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春季食補(1)
- 健康是吃出來的
- 宋天天
- 5870字
- 2014-09-11 16:42:45
春季對人體的影響及食補特點
春天是萬象更新,萬物生機勃發的季節。同時,春天也是春陽發動,新陳代謝開始加快,人們生活規律隨之發生變化的季節。健康的人往往能夠很快適應這一變化;而老人孩子以及體弱多病者,則容易產生各種不適應癥。
那么,春季對人體健康會產生哪些影響呢?
首先,春溫導致“春困”。
人體生理常數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一般出現在夏、冬兩季。但就全年來說,對人體影響最大的卻是過渡季節,尤其是春季。春季處于冬夏兩個極端季節的交替時期,雖然氣候宜人,但很不穩定。
在漫長的冬季里,由于皮膚收縮,血管血流量減少,大腦、內臟血流量相對增加,使得大腦習慣于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工作。而在春溫的作用下,人體皮膚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各種器官負荷加重,大腦氧氣供應量相對減少,使人一時無法適應,從而產生昏沉欲睡的感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現象,也是“春眠不覺曉”的原因所在。
其次,百草回芽,舊病復發。
大地回春,萬象更新,春光明媚,春風醉人,人的精神也隨之振奮。醫學氣象學認為,在這種環境中,人的情緒會發生顯著的波動。精神分裂癥、躁狂癥、憂郁癥等病人,對天氣變化更為敏感,更容易出現激忿、躁動、暴怒、吵鬧等病態。故此,精神病患者,容易在春季發病,也就不足為怪了。
另外,中醫認為,春季陽氣升泄太過,容易肝血不足,也與一些人稍受刺激便容易發怒有很大關系。
再次,風沙惱人。
風是春天的主氣。因為春季正是推陳出新的時期,陰氣漸消,陽氣日長,由寒轉暖,寒暖交替,忽冷忽熱,極易形成風。春風吹綠了大地,吹綠了山川,吹得楊柳吐翠,鮮花盛開,使自然界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但春天的風多沙塵,且一刮就是好幾天,沙塵暴一來,飛沙滾滾,令人煩躁不安,有礙正常思維和工作;同時,風吹干了大地,擄走了大量的水蒸氣,使空氣濕度急劇下降,從而使人口干舌燥,甚至導致口腔粘膜和鼻粘膜破裂,抵御疾病的能力大大減弱;另外,風使散落的花粉重新揚起,容易使人產生過敏現象。
最后,春霧傷人。
直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才看清霧的真面目。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采用多點采樣監測,并分析霧的化學物質,得出如下結論:
霧水的酸度比雨水高10-100倍;霧滴中含有各種鹽、酸、堿、胺、苯、酚、病原微生物和各種有毒有害物,成分十分復雜。之所以如此,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活燃料燃燒排放的煙氣,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車輛、輪船、飛機行駛時排出的尾氣。當然,也有自然方面的原因,比如,海水的蒸發,動植物腐敗散發出的酸性物質在空氣中擴散等。
另外,大氣中還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氮氧化物、飄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霧是由懸浮在近地面的液態氣溶膠組成的,所以,離地面越近,附著的各種污染物越多。
基于春季的特點及上述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食補方面向人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
第一,葷素結合,食物多樣。
春季菜肴應注意葷素結合,食物多樣。葷主要指肉類,素主要指果蔬類。葷素結合,以素為主。素食不但有補益功能,且有疏通腸胃的作用。一天中營養的素葷之比至少為2:1。
食物品種多樣化,以防營養素的缺乏。早春氣溫較低,宜多食熱量高的食物,多吃飯,吃飽飯。可選擇糯米制品、黃豆、核桃、芝麻等食物。還應增加雞蛋、蝦、魚、牛肉、雞肉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這些食物中,富含氨基酸等物質,能幫助人體抵御春寒。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溫暖濕潤的氣候越來越適宜病菌的繁殖,這時要多吃維生素A、維生素C及礦物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如小白菜、土豆、青椒、番茄、胡蘿卜、芹菜、菠菜及蘆柑、橘子等水果,以增強抵抗病菌入侵人體的能力。
第二,春季食物宜甘平。
中醫認為,春與肝相應,所以春季食補應注意這一生理特點,飲食上宜甘平,食物應以舒肝解郁、理氣助陽為主。因為春日肝火旺盛,若肝得酸味,則肝火更旺。多吃甘平食物,能增強脾的功能,肝克脾,從而抑制肝的活動功能。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提到:“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因此,春季飲食應選辛、甘溫潤之品,忌酸、滑、苦澀之味,以符合陰陽合和之旨。
為了適應季節,調養生氣,使機體與外界協調統一。在飲食上,春季主食可多選用大米、小米、紅小豆等,而羊肉、牛肉、雞肉等溫熱食品不宜過多食用。春季蔬菜品種增加,應多選擇各種綠葉蔬菜,如小白菜、油菜、菠菜、芹菜等,以補充冬季因蔬菜相對較少而導致的維生素攝入不足。
另外,由于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所以忌食油膩辛辣爆炒之物,以免助陽外泄。
可見,春季食補只有注重吐故納新,舒展陽氣,才能順應這一季節的特點,補出春季健康。
一、春季食補推薦
(一)谷豆類食物
1.粳米
粳米又名大米,性平、味甘。粳米含淀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纖維素、鈣、磷、鐵等物質。除淀粉外,其他營養成分大多藏于米粒的胚芽中。具有健脾養胃、益精強志、聰耳明目、和五臟、通四脈、止煩、止渴、止瀉等功效。脾虛煩悶、消渴不思飲食、泄瀉、下痢、肌肉消瘦者宜食。
2.小麥
小麥性平、味甘。小麥含淀粉、蛋白質、糖類、淀粉酶、蛋白分解酶、脂肪和維生素等,并含有粗纖維、谷甾醇、亞磷脂、尿囊素、精氨酸、麥芽糖酶等。有補心養肝、除熱止咳、養心安神等功效。小麥去皮性熱,帶皮則止煩咳、養肝氣、利小便,主治口干咽燥、小便不暢、精神恍惚、煩燥不安等癥。
3.燕麥
燕麥又稱雀麥、野麥、野燕麥、燕麥草。燕麥性平、味甘,含淀粉、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燕麥米煮食,有補益脾胃、滑利大便、強氣力、增飲食的作用。病后體虛氣弱、食欲不振、大便不暢者,宜作調補食療之用。燕麥皮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但體虛便溏者及妊娠婦女慎用。
4.番薯
番薯即甘薯、紅薯、山芋、白薯、紅苕。番薯性平、味甘、無毒,含大量糖、蛋白質、脂肪、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淀粉酶。番薯中蛋白質的含量超過大米和白面;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含量超過胡蘿卜和某些水果。食用番薯可補充人體所需的大量膠原和粘液多糖類物質,能保持關節的潤滑和動脈血管的彈性,防止肝臟、胃臟中結締組織的萎縮。經常食用番薯,可預防心血管系統脂肪沉著,增加人體的抵抗力,使皮下脂肪減少,還有助于骨骼與牙齒的生長。脾胃虛弱者食用,宜蒸透煮爛,否則不易消化。
5.豌豆
豌豆性平、味甘、無毒,也稱寒豆、雪豆。豌豆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灰分、鈣、磷、鐵等。具有利小便、止瀉痢、益中氣、消癰腫、解石毒等功能。豌豆煮食,可用于脾胃不和之呃逆嘔吐、心腹脹痛、口渴泄痢等癥。煎湯內服具有利濕之功,對霍亂、腳氣、小便不利等癥都有一定療效。
6.黃豆
黃豆,又名大豆,性平、味甘、無毒。黃豆含豐富的蛋白質,一定量的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菸酸、膽堿及鈉、鈣、磷、鐵等礦物質。1斤黃豆所含的蛋白質相當于2斤多瘦肉,或3斤雞蛋,或12斤牛奶所含的蛋白質。黃豆中的卵磷脂可消除附著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并可防止肝臟內積存過多的脂肪;黃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纖維,既可通便,又可減少膽固醇;黃豆中所含的抑胰酶,對糖尿病有一定療效;黃豆中鐵的含量不僅多,而且易于被人體吸收,缺鐵性貧血患者食之有益。中醫認為,黃豆有清熱、通便、利尿、解毒等功效,主治胃中積熱、水腫脹痛、小便不利等癥。
7.玉米
玉米性平、味甘,又稱苞谷、玉蜀黍,。玉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玉米胚中脂肪的含量僅次于大豆,蛋白質和維生素的含量均高于粳米。玉米中富含維生素E、卵磷脂和谷氨酸,對人腦保健、抗衰老都有良好的作用;玉米中所含的纖維素,既可吸收膽固醇,將其排出體外,起到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又可加快腸壁蠕動,預防便秘、直腸癌的發生;玉米中所含的鎂元素,可舒張血管,防止缺血性心臟病,維持心肌的正常功能;玉米中富含的硒元素,是一種強抗氧化劑,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和自由基的分解,起到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作用。所以,玉米是預防腫瘤的理想保健食品。
(二)肉魚蛋類食物
1.豬肝
豬肝性溫、味甘苦,具有補肝明目、益氣養血的作用。用于肝血虛所致的眼花、夜盲,以及氣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黃、浮腫、貧血等癥。
豬肝的營養十分豐富,每100克豬肝中含蛋白質21.3克、脂肪4.5克、碳水化合物1.4克、鈣11毫克、磷270毫克、鐵25毫克、尼克酸16.2克、灰分1.4克、維生素A8700國際單位。
“吃肝補肝”在科學邏輯上是說得通的。動物肝臟中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對肝臟組織的修補和正常運作幫助甚大。豬肝中富含卵磷脂,它有助于肝臟脂肪正常代謝,可以抑制脂肪肝的發生。市面上許多號稱“保肝”的機能性食品,其實就是肝臟的萃取物。但動物肝臟的膽固醇含量較高,血膽固醇偏高的人應注意攝取量。
2.豬肉
豬肉性平、味甘咸,入脾、胃、腎經,具有益氣健脾,補肝益氣,滋陰潤燥之功。豬肉肥嫩,氣香味美,用以佐餐能增進食欲。關于豬肉的烹調方法多種多樣,爆炒、清燉、紅燒、煎炸均可。脾胃虛弱者,以燉爛食用為好。但豬肉性油膩,會助濕生疾,所以,外感風邪未除、身體肥胖及濕痰寒痰者忌食。
3.牛肉
牛肉性味甘平,入脾、胃、腎經,有益氣血、強筋骨、補脾胃、除濕氣消水腫之功。牛肉清燉、紅燒,皆甘美可口。煮成肉汁,更易為病者所接受。牛肉煮膏,可治久瀉脫肛、面足浮腫。油炸爆炒的牛肉,不易消化,脾胃虛弱者應慎食;外感時邪或內有積熱痰火者不宜食。
4.蚌肉
蚌肉性寒、味甘咸、無毒,具有止渴、除熱、解毒、去眼赤等功用。蚌肉不僅含有大量的鈣,而且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
河蚌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可燒、可煮。春季食用蚌肉營養豐富,有清涼解熱的作用。
5.螺螄
螺螄為田螺科動物,它與田螺僅大小不同,性能很相似。螺螄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明目的功效。螺螄除了含有蛋白質、脂肪、無機鹽之外,還含有維生素A和維生素D等。螺螄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炒、可燒亦可湯煮。
6.鯉魚
鯉魚又名紅鯉、荷包鯉、鱗鯉、鏡鯉等。鯉魚含有大量蛋白質、鐵、鎂、銅、磷、維生素等成分。多吃鯉魚有益氣健脾、利尿消腫、清熱解毒,滋養開胃、止咳嗽、通乳等功效,可治腳氣、黃疸、咳嗽、氣逆、乳汁不通等,對中老年人延年益壽頗為有益。
7.鮑魚
鮑魚又名石決明肉、鏡面魚、將軍帽、明目魚等。鮑魚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鋅、碘及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營養成分。
鮑魚具有清熱滋陰、明目益精、養血開胃、安神通乳、補肝腎、止帶、通絡之功效。對各種癌癥患者,以及干咳無痰、肺虛咳嗽、手足心熱、月經過多、白帶異常、更年期綜合癥患者均適宜。
8.鵪鶉蛋
鵪鶉蛋中蛋白質、脂肪的含量與雞蛋相近,而維生素B1、維生素B2、卵磷脂、鐵等的含量均高于雞蛋,膽固醇含量低于雞蛋,并含蘆丁。
鵪鶉蛋具有補五臟、益中續氣、強筋壯骨的作用,可用于營養不良、貧血、結核病、高血壓、血管硬化等癥;鵪鶉蛋有強身健腦、降脂降壓的作用,肝炎、腦膜炎、心臟病、神經衰弱等癥病人,食之尤為適宜;鵪鶉蛋對動脈硬化、糖尿病、胃病、支氣管哮喘等癥有很好的療效。外感未清、痰熱、痰濕者不宜進食。
(三)瓜果類食物
1.櫻桃
櫻桃為薔薇科植物櫻桃的新鮮果實。櫻桃樹一般在3月開花,4月初成熟,故有“先百果而熟”之稱。
櫻桃果味甘、性溫,有透疹解毒、發汗解表、消痰核疽瘤之功效,臨床上常用作發汗透疹專劑。每100克櫻桃果肉含蛋白質1.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7.9克、鐵6毫克、胡蘿卜素0.33毫克、維生素C11毫克,熱量約163千焦。據分析,櫻桃的含鐵量比等量的橘子、蘋果、梨要高20倍以上,所以櫻桃堪稱補血佳品。實驗證明,櫻桃還含有抗癌物質,營養價值很高。
2.枇杷
枇杷,又稱盧橘、金丸。枇杷營養豐富,每100克果肉中含蛋白質0.5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14.5克、鈣30毫克、磷55毫克、鐵0.4毫克、熱量263.4千焦。枇杷果肉有良好的食療作用,可治療心悸不適,肺熱咳嗽。隨意服食果肉,還可治療酒糟鼻。
3.橄欖
橄欖又稱忠果、青果、甘欖,是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成熟果實,盛產于亞熱帶各國。橄欖性甘平、味澀,具有清肺利咽、生津助氣之功效。橄欖富含糖類、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C等。不宜多食橄欖果渣,否則影響胃腸消化、吸收。
4.椰子
椰子又名奶糖,為棕櫚科植物椰子的胚乳及漿液,盛產于東南亞溫熱帶。椰子肉性味甘平、無毒。因椰子肉質羅硬,不易消化,通常將其磨碎、榨汁。椰子汁含有葡萄糖、蔗糖、果糖、游離脂肪酸、月桂酸等。身體虛弱或寒癥患者不宜多飲椰子水;腸胃積熱、肝火旺盛,尤其是咽喉疼痛者,忌飲椰子汁。
5.菠蘿
菠蘿,又稱鳳梨,是我國重要的熱帶水果之一。菠蘿內含有豐富的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C、有機酸、蘋果酸及檸檬酸等。
菠蘿性味甘平、微澀,含豐富的菠蘿蛋白酶,能溶解導致心臟病發作的血栓,防止血栓生成,并能加速溶解組織中的纖維蛋白和蛋白凝塊,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消炎消腫的作用。
菠蘿有補脾胃、強精神、消食、祛濕、固氣益血、生津止渴消暑等功效,可用于傷暑、傷食、脾胃兩虛、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腎炎水腫、高血壓、咳嗽痰多等癥。
菠蘿雖然營養豐富,有人卻對它過敏。因此,食用菠蘿時,應先將菠蘿肉切開放在鹽水中浸一下,一則可使菠蘿的味道更甜,二則可使一部分有機酸分散在鹽水中,減少毒性。
6.大棗
大棗,又名紅棗、干棗、棗子,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美稱。大棗性平、味甘,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之功。
大棗的營養相當豐富,尤其是維生素D的含量為“百果之冠”。每100克鮮棗含維生素C540毫克、維生素B10.06毫克、維生素B20.04毫克、胡蘿卜素0.01毫克、鐵0.5毫克、磷23毫克、鈣41毫克、蛋白質1.2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4克、粗纖維1.6克。大棗中磷和鈣的含量比一般果品多2-12倍。大棗是滋養血脈,強健脾胃的佳品,尤宜于春季食用。
大棗含有三萜類化合物及環磷酸腺苷,有較強的抑癌、抗過敏作用。其中環磷酸腺苷是人體能量代謝的必須物質,能增強肌力、消除疲勞、擴張血管、改善心肌營養,對防治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作用。此外,大棗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貧血、過敏性紫癜等癥都有較好的療效。
中醫認為,大棗是養血健脾的好補品。因此,在春季里,應該多吃些大棗,以達到健脾和胃、益氣養血之目的。
7.菱角
菱角別名沙角、水栗子,古稱菱,因果實有角又稱為菱角。菱肉脆嫩多汁,清甜爽口。老菱煮食,質粉香甜。
菱角營養豐富,每100克菱肉中,含蛋白質3.6克、脂肪0.5克、糖類24克,還含有鈣、磷、鐵,維生素B、C,胡蘿卜素、尼克酸、麥角甾四烯、β-谷甾醇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