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珍藏版)
- (英)馬特·里德利
- 1727字
- 2021-12-29 16:02:22
休謨的偏離
首先削弱這一愜意共識的是大衛·休謨(David Hume)。在《自然宗教對話錄》(于1779年他過世后出版)中,休謨寫下了一段名言。他讓自己虛構出來的有神論者克里安西斯(Cleanthes)用雄辯有力的文字道出了來自設計論的觀點:
環顧世界,想象它的整體和每一個部分,你會發現,它就是一臺了不起的機器,由無限多更小的機器組成……所有這些不同的機器,甚至包括它們最微小的零部件,都精確地調整使彼此契合,讓人只要一想起來,就忍不住發出贊嘆。手段與目的的神奇匹配,超出了人類謀劃、設計、思想、智慧和智力的產物。故此,我們觸類旁通地進行推斷,倘若結果類似,原因必定也類似。[對話錄,2.5/143]
丹尼特指出,這是一種歸納推理:有設計的地方一定有設計師,一如有煙霧的地方就一定著了火。
但克里安西斯的對話者,同樣出自休謨虛構的菲羅(Philo)對這一邏輯做了精彩的反駁。首先,它會立即引出“誰設計了設計師”的問題。“這種無限的推導哪有什么喜悅可言?”接著,他又指出了循環論證:上帝的完美解釋了世上的設計,而世上的設計又證明了上帝的完美。再接下來,我們怎么知道,上帝是完美的呢?在“無限的創世歲月中”,他難道不能是個“模仿他人的愚蠢技師”,“跌跌撞撞、東拼西湊”地創造了不同的世界?又或者,證明上帝存在的論點,不也可以用來證明存在多個上帝,或者一位有著人類形狀的“完美女神”、一頭動物、一棵樹,甚至“一只蜘蛛,從肚子里織出了整個復雜的世界?”
這一下,休謨找到好玩的東西了。他呼應伊壁鳩魯學派,開始給自然神學的所有論點挑毛病。菲羅說,一個真正的信徒會強調“人類和神的思想之間存在巨大且不可理解的差距”,所以,把神說成是平平無奇的工程師,是對神的褻瀆。反過來說,無神論者說不定倒樂于承認大自然的目的性,只是會用除了上帝智慧之外的類似事物來解釋它,查爾斯·達爾文最后就是這么做的。
總之,和伏爾泰一樣,休謨沒有多少時間去思考神的旨意。等他說完的時候,他的另一個自我菲羅實際上已經破壞了設計論的整個立足點。可就在這時候,休謨看了看七零八落的戰場,突然停下了攻擊,松手讓敵人從戰場逃跑了。菲羅到最后突然認同了克里安西斯,這真是哲學史上最叫人失望的一刻。他說,如果我們不把至高無上的存在稱為上帝,那么“我們還能怎么稱呼他呢,難道叫他思想或頭腦嗎?”這是休謨的盧克萊修式偏離。又或者說,一切別有內情?安東尼·戈特利布認為,如果你讀得足夠仔細,應該看出休謨在這里埋下了“思想是物質”的微妙暗示,希望哪怕自己過世之后也不會叨擾那些虔誠的信徒。
丹尼特認為,不能用害怕遭到迫害來解釋休謨在最后一刻的怯場,畢竟,他把書安排在自己身后出版。說到底,是純粹的懷疑,讓他在唯物主義的最終結論前止步。因為缺乏達爾文式的洞見,他沒能看出目的源自物質的機制。
佩利很清楚菲羅會反對,卻仍然推斷手表的后面存在思想。佩利要說的不是手表由零部件構成,也不說它的設計接近完美,或者它不可理解,這些是上一代機械唯物論者愛用的論點,休謨已經做了解答。佩利要說的是,它顯然是為了完成某一樁來自古老祖先的任務而設計的。佩利換了個比喻,斷言:“眼睛是為視力而制造的,一如望遠鏡是為了協助視力而制造的,兩者存在的證據完全一樣。”他指出,水生動物的眼睛比陸生動物曲度更大,兩者各自適應水陸環境的不同折射率:器官適應世界的自然規律而成,而不是反過來。
但如果上帝是萬能的,為什么他還要設計眼睛呢?為什么不賜給動物一種無須器官就能視物的神奇力量呢?佩利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上帝可以“不借助工具或手段的干預,但正是在對工具的構建中,在對手段的選擇與適應中,看到了(上帝)造物的智慧”。上帝樂于根據物理定律來工作,以便讓我們得到理解物理定律的愉悅感。這樣一來,佩利就對護神論點做了現代化的改良,日后發現的自然選擇演變規律并不能用來反駁上帝。自然選擇同樣是上帝安排的,為的就是要讓我們發現它,因它感到鼓舞。
佩利的觀點可歸納為:你發現的可解釋生物世界的自發機制越多,就越應該相信這背后存在智慧。面對這樣的邏輯詭辯,我不禁想起了宗教歌舞片《布萊恩的一生》(Life of Brian)。布萊恩一角由巨蟒劇團(Monty Python)的約翰·克里斯(John Cleese)扮演,他拒不承認自己是救世主彌賽亞:“只有真正的彌賽亞才會否認自己的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