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健康的生活方式,讓你遠離疾病
第一節解讀健康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健康,沒病是不是就健康了
什么是健康,沒病是不是就健康了?拿破侖·希爾在成功學中講:“一切 緣于一個觀念。”而觀念決定你的一切,只有有了健康的觀念,你才會珍惜健 康,才會為健康付諸行動,那么這句話是不是健康的觀念呢?
消極的健康觀認為:“無病就是健康。”其缺陷在于僅僅從身體外表觀察,而忽視了 體內生理、心理和機體所處的社會生活。這仍舊屬于生物醫學模式即舊醫學模式。
現代積極的健康觀念來自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 會適應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根據這個公認的健 康標準,可將健康的內涵做如下細分。
生理(即軀體)健康的標準是: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勞動與繁重的 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善于休息,睡眠好,能夠抵御一般性的感冒和傳染病;體 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位置協調;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牙齒清潔,無蘸齒,不疼 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能夠以平常心來對人對事,不急不躁,心平氣和,知足常樂,怡 然自得;善于調節情緒,化解矛盾,有效駕馭和應對壓力;使自己在身體、心境、智力、情 緒等方面都十分協調。
社會適應方面的標準是:能恰當地擺正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發揮自己的作用,勇于改變自我,隨遇而安,適應環境及處理好人際關系,互相謙讓,與人為善,助人為樂;處 世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不挑三揀四;應變能力強,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 化;奉公守法,循規蹈矩,和睦為貴,心安理得;處理事情時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與能 力,量力而為;在為社會和家庭做出貢獻中體現自我價值,感到自豪、滿足、順心、幸福、 快樂、穩定;永遠使自己與環境(包括周圍的人)互相適應,協調一致。
因此,健康的內涵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在生理上:沒病沒痛,精神抖擻;在心理上:怡 情悅性,心滿意足;在社會適應上:樂天知命,恪盡職守。
通過以上的敘述,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健康,在追求健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摒 棄舊觀念,樹立新的觀念!那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改變什么樣的舊觀念呢?
許多人都存在以下幾種不健康的觀念:
第一種,生病了才去看病,才去救護身體,而不是在身體尚未生病前就去呵護它。 第二種,把服用保健營養品看作是奢侈、浪費,卻喜歡把錢存在銀行等著去看病。 第三種,認為醫院是正統治療的,服用保健品不是正統獲得健康的途徑,有病找醫生。 第四種,錯誤的觀念是,我現在還年輕,身體挺棒,不需要保健,老了再來保健。
正確的觀念使健康成為可能,給健康帶來希望。下面我們將介紹正確健康的五大觀念:
1.金錢不等于財富
100000000000,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健康比作“I”的話,“I”后面有車子、房子、妻子、 孩子,等等,如果“ 1”倒下,對自己來講后面的一切都等于“0”。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 明星、富豪英年早逝的大有人在,有的死于對健康的無知。
2.沒病不等于健康
有的人認為自己沒有病,很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世界上有20%的病人,75% 的屬于亞健康人,只有5%的人才是健康人。亞健康狀況:到醫院檢查查不出有任何疾 病,但總處于一種身體乏力、煩躁、失眠、心悸等不適之感,不用吃藥這些感覺也能自行 消失,但不能徹底消失,總是時隱時現,其實其潛在的威脅是不容忽視的,它往往是一些 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癥等的前兆。一些學者也把這樣的人叫作“半健康人”。
3.吃好不等于營養
過去在困難時期,粗茶淡飯、野菜、傅傅,過年過節吃一回肉,40歲以上的人可能都 趕上過,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雞、鴨、魚、肉想吃就吃,反倒造成高血壓、糖尿病、各種癌 癥比比皆是。有的婦女在懷孕時大吃、特吃、猛吃、傻吃,結果吃傻,造成營養過剩,嬰兒 生下來體重8斤、10斤,有的超過10斤,甚至達到11 - 12斤,有的嬰兒生下來就是糖尿 病。正常嬰兒體重應在6斤左右。專家講,人得病主要因兩種情況,一種是細菌和病毒 感染所致,靠自身免疫力抵抗和預防;另一種是營養失衡,營養失衡包括營養不良和營 養過剩,營養均衡才能健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微量元素研究室趙霖教授提出了 “吃什么和怎么吃關系著民族的命運”的問題。人的牙齒32顆,其中20顆臼齒,用于磨 碎谷物;8顆切齒,用于切斷水果和蔬菜;4顆犬齒,用于撕碎肉類。臼齒、切齒與犬齒的比例為7:1。因此人不是食肉動物,應以谷物、水果、蔬菜類為主,以肉類為輔。
4.預防大于治療
有些人平時不注意投資保健,小病不注意,慢慢積攢成大病,最后到醫院要多少錢 就得給多少錢,而且現在有的醫院收費不合理,高昂的醫藥費造成老百姓大病看不起, 或傾家蕩產,負債累累。如果平時注意保健和預防,保持健康,可以實現個人不受罪,家 庭不受累,減少醫藥費。國家“九五”攻關期間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預防工作 上投資1元錢,就可以減少8. 5元醫療費,減少100元的搶救費。因此也有人這樣形容: 治療是抗洪搶險,預防是植樹造林。
5.食療大于藥療
我們都知道“是藥三分毒”。藥物對某一器官病灶治療的同時,會對其他器官產生 毒副作用。有的人開始只吃一種藥,到后來越吃越多。現在世界醫學界已經出現了一 種新的說法叫作“藥源性疾病”。食療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 孫中山先生提出:“我中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 各國所不及。”我們的祖先從生活實踐中深刻認識到五谷雜糧對健康的巨大作用 一 “食五谷治百病”。李時珍稱:米油是窮人的人參湯,嬰兒“食米油,百日則肥白”。米粥 是最好的食物,食米粥就可把嬰兒養得白白胖胖。
認識了關于健康的舊觀念和新觀念之后,想必大家對健康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希望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健康的過程中摒棄舊觀念、樹立新觀念,以便指導我們的日常行為。
溫馨小貼士
有人認為吃水果越多越好,所以有人把水果當成主食。其實這樣會造成人體缺 乏蛋白質物質,營養失衡,甚至引發疾病。
健康是幸福的基礎
德意志大哲學家叔本華曾在他的專著《幸福論》中闡述他的幸福觀:“我的幸福9/10是建立在健康基礎上的,健康就是一切。”
健康對于幸福,十分重要。人的健康,是幸福的基礎。根據現代人的認識,健康既包括身 體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健康是生理的和心理的統一。人的健康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 人的心情,而幸福很大程度上就是心理感受。古希臘《幸福四要素》一文說:人皆有死,最重要 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天生性情溫和,第三是有一份并非來之不易的財產,第四是有一批朋友歡 慶春光。這里,把健康作為幸福四要素的首位要素,足以說明健康的重要。
是的,一個失去健康的人就意味著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沒有了生存的能力,無法去 盡生命的責任,也就意味著這個人失去了幸福。“健康是皮,幸福是毛。皮之不存,毛將 焉附!”沒有健康的身體,生命中一切精神的和物質的東西都無法去創造。即便是曾經 積累的知識和財富也不能去享用了,這該是多么的悲哀和遺憾!疾病既摧殘人的身體, 又傷害人的心理,它讓人不再自信,降低生活的勇氣,抑制生命的活力。
所以,在一切知識、金錢、地位、榮譽面前,只有擁有健康才能擁有一切,才是最幸福 的。學會關注自己,學會保護自己,學會知道健康才是人生存下去的第一要素。沒有健 康,世界上的任何東西對你都將失去意義,只有擁有健康你才可以去做你喜歡做的事, 你才可以充分享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才可以盡情地沐浴明媚的陽光,才可以開心地游遍 千山萬水,才可以充分地品嘗美味佳肴,才可以……
只有當你擁有一個健健康康的身體時,你才會真正地感到幸福,所以珍惜生命才是 珍惜一切,健康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的,健康就是幸福,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讓 我們熱愛生活,珍惜健康。
溫馨小貼士
健康對我們來說是最寶貴的。但是健康不能依靠高科技、不能依靠藥物,最好的 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健康靠自己捍衛
健康不是別人賜予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健康只能靠自己捍衛,只有自己才能筑起健康的長城。
每個人的健康與長壽,60%取決于自己,15%取決于遺傳因素,10%取決于社會因 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環境的影響,這是健康綜合觀的最科學、最全面 的提法。這里,它科學地提出了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強調“自己的康壽要自己負責”。目 前,人們據此提出了 “不活百歲是自己的過錯”“康壽無秘訣,關鍵在于自己” “健康要靠 自己去捍衛”的箴言。
從客觀上講,人群全都依靠醫學界的保健服務是不現實的。世界人口中,健康人群與 疾病人群各占1/4,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人群約占;。目前醫學界只承擔著對1/4有病 人群的有限服務,其余;中間人群與1/4健康人群的保健服務,還遠遠無法滿足。而3/4 人口,同樣迫切地需要保健服務,公眾日益提高的健康要求與醫學界相對狹窄的服務范圍之間形成了一對突出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便是多數人應實行自我保健。 其實,自己的健康靠自己負責這一正確思想,由來已久,自己應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來, 至少不要自我摧殘。這里最有效的方法是學習各種保健知識,增強自我保健的自覺性。
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生物進化,形成了適應自然界種種條件的高度協調、高度自動 化的物理功能,并能代代遺傳,這就是人類體質健康的基礎。
同時,人們又通過對自然和社會客觀規律的認識與實踐,創造了醫學科學技術,使 其成為人類健康的“保護神”。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先輩們也積累了大量的養生方法,而 且今天仍有價值。如果現代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掌握這些醫學科學知識,那么人們也就 成了自己健康的“保護神”。
一句話,健康只有自己才能捍衛。
自己來保護自己的健康,這已成為我國保健發展的趨勢。自我保健的內容是:
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和養生保健手段,在不住院、不求醫生和護士的情況 下,依靠自己和家庭力量對身體進行自我觀察、診斷、治療、護理和預防等工作。
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起一套適合自身健康狀況的養生方法,以達到健身 祛病、延緩衰老和延年益壽的目的。
自我保健意味著自己把握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在遇到小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 病以及和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而需要外科手術或到醫院就醫時,你知道該做什么。另 外,自我保健也意味著你懂得改善周圍的環境,避免不良環境對身體的侵害,如避免間 接吸煙、盡量不接觸污染物。
自我保健的內容十分廣泛,可以服用有益身體的補充劑,如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 劑類食品或補品;可以利用意志力減壓,學會放松身心;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加強自律, 增強求知欲,激發自己的信念和耐力。
溫馨小貼士
多吃防癌食物,包括卷心菜、豆芽菜、大豆等,它們可以保護你的身體不受癌癥侵犯。
把健康作為人生的中心
擁有健康才能享受生活,但是,許多人并沒有管理好自己的健康,而是隨 心所欲地生活,這樣最終會失去健康。最聰明的人會把健康作為人生的中心。
如何把健康作為人生的中心呢?那就是從一點一滴做起和全面規范自己的生活。
1.重視點滴筑起健康長城
健康是生命中最為寶貴的財富,它的獲得需要持之以恒的生活規律,堅持不懈的科 學生活方式。健康是一條由無數的生活點滴的沙礫與石子鋪就的道路,每個人要想做 健康的擁有者,想奪得生命中的寶貴財富,都必須親手鋪設這條道路,從生活的一點一 滴做起。沒有人可以做健康的暴發戶,真正的健康是靠自己平時對生活的各個方面科 學追求的結果。其中涵蓋著起居、飲食、運動、心情,甚至每一晚的睡眠、每一個懶腰,都 是構成我們健康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做好生活的一點一滴是對健康最為明智的儲蓄, 也是生命最有價值的投資。而如果忽視這一點一滴,將會使我們的健康成為失去根基 的樓閣,它遲早有一天會轟然倒塌。正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由每天的生活所構成,所以, 我們絕不能以工作忙、事業重要等為借口而不顧身邊點滴的生活科學,忽視生活規律。
一點一滴的生活瑣事看來微不足道,但是它們潛移默化,締造了健康的奇跡。一點 一滴的生活小事關系著生命的盛與衰、弱與強、存與亡。如果你在一點一滴的生活中注 入健康的理念,那么你收獲的將是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涌泉回報。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放棄對一點一滴科學知識的涉獵,我們要用正確的知識為指 導,讓一點一滴都能匯入健康的江河,從而創造出健康生活的新境界。
2.從現在開始規范你的生活
人類演繹生活,生活反映人生。人生之中,每個人對生活有很多感觸,對生活有很 多夢想,然而,對生活的目標卻都非常自然的一致,那就是好好地活著,健康地活著。因 為只有健康地活著,我們才能夠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用行動去享受生活中一 點一滴的快樂。可是,目標與達到目標有著很遠的距離,在實現與目標之間,又有很多 的艱辛。如何順利地從起點到終點、從此岸到彼岸,只有健康才是我們最可靠、最理想 的舟車。因此,我們須臾也不能沒有健康。
暫時的安寧并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需要的是終生的健康,所以,要想擁有健康 我們只有步步為營,全面規范自己的生活,才能防患于未然,長久地擁有對健康的主動權。
全面規范自己的生活有著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良習中獲取健 康;一是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以改掉壞習慣來保衛健康、增進健康。
全面規范自己的生活是一種對生命的珍惜,對人生的積極進取,對生活的理解,對健康的掌握。
溫馨小貼土
著名醫學專家洪昭光曾說:“注意飲食細節,適量運動,戒除煙酒,日常生活多制 造快樂能使高血壓減少55%,腦卒中、冠心病減少75%,糖尿病減少50% ,腫瘤減少 30%,平均壽命延長10年以上,而且生活質量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