開心、更有成就感,他們也會感到更安全、更自由。人際交往時的彼此尊重與秩序性帶給了孩子輕松、愉悅的感受,這種切身的福利,使孩子更趨向于遵守規則,這樣的規則對他們來說不是約束而是保護。而獨立的自我意識與“安全感”也在這樣的環境中,悄悄地、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

世界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在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研究中闡明,在幼兒期和兒童期,孩子處于“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在這個時期的初期階段,孩子的觀察力和模仿力極強,身邊人的“身教”在此時期會更勝一籌,在這個時期給孩子“講道理”恐怕就起不到太好的效果。孩子在10歲左右,開始具備邏輯思考能力之后,才會真正開始懂得“規則”這種抽象的理論概念。當我們了解孩子這種階段的敏感期的規律之后,就可以按照孩子生長階段的不同特點、思維領悟的程度高低來教導孩子。那么,無論是規則還是知識對孩子來說都變得簡單易懂,孩子也更容易在學習中獲得充分的自我認同感和成就感,而我們也會體會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對孩子成長特點的了解,不僅可以幫助父母真正做到“因材(孩子的理解力)來施教”,而且還可以減少父母過早地強制孩子學習超出他們年齡范圍的課題和技能,否則不僅會阻礙孩子自我向內的探索,而且容易增加孩子的沮喪和挫敗感,以及一些不良情緒的發生,如緊張、焦慮、憤怒、挫敗、痛苦、憂郁等,而情緒與孩子未來的健康息息相關。

相反,如果在孩子幼年應該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時期,放任他們自流,放大自由空間,錯過孩子學習規則的時期,等到孩子逐漸長大,再在他們觸犯了界限的時候,被動地說教,甚至打罵,孩子會認為遵守規則只是為了讓父母或者學校老師開心,只是為了不挨罵、不被打才去遵守的,從而導致孩子心里產生對規則的抵觸和不認同,也更容易使孩子在父母、老師不在的情況下隨意踐踏規則,導致危險發生。如果到了孩子的青春期,父母因為孩子的叛逆表現采取更加嚴格的管教措施,這會增加孩子的不滿和仇恨心理,以及不服管教和愈加逆反的行為。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在學校和社會中碰壁,被他人嫌棄,進而增加孩子的挫敗感,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甚至在成年后產生嫉妒、仇恨、反社會的傾向,出現幸福感的缺失。

以上的兩點,“漏斗式教育理念”和“蒙式教育理念”都是教育家歷經多年通過細心觀察和研究眾多孩童成長的經歷,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和理念,值得初為人父母者學習和了解。

最后,也是甚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法無定法。育兒的方法有很多,但對于父母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確定正確的“信念”,然后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靈活運用,不可生硬照搬。這一點就是要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正如“天下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一般,父母需要細心觀察、了解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避免“隨大溜”,避免“從眾”,真正做到“是鳥讓它在天空飛翔,是魚放它在水中暢游”。

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接納孩子的獨特性,老師或是父母在旁邊主動地陪伴,在安靜、平和的氛圍中讓孩子去慢慢地感知自我、學會與他人建立聯結,享受在界限中的自由——這是孩子們參與社會活動、認知自己、認知這個世界的第一步。而這第一步的建立,將會對孩子在未來與這個世界之間建立起怎樣的關系起到關鍵作用。

依據兒童的成長規律,教育家們在關愛孩子天性的前提下,摸索出來的教育理念,能夠保護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使我們每一位父母可以有據可依,深入了解孩子階段性的需求。而每一位父母可以依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靈活地將之運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掌握好尺度,讓孩子在我們的懂得與理解中成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凤县| 永嘉县| 宜兰市| 沙洋县| 芦山县| 凤山市| 商洛市| 射洪县| 襄樊市| 三河市| 达拉特旗| 珠海市| 威宁| 怀化市| 武城县| 阜新市| 灵寿县| 马尔康县| 临桂县| 鹤壁市| 方山县| 外汇| 中阳县| 重庆市| 嘉兴市| 澄江县| 武定县| 陵川县| 高要市| 长寿区| 麦盖提县| 陈巴尔虎旗| 吉首市| 南部县| 荔波县| 和硕县| 三明市| 峨山| 方城县| 揭东县|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