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神骨鑒附錄(5)

商鞅,姓公孫,名鞅,是衛國的沒落貴族之子,他的祖先是姬姓。少年時期,商鞅非常喜歡研究法家治國強兵的理論,長大成人后,商鞅當了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非常了解商鞅,他知道商鞅才華出眾,是個難得的人才。但是,公叔痤還未來得及推薦商鞅就得了重病。魏惠王(即梁惠王,戰國時魏國國君,公元前;369一前319在位。魏武侯之子,名瑩,又作太子瑩。因他在位時遷魏都于大梁,公元前;44年改侯稱王,又稱梁惠王。惠王即位后,軍事上累受敵國摧折,與秦交戰,敗于遠里,失少梁;與齊戰,先敗于桂陵,再敗于馬陵。上將龐涓戰死,太子申被虜,喪失土地700余里,國勢日益衰落。惠王為此卑禮厚幣招致賢者,孟坷、部衍、淳于髡均曾至梁。在位50年)得知公叔痤病重的消息后便前往探望,并問道:“公叔,‘你有什么憂慮的事不可隱瞞,你對國事還有什么需要安排嗎?”公叔痤答道我,只有一件事要告訴你就是我的家臣公孫鞅,年紀雖輕,但有奇才,希望你能夠重用他,讓他來管理國事。”魏王聽后默然不語,他回去后,便對左右的侍臣說道公叔病得糊涂了,實在可悲啊!公叔還想叫我重用公孫鞅來管理國家大事,這豈不太荒謬嗎?”不久,公叔痤便告別人世。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國內招賢,打算恢復秦穆公時代的霸業,收回東南被他國侵占的土地。于是,公孫鞅便去西面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商靶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想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秦孝公聽后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并責令公孫鞅直接管理國家改革事宜。秦國自從商靶變法以后,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秦國的強盛,使周天子送祭肉給秦孝公,眾諸侯都來祝賀。在這種情況下,商鞅向秦孝公建議說魏國對于秦國就像人的心腹之患,將來不是魏國兼并秦國,就是秦國兼并魏國。”

秦孝公認為商鞅說得很對,就派商鞅率領軍隊攻打魏國的西部,并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這時,魏國經過秦國的打擊和齊國的攻占,國力不斷削弱,國內非常空虛。于是派遣使臣,割讓河西土地獻給秦國以求和。同時,魏國也就離開安邑,遷都大梁。魏惠王感慨萬端地說:“我悔恨過去為什么不聽公叔痤的話重用衛鞅啊!”

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了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趙王錯用趙括而導致慘敗的史實。

摘引如下:

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軍。”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如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巳決矣。”括母因日:“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軍吏。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后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余,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競不誅也。

在趙孝成王七年(前260),秦趙大戰后,兩軍相持于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20里)。當時,趙國的大將趙奢巳經死了,而藺相如又病情沉重,趙王就派遣廉頗率兵攻秦,由于秦兵多次擊敗趙軍,廉頗到長平后,以逸待勞。秦軍多次挑戰,廉頗不肯應戰。秦國久攻不下,就使用離間計說:“廉頗老了,不能打仗了。秦軍最害怕的是趙國的趙括將軍。”趙王聽到后,便決定立刻派趙括替代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僅憑他的虛名便用他為大將是不行的,他是一個拘泥兵書不知變通的人,只能紙上談兵,不會機動靈活地指揮軍隊作戰的空談家。”趙王不聽藺相如的勸告,便任命趙括為大將。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熟讀兵書,談到用兵打仗的事滔滔不絕,自認為天下無敵。他曾經與其父趙奢談論用兵之法,盡管趙括談得頭頭是道,但趙奢卻從不認為他是一個熟諳用兵稻略的人。趙括的母親向丈夫趙奢:“為什么不贊揚兒子呢?”趙奢說道:“用兵作戰,是關系著人的死活、國家興亡的大事,而趙括談起來好像十分容易。假使趙國將來一定要用趙括帶兵打仗,趙國的軍隊一定會被他葬送掉的。”到趙括將要出發去代替廉頗時,他的母親向趙王上書說:“決不能派趙括為將。”趙王問道這是為什么呢?”趙母答道過去我侍奉他父親時,他父親也正是帶兵的主將,曾多次親自為官兵捧食進飲,官兵中許多人與他結成了朋友,大王和王族賞賜他的財物,全部用來贈送給軍吏、士大夫們,只要大王的命令一下達,他就全心全意投身于軍中,從不過問家中之事。而今趙括剛一當上將軍,對官兵的態度就像主人對待仆人一樣;軍吏們都不敢抬頭看他一眼,大王所賜的金銀綢緞,都拿回家來收藏著,并且天天在注意購買便宜的田產房屋。大王,你看他哪一點像他的父親呢?父子二人的思想品德有著這么大的差距,我希望大王還是不要委他以重任。”趙王說:“你的意見暫且放一放吧,我的主意巳經定了。”趙母見趙王不接受自己的意見,便又說道:“大王如果一定要派他出任將軍,將來不稱職而獲罪,大王一定不能牽連于我。”趙王答應了趙母的要求。

趙括代替廉頗后,全部改變了廉頗治軍的規章制度,調換了下層軍官,軍事防務全部更改。秦將白起聽到趙括代廉頗為將的消息,立即率領一支軍隊裝做膽怯的樣子敗走,趙括不知是計,便下令乘機追擊,結果被秦軍截斷糧道,軍隊被分割為兩部分,前后不能相救,士卒因此與主將離心離德。趙軍被圍困40余天,士卒無糧充饑,疲憊不堪,趙括又不斷驅兵與秦軍交戰,都被秦軍所打敗,趙括也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大敗,幾十萬軍隊全部向秦軍投降,結果全部被活埋。從戰爭開始到失敗,趙軍前后共損失45萬人,第二年,秦軍便包圍了趙國的首都,圍了一年多,幾乎不能解脫。最后還是楚國、魏國等諸侯發兵來救,趙國才免除了亡國之禍。趙括之母因事先已向趙王提出不受牽連而未被治罪。

在用人問題上,不能知人善任,用錯了人,其嚴重危害性,已被無數歷史事實所證明。固守長平當時是正確的,但趙王不聽忠告,錯用趙括而不用廉頗,不僅使趙括喪了命,而且趙國40多萬將士也全部慘遭活埋,趙國也因此差點被秦國消滅,造成了歷史上罕見的大悲劇。幸虧楚、魏等國相救,趙國才幸免亡國之災。這足以說明對人才的識別、信用多么重要。

在《史記·陳丞相世家》中,記載了陳平三易其主的史實。

陳平,陽武戶牖鄉(今河南陳留一帶)人。年少時就博學多才。陳平家境貧窮,與兄嫂居住在一起,兄長去耕田種地,讓陳平去游學。但是,他的嫂子非常討厭陳平,最后便把陳平逐出家門。

不久,陳勝吳廣起義反秦,在陳稱王,派周市平定魏地,封魏咎為魏王,與秦軍在臨濟交戰。此時,陳平告別了兄長,帶領一幫年輕人加入了魏王咎的反秦隊伍。魏王任命陳平擔任太仆,陳平多次向魏王獻良策,但是,魏王都沒有采納。還有一些人處于嫉妒之心,多次在魏王面前說陳平的壞話,陳平知道后,便逃離魏王而去。

后來項羽在黃河邊與秦軍作戰,陳平聽說后便又投奔了項羽,賜爵為卿。殷王反楚,項羽封陳平為信武君,打敗殷王受降而回。過了不長時間,楚漢戰爭爆發后,殷王反楚投漢,項羽因為陳平是打敗殷王的主要將領之一,所以準備將陳平殺掉。陳平得知消息后,忙將印和項羽賜給他的金銀財寶封好,命人送給項羽,獨身佩劍而逃,投奔了漢王劉邦。

經陳平好友魏無知的推薦,漢王劉邦召見了陳平,經過當面策略問答,劉邦認為陳平是個奇才,非常高興,當即任其為都尉,加參乘(古代官名,常在帝王左右),兼掌護軍。陳平當即受命,再次拜謝而出。諸將聽說陳平一來到就被封為這么大的官,心中非常不服,就連周勃、灌嬰這些重臣,也生妒意,你一言,我一語,議論紛紛,埋怨劉邦對其心跡未明,便加重用,是不辨奸賢之舉。這些話劉邦聽到后,他置若罔聞,不予理睬。后來,一些人為了試驗陳平,故意向其送金銀行賄,陳平對此從不拒退,有送則收,滿不在乎。這樣,又被眾將抓住了把柄,便推周勃、灌嬰為代表去向劉邦說:“陳平雖美如冠玉,只怕是空有外表,內無真才。聽說他在家時行為不規,常有欺兄盜嫂之事;今掌護軍,又受賄收禮。陳平如此淫黷,實為不法亂臣,務請大王明察,且不要為其辭令所惑!”劉邦為讓群臣進一步了解他愛才惜能的用人觀點,便把魏無知召入帳內,當眾責問道:“陳平欺兄盜嫂,貪財受賄,如此行為不端的人,你薦來何用?”魏無知從容而對曰:“臣所推薦的是陳平的才學;大王問的是他的品行。今日楚漢相爭,全仗計謀、才學。至于他有無欺兄盜嫂行為和貪金受賄之事,我認為不必詳究,如果陳平確實無能,臣甘愿受責。”劉邦聽罷,并不表態,只是微微一笑。隨后,他又把陳平叫到面前,當眾問他說:“先生原在魏王手下,干了一段時間不干了;后投項羽手下,沒有多長時間就棄印而走;今你投到我的帳下,有人說你品行不端,貪金受賄,是不是想采撈上一把一走了之?”陳平說魏王不用,所以我不干,項羽不信任我,所以我也不干。聽說大王你愛才如寶,注重學識,我才甘心棄魏、楚,而歸順漢王’同時,他對欺兄盜嫂的傳聞不做任何辯解,任其所言;而對貪金受賄,卻自認不諱,并且慷慨陳詞向劉邦說:“我孑然一身,遠道而來,若不受金,沒有資金來源。縱有天大的本事,又怎么能付諸實施呢?我今天來投靠大王你,是想把我一生所學貢獻出來,你看能行,便可采納,如認為無用,所收原金倶在,盡可歸公處理,并甘愿聽從處理!”劉邦聽后,非常嘆服,更加重用,當眾將其晉升為護軍中尉。這樣以來,其他人再也不敢說什么了。其后,陳平在為劉邦白登山解圍,計除韓信和后來除掉諸呂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周勃、灌嬰齊名并傳不朽。

陳平有奇才,為何三易其主?很值得人們深思。

陳平先去魏王那里謀事,魏王非常固執,不聽忠言,只好又奔項羽;項羽志大才疏,任人唯親,不講政策,大搞株連,陳平只好逃走,去投靠劉邦。但為此事又引起了不少讒言,遭到懷疑。什么“品德不正”、“三心二意”、“反復無常的亂臣”等等,幸虧劉邦還注意問個明白,要不陳平又只得告辭另投他人了。劉邦重用了陳平,陳平為輔佐劉邦滅掉項羽起了重大作用。陳平三易其主的經歷和原因說明,一個領導者本身的素質與人才的使用有著多么密切的關系。要做到合理使用人才,領導者不僅起著關鍵的作用,而且他們本身的政治、業務素質也在起作用。這個問題確實值得研究。

綏和二年(前7)三月,漢成帝病死,由太子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漢哀帝是一個不學無術,沉湎于酒色的昏君,所以更不知如何使用人才為其鞏固政權服務。

在滿朝文武百官之中,漢哀帝認為只有年輕漂亮的大司馬高安侯董賢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對他的寵愛到了無可復加的稃度。

董賢,云陽(今陜西淳化西北)人,字圣卿,十五六歲時為太子舍人,十七八歲時便出息得身如楊柳,面如桃花,令人初看,倒像是個女扮男裝的梟娜宮女,更加柔聲輕語,頗具女兒之態。有一天因宮內點名,哀帝發現了董賢,便產生愛慕之心,問明姓氏,立即封其為黃門侍郎,收到身邊侍候。董賢除了會阿談奉承以外,還具有一副女子性情,很有勾引手段,不時搔首弄姿,以目傳情,惹得哀帝實在把持不住,一下子撲了上去,抱住又親又啃,而后同寢取樂。從此,哀帝與董賢外游同榻,人宮共寢,形影不離。因此,哀帝不久又封董賢為附馬都尉侍中、參乘、高安侯、大司馬等職。接著,董賢的父親也被任命為光祿大夫(掌顧問應對的官),封董賢的弟弟為駙馬都尉,連董賢的岳父也封為大匠,妻弟為執金吾等。為了讓董賢不離左右,漢哀帝又讓董賢把妻子也搬進宮中居住,還將董賢的妹妹封為昭儀。到元壽元年(前2)九月,為尊崇董賢,竟罷免大司馬丁明,而以董賢代之。

有一天,董賢和漢哀帝同床午睡,董賢枕了哀帝的袖子,漢哀帝醒后要起床,為了不驚動熟睡中的董賢,竟用劍割斷了衣袖。還有一天,漢哀帝在麒麟殿大宴群臣。席間,漢哀帝突然笑著對陪酒的董賢說:“我想效法堯舜禪位的故事,把帝位禪讓給你,如何?”董賢聽后被驚呆了,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正在一旁陪酒的侍中王閎鄭重地對漢哀帝說:“江山是高祖皇帝打下的,陛下如今繼承了皇位,還要傳于子孫。作為皇帝,怎能隨便開此玩笑?”漢哀帝聽后很不高興,酒宴不歡而散。不久,漢哀帝就將王閎罷了官。

漢哀帝為了寵用董賢,還為董賢在皇宮前面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宅院,并賞賜給董賢大批金銀財富。另外,漢哀帝還為董賢修建了規模像皇陵一樣宏大的祖墳,賞給董賢大批土地(一次就達2000多頃)。董賢敗亡時,抄出的家產多達43億,相當于西漢全年賦稅的二分之一。漢哀帝如此寵愛和重用無才無德的董賢,引起許多大臣的不滿和反對。諫議大夫鮑宜上書說:“皇帝重用董賢這樣無能之輩,如何能治理好國家?朝中的文武大臣都有離異之心,百姓涂炭,怎能不令人心憂如焚!”但是,漢哀帝對此置若罔聞,眼中除董賢外,別無人才。由于漢哀帝的愚昧無知,荒唐昏庸,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遂使西漢很快走向衰敗。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漢室宗親、荊州刺史劉表,占據荊襄九郡,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余萬,是漢末割據勢力最雄厚的諸侯。可是到后來,劉表卻輕易斷送了數十年開創的基業。之所以導致這樣可悲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劉表不識人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岛市| 中江县| 滨州市| 盘锦市| 璧山县| 璧山县| 石柱| 禹州市| 黎城县| 商河县| 洛浦县| 新民市| 德化县| 苍山县| 广宁县| 临桂县| 林芝县| 乐清市| 洛宁县| 红原县| 宣武区| 全椒县| 潼南县| 安福县| 隆昌县| 六枝特区| 呼伦贝尔市| 水富县| 田阳县| 古田县| 垫江县| 舒城县| 子洲县| 武冈市| 永嘉县| 凉山| 黎平县| 双峰县| 丹阳市| 大港区| 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