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人為什么會變得“情緒化”

“情緒”究竟有什么作用?

首先,來看一看人為什么會變得“情緒化”。

一般來說,“情緒化”指的是人被情緒支配,無法進行冷靜的思考。

基于這種表述,很多人順理成章地認為“情緒化”的癥結在于情緒。但是事實上,一如前言所述,情緒本身并不存在任何問題。

在本書中,清白無辜的正常情緒當中的“情緒”二字不加引號,而那些特別強烈、難以控制、給人造成困擾的情緒,則會使用加引號的“情緒化”來加以區別。

那么這種不加引號的正常情緒,又有什么樣的用處呢?

它是人體生來就具備的自我保護機能。

打個比方,“燙”和“疼”等身體上的感覺,反映的是“目前的狀況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怎樣的影響”。

這樣我們就可以保護自己的身體。譬如感覺“燙”,就縮回手;感覺“疼”,就把硌腳的東西挪開,或是包扎一下傷口。

由此可見,如果身體不具備“燙”和“疼”之類的感覺,將會十分危險。

同理,情緒也可以看作是心靈上的感覺。

例如,“不安”是一種在安全得不到保障時涌現的情緒,當我們感到不安,便會謹言慎行。總而言之,情緒的作用就是反映:

·目前的狀況會對自己的心靈造成怎樣的影響?

·目前的狀況會對自己這個個體造成怎樣的影響?

說起“情緒化”,我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怒氣沖天或者心煩氣躁的狀態,那么“憤怒”這種情緒傳遞的是什么信息呢?

簡而言之,就是“自己身處困境”。

可能有人會說,自己并沒有遭遇什么困境,之所以火冒三丈是因為錯在對方。但即便是錯在對方,也意味著“自己篤信的正義沒有得到伸張”,對于自己來說依然是被困擾的狀態。

要點

情緒的存在,是為了保護自己。

生氣是因為“計劃落空”

方才談到“憤怒”反映的是“自己身處困境”,至于造成困境的原因則是多種多樣的。下面就來看一看這些原因吧。

第一個原因是“計劃落空”。

【案例】

原本興沖沖地打算在高級意大利餐廳慶祝結婚紀念日,結果妻子卻說“已經約了朋友”,于是我大發雷霆,回敬一句“隨你的便!”

在這個案例當中,誰都沒有惡意,結局卻令人唏噓。

丈夫精心籌備想要和妻子度過一段甜蜜的時光,但沒承想妻子已經有約在先。

丈夫認為夫妻二人共度結婚紀念日是理所應當,妻子卻不是這樣想。

為什么會這樣呢?

有可能是夫妻二人保持著年年慶祝的習慣,今年妻子一時疏忽;也可能是往年都未能慶祝,丈夫心存歉疚,下定決心今年要給妻子一個驚喜。

然而不論哪種情況,從丈夫的立場而言顯然都是“計劃落空”。

因為丈夫的既定計劃是“在高級意大利餐廳度過美妙的夜晚,妻子欣然接受并沉醉其中”。

許多情況下“情緒化”的第一步就始于這種“計劃落空”。

“什么情況?”

“不應該是這樣的!”

“怎么會這樣?”

一旦計劃趕不上變化,就會產生諸多類似的情緒。

我將這種情緒稱為“計劃落空的憤怒”。

人遭遇“計劃趕不上變化”,自然而然會產生憤怒的情緒。

計劃落空(或是被打亂)終歸是一種困境,而困境會催生憤怒的情緒。

此外,想必也摻雜了些許的孤獨和悲傷,畢竟其中也有幾分“被妻子拒絕”的色彩。

在這個案例中,由于事出突然,人變得“情緒化”也是情有可原。

要點

因為“計劃落空”而身陷困境,是憤怒的內因之一。

不妨坦然認可自己的情緒

讓我們再換個角度思考一下。

前文談到,情緒是人自身具備的一項重要機能。

這種情境下產生的情緒(憤怒或孤獨),反映的是“眼下這種情況自己應付不來”“感覺不到妻子對自己足夠的愛,感到備受冷落”。

倘若坦然地認可這種情緒,又會怎樣呢?

假如告訴妻子,“我本來特意計劃在高級意大利餐廳慶祝結婚紀念日,但結果你來不了,挺掃興的”,那么妻子或許也會給予溫柔體貼的回應。

而且這種溝通交流在整體上對今后的夫妻關系也有益處。因為丈夫展現了他對結婚紀念日的重視,也表明了他希望與妻子共度彌足珍貴的時光。

然而,現實中的結果卻是丈夫變得“情緒化”,妻子被丈夫大吼一聲“隨你的便”,兩人的關系出現裂痕。

最終,丈夫心里同樣留下傷痕,覺得“再也不想慶祝什么結婚紀念日了”,而這對于夫妻關系的方方面面都會造成傷害。

那么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心與心的誤解呢?

首先要關注自己的情緒(憤怒、孤獨)。

其次要認可自己的情緒,要認識到“在某種狀態下產生某種情緒,是人之常情”。

要點

關注情緒、認可情緒,才能把真正的感受傳遞給別人,避免誤解的產生。

生氣是因為“遭受沖擊”

還有一種與“計劃落空的憤怒”十分相近的情緒,叫作“遭受沖擊的憤怒”。突如其來的沖擊,會給人造成巨大的影響。

【案例】

因為被朋友說了一句“你連這都不知道?”就情緒激動,自己也受不了自己這種一點就炸的壞脾氣。

在這個案例當中,聽到朋友說“你連這都不知道?”就是一次沖擊。很多人都想不到朋友會猝不及防地說出這么一句話。

那么沖擊為什么會轉化為“憤怒”呢?

因為人本身就會習慣性地把變化視為“壓力”。

即便是自己所期盼的變化,也會引起諸多不適。例如,雖然躊躇滿志地坐上了自己期盼的職位,但是工作卻未必順利,或是責任過于重大,或是工作方式必須要做出改變,總之多多少少地會感到一些壓力。

想要“按部就班”,以穩定的現狀生活下去,是人的常態。

人們當然也想向“前”邁進一步,但前提是要按照自己的步調,并且要邁向自己期望的方向。

沖擊是在突然之間動搖了這種“按部就班”的基本姿態,因此人們會在遭受“沖擊”的時候將其視為一種“攻擊”。

人們面對攻擊的反應各不相同。有人呆若木雞,有人出手反擊,有人甚至會喪失自信心,認為正是因為自己無能、無知才遭受攻擊。但是,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會感到“憤怒”,有時還會陷入“情緒化”的狀態。

當然,在這個案例中,說“你連這都不知道?”的朋友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攻擊了對方”。

可是對于聽者而言,這就是赤裸裸的攻擊。

原因就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天性如何?

受過何種教育?

身邊有哪些人?

有過怎樣的經歷?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旁人無從知曉。

如果不清楚別人的具體情況,就貿然說“你連這都不知道?”(言下之意是“這人真是無知,連理所當然的事都不知道”),這種對他人評頭品足的姿態本身就是十足的暴行。

要點

當一個人遭受沖擊,他會將其視為“攻擊”。

為什么評價他人會演變為一種暴行?

前文談到評價具有暴力色彩,而評價同樣會引發憤怒。朋友的一句“你連這都不知道?”會讓人火冒三丈,而這種憤怒包含了“遭受沖擊的憤怒”和“被人評價的憤怒”。

那么,什么樣的評價會演變為攻擊?

評價分為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

我曾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速達到128公里,結果因為超速被抓到了,這件事沒有任何可爭議的地方。

時速128公里是超速行駛,這就是一個客觀評價。也就是說,這個評價不會因為評價者不同而發生任何改變。

我將客觀評價稱為“評定”(assessment),比如疾病的診斷結果等(評價者具備一定的經驗和能力)都屬于此類評價。

而與之相對的是主觀評價,我將其稱為“臆斷”(judgement),它取決于評價者在某一階段的自身經驗和感覺,具有明顯的主觀色彩。

與情緒一樣,主觀評價也是我們保護自己的一種能力。

為了生活得更加安全,人們需要通過察言觀色,做出諸如“這個人看起來很友好”“這個人怪嚇人的,要離他遠一點”的評價,以此自我保護。當然,很多時候在漸漸熟悉對方以后,最初的評價也會隨之調整。“做出評價”這個行為本身并沒有錯。

錯誤在于,非但意識不到“自己在肆意進行主觀評價”,而且固執地認為“自己的評價對于任何人而言都是絕對正確的事實”。

一旦主觀評價被散播為所謂絕對正確的事實,就有可能演變為“臆斷”這一嚴重暴行。

“你就是在感情用事。這樣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

“你對待工作太兒戲了。這樣是干不出成績的。”

“感情用事”“兒戲”等都是臆斷式的評價。

前文案例中的被評價者“受不了自己這種一點就炸的壞脾氣”,但是他遭到的是“你連這都不知道?”的突然襲擊(沖擊)和主觀評價,火冒三丈其實無可厚非。

“憤怒”是一個人在突然被人批判時的正常反應。

要點

把主觀評價當作客觀事實散播出去,是對他人的暴行。

怎樣避免“憤怒”發展為“情緒化”?

前文介紹了“計劃落空的憤怒”“遭受沖擊的憤怒”和“被人評價的憤怒”。

計劃落空、遭受沖擊,或是被貼上了標簽,人自然而然地會產生憤怒和不安的情緒。這只不過是情緒在告訴我們“目前出現了某種狀況”,我們也得以意識到“自己遇到了麻煩”。

覺察到這一點,就可以不被情緒左右,并著手改變困境。

不過,這里我要列舉幾個試圖避免“情緒激動”的典型例子:

譬如說,“否定自己的情緒,用積極的情緒取而代之”;

又例如活動身體、換個地方透透氣等嘗試轉換心情,或是埋頭專注于眼前的工作,等待情緒自然消退。

這些方法固然有用,但能夠用這種方法克制的情緒,基本上都是一些小情緒。

小情緒處理起來并不難。如果你對上述方法信手拈來,那么完全沒有必要舍棄這些做法。

不過,由于本書的讀者或許想了解一些更加難以解決的情緒問題,所以我會詳細闡述“情緒化”的原理機制和解決方法。本書的目標不是單純的“大事化小”,而是要從本質層面解決問題。

因此,第一步,也是基本原則,就是要“將通常認為最好置之不理的負面情緒視為自然的、有益的情緒”。

某些情況下,認同“憤怒”的情緒并非易事。

尤其是遇到前文中那種被人說“你連這都不知道?”的情況,由于別人指出的是自己的“缺點”,所以還要受到“要進步就應該心平氣和地虛心接受”的道德觀念的制約(這里的“應該”也是“情緒化”的重要誘因之一,將在第5章詳述)。

可是,突然被人批評,換作是誰都會生氣。作為活生生的人,有這樣的反應再正常不過了。

因此,如果我們認識到“因為突然被人批評,受到了傷害,所以自己才會發火”,那么情況就會有所改觀。

認為“應該聽從對方的話”和自我安慰的“對方說得對,但是話說得很難聽,讓人不好受”,這兩種情形下“情緒化”的程度截然不同。

顯然,后者更不容易造成“情緒激動”。如果把這種情況轉換成第三人稱的視角,那么就更加顯而易見了。

例如,當你向第三人傾訴“我被別人鄙視了,他說我‘連這都不懂?’”這時對方如果能夠感同身受地說“他話說得真難聽啊!”“那種事不知道也無所謂嘛。”那么你非但不會情緒激動,甚至還能讓心情恢復如初。

但是,如果在你傾訴之后,第三人說“你確實是不懂呀!感到被人鄙視是你自己反應過度。而且他說你也是為了你好,別太往心里去就行”,結果又將如何呢?

恐怕本來就憋著火氣的人火氣會更大吧。

要點

認同憤怒的情緒,不然“情緒化”會愈演愈烈。

“情緒化思考”讓人越想越氣

無論是“計劃落空的憤怒”,還是“遭受沖擊的憤怒”,或是“被人評價的憤怒”,都是暫時性的情緒。只要查明原因,很快就能擺脫情緒的控制。

但是,有些時候我們自己也會源源不斷地產出瞬時性的“煩躁”和“憤怒”。比方說下面這個例子——

【案例】

給下屬吩咐了工作,結果他根本沒干就下班回家了,氣得我無心工作。

這也是陷入“情緒化”的一種常見形式。

這種“情緒化”始于“下屬沒有完成應該完成的工作”這一“沖擊性”的發現。同時對于上司來說這也是一種“計劃落空”。

原定計劃是“這項工作由下屬完成”,因此當意外出現時,我們大部分人都會“憤怒”。

以上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不存在任何問題。

“憤怒”這種情緒類似于一種信號音,一旦出現了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沖擊,憤怒就會隨之產生。

需要選擇的,是接下來怎么做。

事實上,像這個案例那樣,“情緒化”的程度已經讓人無心工作時,就很可能會不斷催生更多的情緒。

起初只是對計劃落空和沖擊的正常反應,但隨后就會聯想到“這個人,吩咐給他工作,他干也不干就跑回家了,腦子里究竟在想什么?”“他是不是沒把我放在眼里?”越想越復雜,火氣也越來越大。

由此可見,“情緒化”的癥結不在于情緒,而在于思考的方式。

這個認識非常重要。

面對突發情況,一時間情緒自然流露,沒有任何問題。這只是對于“計劃落空”“受到沖擊”或“遭受主觀臆斷”的自然反應。

然而,一旦想多了,聯想到“他沒把我放在眼里”,那么事態頓時為之一變。這一刻也就成為人“情緒激動”的起點。

本書將這種“容易讓人情緒激動的思考”稱為“情緒化思考”。

由于最初的“沖擊”而產生的“憤怒”無所謂好與壞,但是從現實角度而言,后續源源不斷出現的怒氣卻沒有絲毫益處。

畢竟眼下下屬已經下班,不可能讓他再回來工作。

那么,面對這種狀況應該怎么辦呢?

人們可能會說:

“既然生氣也沒用,還是消消氣吧。”

“應該克制怒氣。”

如果火氣不大,或許可以一笑了之。如前文所述,還可以活動身體,或是出門走走,讓身體換一個環境,輕輕松松消除憤怒的情緒。類似的方法不勝枚舉。

但是,如果采用了這些方法之后依然沒有好轉,那么“應該克制怒氣”的想法就有可能會讓事態愈發嚴峻。

換言之,壓抑憤怒會適得其反,會導致“情緒化”的程度愈演愈烈。

其原因就在于,我們會因為自身無法克制怒火而激發新的怒火,進而讓大腦失去理智。

結果就演變為只有自己一個人被壞心情反復折磨,在情緒的死胡同里繞不出來(下屬卻不知道正在什么地方瀟灑)。

那么,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到底應該如何思考。

要點

“情緒化思考”會源源不斷地制造“憤怒”。

“情緒化”的背后是“不想被人小看”

首先來看這個想法:“這個人,吩咐給他工作,他干也不干就下班回家了,腦子里究竟在想什么?!”

顯然這里當事人生氣的原因之一,就是“吩咐的工作下屬干也沒干就下班回家”所造成的沖擊。

但是這種程度的沖擊并不會造成持續性的憤怒。

這就好比是小腳趾頭撞上了家具腿,雖然當時疼得動彈不得,但是幾分鐘之后就沒事了,一般來說時間過去越久,痛感也就越弱。

尤其是對于這種情況來說,上司本人手頭也有亟待完成的工作,所以只需專心致志埋頭工作,“沖擊”的影響理應漸漸消失。然而這個想法為什么還會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呢?

因為“吩咐的工作下屬干也沒干就下班回家”引發了另一個想法——“他沒把我放在眼里”。

他不是單純性的遺忘,而是“小看自己”。這種思考就屬于不斷引發憤怒和屈辱感的“情緒化思考”,也往往會導致“情緒激動”。

在幾乎所有的案例中,即便是沒有達到“被人小看”的程度,人們也都認為“自己沒有得到尊重”。

例如兩人發生碰撞,道歉與否所造成的“情緒化”,同樣是一個涉及“有沒有被人小看”的問題。

這種想法會將自己置于弱勢的地位,這一點會在后文詳述,現在我們主要關注其“效果”。

越是思考“他有沒有把我放在眼里”,人也就越生氣,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不能被人小看”。

然而無奈的是,眼下對方人又不在。或許可以在情急之下給對方打電話,但是這種做法又能夠贏得對方的尊敬嗎?我認為答案是“NO”。甚至如果上司火冒三丈地給下屬打電話,只會讓下屬覺得他“小肚雞腸”。

由于“情緒化”意味著無法冷靜地自我克制,因此它常常被等同于不成熟的表現,這已然是一種社會共識。

因此,當面鑼對面鼓地質疑別人“有沒有把我放在眼里”,其結果很可能是自己更加讓人看不起。

要點

越想讓人看得起,反而越發讓人看不起。

“情緒化”是一種不合理的自我保護

前文談到,情緒是一種自我保護機能。正如痛覺是為了保護肉體,生氣則是為了讓人意識到“自己遭受到了某種侵害”,從而保護自己的心靈。

基于這種觀點,可以說“情緒化”是一種劍走偏鋒的“心理防衛”。

但是,這種“情緒化”的保護方法非但沒有效果,甚至會讓人暴露在更嚴峻的危險面前。

最初的憤怒情緒純粹是對計劃落空或沖擊而做出的反應,但為了保護自己,它演變為“情緒激動”,不但讓自己備受折磨,有時還會被對方鄙視,或是遭到對方的回擊。

本書將這種不合理的自我保護稱為“防衛偏離”。

這個詞有些古怪,“防衛過當”或許更為淺顯易懂。

“防衛過當”(也是一個法律詞匯)指的是防衛行為過于激烈,超過了一定的尺度。但是這里的“防衛偏離”,偏離的并非“尺度”,而是“方向”。

也就是說,本應該保護自身的機能絲毫沒有向自身提供保護。譬如前文的案例,對于“吩咐的工作下屬干也沒干就下班回家”這件事,上司盡管大為光火,但是依然無法贏得下屬的尊敬,甚至一個危機處置能力較差的上司很可能會讓下屬更加看不起。

要點

“情緒化”的自我保護,會讓人暴露在更嚴峻的危險面前。

“解釋”能夠比“發脾氣”更好地保護自己

來看另一個案例。

【案例】

今晚第一次和戀人約會,上司竟突然通知加班!一氣之下失口說了一句“這種公司我不伺候了”。

這個“計劃落空”顯然非常嚴重。當事人理所當然深受打擊,渾身上下充滿負能量。但是脫口而出“這種公司我不伺候了”,則顯然是一種“防衛偏離”。

出現這樣“情緒化”的反應,應該歸結于“計劃落空”和“自己沒有得到尊重”的“情緒化思考”的強烈共同作用。

自己彌足珍貴的時光被他人無所顧忌地奪走,并因此感到自己沒有獲得人格上的尊重,其實是人之常情。

盡管他可能是想用表達憤怒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免受蠻不講理的公司的侵害,但實際上這種方式不僅起不到保護的作用,還會讓自己被看作是一個“易怒的人”,只會讓自己的職場環境更加糟糕。倘若上司當時從字面意思來理解“不伺候了”,真的讓他離職,那么更是連工作都不保。

這種情況下如果要保護自己,就應該如實相告:“今天實在是有要緊的事脫不開身。”

如果只是一味地發火,對方始終都無從知曉你的訴求。

從長遠角度而言,用“今天實在是……”的方式向上司說明情況,才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

要點

發脾氣也是一種“防衛偏離”,別人可能并不知道你的訴求。

為什么會一錯再錯?

“防衛偏離”引發的問題不僅僅是“憤怒”。

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

犯錯以后惶惶不安,結果又接二連三地犯錯。

所謂“情緒化”,指的是情緒占據主導、人失去理智的狀態。

除了“憤怒”之外,“不安”也是一種會導致這種狀態的情緒。而且它與“憤怒”一樣,會在“情緒化思考”的作用下滋長繁殖。

犯錯具有沖擊性。因為人是在按部就班的過程中突然發現(被指出)了錯誤。

人在遭受沖擊之后會因為“不想再次遭受沖擊”而保持高度警覺,所以腦子里都是“怎樣才能避免再次犯錯”,以致無法集中精力,進而一錯再錯。

這時,除了應對沖擊的警惕性,“自己是不是很容易犯錯”“再犯錯別人會怎么看我”等“情緒化思考”也會施加影響。于是,人就在不斷膨脹的不安情緒里飽受煎熬,造成再次犯錯。

這種“忐忑不安引發一錯再錯”的狀態,也屬于一種“防衛偏離”,但是身心在遭受沖擊之后,難免會進入“試圖避免再次遭受沖擊”的模式,所以出現這種狀態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過,只要能夠意識到“自己遭受了沖擊”,那么在完全冷靜下來之前稍事等待,就能夠避免“防衛偏離”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起碼要能夠意識到“現在正處于遭受沖擊的狀態,一定要比平時更加小心”,這樣便能夠更加平穩地度過這個階段。

我們一直在談論“情緒化”,而“情緒化”本身其實也是一種“防衛偏離”。

我們探討的并不是“情緒化等同于不成熟”等層面的問題,而是更深層次的“無法實現自我保護”的問題。

因此,希望讀者能把這本書看作是一本介紹如何正確保護自己的書。而要正確地保護自己,就需要把控好情緒。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把控情緒的方法。

要點

意識到自己正在遭受沖擊,才能從容應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口县| 皋兰县| 沙雅县| 连平县| 瑞金市| 仪征市| 巧家县| 雅江县| 日土县| 上思县| 抚远县| 大庆市| 额尔古纳市| 韶山市| 永善县| 巴马| 兖州市| 探索| 常宁市| 奉节县| 大宁县| 高平市| 岑巩县| 兴义市| 延安市| 广河县| 邯郸市| 金乡县| 重庆市| 大港区| 云龙县| 临泉县| 东山县| 含山县| 芜湖县| 双桥区| 叶城县| 大埔区| 阳谷县| 汽车|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