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珍藏版)
- (英)馬特·里德利
- 2172字
- 2021-12-29 16:02:21
道德是怎樣形成的
請注意,按照這一理念,不需要上帝的存在。斯密是自然神學課程的老師(當然他也教授其他課程),并未自稱是無神論者,但偶爾,他會危險地偏向盧克萊修的懷疑主義。他至少在口頭上對上帝表示崇敬,倒也沒什么可奇怪的,因為他在格拉斯哥大學的三位前任教授,包括他的恩師哈奇森,都因未能堅守加爾文主義的正統觀念而被指控為異端。當時的神學家警覺性非常高。他的學生約翰·拉姆齊(John Ramsay)懷著不以為然的態度,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斯密“上書元老院……要求免除一上課先禱告的義務”,遭到拒絕后,他的講座又讓學生“得出一個沒有根據的結論,也就是,神學的偉大真理以及人對上帝及其鄰居的義務,或許無須任何特殊的啟示,就能從自然的角度發現”。研究斯密的學者加文·肯尼迪(Gavin Kennedy)指出,《道德情操論》的第6版(1789年)出版于他對待宗教虔誠的母親去世之后,斯密在書中刪除或調整了許多宗教引言。他既可能是一個隱藏著的無神論者,也有可能是有神論者,只是不從字面意義上接受基督教義,而假設某個上帝把良心植入了人類的胸懷中。
按照斯密的觀點,道德是一種自發形成的現象,人在社會中尋找心心相通的愉悅,自行決定道德準則,接著道德家再觀察、記錄這些約定俗成的慣例,反過來又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將之教導給人們。基本上,斯密的意思是,告訴你應該怎樣行事的牧師,他的道德準則其實來自觀察真正有道德的人怎么做。
語法老師是個很合適的同類例子,他們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編輯整理日常用語中所存在的模式,再把整理所得的結果重新教給我們。只有很少的時候(比如“分裂不定式”[1]),他們確定的語法規則才會跟優秀作家的用法存在矛盾。沒錯,牧師有可能發明、倡導一條新的道德規范,一如語言學家有可能發明、倡導一條新的詞法或語法規則,但這其實是罕見的情況。就這兩種情況而言,用法發生了變化,教師逐漸認同了變化,有時候還假裝是原創者。
下面舉個例子。在我有生之年,從道德上來說,反對同性戀在西方世界越來越不可接受,而反對戀童癖,則日復一日地具有了道德上的強制性。很久以前,男明星或名人可以當眾違背不得與未成年少女結交的規矩,且不會遭到非議,放到今天,卻會被告上法庭,身敗名裂,而另一些男明星,從前跟成年男子約會,會讓自己名譽掃地,現在卻可以公開說出自己的愛。請不要誤會我:對這兩種發展趨勢,我都舉手贊同,但我想要表達的要點不在于此。我的觀點是,改變不是來自某些道德領袖或委員會的規定(至少主要原因不在于此),更不是《圣經》上的指示促成了變化的產生。相反,普通人之間的道德磋商,逐漸改變了社會上的普遍觀點,而道德教師反映了這些觀點一路上發生的變化。毫不夸張地說,道德在演變。同樣地,在我這一輩子里,“enormity”和“prevaricate”的詞義發生了變化[2],也不是因為任何委員會考慮要調整詞匯的含義,語法學家們也基本上無力阻止它們的改變(事實上,語法學家煞費苦心地譴責語言的創新)。奧特森指出,斯密在其著作中,將“brothers”和“brethren”(也即兩者均為“兄弟”的復數形式)互換著使用,而且他還略微偏愛用后者。可到了今天,規則改變了,除非你是裝腔作勢的老古董,或者是語帶嘲諷,你才會用“brethren”來表示“brother”的復數形式。
斯密敏銳地意識到了道德和語言的相似之處,故此,他堅持在《道德情操論》的第2版及后續版本中,加入自己論述語言起源的短文。文中,斯密提出,語言的規律是發明,而非發現,也就是說,這跟物理定律不一樣。但它們始終是規律:如果孩子沒能正確地運用“bring”的過去式,說“bringed”而非“brought”,父母或者小伙伴就會加以糾正。所以,語言是一個有序的系統,是靠著人們努力嘗試“讓各自的需求為彼此所理解”,不斷試錯而自發產生的。沒有人負責,但這套系統是有序的。這是個多么特殊和新穎的想法啊,又是一個多么具有顛覆性的想法啊。如果道德不需要上帝,如果語言是自發產生的系統,那么,有沒有可能,國王、教皇和官員,對社會的有序運作,不像他們裝出來的那么關鍵呢?
美國政治學家拉里·阿恩哈特(Larry Arnhart)說過,斯密是自由主義關鍵原則的奠基人,因為他拒絕西方傳統,認為道德必須符合一套超然的宇宙秩序,不管是上帝的宇宙,還是理性的宇宙或者自然的宇宙。“自由主義道德不是這種超然的宇宙道德學,而是建立在實證的人類道德學的基礎上,也即道德秩序源自人類經驗之內。”
最重要的是,斯密認為道德和語言可以改變,可以演變。奧特森指出,在斯密看來,道德判斷是受過去經驗的誘導所做的概括。我們會記錄對自己及他人行為的態度(贊成或反對),觀察其他做相同事情的人。“頻繁重復的判斷模式逐漸披上了道德義務的外衣,甚至變成了上天所授的誡命,而重復次數較少的模式,(人們對它的)信心就差得多了。”正是在人類經驗的混亂實證世界里,我們發現了道德。道德哲學家觀察我們的行為,但我們的行為,并不來自他們的創造。
[1] 分裂不定式一般是指,在to和動詞之間放上一個副詞或please,語法專家通常認為這類結構是不正確的,應該避免使用。比方說,clearly在下面的句子里不可放在to和read之間:I want you to read that last sentence clearly,但喬叟、莎士比亞等大作家,自12世紀就開始在to和動詞之間插入副詞。這是英語語法中非常敏感的話題。——譯者注
[2] “enormity”現在指規模巨大,傳統上則僅僅指罪行或者負面事件的規模大,是貶義。“prevaricate”原本的意思是“有意回避某事、推脫閃躲”,近年來新的意思則是“行為拖拖拉拉,不利落”。——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