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作者名: 王明珂本章字數: 1967字更新時間: 2021-12-24 10:35:03
一、婚姻與家庭
在岷江上游山區,最普遍的家庭便是所謂的父系核心家庭。幾乎少有例外,結婚后的男子,立即或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自己的家屋與獨立的家戶。最小的兒子通常最后會繼承老家與父親遺留的產業。本家族或本寨土地不足以支持一個新家庭時,男子便經常到鄰近村寨或溝中缺乏男性勞力的家庭去“上門”(入贅婚)。偶爾也有例外的情形:多半是一個精明能干而又獨斷的父親,運用各種手腕將已婚的兒子,甚至女兒、女婿,都系在家庭內不準分家。此情形經常造成許多怨恨,在經過一些家內糾紛后,子女們還是分家各自成戶。
然而,說到“我們這家人”時,村寨居民常將父親(或祖父)的弟兄們所建立的家庭也包括在內。在村寨中,父輩或祖輩有弟兄關系的幾個家庭經常緊鄰而居,彼此記得共同的血緣關系,平時往來緊密,在經濟上、勞力上相互支持。在這樣的“大家庭”里,漢族所稱的“堂兄弟姊妹”間,事實上是以“兄弟姊妹”相稱。以此而言,以“父系核心家庭”形容羌族的家庭結構,似乎又有些簡略。雖然如此,在這樣的“家”中,各家戶不一定經常相處融洽。由于土地匱乏,分產常造成弟兄、叔侄、堂弟兄間公開或潛在的緊張與對立。日常緊密的往來,也容易造成許多摩擦與口角。雖然多半不嚴重,但這卻是經常、持久性的人與人間的沖突。
婚姻擴大一個家庭的親屬范圍。然而在溝中孤立的村寨環境里,羌族一般不愿意女兒嫁到遠地去,非不得已也不愿意娶遠方的女子。許多地區民眾皆認為,同寨的人都是一個“根根”(來自同一祖先),因此嫁娶必須在鄰近村寨找對象。在規模較大又包含有幾個漢姓“家門”的寨子中,本寨各“家門”(同一漢姓的人群)間可以行嫁娶;在無漢姓的地區,寨中各“家族”(祭同一地盤神或祖先神的人群)之間也可以行嫁娶。不過,大部分地方的習俗還是傾向于在本寨之外找婚嫁對象。無論如何,女兒不要嫁得太遠是重要原則,如汶川羌鋒一帶的羌族習俗,在嫁女兒時母親常唱道:“我沒有將你嫁到遠地去,你只是嫁到豬叫、狗叫聽得到的地方。”婚姻的另一個原則是:女子往經濟狀況較好的村寨或地區嫁。高山村寨地區的人,經常是往下游的村寨嫁;身處鄉上或街市,便是往州內城鎮或州外的漢族地區嫁。許多嫁女兒的父母親說,這樣做是希望女兒可以少吃點苦。對于娶媳婦的家庭而言,他們卻認為上游村寨來的女人比較能吃苦耐勞,不像下游村寨女人那樣好吃懶做。對于雙方來說,親家都是在需要借糧或避災時,一個可以救急避險的地方。然而在平日農忙時,一個家庭也常要求出嫁的女兒與女婿回來幫忙。這究竟是否為本地的一種“傳統”,事實上是有爭論的。這也是造成親家間關系緊張的原因之一。
一位羌族男性是父系家庭成員的一分子,但同時他也受到母系與上輩母系親屬的保護與約束。茂縣黑虎溝的一位老年人曾對我說:
男有舅家,女有娘家。水有來源樹有根;樹有千枝萬葉落葉歸根。歸根就是舅家與娘家。舅家管你孝順父母,持家呀橫向是由舅家管,紅白事舅家是主賓。天上的雷公,地上的母舅。嫁女子也好,給兒子娶親也好,我先要認爸爸媽媽。因為有我爸爸媽媽才會有我。有我爸爸的媽媽,才有我爸爸媽媽,有我爸爸媽媽才有我。辦喜事時,舅家的桌上酒菜要多給幾碗,酒要高檔一點的。死了人,(不管)他的舅家是誰,要先通知他舅家。舅家的人沒來,沒人能替死的人穿衣裳。舅家的人來驗尸,看是不是死得正常。看了過后才能安棺材。
母舅雖然在名義上是家庭之外的人,但家庭中許多大小事情都有母舅參與。因此他們常說“天上的雷公,地上的母舅”。在羌族婚喪習俗中,大母舅(父親的母親的弟兄)、小母舅(母親的弟兄)都有相當的地位與權威。通常大母舅在儀式上有崇高的地位,但在實際家庭事務中,小母舅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對于父權或家庭的主體性而言,母舅代表一種制衡的、外來的干涉力量。在本地家庭生活中,對個人而言,這種外來的支持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在家族或家庭中有兄弟叔侄關系的人群,常借著這些外來力量相互對抗。在一個人死亡時,首先得通知母舅。母舅要“驗尸”,證明死因無可疑之處,然后喪禮才能進行。由此儀式,亦可見家族內部弟兄叔侄間的緊張關系。因此在村寨里的每一家庭中,表面上是以父系家族為主體,而事實上處處潛在另一制衡的、敵對的力量——這是外面嫁來的女子所帶來的力量。
這種家庭內部潛在的和父系家族相制衡與敵對的力量,也表現在村寨家庭中與“鐵三腳”有關的信仰之中。“鐵三腳”是主屋內火塘上的三腳鐵架,三足支撐著上端一個環狀鐵架。火塘與鐵三腳位在屋中靠神龕的一角。據文獻資料及今日老年人的解釋,鐵三腳的三個腳,代表家內三種神——火神、祖宗神與媳婦神,其意義是神、祖先與大、小母舅共治一個家。前面我們曾提及,無論在婚喪等大事及在平日家中小孩的管教或家庭糾紛上,大、小母舅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有關鐵三腳的信仰及其象征,也說明在一個家庭中母舅擁有可與父系家族權威分庭抗禮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