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事哪種行業,跟風則意味著需要不斷追趕,意味著被動;只有獨創需要不斷超越,不用超越別人,只需不斷超越自我。只有擁有自己特色的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創新,而馬云的創業路正是這樣一條不斷創造和超越的過程。從第四種互聯網模式到以中小企業為客戶中心的經營理念,馬云的創業之路越走越寬。
1.名字真的很重要
名不正則事難成。對于一個一開始就志在做中國最偉大公司的馬云來說,好的名字不僅是個簡單的企業標識,更是有著戰略意義的東西。
據說,為了阿里巴巴這個名字,馬云苦苦思索了很久,先后想到的名字有:bargain.com,ok.com,open.com,都覺得不理想。
一天,馬云在網上苦苦搜索,突然蹦出了一個alibaba,馬云眼睛一亮,再一查,已經被加拿大人注冊了,“Shit”,馬云罵了一句。
然后,又繼續搜,但再也沒有搜到讓他興奮的名字。
馬云和多數創始人還是覺得阿里巴巴這個名字好:一是因為它具有普適性和易拼寫性,且不帶中國色彩。他曾在美國和香港的大街上隨機找了30多人,問他們“知道阿里巴巴嗎”,回答都說:“知道”;二是因為它含有芝麻開門的意思,容易讓人聯想到財富。
想來想去,再沒有比阿里巴巴更好的名字了!既然alibaba.com被人注冊,就用alibabaonline.com。阿里巴巴網站前幾個月的網頁就是這么做的。
為了得到這個域名,馬云與加拿大人周旋了好久。馬云為此事專門征詢當時還在雅虎的吳炯的意見。吳炯后來回憶說:“買阿里巴巴的域名,對方開價3000美金,馬云覺得貴了,我認為太便宜了。我說,你不是要辦國際化公司嗎?趕快買,省得對方抬價。”聽了吳炯的話,馬云將3000美元打入了對方賬戶:“我憑直覺知道對方會同意。”
馬云終于買斷了阿里巴巴域名。當時也有許多人對此舉無法理解,但是比起Google斥資百萬贖回兩個CN域名的個案。馬云的這一步走得并不虧。
他省下的不僅僅是動輒百萬美元的贖買費,還有漫長無果的仲裁所消耗的寶貴時間。
不過有趣的是,瞻前顧后的馬云仍然十分細心地將alimama.com、alibaby.com域名注冊下來。“阿里爸爸、阿里媽媽、阿里貝貝本來就應該是一家。”馬云想得很遠。但是,千萬不要認為他很有計劃,恰恰相反,“如果你去計劃,你肯定要失敗”。他在哈佛大學用英文表述的這句話,讓哈佛學者看到又一個可供研究的案例。
當年那個搶注阿里巴巴的加拿大人可能慶幸發了一筆橫財,可他不會想到,5年之后的阿里巴巴已經價值連城了。
2.第四種互聯網模式
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馬云的所作所為正如他的老鄉魯迅說的那樣,硬是在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
世界上的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都各有各的蛻變歷程,而那些成功躋身于世界一流的公司的起點卻幾乎是一致的:一是能否抓住歷史性機會;二是能否建立傲立于世界的商業體系。
馬云的成功符合這個理論。第二次北漂結束后,馬云和他的團隊回到了杭州。一切又都從零開始了,這次他們要做一件大事,但很多人心里沒底。馬云不是這樣,他堅信他們有機會干一番大事業。
1999年2月,新加坡政府組織了一個“亞洲電子商務大會”,由于馬云在中國外經貿部做網站,使他在互聯網界小有名氣,所以才有幸受到了大會的邀請。
之所以說有幸,是因為盡管大會美其名曰亞洲大會,但受邀的與會人員中,真正的黃皮膚黑頭發的亞洲人卻寥寥無幾。走進會場,放眼望去,盡是金發碧眼高鼻子的歐美人。據說當時參加大會的歐美人竟占到了80%。當然我們不能用來了多少老外來判斷這場會議規格有多高,但是至少可以證明一點:那時的亞洲電子商務幾乎還沒有開始起步,不然也不會不惜重金請一批不了解亞洲國情的老外在臺上高談闊論。
老外們所談的自然是歐美式的電子商務,他們講eBay,講亞馬遜,而在臺下認真聆聽的馬云不禁暗暗思考。
當輪到自己發言的時候,馬云沒有片刻猶豫,他用流利的英語說道:“亞洲電子商務步入了一個誤區。亞洲是亞洲,美國是美國,現在的電子商務全是美國模式,亞洲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模式。”
這已不知是馬云第幾次語不驚人死不休了,但10歲開始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馬云,有很多“狂言”其實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經常會一個人想很久,我絕不是一個沖動的人。”
但是這一次,就是馬云也幾乎對自己的發言感到了震驚,但是這種震驚的背后依然是胸有成竹。因為馬云思考的結論是:“小企業通過互聯網組成獨立的世界,這才是互聯網真正的革命性所在。”
其后,馬云和楊致遠有過一次談話。馬云雖然拒絕出任雅虎中國的總經理,但他和楊致遠一直保持著朋友關系。
馬云問楊致遠:“雅虎到底想做什么?”楊致遠說:“雅虎想做一切。”馬云說:“從理論上講,你什么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互聯網的走勢越來越縱向化,往橫向發展比較難。”但楊致遠不這樣看。
回來后馬云反復思索:他要做橫向,我就做縱向。互聯網上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我就做商業,做貿易,做商人的網站,互聯網上的電子商務是真正的趨勢。
當時的中國互聯網一片喧囂和躁動,人們爭相拷貝雅虎、亞馬遜(Amazon)、eBay……拷貝網上門戶、網上書市、網上捫賣;甚至網上生存、電子商務也被炒得火熱。但此時的馬云卻有一份獨有的清醒,在他看來,電子商務對于中國是3年以后的事,因為銀行沒準備好,配送沒準備好。馬云感到,美國的三種模式都不適合中國。
馬云認為商人最關心的焦點:買與賣,讓商人把求購及要銷售的商品信息免費“貼”在阿里巴巴的網站上。就是這么簡單的模式,和我們今天看到的BBS幾乎沒有區別。在當時沒有人注意到這種“簡陋”的模式,也不認為它能成什么大氣候。然而,這就是后來被國內外媒體、硅谷和國外風險投資家譽為與雅虎、亞馬遜、eBay比肩的互聯網第四種模式——B2B模式。
這種創新性的開拓告訴我們:創辦公司不僅不能盲目模仿大公司的做事方法,更切忌抄襲其商業模式。那些知名企業在成名之前是什么樣的你知道嗎?他們是怎么積聚自己的能量,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簡單模仿他們,結果可能會南轅北轍。一個偉大的公司不是靠簡單模仿取得成功。創業者要永遠記住,全國的眼光也要當地制勝,一鎮的眼光是小店制勝,只有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往前走才會有這個機會。人的眼光不是生下來就有的,而是一點一點爬上去的,就像爬山一樣,越往上走,風景越好。
很多新創業的公司總是喜歡犯眼高手低的毛病,自己明明是只兔子,卻號稱可以像大象一樣活著。輕視在面前慢慢踱步的狼,最后只會被狼吃掉。創業,就意味著你要有創業的做事方式。
在商業做法上盲目模仿大公司,這是不少創業者都容易犯的一個錯誤。不少出身大公司的人,會在自己創業的時候,不自覺地按照大公司的做法建立一些規范制度。必要的規范當然有益,但大公司為了穩妥,一般都比較慢。大公司為這個“慢”付得起代價,而這對小公司而言則是一個災難。
生意上的失敗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要不就是腦子發熱;要不就是腦子不熱,太冷了。
3.賺多數人的錢
賺富人錢,是猶太人的生意經。馬云卻反其道而行之,阿里巴巴棄“鯨魚”而抓“蝦米”,走出了一條為中小企業謀發展的路。
商業其實就是對人類基本需求的回應。猶太人篤信“二八定律”,他們只滿足少數有錢人的需求,賺少數人的錢;馬云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從“弱勢群體”下手,賺沒錢人的錢,這很大膽。
由于受制于規模、資金、技術的影響,中小企業始終處在“弱勢群體”的地位,這種情形在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為主的亞洲尤為明顯。許多中小企業,面對國際和國內市場,自身無力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市場推廣。許多小出口商由于渠道不暢而被大貿易公司所控制,面I艋著難以打開市場的難題。
在中國這種情況更為突出,改革開放釋放了中國巨大的創業熱情,全國興起了下海熱潮,一時間中小企業云集。但是,由于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期,中小企業還無法享受大企業所享受的“國民待遇”,制度上的約束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這是個困境,也是個機會,馬云一直苦苦思索著這個問題。
馬云天生就是個另類的人,是個不走尋常路的人。他想:既然美國甚至全世界的電子商務都為大企業服務,都想“傍”上那些“鯨魚”,那么我就不去“紅海”跟他們爭,開辟自己的“藍海”,專捕“蝦米”。
他認為:
借助互聯網能夠且應該肩負起幫助中國企業出口的使命,用互聯網為他們服務,他們才是最需要互聯網的人!只要通過互聯網,這些小供應商就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客戶;只要通過互聯網,這些小公司就可以把它們的產品帶到歐洲、美國,帶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
于是,馬云決定“做眾多中小企業的解救者”,“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本就是馬云對阿里巴巴的夢想。
亞洲是最大的出口基地,幫助中國企業出口,幫助全國中小企業出口是阿里巴巴的方向,阿里巴巴必須圍繞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展開工作。無論是在“中國黃頁”還是在外經貿部做客戶宣傳,會見一個國有企業的領導要談13次才能說服他,而在浙江一帶去3趟就可以了。這讓他相信:做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更有希望、更簡單。國外的B2B都是以大企業為主,馬云卻堅持以中小企業為主。“鯨魚”有油水,資金、人力、技術都很充足,像comtnerce One、Ariba這樣的歐美公司來到中國,他們的目標是找鯨魚。可是中國沒有多少鯨魚,即便為數不多的那么幾條,有些還是不健康的,存在著貿易流程不同、信息化程度低等問題,所以說,馬云的堅持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如果把企業也分成富人和窮人,那么互聯網就是窮人的世界。
因為大企業有自己專門的信息渠道,有巨額廣告費。所以,小企業才是最需要互聯網的人,而馬云就是要領導窮人起來鬧全球市場。
今天,各大公司關心的是資金流,因為每個人做生意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掙錢。對美國的企業來說,他們現在應該在資金流方面進行突破,因為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很通暢。不過他們現在最頭疼的是,怎樣從大量信息里提煉出最有價值的信息。
而對中國的廣大企業來說,缺乏市場信息還是很大的難題。
互聯網則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今天中國的企業家需要信息,阿里巴巴的價值是可以讓全世界的商人直接聯系。如今阿里巴巴的會員中,除了中國、美國和歐洲以外,還有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2萬多名會員,他們的活躍程度令人驚嘆。
中小企業特別適合亞洲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講資金、講規模,而發展中國家在信息時代不是講規模而是講靈活,以量取勝,被稱之為“螞蟻大軍”。阿里巴巴每年的續簽率達到75%,要知道中小企業的死亡率已達到15%,他們續簽首先說明他們已經存活下來了。
馬云棄“鯨魚”而抓“蝦米”,放棄了15%的大企業,只做85%的中小企業的生意。
4.免費餐,這個可以有
人人都喜歡免費,這是個值得利用的機會。馬云看到了,他把大量的錢投入淘寶,卻同時下了一道3年不準贏利的死命令。
這一招真毒啊,用今天的免費,換取明天的滾滾財源,為什么不呢?
商業本就是以贏利為目的,從傳統的商業活動來看,只有公共產品,才會免費提供給大眾,商品不適合免費。
互聯網行業的出現打破了一切,商品不但可以免費,而且可以從免費中賺錢,關鍵是找到新的互聯網贏利模式。
于是今天,我們看到了太多的免費午餐:博客是免費的,電子郵箱是免費的,通信工具是免費的,網絡游戲也是免費的。在免費中“生財”是新型贏利模式下的優勢,也是一種商業智慧。
但是,從開始“觸網”的第一天起,馬云就是把互聯網當成一件生意來做的。他有句名言:不賺錢的企業是不道德的。這倒有些讓人聽不懂了,你怎么一會兒說向用戶收費“沒技術含量”,一會兒又說不賺錢就不道德,這到底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