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救盡蒼生,不留一念

南懷瑾認為,中國的文化講究大公無私,從佛的角度來講,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救盡天下蒼生,心中不留一念,這樣才是真正的大公無私,才是菩薩,否則,即非菩薩。

智德禪師在院子里種了一株菊花。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秋天,院子里長滿了菊花,香味隨風飄到了山下的鄉村。到禪院來的信徒們都對菊花贊不絕口:“好美的花兒呀!”有一天,有人開口,想向智德禪師要幾棵菊花種到自家的院子里,智德禪師答應了,他親自動手挑了幾株開得最旺、枝粗葉茂的,挖出根須送給那人。消息一下子傳開了,前來要花的人絡繹不絕,接踵而至。智德禪師也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不久,禪院中的菊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們看到滿園的凄涼,忍不住說:“真可惜,這里本來應該是滿院飄香的呀!”智德禪師微笑著說:“可是,你們想想,這樣不是更好嗎?因為三年之后,就會是滿村菊香四溢了!”“滿村菊香……”弟子們聽師父這么一說,臉上的笑容立刻就像菊花一樣燦爛起來。而真正的佛的精神,并不是只圖意境上的獨自清閑享受,它注重行為上的布施,而且從不期望得到什么回報。

禪宗所講的布施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布施是物質的,像金錢財物等布施,這叫外布施;第二種布施是精神的,如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啟發,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都是精神的布施,這種屬于內布施;第三種是無畏布施,如救苦救難等。不管是哪一種布施,施者應該保持無施的心態,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態來貢獻,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施者應該做到無念、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受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吹饺思铱蓱z應該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沒有事了。施事完了以后,“事如春夢了無痕”,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南懷瑾說:佛在這個世界上,以師道當人的師表,教化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說,再見,不來了。佛就是這樣,用他無私的慈悲救助世人,心中卻不留一念。

一天晚上,七里禪師在誦經時,有一個強盜手拿利刃進來恐嚇道:“把錢拿出來,否則這把刀就結束了你!”禪師頭也不回,鎮靜地說道:“不要打擾我,錢在那邊抽屜里,自己去拿吧?!睆姳I搜刮一空,正轉過身時,七里禪師就說:“不要全部拿去,留一些我明天要買花果供佛?!睆姳I正要離開時,禪師又說道:“收了人家的錢,不說聲謝謝就走了嗎?”后來強盜因其他案子被捕,衙門審問時才知道他也偷過禪師的東西,衙門請禪師指認時,禪師說:“此人不是強盜,因為錢是我給他的,清楚記得他已向我謝過了?!睆姳I非常感動,后來服刑期滿后,皈依了七里禪師,成為他的門下弟子。

七里禪師用自己的慈悲解除了強盜的心魔,用佛的光輝普照了他的余生。最令人驚嘆的還是禪師的淡定,你來搶,不用搶,只須說聲謝謝,便是送給你了;無形之中轉化了搶與贈的關系,化戾氣于無形。而當強盜落網,禪師也并不為難他,毫無落井下石的意圖,且寬懷慈悲,不僅令天地動容,更深深地打動了強盜曾經堅硬、蠻橫的心靈,為他奉上大悲之水,灌溉了貧瘠的心靈。

佛經中還有一個故事,說遠古時,有一座大森林忽然發生大火,大量樹木被燒著,不少動物家園被毀,四散逃竄。林中有一只雉鳥,挺身而出,它拼盡自己微薄之力意欲熄滅這場熊熊大火。它飛向遠處的河,跳入水中,把自己的羽毛浸得濕透了,再飛入森林救火。如此往返,飛來飛去,不以為苦。但畢竟杯水車薪,于事無補,但它還是堅持這樣做,竭力想撲滅大火。

這時,天帝見它這么不辭勞苦,便問道:“你這樣做是為了什么?”雉鳥答道:“我只想能撲滅這場大火,好讓森林中的動物都能得到安身之處而已!森林,是動物賴以為生的家園,我雖然身體小,但還是有力量的,盡管這力量很微弱,但還算是有著一分力。既然還有力量,為什么不盡力撲救呢?”天帝于是又問:“你的力量這么微弱,肯定是撲不滅這場大火的,那你打算干到什么時候?”雉鳥答道:“我一直這樣飛來飛去,取水救火,一直到我飛不動了,死了,才會停止?!?/p>

儒家精神的濟世情懷其實和佛家的慈悲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相通的。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心愿,其實和佛教所提倡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謂“救盡天下蒼生,心中不留一念”,也正是真正的佛家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虛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门市| 临夏县| 深水埗区| 永定县| 青海省| 石景山区| 同德县| 上犹县| 衡南县| 桑植县| 墨竹工卡县| 尚志市| 固阳县| 北海市| 临颍县| 铜鼓县| 垫江县| 盘山县| 平遥县| 上蔡县| 茂名市| 鄂尔多斯市| 读书| 榆社县| 新平| 商水县| 攀枝花市| 淮滨县| 隆安县| 洮南市| 安丘市| 万安县| 涪陵区| 沾益县| 宣化县| 灌云县| 馆陶县| 元氏县| 新化县| 灵宝市| 东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