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史:帝國時代(約330—1493)
- (英)諾曼·戴維斯
- 1638字
- 2021-12-27 11:26:57
第4章 起點 歐洲的誕生,約330—800
試圖描寫晚期羅馬帝國的近代人,大多有一種厄運迫在眉睫的感覺。雖然在每一個現代人看來,羅馬帝國衰落和滅亡的事實都是清楚的,但是,當最終結果仍是謎團時,對長期歷史做全景透視是不可能的。伏爾泰視晚期羅馬帝國的歷史為“荒謬可笑的”,吉本則將其描述為“野蠻和宗教的勝利”。
當然,當代人不可能與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持有相同的觀點,但啟蒙運動時期的人確實感到他們是歷經艱難而幸存下來的。沒有什么比晚期羅馬帝國哲學家波伊提烏(約480—525年)的話更令人產生對時代的回味了,他在《哲學的慰藉》一書中寫道:“不幸當中之最不幸是曾經擁有幸福?!睆牧硪环矫鎭碚f,他們即使經歷了帝國的衰落,也未必能預見其滅亡。對許多基督徒來說,羅馬帝國末日的到來意味著基督的第二次降臨,意味著世界末日的來臨。但是,世界末日如此一再地延期,在人們的實際思考中已不起作用了。而且,盡管野蠻人的入侵是羅馬帝國虛弱的最顯著征兆,但是,野蠻人有無毀滅羅馬帝國的意圖卻是令人懷疑的。相反,野蠻人是想分享羅馬帝國利益的。410年,羅馬帝國皇帝拒絕阿拉里克率領的哥特人定居于帝國境內,引發了西哥特人對羅馬的大洗劫。從現代人的觀點看,野蠻人所預期的真正奇跡是羅馬帝國的千秋萬代,以及前羅馬世界與前野蠻世界的相互依賴。從長遠來看,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了所謂的“基督教世界”這個實體,奠定了歐洲文明的基礎。
君士坦丁去世時,“已知世界”分成兩個簡單的部分,即一直存在著的羅馬世界和野蠻世界。在邊界線的一邊是重新統一起來的羅馬帝國,保持著穩定;邊界線的另一邊是大致處于部落制發展階段的不安分的人群,他們耕種著森林里的空地或漫游于平原地帶。于是,羅馬人將這一劃分用黑白兩字來表示也就不難理解了。對羅馬人來說,帝國是“文明的”,它服從于有組織的政府;野蠻人則是“不文明的”。盡管“高貴的野蠻人”這一概念確實是存在的,就像被俘的不列顛部落首領卡拉克塔克斯在羅馬游行時所表現的那樣。但是,穿過羅馬帝國走向未知世界卻被視為一步一步由光明走向黑暗。
事實上,羅馬世界和非羅馬世界的區分從來沒有也不可能如此界線分明。羅馬軍隊通常是由蠻族將領統率作戰的,而蠻族將領則利用蠻族輔助軍幫助驅逐帝國的敵人??拷_馬帝國邊界的國家受羅馬人的影響已有數世紀之久。羅馬的商人和手工業品遠遠超出帝國的邊境線。在整個德意志和東歐都有羅馬硬幣出土。在漢諾威附近的希爾德斯海姆、波美拉尼亞的盧布索、挪威的特隆赫姆、立陶宛的克萊佩達,甚至在阿富汗,窖坑和墳墓里出土了大量羅馬時代的金、銀、銅制品。遠到南印度都有重要的羅馬貿易場所在運轉。1
想要精確了解羅馬帝國衰落的節奏同樣是困難的。在君士坦丁之后開始成為歷史發展主流的三大歷史進程已經開始,其中的每一項進程都持續了數個世紀:一是蠻族由亞洲向歐洲不屈不撓地西進,二是羅馬世界東西兩部分之間日益擴大的裂痕,三是基督教向異教人群的穩步擴展。這三大歷史進程主宰了后來被稱為“黑暗時代”的那個時期。第四大歷史進程是伊斯蘭教的興起。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沖出阿拉伯半島,迅速確立起南部和東部的邊界,并與其他地區相互影響。
現代讀者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歐洲歷史學家所懷抱的傳統的羅馬中心論和基督教觀念。在對待“黑暗時代”的方式上,這些歷史學家極其鮮明地反映了他們的古典文化修養和宗教信念。當然,人們沒有理由不站在波伊提烏或圖爾的格雷戈里可能采取的立場上去接受他們那令人沮喪的判斷。果真如此的話,厄運日益迫近的感覺會進一步加劇。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也沒有理由認為,一種觀點被接受,其他的觀點就應該被一概排除在外。如果資料比較豐富的話,人們也會正確地理解進步中的野蠻人的體驗、異教徒的體驗或者穆斯林戰士的體驗。所以,流行的觀點或許是令人振奮、令人期待和充滿希望的。根據馬賽的薩爾維安的觀點,許多有著良好出身又受過良好教育的羅馬人在哥特人和法蘭克人中間尋求庇護,“在蠻族中尋找羅馬人的人性,因為他們已不再支持羅馬人關于蠻族不仁道的觀念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