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蔬菜水果都長得出奇好看,很多美食的味道都極其鮮美豐富……我們知道那些并不是自然的生長和天然的味道,但我們依然趨之若鶩,因為外在的感官帶給我們的“完美”感覺,滿足了我們的虛榮心。在我們教育孩子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時,容易忽視孩子的天然屬性,按照世俗所謂“完美”的模板去雕刻我們的孩子。
如果我們想種下一棵小樹苗,除了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樹種、土壤、種植的時間之外,還有幾個重要的步驟:首先,你要給小樹挖一個大一些的坑,至少比它的根要大4~5倍,因為松軟無壓力的土壤更適合小樹苗將根扎下土壤,更容易吸收水分和營養,容易成活;其次,坑的中間留一小堆土,用來固定根部,也起到保護根部不會長時間泡在水里的作用;再次,在土中放入適當的有機肥,不要放入化學肥料,因為樹苗需要自然生長,希望樹苗快速生長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帶給樹苗的往往是災難;最后,在種好后給小樹苗澆水,并在周圍樹立幾個支撐物與小樹苗捆綁好,以固定小樹干,使其不會被狂風暴雨等外力傷害。之后,我們只需要經常澆水施肥,關注它、欣賞它,慢慢靜待它去枝繁葉茂。
當孩子要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像是要將小樹苗從花盆中移植栽種在土地中一樣,要與外界正式接觸了。這時我們首先要考慮如何給孩子一個松軟適度的土壤,使他們的“樹根”可以由著自己的天性在土壤中自由生長;其次堅定地站在孩子身邊,給他們信心,適時澆水,悉心呵護他們的“樹根”;再次,父母和家庭是孩子的天然營養的來源,這時候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和關注孩子,無須“化學肥料”,更要避免揠苗助長;最后,我們要挺起“樹干”保護孩子,為其擋風遮雨,在他們的“樹根”自行吸收營養的過程中,讓孩子在適度的約束下能夠體驗自我成長的快樂,讓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本性得到發揮,讓孩子獨特的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延展,為孩子將來能夠“成為自己”做好鋪墊。
孩子們上幼兒園的時期是父母培養他們獨立意識的最佳階段。幼兒園開始有作業了,多少不一。最初,我會問他們今天在幼兒園或者在學校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我會認真地聆聽,并詢問有沒有作業,晚上問他們是否完成了,但我不會去翻他們的書包,或者偷偷查看,我更不會坐在他們的旁邊盯著他們寫作業。如果他們在寫作業時遇到了問題,他們會找我來問,我會耐心地幫他們解答,而且我不會再給孩子布置額外的作業。就如同孩子餓了,讓他們來找你要吃的,激發孩子感受自我、向外尋求的能力,你不要不停地往他們嘴里塞食物,導致他們只知道接受,而喪失了自我尋找的樂趣和本能。而且從幼兒園到上小學之后,他們已經習慣自己的書包自己收拾好,每天晚上查看課程表,知道明天的課程,主動準備好第二天需要的東西。上學、寫作業、收拾書包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他們需要自己安排,學著對自己負責。
有些父母不放心,要事事檢查。怕孩子的作業寫錯了得不了100分;怕孩子忘東忘西,被老師批評……殊不知,這樣會破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界限”,責權不分,從小養成孩子的依賴性,還助長了他們的虛榮心。而家長事無巨細的安排、幫助,在具有“強迫型人格”特性的家長中表現得較為嚴重,他們力求事事完美,不出瑕疵。長此以往,反而會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危機。因為如果上了初中的孩子還需要父母幫助檢查書包和作業,父母心里也會自然地認為,沒有他們的檢查與督促,孩子會犯錯誤,導致父母身心疲憊,不信任孩子。
我的兩個孩子從小到大,我從來不會檢查他們的作業,也不會陪著他們去完成作業,作業都是他們自己獨立完成。寫錯了就錯了,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領會,老師也會知道孩子還沒有聽懂。有了正常的反饋,老師才能夠幫助孩子糾正錯誤。而一切被家長校對過的作業,已經不是作業了,那是一片被粉飾過的太平。我們需要及早放手,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信任,讓孩子以真實的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此消彼長,我們盡早降低對孩子的控制,孩子的自主能力才會得到成長。
有一些學校會在考試后排名次,以為這樣可以使孩子們更有動力去學習、去競爭。在這種時候,孩子們非常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父母對孩子的保護、認可以及無條件的接納與愛,在這個時候需要充分地被體現出來。如果你對孩子的考試成績過分在意,考好了獎勵,考砸了就懲罰,那就等于把考試成績感情化了。孩子會認為他們考得好,你就愛他們,他們考得不好,你就不愛他們。而且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如果對考試成績過分關注,也會誘導孩子將注意力轉向外在感官的感受,關注他人的贊譽與肯定,用外在的評價來定義自身的價值,從而忽視自我向內的探尋,忽視自我的天賦所應該帶給自己的充足的自信。我這里有一個中肯的建議,在孩子考試沒考好的時候,獎勵他們一下,抱抱他們,告訴他們,無論考試成績如何,我們都愛他們,我們對他們的愛不會因為外部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我們永遠愛他們,不僅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還因為我們了解他們,我們相信他們。孩子此時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責罰,不要擔心我們的同情和理解會使孩子懈怠。理性而且懂得共情的父母會從內在激發孩子的自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長需求,但學習知識并不是此生的終極目的。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孩子成長的載體,孩子通過學習,可以了解這個世界、認識自己,學會與他人溝通,建立與這個世界的聯結,從而愛上生活、愛上學習,并勇于去探索生命的真諦,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兒子在9歲左右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聊天的時候他說:他的幾個小同學,經常在一起抱怨他們的媽媽,不喜歡媽媽逼著他們學這個、做那個,上很多課外課,做他們不喜歡做的事情。兒子說:“我告訴他們,我媽媽從來不會這樣對待我……”我知道兒子并不是在夸我,因為那是他的真實感受。
對我來說,我是一個保護孩子的“戰士”。為什么叫“戰士”,因為我會堅定地站在孩子一方,這樣的保護不是那種“護犢子”式的自私和偏袒,而是與社會上世俗的價值觀以及那些會傷害到孩子天性的行為抗爭,與教育制度中塑造“完美孩子”的理念抗爭,因為在今天的社會當中,這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一場戰爭。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因為它首先需要我們做父母的抱持正確的理念,做到無條件地接納孩子,認識到他們的獨一無二性,真正做到“愛他們沒商量”;其次,我們需要深刻明了教育制度中的優劣點,保護好孩子的靈性不被侵蝕。如個別教育者對孩子的侮辱性言語甚至打罵,如排名次,如要求家長參與檢查孩子作業,如用分數和學習好壞來評判一個孩子的品德高下,等等。
我曾經遇到一個這樣的例子。我的一位朋友的兒子,小的時候有點好動,但這個孩子在畫畫方面特別有天賦,可是在學校里,他的這種天賦不但沒有被老師發現和贊賞,老師反而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他是“一塊臭肉壞了一鍋的湯”。作為一位教師,一位專業的教育者,無法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而是用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的孩子,實在是令人感到遺憾。
在這個以分數定成敗的時代,老師的“恨鐵不成鋼”和家長的“孤注一擲”都可以被理解。可是誰能理解我們的孩子呢?那些隱藏在小小身體內五光十色的天性,是該按照時代的需求和刻板的教育制度被塑形,還是自由地發展,讓心靈與孩子的特長一起自由成長?這件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認知和選擇。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指出:人的潛能有自我趨向完美、謀求自身充分發展的基本動機,給予適當的機會和環境,個體將致力于自我發展,使其身心各方面的潛能得以發揮,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凡是同“自我實現”趨向一致的體驗,都是令個體滿足的、愉悅的;凡是與實現趨向相悖的體驗,都會給個體帶來不快,甚至痛苦,導致焦慮和沖突的心理反應。
而焦慮與沖突正是導致心理疾病的罪魁禍首。
衡量一個孩子學習能力的標準,不是掌握在老師手里或者成績單上,而是掌握在父母的心中。父母對孩子的了解、接納和肯定是孩子賴以依靠的基石,父母才是孩子的“伯樂”。如果一個孩子在他喜歡的科目上成績優異,在他的弱項上面差一些,那我會認為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也是一個努力學習的孩子。我們首先需要鼓勵他的成績,承認他的天賦和所付出的努力,而且適當地在他的弱項上面給予幫助和支持。孩子需要得到我們的肯定和贊許,他會因我們的懂得與鼓勵,而更加努力去攀登另一個高峰。不要因為一個根本不注重孩子特質的平均成績排名而忽視孩子在其他強項方面的努力,從而逼迫孩子為了那個排名削弱自己的天性和愛好,去適應那個統一的標準,這反而是一種扼殺。烏龜與兔子在一個班上,如果以誰跑得快來看,兔子會是優勝者,但如果以誰的壽命長來定輸贏,那么恐怕烏龜才是佼佼者。在只用一種標準來衡量學習優異與否的制度下,考個倒數第一又如何。
學習是人一生的功課。童年的孩子如果沒有了學習的樂趣,只為了名次去學習,那么學習就變成了洪水猛獸,變成了災難,每個同學也都變成了競爭對手,而不再是朋友和知己,哪里還有什么快樂可言,哪里還有什么友誼萬歲!生命之中最快樂、最無憂的日子變得憂心忡忡、郁郁寡歡,這樣的教育忽視了孩子們個性的多元性,也自然會折損孩子未來對學習的興趣。
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保護好孩子的天性不受世俗以及時代潮流的危害。讓孩子去發現“他本應是誰,而非他應該是誰”。父母要有一雙去發現孩子潛能的慧眼,激勵孩子排除干擾,樹立對自己的信心,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種上自信、善良、有愛的種子,培養孩子樂觀、積極、開朗的個性,那么那些煩躁、抑郁或者嫉妒的種子便無從生根。一切最自然的東西才是這世間最強大的,無須你去雕琢,它依然璀璨。當孩子自性的光輝得以迸發時,那會是這世間最耀眼的“千里馬”的光芒。
當你領悟到你的孩子本來就“自性圓滿”的意義后,你就會一直以他們為傲,你看他們的眼神中會永遠帶有欣賞、贊許和驕傲的光芒,這與他們是否功成名就實在沒有半點兒關系。而你也就成為孩子生命中真正的“伯樂”,成為孩子的知己和幸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