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本來應該吃的食物是什么 人類DNA與現代飲食之間的巨大失配
美國生物學家丹尼爾·利伯曼(Daniel E.Lieberman)在其著作《人體的故事》*11中,提出了“進化性失配假說”這一概念。
所謂進化性失配,是指我們“向著好的方向進化卻得到了不如人愿的結果”。
人類不只是學會了制作工具和使用火,而且還在各個方面都實現了巨大的進化。得益于此,食物得以成功地大量生產,很多人從饑餓中得到解放。
利伯曼指出,這本該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這種環境變化,卻未必與我們的基因相匹配,并因此引發了多種類型的疾病。
在長年的糖尿病醫生生涯中,我診斷過很多患者。而且,我還不忘閱讀國內外最新發表的學術論文?;谖业呐R床經驗和學術論文的研讀經歷,我確信利伯曼的觀點是正確的。
我絲毫沒有否定人類進化的意思。醫療領域也正是由于不斷進步,使得曾經的不治之癥得以治愈,救助了很多人的生命,我為此也感到欣慰。
但是,在飲食方面,就不能簡單地高歌“進化萬歲”了。
從遙遠的祖先所處的年代開始,我們的身體構造就已經被設定好了,我們無法改變這一點。然而,因為農業革命這一巨大進步,糖類被過度攝入,于是出現了與人體程序不符的失配問題。
作為保證健康長壽所必需的飲食法則,我從很早以前就開始倡導限制糖類的攝入。對此,有人提出異議,認為它簡直就和各種不知真假、流行一時的“某某健康法”沒什么兩樣。
但是,請大家認真考慮一下,在人類的DNA形成之時,人的飲食恰恰就是限制糖類攝入的飲食。限制糖類并不是什么飛躍性的觀點,而是極具邏輯性地述說了人類原本應有的樣貌。
從人類祖先類人猿誕生起的600萬年間,以及自人類誕生以來的250多萬年漫長歷史中,可以安心攝入糖類的歷史,僅為農業誕生以來的1萬年左右。更無須說可以大量攝入糖類的歷史,也僅僅是最近數十年間的事情。
順便告訴您,在碳水化合物中,除了糖之外,還含有微量的、不能被消化的膳食纖維。但由于米飯、面包、蕎麥面里幾乎成分都是糖類,所以在本書中使用的“糖類”一詞,將其等同于“碳水化合物”,兩者同義。同樣,使用“碳水化合物”一詞時也請大家理解為是指“糖類”。
不管怎樣,農業技術的發展,再加上食品制造商這一經過進化后權威化身的出現,很多人都陷入了糖類中毒,人類舌頭的味覺已經被搞得混亂了。
無論是您還是我,每個人都必須認識到,目前我們正處于這種異常之中。
當然,我并不能讓進化倒退回去,也并不期望這種無聊的事情發生。我們應該盡情享受進化帶給大家的快樂人生。
但是,請不要忘記,在進化后的世界里,需要我們有能力看透進化的本質,并為之做出適當的調整來應對。進化過程中也伴隨著嚴重的失配。
那么,就請各位讀者從下一章開始,同我一起思考如何掌握這種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