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道德的演變

哦,人悲慘可憐的思想啊!

哦,蒙昧失明的心靈啊!

置身重大危險之下,在晦暗不明當中,

你們度過了多少時光!

你們怎么竟不知道,這淺顯的道理,

你們所有的天性,都渴望擁有,

免于痛苦、享受愉悅的身體,

不再恐懼、無須牽掛的頭腦?

——盧克萊修

《物性論》第二卷,第1~5行

不久,一種更具顛覆性的思想,從盧克萊修和牛頓的追隨者中演變出來。如果道德本身,并不是猶太教-基督教的上帝手把手傳下來的金科玉律呢?甚至,它不是柏拉圖式理想的山寨貨,而是人與人之間為尋求相處之道,通過社會互動自發自然產生的東西,那可怎么辦呢?1689年,約翰·洛克主張宗教寬容(盡管并不針對無神論者和天主教徒),讓那些認為政府規定正統宗教是社會免于陷入混亂唯一途徑的人,對他劈頭蓋臉地發起了抗議。但道德自發產生的觀點并沒有就此消失,過了一陣子,大衛·休謨以及稍晚些時候的亞當·斯密為它掃去灰塵,向全世界展示:道德是一種自發的現象。休謨意識到,如果人們善待彼此,對社會是有益的,那么,他認為,社會凝聚力的基礎是理性算計,而非道德規定。斯密更進一步,認為道德來自人類本性的一個獨有特點——同理心,未經計劃,也無人指使。

亞當·斯密來自蘇格蘭柯科迪,是個害羞、拘謹的人,一輩子沒結婚,跟母親住在一起,以海關檢察員的身份終老。這樣一個人,究竟是怎么對人性得出了這樣敏銳、深刻的洞見,是歷史上的一大謎團。但斯密在朋友里已經算是幸運兒了。他師從杰出的愛爾蘭哲學家弗朗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經常跟大衛·休謨交談,熟讀狄德羅的新《百科全書》(這套書對自下而上的解釋較多),這讓他一開始就有了很好的入手點。在牛津大學的貝利奧爾學院,他發現講師“已經完全放棄了教學,連假裝都不肯”,但圖書館是個“了不起”的地方。在格拉斯哥執教的機會讓他得以在一個欣欣向榮的貿易港口有了經商體驗,“把加爾文的封建世界溶解成了資本主義商業世界”。18世紀,格拉斯哥與新大陸的貿易增加,出現爆炸式的發展,到處都充盈著創業能量。后來,斯密又出任了年輕的巴克勒公爵的導師,在法國游歷,見到了“霍爾巴赫和伏爾泰”,兩人都認為斯密是個“出色的人,我們跟他沒什么可比的”。但這是在他第一本洞察人性和道德演變的書問世之后的事情。不管怎么說,這位靦腆的蘇格蘭人偶然得出的見解,探討了兩個遠超時代的宏大觀念。它們都著眼于自然發生的演變現象:有些事情,來自人類行為的結果,而非人類設計的結果。

斯密一生都在探索和解釋這種突發現象,從語言和道德開始,接著進入市場和經濟,最后以法律結束,盡管他從未發表自己計劃中論述法理學的書。18世紀50年代,斯密開始在格拉斯哥大學講授道德哲學;1759年,他將所有的講演收集成冊,即《道德情操論》。今天看來,它沒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對倫理思想發了一番18世紀風格的密集而冗長的絮叨。它讀起來全然沒有精彩、刺激之感,但在當時,它絕對是歷史上最具顛覆性的一本書。要記住,當時的人們認為,道德是必須由別人教給你的東西,沒有耶穌對我們的教導,道德就根本不可能存在。撫養孩子而不教他道德,卻指望他行為得體,就好像不教他拉丁文卻指望他能背誦維吉爾的詩一樣。斯密的認識卻不一樣。他認為,道德跟教導的關系不大,跟理性更毫無關系,而是源自人們從小到大在社會中成長,頭腦里產生的互惠交換概念。故此,道德是人類本性的某個方面回應社會環境自然而然帶來的結果。

研究斯密的學者詹姆斯·奧特森(James Otteson)觀察到,斯密在職業生涯初期曾撰寫過天文學史,他認為自己顯然是順著牛頓的腳步在前進:觀察自然現象的規律,采用的是“解釋要盡可能簡單”這一原則。他在自己的天文學史中稱贊牛頓:“他發現,通過人人熟悉的嚙合原理,可以把行星的運動結合起來。”蘇格蘭還有一種在歷史主題中尋求因果的傳統,斯密也屬于這套傳統的一部分:他不追問按照完美的柏拉圖理想,道德體系應該是什么樣的,而是探索它是怎么形成的。

這正是斯密對道德哲學所采用的手法。他想弄清楚道德從什么地方來,并且簡單明了地解釋它。而且,斯密還巧妙地避開了后人經常掉進去的陷阱(他常有這樣的本事)。他徑直看穿了先天與后天、天性與教養的爭論,得出了“通過教養體現天性”的解釋,遠遠超越了自己的時代。他借助一個簡單的觀察現象作為《道德情操論》的開場白:我們都喜歡讓別人幸福。

無論覺得一個人有多么自私,在他的天性中顯然都還有些道義感會促使他去關心別人的命運,視他人的幸福如同自己的幸福一樣必不可少,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幸福自己覺得愉悅之外,從中一無所獲。

我們都渴望他所說的“心心相通的愉快”,即“觀察到別的人有著跟我們內心中一樣的各種情緒,再也沒有什么更叫我們愉快的了”。然而,沒有子女的斯密還觀察到,孩子是沒有道德感的,他要經歷種種辛苦,才能意識到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通過試錯,孩子逐漸發現什么樣的行為能帶來心心相通的愉悅,從而讓自己因為他人快樂而快樂。按照斯密的看法,每個人都讓自己的愿望去適應他人的愿望,從而帶來了共享的道德系統。無形之手(這個說法最初出現在斯密的天文學講座上,接著出現在《道德情操論》里,再接著才出現在《國富論》中)指引我們走向共同的道德準則。奧特森解釋說,手之所以是無形的,部分是因為人們并沒有著手去創造一套共享的道德系統;他們的目的只是想在這一刻,跟自己正打交道的人一起獲得心心相通的愉悅。從斯密后來對市場的解釋里,也能夠清晰地看出類似的地方:兩者都是從個人行為中自發產生的現象,而非來自蓄意的設計。

斯密道德哲學中最著名的創新是“中立的旁觀者”,當我們需要表現出道德的時候,我們會想象它正看著我們。換句話說,一如我們通過判斷他人對我們行為的反應來學習道德,我們也會通過設立一個體現我們良知的中立的旁觀者來想象別人的反應。如果中立的旁觀者了解所有的事實,他對我們的行為會怎么想呢?按照他的建議做,會讓我們感到愉悅,沒有按照他的建議做,則讓我們感到愧疚。伏爾泰簡潔有力地說:“最穩妥的做法是不做任何違背人良心的事情。知道了這個奧秘,我們就可以享受生活,無懼死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学| 宣城市| 新昌县| 苏州市| 敦煌市| 金坛市| 滨州市| 湟中县| 正蓝旗| 东宁县| 夏邑县| 资兴市| 西昌市| 百色市| 洪雅县| 咸丰县| 巢湖市| 弋阳县| 东山县| 广平县| 平阳县| 余干县| 新营市| 大名县| 屏东县| 峨眉山市| 黄陵县| 崇州市| 连州市| 永兴县| 阿拉善左旗| 吴江市| 怀来县| 张家界市| 兴城市| 昌宁县| 兴城市| 安顺市| 上高县| 阜平县|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