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7章 不毛之地——沙漠

沙漠,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不幸之地。全世界有1/10的陸地是沙漠。我國的沙漠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11%。有些荒漠中見不到沙,盡是些光禿禿的石灘和礫石,這就是常說的戈壁。我國的戈壁面積有46萬平方千米。

世界上的沙漠大多分布在南北緯度15~35度之間的信風帶。這些地方氣壓高,天氣穩定,風總是從陸地吹向海洋,海上的潮濕空氣卻進不到陸地上,因此雨量極少,非常干旱,地面上的巖石經風化后形成細小的沙粒,沙粒隨風飄揚,堆積起來,就形成了沙丘,沙丘廣布,就變成了浩瀚的沙漠。有些地方巖石風化的速度較慢,形成大片礫石,這就是荒漠。

沙漠地區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在400毫米以下。我國塔克拉瑪干沙漠是降水很少的地方,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個別地方幾乎滴雨不降。沙漠中生長著耐旱的動植物。植物葉子小、表皮厚,有些植物,如仙人掌和駱駝刺干脆不長葉子,只長一些針狀的刺。沙漠中的動物,數駱駝最耐旱了。它喝一次水后,可以幾天幾夜不喝水,照樣行走如常,人們稱之為“沙漠之舟”。

沙漠地區溫差大,平均年溫差可達30℃~50℃,日溫差更大,夏天午間地面溫度可達60℃以上,若在沙灘里埋一個雞蛋,不久便燒熟了。夜間的溫度又降到10℃以下。由于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植物貯存糖分,所以沙漠綠洲中的瓜果都特別甜。

沙漠地區風沙大、風力強。最大風力可達10~12級。強大的風力卷起大量浮沙,形成兇猛的風沙流,不斷吹蝕地面,使地貌發生急劇變化。

值得人們警惕的是,有些沙漠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為造成的。如美國1908~1938年間由于濫伐森林9億多畝(1畝≈666.67平方米),大片草原被破壞,結果使大片綠地變成了沙漠。前蘇聯在1954~1963年的墾荒運動中,使中亞草原遭到嚴重破壞,非但沒有得到耕地,卻帶來了沙漠災害。

沙漠給人類帶來很大危害,它吞沒農田、村莊,埋沒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據史書記載,我國絲綢之路上的樓蘭古城,就是被沙漠吞沒的。現在,人類正在千方百計地防沙治沙,如植樹造林、植草固沙、設置沙障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幾乎占滿非洲北部全部。東西約長4800千米,南北在1300~1900千米,總面積約860萬平方千米。撒哈拉沙漠西瀕大西洋,北臨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東為紅海,南為薩赫勒一個半沙漠半草原的過渡區。

“撒哈拉”這個名稱來源于阿拉伯語,是從當地游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引入的,在其語言中就是“沙漠”的意思。這塊沙漠大約形成于250萬年以前。

撒哈拉沙漠將非洲大陸分割成兩部分,北非和南部黑非洲,這兩部分的氣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邊界是半干旱的熱帶稀樹草原,阿拉伯語稱為“薩赫勒”,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阿拉伯語稱為“蘇丹”,意思是黑非洲。

撒哈拉沙漠主要的地形特色包括:季節性泛濫的盆地和大綠洲洼地,高地多石,山脈陡峭,以及遍布沙灘、沙丘和沙海。沙漠中最高點為3415米的庫西山頂,位于查德境內的提貝斯提山脈;最低點為海平面下133米,在埃及的蓋塔拉洼地。

撒哈拉沙漠約在500萬年之前就以氣候型沙漠形式出現,即在上新世早期(530萬~340萬年前)。自從那時起,它就一直經歷著干、濕情況的變動。

尼羅河的主要支流在撒哈拉沙漠匯集,河流沿著沙漠東邊緣向北流入地中海;有幾條河流入撒哈拉沙漠南面的查德湖,還有相當數量的水繼續流往東北方向重新灌滿該地區的蓄水層;尼日河水在幾內亞的富塔賈隆地區上漲,流經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然后向南流入海。從阿特拉斯山脈和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以及摩洛哥的沿海高地流入的溪流為干河床(季節性溪流)提供了額外的水量。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與提貝提斯山脈相關的干河床、湖泊、池塘組成的綜合網絡,以及塔西利—恩—阿耶和阿哈加爾山脈的類似網絡,如塔曼拉基特河。撒哈拉沙漠的沙丘儲有相當數量的雨水,沙漠中的各處陡崖有滲水和泉水出現。

撒哈拉沙漠的土壤有機物含量低,且常常無生物活動,盡管在某些地區有固氮菌。洼地的土壤常含鹽。沙漠邊緣上的土壤則含有較集中的有機物質。

撒哈拉沙漠氣候由信風帶的南北轉換所控制,常出現許多極端。它有世界上最高的蒸發率,并且有一連好幾年沒降雨的最大面積記錄。氣溫在海拔高的地方可達到霜凍和冰凍地步,而在海拔低處可有世界上最熱的天氣。

撒哈拉沙漠植被整體來說是稀少的,高地、綠洲洼地和干河床四周散布有成片的青草、灌木和樹。在含鹽洼地發現有鹽土植物(耐鹽植物)。在缺水的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高原有某些耐熱耐旱的青草、草本植物、小灌木和樹。

塔克拉瑪干沙漠

在我國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內,有我國境內最大的沙漠,它就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在維吾爾語中,“塔克”是山的意思,但是準確的翻譯卻是“大荒漠”或者引申為“廣闊”,于是很多人把“塔克拉瑪干”解釋為“山下面的大荒漠”,也是很有說服力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側翼都是雄偉的山脈:北面是天山,南面是昆侖山,西面是帕米爾高原。東面逐漸過渡,直到羅布泊。在南面和西面,沙漠和山脈之間,是由卵石碎屑沉積物構成的一片坡形沙漠低地。

塔克拉瑪干沙漠東西長約1000多千米,南北寬約400多千米,總面積達337600平方千米,在世界沙漠排名里處于第十位。由于它是我國境內最大的沙漠,所以習慣上稱它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另外,該沙漠還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動沙漠,而且其流沙的面積在世界各沙漠中是最大的。沙漠的地形基本是西南部高(海拔1200~1500米),東北部低(海拔800~1000米)。

塔克拉瑪干沙漠處于大陸內部,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而且風沙十分強烈,溫度變化極大,全年降水稀少。然而,在世界所有的大沙漠當中,這片沙漠又是最神秘、最具誘惑力的沙漠。這首先表現在沙漠中的流動沙丘。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流動沙丘面積巨大,其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有的沙丘可以達到300米高左右。這些沙丘類型復雜,形態多樣,有眾多復合型沙山和沙壟,他們就像憩息在荒漠中的一條條巨龍。眾多的沙丘組成多樣的沙丘群,有蜂窩狀的、羽毛狀的、魚鱗狀的,變幻莫測。沙漠中有兩座紅白分明的高大沙丘,人們給它取了個神圣的名字叫“圣墓山”。它們分別是由紅砂巖和白石膏經過風化形成的。在“圣墓山”上有一種奇特的風蝕蘑菇,其高度達5米,巨蓋下約可容納10多個人。

沙漠中全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日子都刮著風沙,其風速可達每秒達300米。由于整個沙漠受南北和西北兩個盛行風向的交互影響,風沙活動頻繁而十分劇烈,流動沙丘占沙丘面積的80%以上。據研究人員測算,一些低矮的沙丘每年移動20米左右。也就是說,近一千年來,整個沙漠約向南延伸了100千米。

塔克拉瑪干沙漠由于屬于大陸性氣候,氣候干燥。在炎炎烈日之下,沙面的溫度異常的高,有時可達70℃~80℃。由于赤日下的銀沙刺眼,還有地表旺盛的蒸發,經常會使地表的景物飄忽不定,于是這時候人們往往在遠處出現幻覺,這就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并不是一片死寂。在沙漠的四周,沿著內流河葉爾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車爾臣河的河岸,生長著茂密的胡楊林和檉柳灌木,形成沙海中的“綠島”。尤其是縱貫沙漠的和闐河沿岸,生長著蘆葦、胡楊等各種各樣的沙生野草,構建出沙漠中的“綠色走廊”,“走廊”中流水潺潺,綠洲互通。這一帶的小林中還生活著野兔、小鳥等動物,這些使“死亡之海”顯露出一絲生機。另外,考察人員在沙層下面發現了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這一發現推翻了對于該沙漠的“生命禁區論”。

塔克拉瑪干沙漠氣候條件惡劣,白天炎熱難耐,晚上卻十分寒冷,晝夜溫差達40℃以上;夏季氣溫高,在沙漠的東緣可高達38℃。東部地區7月份平均氣溫為25℃。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9~-10℃,冬季所達到的最低溫度一般在-20℃以下。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最低時只有4毫米左右,而平均蒸發量高達2500~3400毫米,這大大加劇了干旱的狀況。沙漠的西部地區,夏季盛行北風和西北風,兩種氣流在位于克里雅河最北端的沙漠中心附近會合后,形成復雜的大氣環流系統,這一點在沙丘的形狀上有清楚的反映。春季來臨時,地表沙逐漸變暖,上升氣流發展,東北風逐漸強烈起來。在此期間,常常發生強颶風塵暴,使大氣很快充滿沙塵,最高海拔可達3962米。其他方向來的風也往往會刮起塵土,這樣使得塔克拉瑪干沙漠幾乎全年籠罩著塵霧。

塔克拉瑪干沙漠地處亞歐大陸的內部,四面為高山環繞。這里有變幻多樣的沙漠形態,有豐富而抗鹽堿、抗風沙的沙生植物,有蒸發量高于降水量的干旱氣候,還有尚存于沙漠中的湖泊、穿越沙海的綠洲、潛入沙漠的河流,以及生活在沙漠中的野生動物等;尤其是被深埋于沙海下的絲綢之路遺址、遠古村落、地下石油及多種礦藏統統被籠罩在奇幻的迷霧之下,等待著人們去探索。

阿拉伯沙漠

阿拉伯沙漠位于亞洲西南部,幾乎占有整個阿拉伯半島,是世界大沙漠區之一。其覆蓋面積約為233萬平方千米,北連敘利亞沙漠,東北和東瀕波斯灣和阿曼灣,東南和南臨阿拉伯海和亞丁灣,西接紅海。阿拉伯沙漠的大部分在今沙特阿拉伯王國境內。亞丁灣和紅海岸上的葉門在西南與沙漠接壤。突出到阿曼灣中的阿曼在沙漠最東端與之毗連。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卡達成為此地區的東北邊緣,沿波斯灣南岸伸展開來。科威特鄰沙特阿拉伯與伊拉克之間的北波斯灣;科威特西面的一個中立區——呈鉆石形——為沙特阿拉伯與伊拉克所共有。在西北部,沙漠延伸進入約旦。

從空中看,阿拉伯沙漠像是一片廣漠的淡沙色地帶,偶有一列朦朧的懸崖或山脈、黑色的巖漿流或延伸到天際的微紅沙丘體系。駝徑在飲水點之間的地面上交叉。植被初看似乎并不存在,但卻可看到地表的一層細微的茸毛,或力求生存的片片綠色灌木。幾乎總有和風吹拂,而隨季節的變化變成暴風。無論是寒冷還是炎熱,這些氣流或使沙體冷卻,或將其烤得滾燙。日月在晴空中是明朗的,不過沙塵和濕氣卻降低能見度。

阿拉伯沙漠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沙漠,除有變化多端的漠地景致,連綿不斷的沙丘輪廓線,質地特殊的各色沙石以外,此地的住民是最神秘的阿拉伯游牧民族——貝都因人。乘坐最適合沙漠行動的四輪車進入崎嶇難行的沙漠享受飆沙賽車穿越沙丘的快感,直驅貝多因人居住的小村莊。在這里更加貼近游牧民族的真實生活。在帳篷里享用地道的風味烤肉餐,隨興加入當地部落的營火晚會及傳統歌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教| 河北省| 黑河市| 长岭县| 襄垣县| 万山特区| 黑河市| 全椒县| 思南县| 新乐市| 二连浩特市| 汝州市| 贵州省| 顺义区| 天镇县| 辽源市| 海伦市| 哈尔滨市| 商城县| 商水县| 呼玛县| 磴口县| 清苑县| 乳源| 安图县| 巨鹿县| 三穗县| 都昌县| 富锦市| 柳林县| 家居| 顺平县| 大理市| 榕江县| 会昌县| 石阡县| 三河市| 横峰县| 东阿县| 定西市| 海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