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沸騰十五年:中國互聯網1995-2009(修訂版)
- 林軍
- 1394字
- 2022-03-29 10:51:33
1996 海歸歸來
1996年的中國充滿了激揚文字。這一年5月,一本名為《中國可以說不:冷戰后時代的政治與情感抉擇》的政治評論著作一面市就引發熱浪,首版發行5萬冊,只用了20多天就一售而空,這本書的5位作者張藏藏、宋強、喬邊、古清生、湯正宇都是大學畢業沒多久、30歲左右的文化青年。該書最重要的觀點,是對美國這個超級大國提出質疑,并猛烈批判中國國內的崇美思想,進而大膽地為中國的崛起而吶喊。這本書迅速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美國駐中國大使館也邀請作者進行溝通,這被認為是民族主義情緒高昂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同年的7月,當時《三聯生活周刊》的記者胡泳受海南出版社委托挑選外版書。在版權公司密密麻麻的巨大書架前,胡泳不經意間抽出了一本黑白封面的書。這本書是美國未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字媒體室主任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寫的《數字化生存》,在美國《紐約時報》的圖書排行榜上連續幾周都是第一。翻閱之后,胡泳立即建議海南出版社出版此書,之后胡泳和范海燕只花了20天的時間就完成了翻譯工作,并交給了海南出版社進行校對后出版。這本書在日后也成為年度暢銷書。
學習、追趕甚至超越美國,一直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眾最重要、最強烈、最質樸的情感,不論官方還是民間。但在互聯網之前,我們更多的只是一種徒勞式的吶喊和掩耳式的自欺,理由無他,我們實際上沒有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我們又不愿意因為直視這種現實而喪失一個國家和民族應有的自信。但互聯網不同,從這項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太平洋彼岸開始落地、開始商業化、開始展現其迷人魅力的時候,對應的,正是中國改革開放進入1992年之后的又一個黃金盛年。進一步打開國門的中國人由于一開始在互聯網時代并沒有落后太多,因此能以更開放從容的心態迎接這一場以開放和創新為主要推動力的互聯網沖擊波。
與此同時,我們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期盼的海歸歸來的希冀成了事實,這批生在中國、學在美國的人,兼容東西方文化,打通了中國和美國之間競合的綠色通路?;ヂ摼W在美國的每一個細小的創新,在太平洋的西岸,都會有人學習、借鑒甚至模仿和跟隨。這在之后甚至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成功路徑:用最快的速度學習美國最成功的商業模式,然后迅速本土化,贏得用戶,獲取收入,再到美國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后再發展,甚至形成自己特有的創新。這種立足本土、對接美國式的造富運動產生了足夠的陽光富豪和知識英雄,并進而形成良性循環,成為互聯網創新中國的內在推動。
海歸群體和具有海外視野的本土創業者成為中國互聯網早期創業者的生力軍,他們所帶來的變化和推動還在于,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一開始就接近硅谷模式,靠出售夢想、獲取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VC),爭取用戶,構建收費模式,進而形成正向盈利,進行資本運作。
我們重點講述從美國回來的海歸張朝陽和中關村標志性人物王志東的故事。這一年,王志東參與創辦的四通利方在線(以下簡稱“四通利方”)和馮波服務的羅伯森·斯帝文思公司簽訂了國際融資服務合同,王志東由此在馮波的幫助下,開啟了新浪成長之路。同是這一年,已經回國有一個年頭的張朝陽開始拿著他的商業計劃書穿梭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尋求那些可能給他出資的人。
這兩個人,張朝陽是海歸的“符號”,王志東是具有海外視野的本土創新派代表,他們兩人的故事在之后的5年內不斷成為媒體報道關注的焦點,雖然之后路徑不一,也沒能一直站在中國互聯網這個大舞臺的最中心位置,但在當時,這兩個人都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堪稱一時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