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形創傷:如何療愈看不見的童年傷痛
- 王嘉悅
- 1702字
- 2022-03-23 16:55:25
推薦序一 告別“隱形創傷”,點亮覺察之光
榮格說,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你的意識時,那它就是你的命運。
在做親密關系咨詢師之前,我對這句話理解得并不深刻。那時我只有一種朦朧的感覺,似乎很想逃離“原生家庭”這道枷鎖,也隱隱感到某種命運的“強迫性重復”。
做咨詢師后,我似乎對潛意識與命運之間的關系有了直觀的體驗。我的很多來訪者都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一不小心就活成了自己討厭的人的樣子。比如,很多遭遇出軌的伴侶會驚奇地發現,明明自己遭受過父母出軌帶來的傷害,并因此朝著與父母特質相反的方向尋找伴侶,但找著找著,自己的另一半就變成了當初傷害自己的人的樣子!而出軌一方的故事也大同小異。他們中的很多人小時候也遭受過父母出軌或者離異的創傷,曾經信誓旦旦自己不做那樣的負心人,可是,活著活著就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其實,榮格早已告訴我們原因,當潛意識掌控我們的生活時,當我們內心還存在很多“隱形創傷”時,我們會不自覺地陷入對悲劇命運的“強迫性重復”。只有我們真正敢于正視深埋在心靈深處的“隱形創傷”,愿意用覺察之光去照亮潛意識,命運才有可能出現轉機。
我也是因為原生家庭的“隱形創傷”走上了心理咨詢師的道路。
母親在我9歲時病逝了,我因此很早就有了對于疾病與死亡的恐懼創傷,當然,更有至親離開的“被拋棄的創傷”。
我的父親很快再婚了,我開始經歷組合家庭的復雜。其實母親在世時,她和我的父親也因為性格和成長環境的迥異而爭吵不斷。我性格中一直存在的“刺猬”的一面,估計也是來自童年的“隱形創傷”。
禍不單行。我的父親又遭遇了下崗危機,家里經濟狀況一落千丈,再加上組合家庭的矛盾以及周圍人的白眼,我小小年紀就飽嘗“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滋味……
因此,我對人性的復雜與內心的探索產生了興趣,早早開啟了記錄自己“情緒與想法”的日記之旅。在個人電腦時代來臨之前,我發現自己已經寫滿了十幾本厚厚的日記本。盡管再去翻看青春期的記錄時,我發現其中更多的是情緒的宣泄和對命運不公的感嘆,但是這份堅持記錄的習慣讓我有了一個情緒的出口,讓我的“隱形創傷”有了被覺察的可能,而不是被壓抑在心靈深處形成內傷……
后來的我成功逃離了原生家庭,學習自己喜歡的法律專業,做了法官,后又去海外高校讀了管理學,但最后我還是“鬼使神差”地闖進了“心理咨詢”這個領域,并且找到了家庭創傷療愈這個使命。療愈他人也是療愈自己,我們遇到的每一位來訪者也都是咨詢師自己的一個側面。在他人的故事里,我們深深地照見彼此,看見便是療愈的開始。
榮格說,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被改寫了。這也是我推薦王嘉悅老師《隱形創傷》這本書的原因所在。
王嘉悅老師是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咨詢碩士、資深心理咨詢師。她用豐富的案例和嚴謹的理論分析,給大家呈現她對“隱形創傷”的點滴細節的總結。
對我這個跨界咨詢師來說,這些有益的總結與提煉具有很強的啟發和借鑒意義。這些總結既有法律人的細致嚴謹,又有管理學人的工具化思維,更有資深心理學人的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些都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一氣呵成讀完本書。這也是我很愿意寫這篇“拋磚引玉”的序言的原因所在。
我很喜歡嘉悅老師的這段話:
“埃里克森所堅持的,就是真誠地面對自己,并持續探索自我。在這種面對和探索之中,時間會給你最寶貴的財富:自省和自愛。在你走到那一步之前,你可能也會像埃里克森一樣感到困惑、迷茫、痛苦,但沒關系,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請記得不要放棄探索和接納自己內心的童年自我。”
心理學療愈經典《擁抱你的內在小孩》的作者克里希那南達提醒我們:“我們童年都有過身體或情緒上被遺棄的經驗,那份傷痛是如此的難以抗拒,以致我們將它深埋在無意識中。我們的生命能量試圖從這樣的傷痛經驗中復原,但是在我們重新意識到這些兒時的經驗之前,療愈是不會發生的。”
所以,創傷療愈是一條漫長的路,當我們能夠真正直面這些“隱形創傷”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原來那些負面情緒都是幫助我們走進內心探索之門的鑰匙,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內在創傷、與對方共情,最終讓我們能夠彼此袒露脆弱、彼此看見,真正實現深度親密。
讓我們一起跟隨這本《隱形創傷》勇敢地走上探索與療愈之路吧!
親密關系咨詢師
陳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