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圣母無玷成胎大教堂
- 地理新視窗叢書(套裝共6冊)
- 李宏主編
- 1388字
- 2022-01-21 14:29:55
菲律賓群島是由澳大利亞和中國大陸之間的7000余座島嶼組成。菲律賓將近九千萬居民有著復雜多樣的種族背景,他們總共使用八十多種語言和各地方言,學校教育中最常使用的是英語。1898年美西戰爭之前,伴隨殖民勢力而來的西班牙語更為重要,但現在已經被英語所取代了。
菲律賓人自認為得名于哈布斯堡皇室國王菲利浦二世。事實上,菲律賓群島是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發現的。麥哲倫以第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和傳教士的身份為西班牙王室服務,最后死于任上。探險事件的后果之一,導致羅馬天主教在菲律賓群島至今仍是占據統治地位的宗教。那時,英國、荷蘭其至日本都對菲律賓投來了艷羨的目光,也有許多中國人隨著移民浪潮涌入。
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自“nilad”(尼拉)而得名,“尼拉”代表外白花的紅樹林。“Maynilad”簡單地說就是“尼拉生長的地方”。馬尼拉有1500萬居民,位于呂宋島的西海岸帕西格河匯入馬尼拉灣的地方。連接著大海的帕西格河形成一片浩渺的內陸水域,由于它不斷地攜帶泥沙和瓦礫入海,海岸線的形狀也總是遭到改變。
馬尼拉始終是菲律賓的重要港口城市,然而卻從沒成為過首都。從1948年到1976年,與馬尼拉毗鄰而人口略多千人的奎松城被確立為首都。大約1000萬居民住在這兩座城市的郊區,這也意味著有900多萬的天主教徒。
馬尼拉有一座天主教大教堂,名為圣母無玷成胎大教堂,它的塔樓成為舊城地平線上顯著的標志性建筑。據說,它有著過去四百年中七次重建的悲慘記錄。
建筑工程始于1581年。第一座教堂是在這個地區的征服者,耶穌會士米蓋爾·洛佩茲·德利雅斯比的贊助下建造的。結果,這座木結構教堂支撐不到一年就遭到臺風的破壞,并且在1583年被大火徹底燒毀。第二座大教堂建立于1592年,盡管采用石料建筑,但在1600年的大地震中也未能幸免于難。
1614年第三座大教堂開始建造。這一次,它終于幸存了31年之久。可是最終沒有逃脫毀于地震的命運。
在1654年和1671年之間,米蓋爾·波布雷特主教決定營建大教堂。這一次采取了極致簡約的樣式,沒有任何飾物,也因此遭到教會勢力的不滿,因為圣母無玷成胎大教堂是按照反對宗教改革的耶穌會的精神建造的。最終這座大教堂采取了巴洛克風格,裝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圣像和極盡奢華的眾多飾品,這對于一座宗教建筑來說,實在是華美至極。
隨后,在1750年,一座全新風格的大教堂在先前的基礎上開始建造。落成后的杰作成為萬人矚目、欣羨的對象,人們難以想像在遠離歐洲的地方,如何有這樣一座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筑。
不幸的是,1863年另一場毀滅性的大地震再一次使馬尼拉大教堂成為廢墟。雨建工作在建筑師維森特·瑟拉諾·薩拉弗利的領導下開始于1870年。那是一個折中主義盛行的時代,是過去歐洲風格肆無忌憚橫掃一切的時代,哥特式被教堂建筑廣泛采用。在這樣的環境下,薩拉弗利和他的支持者對羅馬式的鐘愛尤其非比尋常。
那時用于建筑施工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可以抵御地震的程度。然而,新建成的馬尼拉大教堂再遭劫難,這一次并不再是自然災害,而是戰爭的后果。1941年日本侵略菲律賓,馬尼拉城和大教堂又一次遭受了可怕的毀壞。
之后、又按照薩拉弗利的設計樣式重建大教堂,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一座有著巨大穹頂、用輕質砂巖建造的大教堂。鐘樓本來被設計成獨立的樣式,后米和教堂的正面結合為一體。三扇一字排開的大門,當中那一扇最為恢弘。
大教堂被環抱在茂密的植被和濃郁的熱帶風情之中。在浮動著潮濕和腐朽氣息的空氣里,圣母無玷成胎大教堂以及它那模仿來的羅馬風格散發著驚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