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內在覺察
  • 吳在天
  • 1645字
  • 2022-01-17 11:21:25

作者序

很多人好像永遠都在忙,忙什么?忙著接下來要去哪里,要做什么。大家都忙著追逐,卻忽視了我們本來擁有的東西和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無法真正地享受當下。正因如此,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和孩子一起逛動物園,孩子還在觀察動物,父母就催促孩子該去其他地方了。子女帶父母旅游,兩位老人剛到景點沒多久就開始問接下來要去哪。心理學家約瑟夫·班克斯·萊因把這種現象稱為“存在性不安”,指的是沒有感受到完整的自我存在或者說沒有真實、穩固的身份和自主性而引起的不安。這種不安會驅使我們去抓住某些東西。

有位來訪者對我說,她希望自己上小學的孩子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必須狠抓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樣在以后的人生中才能有競爭力。雖然她也知道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快樂成長同樣很重要,但就是無法控制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的過分在意。如果孩子的成績好,那一切都好;如果孩子的成績不好,她就會陷入不安的狀態,擔心孩子的成績會繼續下降、將來考不上一所好的學校、找不到一份工作、無法在社會上生存……

表面上,這位母親的不安是出于擔心孩子的未來,但她的孩子還在念小學,而這位母親已經考慮到孩子將來的就業和生存問題。這種擔心似乎在表達,如果孩子的成績不好,那他的未來就沒有了意義。再深入一些地看,如果孩子的未來沒有意義,似乎她也找不到存在的意義了。

當我們不能確定自己的存在感時,就會拼命地抓取別人來證明自我的存在。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只在意孩子的學習和成績,而不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在意孩子的情緒,是把孩子的感受放在首位,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往往更能夠尊重自己,構建出真自我;只在意孩子的成績,是把成績放在了首位,也是父母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了首位,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往往會由此產生存在性不安,進而構建出一種假自我。孩子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認可,之后會形成一種意識,只有別人的認可才能讓自己的存在被確認;如果別人沒有認可,自己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停不下來,我們永遠會問接下來要怎么樣、要去哪里、要干什么。我們無法真正地享受當下,只是在要求自己不斷努力,不斷取得成績,如果沒有,就仿佛失去了自我。

很多父母,自身的自我都沒有構建起來,沒有真自我,沒有個性和自主性,最后只能去尋找集體性標準。所謂的集體性標準就是大家都認可和追求的,我們看到別人怎么樣,自己也要怎么樣。我們看到別人家孩子怎么樣時,也要求自己的孩子要怎么樣,可你是否想過,你在要求孩子的時候,是真的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滿足自己?

有位朋友對我說,她的鄰居婆婆要送半歲多的孫子去學習爬行,原因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會爬了,自己開始著急了。看見別人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進行專門的“訓練”,這位婆婆整天念叨著是不是也要把自己的孫子送去。朋友對她說不用特意訓練,孩子下次要拿什么東西的時候,家長不替他拿就好了,孩子很快就會爬會走了。當然,朋友的話沒有起到什么作用,婆婆仍然為此焦慮不已。其實孩子能不能爬,這只是婆婆的表面焦慮,而根本的原因在于婆婆的存在性不安。別人家的孩子能爬,我家的孩子還不能爬,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家的孩子不好?

就像我曾經接待過一位被父母逼婚的女生,她的父母指責她沒結婚導致家里人在親戚朋友面前抬不起頭。對她父母來說,如果她還沒有結婚,父母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類似的實例還有很多,讓人感覺好像家長病了,卻抓著孩子喂藥吃。

很多孩子因為沒有父母的認可而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孩子的一切都被賦予了一種任務感,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就會懷疑自己。這些內在的沖突會通過不同的形式呈現,比如情緒會變得不穩定,身體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父母以這樣的狀態和孩子相處,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入侵孩子的邊界,如果察覺到自己和孩子都有這種不安,那在以后的相處中,需要開始尊重孩子的邊界。

因為存在性不安,很多人無法和別人建立深切的關系,只有改變這一點,才能讓人好好地面對生活。接下來,本書將從“癥狀”入手,去認識關系帶來的傷害如何在個人身上呈現,以及應該怎樣避免傷害循環的發生。

擁抱你的不安,這是改變的第一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杭锦旗| 尚义县| 长寿区| 马山县| 濮阳县| 洛川县| 昭苏县| 津南区| 西青区| 图片| 克拉玛依市| 渭源县| 蓝田县| 盘锦市| 嵩明县| 湖州市| 瓦房店市| 澜沧| 蕲春县| 浪卡子县| 东乌珠穆沁旗| 锡林浩特市| 石阡县| 宿迁市| 安平县| 惠来县| 万盛区| 轮台县| 象州县| 盐亭县| 佛山市| 灵川县| 珠海市| 来安县| 固安县| 施秉县| 双流县| 上犹县| 共和县|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