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神骨鑒附錄(4)

上謂司徒無忌等曰人苦不自知其過,卿可為朕明言之。”對曰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將順之不暇,又何過之可言!”上曰:“朕問公以己過,公等乃曲相諛悅,朕欲面舉公等得失以相戒而改之,何如?”皆拜謝。上曰:

“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耳。唐儉言辭辨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于獻替。楊師道性行純和,自無想違;而情實怯懦,緩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質敦厚,文章華贍;而持論恒據經遠,自當不負于物。劉泊性最堅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諾,私于朋友。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立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諸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每寫忠誠,親附于朕,譬如飛鳥依人,人自憐之。”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唐太宗對司徒長孫無忌等大臣說正直的人感到苦惱的是不知道自己的過錯,今天請大家來公開指出我的過錯。”大臣們說:“陛下武功文德昭彰,我們跟著辦還不及,怎么能夠指得出你的過失呢?”唐太宗說我請你們指出我的過錯,你們卻當面奉承,這怎么行呢?我今天倒要當面指出你們的長處和短處,希望你們引起注意,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怎樣?”眾大臣都叩頭致謝。唐太宗說長孫無忌處世練達,善避嫌疑,應變能力強,反應快,處理事情果斷,這幾點,古代賢才也趕不上,但是帶兵打仗就不行了。高士廉博覽群書,涉獵古今,心術明達,品性堅貞有節操,做官不結黨營私;不足之處,只是不能直言批評罷了。唐儉能言善辯,處事圓通,善于協調人事關系,但是跟我辦事三十年,幾乎沒有談到國家興衰的大事。

楊師道性溫和,小心謹慎,不犯錯誤,但卻過于膽小怕事,應付緊急大事不夠得力。岑文本忠厚樸實,寫文章詞藻豐富華麗;但是好引據經典和遠古的事,自己認為是不辜負眾人希望的。劉泊最堅貞,對國家對事情有好處,然而他講信約,對朋友好偏袒。馬周這個人對事情很敏感,性格耿直,評論人物,敢于直言,我交給他的事情,能辦得很好。褚遂良學問較深,性格也堅貞正直,每次寫文章表忠誠,很靠近我,就像鳥兒依偎著人,人自會憐愛它。”

武功文德昭彰的一國之君唐太宗,不但能夠做到自覺去找自己的短處和過失,爭取臣下的批評,而且能夠做到不聽奉承,具有自知之明。還能夠做到詳細、準確地掌握每一個大臣的優點、特長和不足,并且能夠毫不隱晦地當面給他們指出來。從這里何以看出,唐太宗之所以能夠在他執政期間,創建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這一盛世,是與他非常“知人”,從而做到“善任群臣”分不開的。一個封建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尚且能夠做到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更值得后人效法。

岳飛(1103曰1142)是南宋時的抗金名將。他能夠被朝廷發現并能受到重用,是與宗澤(1060一1128)分不開的。岳飛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字鵬舉。家世代為農,生活比較貧苦。在艱苦的環境中,岳飛磨煉成了剛毅頑強的性格。岳飛自幼好讀史書,尤其是特別喜歡讀孫、吳兵法。因此,古代軍事家的戰略思想使岳飛受到極為深刻的影響。到了青年時期,岳飛長得體貌雄健,能拉滿;00斤的勁弓,而且善于騎射,左右開弓,技術也在眾人之上。靖康元年(1126),金軍人侵中原,直趨北宋京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皇帝宋欽宗便封康王趙構為兵馬大元帥,封抗金名將宗澤為副元帥,并令他們帶兵人援京師。趙構部下劉浩在相州招募兵士,于是,岳飛便投靠劉浩軍隊,并很快被提拔成為一名下級軍官。

靖康二年(1127),宗澤率領部隊轉戰開德府,接連同金軍大戰1;次,均取得了勝利。在一次兩軍對陣交戰過程中,岳飛見金軍兩個旗手在陣前搖旗吶喊,鼓動廝殺,便立即彎弓搭箭,兩發兩中,人倒旗落。傾刻間,敵軍亂成一團,岳飛率軍乘勢發起攻擊,金軍死傷無數,潰敗而逃,岳飛獲勝,并繳獲了大量兵器。不久,宗澤又率領部隊分兵北上。岳飛所率一部北上途中與金軍在曹州(今山東荷澤)相遇。金軍兇猛撲來,岳飛身先士卒,沖鋒陷陣,與金軍展開激戰。由于岳飛英勇頑強,指揮得力,士卒個個拼命同敵戰斗,最后大獲全勝。

經過開德、曹州兩次大戰的勝利,宗澤對岳飛的英勇善戰非常欽佩。有一天,宗澤把岳飛召去說:“你的英勇與智謀,武藝與才氣就是古代的良將也不能超過你,但是只擅長野戰,還不是萬全之計。”宗澤非常喜愛岳飛的才華,因此,有意對其栽培,使其了解、精通更多的作戰方法,于是便送給岳飛一張作戰的陣圖。岳飛接過陣圖仔細看了以后,便對宗澤說古今時代不同,平地和山險不同,怎么能用一定的陣圖用兵?”宗澤反問道像你這樣講,陣法豈不是沒有用了?”岳飛回答說列陣而后戰,乃兵家的常規,但其運用之妙,卻存乎一心。”宗澤聽了岳飛的議論,心中十分佩服,認為岳飛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才。

南宋建立后,岳飛向皇帝宋高宗趙構多次上書,要求北上抗金。但是,宋高宗卻認為岳飛官小職微,越職上奏,便把他革職。然而,岳飛抗金報國之心毫不動搖,于是便投奔張所,被任為武經郎,充中軍統領,在都統制王彥部下當偏裨將。岳飛暉同王彥渡過黃河抗金,因為岳飛同王彥的意見有分歧,便脫離了王彥部去投奔宗澤。這時,宗澤已調任東京留守。岳飛到東京后還未見到宗澤,就被王彥的部下捉住,正當王彥要按軍法處斬岳飛時,宗澤正好趕來,并發現王彥將要處斬的人就是在開德、曹州大捷中建立奇功的岳飛,立即讓王彥將其當場釋放,并留軍前聽用。不久,抗金前線傳來急報,說金軍又要進攻汜水關(今河南汜水鎮西),宗澤立即命令岳飛率500名騎兵出征迎敵。岳飛接受命令后星夜兼程趕到前線,他身先士卒,英勇善戰,奮力殺敵,經過激戰,大敗金軍,凱旋而歸,宗澤立即擢升岳飛為統制官,成為統帥千軍萬馬的高級將領。

宗澤慧眼識奇才,而岳飛沒有辜負宗澤的提挈與期望,建立了抗金的奇功異勛。宗澤去世后,岳飛隨從杜充南下。建炎三年(1129),金兀術率金兵渡江南侵,杜充棄城投降金兵。岳飛在廣德、宜興一帶堅持抵抗。次年,金軍被迫北撤。岳飛乘機率軍襲擊金軍后隊,收復建康(今南京),并被提升為通泰鎮撫使。紹興二年(1132),任承宣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屯鄂州(今武昌)。他率領的軍隊紀律嚴明,戰斗力強,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說,為金兵聞風喪膽。岳飛曾多次上書宋高宗,屢請北伐,反對屈辱求和。紹興九年(1139),宋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他上表稱“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次年,金兀術分兵四路,大軍南下,侵入河南。岳飛出兵迎擊,節節勝利。后又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高宗班師劭,繼續率部抗擊金軍,并在郾城大敗金軍,收復潁昌(許昌)、鄭州、洛陽等地,繼而又在朱仙鎮大敗金軍。這時,兩河義軍紛紛響應,收復河北指日可待。但因高宗、秦檜一心求和,連下12道劭書,催命岳飛班師回朝,使大好形勢毀于一旦。岳飛回到臨安后,被解除了兵權,改任樞密副使,不久,被秦栓誣陷謀反下獄,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飛同其子岳云以及部將張憲一同慘遭殺害。

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馬氏原是濠州(今屬鳳陽)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的養女,嫁給朱元璋之后,盡心盡德幫助朱元璋,頗有賢名。她跟隨朱元璋參加了從起義到征戰和建立明王朝的全過程,深知江山來之不易,也明了人才對事業成敗的決定性作用。因而對朱元璋多有啟迪輔助。

朱元璋攻下元大都(今北京)之后,從元朝皇宮中獲得大批金銀財物,有一天,馬皇后聞知元府庫的寶物被送至京師,便問朱元璋說:“得元府庫何物?”朱元璋道寶貨耳。”誰知馬皇后卻說道元代有是寶,何以不能守而失之?蓋貨財非可寶,抑帝王自有寶耳。”

朱元璋攻下北京,獲得元宮中及府庫中大量財物,視之為“國寶”。而冷靜的馬皇后卻不以這些寶物為貴,如果他們是寶物,那這些寶物怎未能保護元王朝不至滅亡呢?因此,帝王應該有自己另外的寶物。這個“寶物”便是人才。

聰明的朱元璋當然了解馬皇后話的涵義,說‘皇后之意,朕知之矣。但謂以得賢為寶耳。”

馬皇后即拜謝道:“誠如圣言。妄每見人家產業厚則驕至,時命順則逆生。家國不同,其理無二。……今富貴至于此,恒恐驕縱生于奢侈,危亡起于忽微,故世傳技巧,為喪國斧斤,珠玉為蕩心醉毒,誠哉是言。但得賢才,朝夕啟沃,共保天下,即大寶也。”

馬皇后以治家喻洽國,尤其指出在寶貴與順利時應力戒驕奢與貪圖安逸。從這樣的意義上說,奇技淫巧和金銀財物不僅不是寶,而且有蠱惑人心、使人墮落的作用。只有得到賢才,朝夕聽取他們的勸諫和謀略,同心協力共保江山,這才是最可貴的無價之寶。

當時天下初定,朱元漳封賞功臣,也要給外戚封官,馬皇后表示反對,她列舉歷史上外戚依仗親近朝廷之便驕奢淫侈、不受制約,危害皇權的事例,認為外戚不加限制往往成為破壞力量。這樣的教訓應當汲取。

她還說國家官爵當用賢能,妄家親屬,未必有可用之才。……若非才而官之,恃寵致敗,非所愿也。”極力主張任人唯賢,不要任人唯親。

從明初歷史看,朱元璋早期確實比較重視人才,因而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是,他最后并沒有聽從馬皇后的勸諫,尤其是在馬皇后死后走上了濫殺功臣的道路,足見馬皇后的勸戒是深刻而有遠見的。

康熙二十二年(168),清軍水師乘風破浪,一舉攻克澎湖,隨即進取臺灣,迫鄭克爽投降,一直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的臺灣至此又重新統一于清朝政府的管轄之下。指揮這次重要戰役的就是降清的鄭芝龍部將施瑯而慧眼識英雄,大膽使用施瑯的正是清朝著名的康熙皇帝。當時,在眾多大臣反對的情況下,康熙皇帝敢于任用鄭氏降將確實需要些膽略和氣魄。康熙帝的這一果斷決策正是建立在善于察賢辨才,并真正了解施瑯的基礎上的。后人曾就此評論說臺灣平,瑯專其功。”“功名之際,有難言之矣。大敵在前,將帥內相競,審擇堅任,一戰而克,非圣祖(即康熙帝)善馭群才,曷能有此哉?”這是對康熙皇帝善于用人的高度贊揚。

施瑯(1621一1696),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原為明朝總兵鄭芝龍的部將,順治三年(1646),鄭芝龍降清,施瑯亦從降。十三年(1656)升副將,十六年(1659)升總兵,康熙元年(1662)遷水師提督。施瑯歸降之后,一直忠心耿耿,為清朝的統一大業奮力拼殺。但是,當時朝廷內掌權的滿、漢宮員看不起他,特別是康熙初年掌權的鰲拜集團更不肯重用他。

康熙初年,鄭成功之子鄭錦據臺灣。并欲攻福建。施瑯調兵遣將,出海截擊,大敗之七年(1668),鑒于鄭錦已勢單力薄,施瑯密奏朝廷,“宜急攻之”。剛剛親政一年的康熙皇帝覽奏之后,立即召施瑯入京,并親詢方略。施瑯言:“賊兵不滿數萬,戰船不過數百,錦智勇俱無。若先取澎湖以扼其吭。賊勢立絀;倘復負固,則重師泊臺灣港口,而別以奇兵襲南路打狗港及北路文港海翁堀。賊分則力薄,合則勢盛,臺灣計日可平。”十五歲的少年天子康熙皇帝雖然第一次與施瑯當面交談,但施瑯的謀略與能力卻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心。他很贊賞施瑯收復臺灣的計劃,遂下部議。由于康熙帝剛剛親政,朝廷大權仍掌握在以鰲拜為首的保守勢力中,而這些人一貫反對施瑯,因此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萬全”為由,將施瑯的建議擱置下來,并裁其水師提督,改授內大臣,調回京師。

不久,康熙帝計擒鰲拜,真正掌握了大權。由于三藩事起,統一臺灣之事便暫時放下,但他心中時刻不忘。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平,康熙帝再次提出統一臺灣問題,并詢問群臣意見,結果群臣“咸謂海波不測,難以制勝”,反對進取臺灣。這時。內閣學士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圣都認為臺灣可取,并推薦施瑯擔當此任。康熙皇帝想起幾十年前的往事,也認為“壯猷碩畫,無出公(指施瑯)右者”。于是,再次召施瑯人宮,并“宴內廷,諮進討事”。由于施瑯“治軍嚴整,通陣法,尤善水戰,諳海中風候”,因此他向康熙皇帝詳細談了如何訓練水師、如何利用風向變化等具體方略。康熙帝聽后十分滿意,決定再次任其為福建水師提督,即赴前線,操練水師,待機進取臺灣。這時,有人提出。施瑯既已調京多年,不宜再派往福建,康熙帝不予理睬。又有人公開反對任用施瑯,“以為不可遣,去必叛”。康熙帝仍不為所動,既然主意巳定,就用人不疑。于是,當機立斷,晉施瑯為太子少保,兼福建水師提督。施瑯臨行之時,康熙皇帝還特意“臨軒勞之”,并勉勵他說平海之議,惟汝予同,其努力無替。”

施瑯受知遇之恩,果然不負康熙帝的厚望,他積極訓練水師,做好了大戰前的一切準備工作,終于在康熙二十二年克澎湖,迫鄭克爽投降,使統一臺灣大業順利完成。

清軍在攻占臺灣后,對臺灣的處理問題,又出現了分歧。有人荒謬地提出,“宜遷其人,棄其地”。李光地甚至提出“招來紅毛,界以其他”,將祖國領土臺灣奉送給西方殖民主義者。施瑯則堅決反對放棄臺灣,力主臺灣不可棄,奏請設官兵鎮守。他認為“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康熙皇帝堅決支持施瑯的主張,指出:“臺灣棄取,所關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于是,遵照施瑯的意見,在合灣設一府三縣,并設一總兵,駐兵八千。至此,臺灣的行政建置完全與內地劃一。

此后,在鎮守臺灣的問題上,康熙帝仍十分信任施瑯。康熙二十七年(1668)年近七旬的施瑯以年老多病、行動不便請求解任,康熙帝對他說吾用汝心,不在乎手足矣。”充分說明了康熙帝對施瑯的了解與信任。

康熙皇帝以他敏銳的觀察力發現了施瑯這個人才;而且力排眾議大膽作用,這正是他在用人問題上的成功之舉。事隔數年之后,康熙帝對施瑯說明了觀察、任用他的曲折過程爾前為內大臣十有三年,當時尚有輕爾者。惟聯深知爾,待爾甚厚。后三逆平定,惟海寇潛據臺灣以為福建害,欲除此寇,非爾不可。聯持加擢用,爾能不負任使,舉六十年難靖之寇,殄滅無余。

或有言爾恃功驕傲;聯令爾來京,又有言當留勿遣者。

膚思寇亂之際,尚用爾勿疑,況天下已平,反疑而勿遣耶?”康熙皇帝的這段話并非自夸。可見,后人評論平臺灣一事,認為施瑯當為首功,而“非圣祖善馭群材”也不可能有此結果,這一結論顯然是公允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城市| 榆林市| 兴国县| 邻水| 东乡| 新源县| 获嘉县| 桃源县| 沂南县| 永新县| 紫云| 施甸县| 修文县| 屯昌县| 淮北市| 特克斯县| 抚宁县| 巨鹿县| 嘉义县| 巴中市| 巴南区| 辽宁省| 阳春市| 尼勒克县| 霍州市| 鹿邑县| 道孚县| 彰化市| 武义县| 和平县| 德钦县| 铁岭市| 平湖市| 马山县| 贺州市| 贵南县| 大渡口区| 宣威市| 会宁县| 平顺县| 炎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