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 王明珂
- 879字
- 2021-12-24 10:35:03
第三章 族群認同與區分
在上述地理環境與經濟生態下,羌族人結為各種不同層次的社會群體,以共同保護、分享與競爭有限的生活資源。這些社會群體及其間的區分,有些是在國家的民族分類與行政劃分下造成的認同與區分體系,如羌族認同、北川人認同以及羌族與藏族、彝族間的區分,或北川人與茂縣人、汶川人間的區分。有些則沿承當地原有的認同與區分體系,如本溝、本寨人的認同以及他們與其他各溝各寨人群間的區分。認同與區分,也包括在一社會中由于分工和資源分配而產生的階級認同與區分,以及男女性別和不同世代間之認同與區分。
在人類的社會認同與區分體系中,有許多是以“血緣”來凝聚我群并排斥異己的。此“血緣”關系可能為真實,也可能為人們的想象或虛構。無論如何,重要的是在這樣的群體中,人們“相信”彼此有如此的親近關系。借此,他們共同享有、保護與爭取生存資源;同時也借此忘卻或將人群內部的性別、世代、地域與階級區分所造成的不平等合理化。由于人們的居處空間有遠近,資源共享關系有深淺,因此這樣的血緣或擬血緣群體也有大小、親疏之分。我們通常稱此種群體中較低階、小型的為“家庭”“家族”或“宗族”,較高階的大型群體為“族群”(ethnic group)或“民族”(ethnos)。“民族/國族”(nation/nationality)則是在近代國族主義下,經由文化、語言與歷史之調査、分類,并經由國家權力識別、認可而產生的“民族”。在本文中,我以“族群”泛稱所有這一類以血緣記憶凝聚的人類社會群體。
在羌族之中,我們可以發現上述所有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群認同與區分。然而,由于居住空間、社會結構以及與外界接觸程度不同,因此羌族民眾之間——如城鎮的人與村寨居民間——并沒有完全相同的社會認同與區分概念。無論如何,以血緣或擬血緣關系所凝聚的群體都是最重要的。由于多居于高山深溝之中,遷移、交通相對困難,他們相互激烈競爭限定空間中的生存資源。因此各層次血緣或擬血緣群體之認同與區分和資源的分享與競爭有密切且明顯的關聯。當地一句俗諺“山分梁子水分親”,說明了這個現象。以下我將由最基本的血緣與擬血緣人群單位“家庭”談起,然后由小漸大、由近及遠,最后論及羌族與中華民族等群體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