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習慣決定品格

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你完全可以培養、建立新的習慣。從你的習慣入手,改變日常生活的習慣,舉止談吐的習慣,待人接物的習慣——就能重新塑造你自己,就會擁有新的素質,塑造出一個新的你!

1.習慣是你的私人秘書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習慣。早晨起床后,也許只需用20分鐘就可以梳洗完畢并將衣服鞋帽穿戴整齊。但如果沒有習慣,那花費的時間就會多得多,例如孩子們在穿不常穿的衣服時,或女士們要將衣服后面的扣子扣上時。

在軍隊中,扎綁腿最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老兵們很快就可以順利完成。我們每天起床穿戴整齊后,走向房門,拉開門閂,下樓到餐廳去,這一切都是在習慣下完成的。西方人用刀叉進餐,是他們的習慣使然;我們中國人,熟練地用筷子吃飯是件很普通很平常的事,而對于西方人來說卻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習慣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它為我們節省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并且幫助我們完成日常活動中的大部分瑣事,使我們能夠將注意力投入到那些新的、重要的事情上去。

每個人都有一個忠實的私人秘書,那就是習慣。它能幫助人們準確周到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常規事務。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寫過一篇著名的關于習慣的文章,他在文中向讀者提出了許多很有用的忠告,這篇文章被印成了小冊子,發給哈佛大學的新生。

威廉·詹姆斯認為:習慣可以讓人們不再那么辛勞,它能使規定的活動變得簡單,變得更精確。比如人在最初學習書寫時,盡管對字母的形狀都很清楚,但要讓筆正確地運動,也是很不容易的。在練習了一段時間后,信息就能非常容易地傳遞到有關的肌肉。練習寫字的過程,其實就是形成習慣的過程。觀察正在練習書寫的四年級的兒童,你會發現兒童似乎不僅在控制他的手,而且同樣在控制他們臉上的肌肉。對于不習慣使用毛筆的初學者而言,畫一條簡單的直線也需要費一番相當大的勁,而且他們寫出的那些筆畫繁多、結構復雜的漢字,會讓他們比熟練的書寫者更疲勞。對任何一種新技能的學習,都要經過一個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熟練的汽車司機只用很少幾個動作就可以把車開得很好,而且也不容易感到疲勞。詩人賀拉斯說過:“騎手處于魔法的引導之下。”優秀騎手的一切技能都成為他的習慣。

威廉·詹姆斯還認為:習慣能“消除行為中的特別注意”。初學者不得不努力將注意力集中在所學的事情上:初學騎車的人必須有意識地向適當的方向轉動車把,以免摔倒在地上;初上鋼琴課時,幾乎每個人都必須有意識地按照許多規則認真地去做,對于不熟練的學生來說,他們渴望了解別人是怎樣將這么多的規則記住的;初學象棋和橋牌或其他任何一種技巧性游戲的人無不在那么多煩瑣的規則前縮手縮腳;在第一次觀摩復雜的手術時,每一個醫生都會羨慕著名的外科醫生的精湛技藝——他們的一招一式顯然都沒有經過思維,而那些年輕的醫生則需要認真仔細研讀課本才能掌握。精通生意的人沒有必要將精力耗費在那些常規工作上,否則,就會對工作產生影響。蜈蚣邁著有節奏的步伐前進,有好奇者問它是如何走得這么優美的,應該先邁哪條腿,這時不幸的蜈蚣發現自己的腿絞成一團。如果對那些習慣控制下很容易的事情給予特別的注意,反而會使它變得很不容易。

習慣是有心理學意義的節律。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明顯地蘊涵著這個深刻的道理,如果我們對諸如行走之類早已形成習慣的事情給予特別的注意,那么蜈蚣遇到的事情也許會出現在我們身上。能輕松自如地跳舞的人,一旦過分注意了舞步,立刻就會變得異常笨拙;特別注意字母的結構,反倒寫不出好看的單詞;許多演員特別注意在公眾面前的表演,這就會使他們早已形成的良好習慣受到干擾;一位好秘書不喜歡領導干擾他對日常事務的處理。因此,習慣不喜歡受意識的干擾,否則,習慣的行為就不能正常表現出來。

一切好的教導,其目的都在于使特定的行為自動化。優秀的鋼琴老師會要求學生演奏時不要注意自己的手和指尖的動作,而是去聽自己奏出的音樂。射手應當將注意力集中到靶子上,打乒乓球的人則應該盯著球。也就是說,讓已形成的習慣不受意識的干擾而工作。評論家認為,優秀的藝術作品大都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完成的。如果真是這樣,這也只能說明那些藝術家有高超的技藝,他們不需要考慮達到效果的手段,而只需考慮效果就可以了。詩人或作家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的作品為什么會如此為人稱道,在這一點上,他們甚至不如那些憑想當然對他們的作品作出解釋的人們。

在那篇著名的文章中,詹姆斯還討論了怎樣改掉壞習慣,他對此作出了一個簡短的解釋,以期引發讀者自己思考。在那本小冊子中,詹姆斯列出了如何改掉諸如咬指甲、怕光等不良習慣的方法。

精要提萃

習慣是每個人的私人秘書,通過訓練,習慣既可以成為好秘書,也可以成為平庸的秘書甚至是壞秘書。好的習慣會幫助你立于不敗之地,如果讓壞習慣處于支配地位,那么它會毀掉你的一切。

2.思想決定習慣,習慣提升品位

心理學給習慣的定義是“帶給個體心理壓力較小的行為”,它由“知識”、“思考(技巧)”與“意愿”三大要素組成。

知識是理論性的觀念,指點我們“做什么”及“為何做”;思考是指“如何做”;意愿則是“想做”,表示我們有付諸行動的愿望。要培養一種習慣,這三項要素缺一不可。

你與同事、配偶或兒女相處得并不融洽,或許是因為你總是只愿表達自己的意見,從不肯傾聽。除非你有心改善人際關系,設法了解正確的待人接物之道,否則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必須聆聽。即使知道應該聆聽,還遠遠不夠,除非自己真想聽、有這個意愿。但有了意愿后如果不明了該“如何”去聽,仍然無法養成習慣。因此習慣的培養和提升自我的格調、品位必須先從思維著手。思維一旦改變,對外界的看法自然也會改變,而且又會回過頭來影響自我,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所以我們應該從知識、思考與意愿三方面努力,突破舊有思維的束縛,使個人與人際關系都能更上一層樓。

改變習慣的過程可能很不好受,畢竟習以為常的事物比較能給人以安全感。但為追求一生的幸福與成功,暫時犧牲眼前的安逸與小利,也是值得的。經過一番努力與犧牲所換來的果實,將更為甜美。

挪威心理學家諾德斯克曾經在軍隊服役,并在一次軍事演習中負傷,導致左腿永遠比右腿短27毫米。那次軍事演習是從深夜的緊急集合開始的,只有21歲的諾德斯克因為匆忙,穿在左腳上的鞋子的鞋帶沒有系緊,就在他打算重新整理時,軍事演習開始了。在負傷前的一個多小時里,諾德斯克一直在想那根鞋帶是否已經松開,并且有沒有可能在沖鋒時絆倒自己,因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大腿中彈。實際上,那根鞋帶一直好好地系著。

諾德斯克根據自己的經歷,提出心理學上頗負盛名的“心理衍射論”。作為該理論基礎的“細小事件衍射心理”一直是古典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之簡稱為“衍射心理”或者“延伸心理”。

“衍射心理”通常由瑣碎的事情引起,并常見于心理健康綜合指標處于中等水平的人身上。引起“衍射心理”的事情最初容易被人忽略。由于情緒或心理上的波動(如焦慮、猜疑等心理性情緒),或者在一段時間內類似的事情發生數次(一般在三次或三次以上),甚至可能是類似于引起“衍射心理”的事情所發生的環境的重復出現,最終導致扭曲的心理旋渦,從而引起心理斷層。

在生活中,“衍射心理”也經常發生。例如,因為惦記著一個電話,和朋友出去玩時,頻頻地翻看手機,無法專心享受游戲的時光;或者想著課后要去買的那串手鏈,根本不知道講臺上的教授在說什么;甚至鄰班那個女孩的一次淺笑,害得你把腳下的足球傳給了對方隊員。這些都是“衍射心理”在左右我們的行為。

“衍射心理”之所以著名,主要因為它是強迫癥的過渡和前兆階段。諾德斯克提出該理論后,改變了以往“強迫癥不是漸進產生”的說法。但“衍射心理”并沒有確實有效的療法,更多地需要依靠個體自身及時轉移注意力。

調整的辦法有兩種:

(1)“深呼吸法”。深呼吸法是指一旦腦子里反復思考某件事情時,要及時停止正在進行的工作,完全地深呼吸,然后觀察周圍的人或物,越細致越好,最好能夠觀察到這個人的飾物的光澤、衣服的褶皺等。持續45秒至60秒,心理狀態就會得到平衡。

(2)“習慣覆蓋法”。我們既然肯定習慣是“帶給個體心理壓力較小的行為”,因此,可以用習慣來暫時覆蓋“衍射心理”的引導。例如,吃瓜子可以讓你感覺放松和愉悅,那么在發生“衍射”狀況時,不妨按照你習慣的速度嗑瓜子,使注意力逐漸轉移,“衍射心理”也就不攻自破了。

精要提萃

習慣的培養和提升自我的格調、品位必須先從思維著手。思維一旦改變,對外界的看法自然會改變,而且又會回過頭來影響自我,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所以我們應該從知識、思考與意愿三方面努力,突破舊有思維的束縛,使個人與人際關系都能更上一層樓。

3.互賴性能使你成為團隊里出色的一員

由嬰兒到成人,是人生必經的歷程,只不過成長涵蓋許多層面,例如,生理上發育完全并不意味著心理或情感同樣成熟;相同地,生理上有缺陷,也不代表心理不成熟。

人類的習慣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為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

依賴期的人所作所為都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你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事情若有差錯,我便怪罪于你。

獨立期的人則著眼于“我”的觀念——我可以自立,我為自己負責,我可以自由選擇。

互賴期的人開始學會從“我們”的觀念出發——我們可以自主、合作、統合綜效,共創美好前程。

依賴心重的人,靠別人來完成愿望;獨立自主的人,自己打天下;互賴的人,群策群力以達成功。

如果生理上無法自立,如身體有殘缺,便需要別人的幫助。假使情感不能獨立,價值觀與安全感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一旦無法取悅別人,個人便失去價值。若是知識上無法獨立,就得依賴旁人代為思考,解決生活中的大小問題。

相反的,生理上獨立的人可以暢所欲為;心智上獨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抽象思考、創造、分析、組織與表達的能力;情感上獨立的人能夠肯定自我,不在乎外界的毀譽。

由此可見,獨立比依賴成熟得多,不過獨立并非個人成長的終點。只可惜當前的社會價值觀將獨立奉為圭臬,大多數勵志修身的書籍與文章都過分強調獨立,仿佛溝通、團隊精神并不重要。其實這多半是對依賴觀念的矯枉過正,為避免受制于人而反抗。

至于互賴的觀念則經常受到誤解,很多人把它跟依賴混為一談。我們常常見到有人為了自私的理由,拋棄妻子,不負責任,卻都假借獨立的名義。

有些人宣稱要“擺脫桎梏”,“爭取解放”,“堅持自己的權利”,“做自己的事”,其實這正暴露出若干擺脫不掉的依賴心理,他們情愿讓他人的缺失左右自己的情緒,或是總把自己的遭遇怪罪于外界的不公平。

當然,我們所處的環境的確有值得改進的地方,但依賴心態是個人成熟與否的問題,與環境無關。即使客觀條件再好,也有人永遠是扶不起的阿斗。

擁有真正獨立人格的人,能夠事事主動積極,而非受制于人。這種境界的確值得追求,但并非圓滿生活的終極目標。

只重獨立并不適于現代生活。一個人若缺乏互賴觀念,難以與人相處共事,充其量只能獨善其身,永遠無法成為出色的領袖或團隊的一分子,也不會有美滿的家庭、婚姻與團體生活。由此可知,個人無法離群索居,想要獨自追求圓滿人生,無異于緣木求魚。

互賴是一個相當成熟進步的觀念。生理上互賴的人,可以自給自足,但也了解互助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情感上互賴的人,完全肯定自己的價值,但也承認需要愛、關懷以及付出;知識上互賴的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總言之,一個互賴的人,能夠與人分享內心真正的感受,作有意義的交流,也能分享別人的心得。

但在此必須強調,只有獨立的人才能達到互賴的境界,依賴的人還不具備足夠的條件。因此,人的好習慣能否養成重在如何修養自己,能否由依賴進而獨立。這些習慣屬于“個人的成功”的范疇,是培養品德的基礎,就如同播種、耕耘與收成,次序無法顛倒。就個人而言,好的習慣是先內省而后外顯。

真正的獨立是培養良好互賴關系的基礎,憑借此基礎,我們可以致力于進入“互賴”性習慣所涵蓋的團隊精神、合作與溝通,追求“公眾的成功”。

精要提萃

真正的獨立是培養良好互賴關系的基礎,憑借此基礎,我們可以致力于進入“互賴”性習慣所涵蓋的團隊精神、合作與溝通,追求“公眾的成功”。

4.起初我們造就習慣,后來習慣造就我們

卓明尼說:“起初我們造就習慣,后來是習慣造就我們。正當的習慣,大都是以自制和自己的訓練而養成的。壞習慣卻如同野草一般,每每在我們疏忽它的時候蓬勃地蔓延著。”

人的習慣,大致上分三個關鍵期。

首先是認知習慣。認知習慣是觀察習慣、記憶習慣、思維習慣、創造習慣等的總稱,是學習習慣的主體。需要指出的是,學習習慣除了認知習慣以外,還包括作息習慣、時間管理、價值取向等非智力素質和其他一些要素。在這里,我們只對學習習慣的主要成分進行探討。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1896—1980)通過研究,把兒童心理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兒童從0歲至2歲被稱為“感知運動階段”,他們在這一時期只有動作活動,智力操作處于感知運動水平,即憑借應答式的“刺激—反應”活動來應對周圍環境。兒童從2歲至7歲已經開始具有信號功能,語言長足發展,產生了“表象”(事物或概念在大腦中浮現的形象),智力活動處于表象水平,這一時期被稱為“前運算階段”。有人更為具體地指出:2歲至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3歲是計算能力發展的關鍵期;3歲至5歲是音樂才能發展的關鍵期;從7歲到12歲,兒童已經形成守恒概念,掌握了事物的可逆關系,并能進行具體運算,被稱為“具體運算階段”;從12歲到15歲,兒童能逐漸憑借演繹、推理、歸納與分析來進行抽象的邏輯運算,這個時期被稱為“形式運算階段”。

由此不難看出,一些急于求成的家長用心良苦,在孩子的嬰兒期就開始了所謂“雙語喂養”,是很徒勞的。一般來說,兒童從3歲開始接觸外語比較適宜,因為從3歲到8歲是兒童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

基于發展關鍵期理論,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認知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正是相應的心智能力從萌芽到成熟的這段時期。

觀察習慣培養的關鍵期為兒童的4歲到6歲之間的這段時間。日本非常重視兒童觀察習慣的訓練,他們的小學一至六年級規定要做180個觀察、200多個實驗。

記憶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分為三個階段。從出生后10個月左右至2歲,是兒童的感覺記憶階段,這一時期儲存各種刺激片斷的能力逐漸增強,是培養記憶的一般能力的最佳階段。形象記憶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則是從2歲至8歲,這是兒童表象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而意義記憶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則是從12歲到15歲,這時兒童的機械記憶能力達到頂峰,而邏輯思維能力開始發展。

思維策略和思維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分為兩個階段。形象思維習慣(特別是想象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是從3歲到7歲,抽象思維習慣(特別是推理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是從13歲到15歲。

創造習慣卻有些特殊。它的形成離不開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的感知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的強化,但創造習慣最終養成卻在14歲到16歲之間。

其次是行為習慣。行為習慣所含的范圍很廣,我們日常所說的好習慣、壞習慣、生活習慣、為人處世的習慣、待人接物的習慣等,皆在此中。與其他種類的習慣相比,行為習慣的形成更具有可控性,是自然強化或人為強化的產物。兒童的行為極具可塑性,兒童期是行為習慣塑造的關鍵時期。生活習慣可能因為模仿而養成,但為人處世與待人接物的習慣卻較為復雜,除誘導兒童模仿正確的行為外,行為強化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們已經知道,所謂模仿,不過是一種自我強化。

一般行為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從0歲至2歲。這一時期的兒童尚處于感知運動階段,基本上通過動作和動作反饋來發展智力,各種感官能力開始發展。此階段是培養兒童行為的目的性、敏捷性等一般能力品質的最佳時期。

從4歲至6歲這一時期,兒童的情緒、動機、社會交往開始發展,行為呈現出程序化的特點,一種行為操作一旦獲得,便以之為模式。此時是培養生活習慣(如做家務、愛整潔、待人接物等)的最佳階段。

社會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從6歲至14歲。這里所說的社會行為習慣是指與個體同社會環境、社會規范相聯系的各種行為習慣的總稱,包括為人處世的習慣、社交習慣、品德習慣等。

第三是品德習慣。品德習慣的形成依賴于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個6周歲以下的小孩子能做到拾金不昧,不是因為他理解這種行為的道德意義,而是他下意識地或模糊地覺得應該這樣做,其行為的道德評價是旁觀者給予的。兒童的品德習慣最終定型于12歲至14歲,因為這個時期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方能支持其道德判斷,使他們能依據自我道德評價的尺度來選擇行為。但是,如果空有道德認知,而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基礎,當然也是不夠的。個別中學生動輒辱罵他人,自己也知道這樣做不對,卻總是要重蹈覆轍,原因恰恰在于一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已經養成了。

精要提萃

卓明尼說:“起初我們造就習慣,后來是習慣造就我們。正當的習慣,大都是以自制和自己的訓練而養成的。壞習慣卻如同野草一般,每每在我們疏忽它的時候蓬勃地蔓延著。”

5.好習慣需要代代傳承

螞蟻是動物中的小不點,它整天到處奔波,隨時隨地都在尋找食物,而不會等食物自己送到嘴邊。它可以通過儲存必要的食物來度過寒冷的冬天,能向伙伴提供保護,還能與入侵者展開斗爭;它能將自己的害怕情緒和憤怒心情如實地表達出來,能為自己建造具有復雜結構的城堡,有時甚至能生產自己需要的食物;它可以使同類成為自己奴役的對象,把它們當牛馬一樣使用。

很多人都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過不同種類的螞蟻的各不相同的行為。可是這一切行為是不是在心智支配下完成的?如果是,那么心智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舉個例子,螞蟻為了度過寒冷的冬天而將找到的食物搬回巢穴,但這并不能說明它意識到了寒冷將要到來。

螞蟻的生活中還有一種與人類完全不同的怪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說,螞蟻的嗅覺與人類視覺的功能相當。小孩子離家外出游玩,是依靠察看路上的景物記住回家的路。而螞蟻卻和狗一樣,在離巢出外活動時,憑借對沿途之物的嗅覺而記住返回的道路。

螞蟻的嗅覺與人類或其他動物的嗅覺有很大的不同。它有兩只鼻子,每個觸須的末端各有一只。如果一只螞蟻迷了路,當它恰巧走到一條它的同巢伙伴外出曾經走過的道路時,那么它會馬上知道它的同伴是朝哪個方向去的。它所采用的正是人們所說的“蹤跡嗅覺形式”,在幾條道路中判斷出同伴已走過的道路或已經遠去的同伴的方向,這種判斷方式如同人類通過察看一個人留在雪地上的腳印而判斷它的去向一樣。

因此,我們可以說,螞蟻只具備一種“嗅覺心智”,正如我們的“視覺心智”一樣。假如我們當中有一個頭腦極其敏銳的人,他能夠準確地洞察未來,那么我們就會認為這個人很有“眼力”。同人類相似,一只螞蟻如果在眾多的同伴中顯得很有活力,更有能力應付周圍世界,那么,其他螞蟻很可能會稱它很有“嗅力”。

對于螞蟻和變形蟲,我們一直是根據它們的行為來對它們的心智作出猜測的。當然,螞蟻能夠憑著自己更為發達的感覺器官,對外界環境作出更及時、更準確的反應。但這兩種生物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并且都能憑各自的本能對所處的不同環境作出一定的反應,都能夠對外界的某種事物作出反應。生命形式越高級(越接近人類),那么它所能做出的行為活動也就越高級、越復雜。

人或動物的心智都是由其所能應付的環境來衡量的。例如,在戰爭中,一群沒有統一指揮的人只能守住一小段防線;有了統一的指揮,往往會取得戰爭的勝利。作為眾人的首領的那些人所面對的事情,要比那些在他們領導下的個體所面對的情況復雜千百倍,而最高指揮官所面臨的情況則是最復雜、最困難的。

當一名普通的士兵是很容易的,這并不需要很高的心智。但能達到最高指揮官那樣的高心智的人就不很多了,也可以說寥寥無幾。

因此,我們可以說,心智就是應付環境的行為能力。環境越難、越復雜,生存于其中的生物的心智就越高。正如前面所介紹過的那樣,螞蟻面對自己的能力所能解決的絕大部分事情時,也像所有別的昆蟲一樣,憑其從祖先那里承傳下來的習慣去完成。然而,它所能自主做到的事情是微乎其微的,因為它不能像人類一樣可以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習慣。盡管有些螞蟻的行為令人驚嘆,但我們還是不能因此而認定它們具有較高的心智。它們早就被大自然納入預定的軌道之中了,而它們則為那過于有序的生存狀態付出應有的代價。

因此,“嗅覺世界”使螞蟻這種小小的動物成為一種充滿神秘而且有些奇怪的生靈。除此以外,它的其他方面更加神秘而不可推測。它生活在富饒的城堡里,生活在一種嚴密的組織之中,那些城堡像墳墓一樣沉寂,即便有最微弱的聲音也是它在進行那種永不停止的勞動時發出的。它所做的一切都茫無目的,仿佛為某種強迫性力量所驅使。

事實上,螞蟻的活動大多是沒有目的的,就像當人們跌入水中時,第一反應就是掙扎,而不會先想到“我一定要爬上去”。即便有這種想法,也是后來產生的。同樣,就像人們在吃東西或清晨穿衣服時不會考慮為什么這樣做一樣,螞蟻和其他所有的昆蟲,也都是按照習慣去做每天的大多數事情的。不同的是,人們穿衣服的習慣是從生活的經驗中得到的,而螞蟻的梳洗裝扮則得自祖先的遺傳。

這種遺傳而來的習慣,我們稱之為本能,如果有人希望了解螞蟻是怎樣碰巧做了某件事情,結果使其后代避免了學習的麻煩,在此只能介紹事實,而事實是不會改變的。

這樣我們涉及了昆蟲和人類之間的巨大差異。昆蟲都是以一種習慣的方式進行著自己的絕大多數行為,而且這種習慣的方式也不是昆蟲在生活中習得的。人類的許多行為盡管也以習慣的方式進行,但絕大部分是后天習得的。人類常常以自己能夠不斷改變和逐漸脫離那種由于習慣而形成的規則而驕傲。而對昆蟲而言,即使因為某種神秘原因,它們的行為在由其祖先所開創的狹窄的習慣之路上稍有偏離,最終也不過是轉向了另一條新的習慣道路,并將自己的后代引上這條幾乎與其前輩相同的小路。

正像一位杰出的法國人所說的那樣,人們的習慣在一代代的傳承過程中,不斷得到加強。但是,這個道理在人類社會中只有少數有識之士才能理解。魯迅先生所稱之“中國的脊梁”,指的就是這種人。對于那些肚子里只裝著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到頭來終不過是渾渾噩噩的人來說,有如夏蟲不足以語冰,這些道理是沒法談的。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對人類發展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精要提萃

語言大師季羨林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這種傳承的責任感,就好像有一個人,在某一天忽然發現一種乳白色的香皂很適合自己的皮膚,從此以后,他和他的子孫們便不再使用別的香皂。

6.夢想、幽默和堅持的習慣是成功者的必備素質

人需要夢想,但夢想不是做白日夢,而是一種心理暗示。朱光潛先生在所著的《變態心理學派別》一書中說:“一切行動,起于意志者少,起于想象者多。”從古至今成就大事的人,如亞歷山大大帝、拿破侖等,一般人都以為他們有過人的意志力,其實他們只是極大的夢想家而已。拿破侖更是習慣于口出狂言。據說他率軍入侵別國時曾翻越阿爾卑斯山。俯瞰著遠近層疊的山巒,他激昂地說:“我已經把整個歐洲踩在了腳下!”不要以為常常夢想將來的人不是偉人就是瘋子,相反,善于夢想的人離成功很近,因為他們的夢想在時刻暗示他們目標在哪里,下一步應該怎樣做。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和你談起他的抱負,談他將來打算干什么,這時候不要打斷他的談話,和他交心地聊聊,讓他感覺到有實現夢想的希望。對于孩子們來說,夢想是他們自信心的基礎。有位老師曾經教過一個很膽怯,卻夢想當將軍的學生。他于是鼓勵學生說:“如果要當將軍,就必須學會大聲地對士兵說話。”后來有一次,這個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演講比賽表現得很出色,他就請這個學生談談體會。這個學生說:“當時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將軍了,臺下坐著好多士兵,在聚精會神地聽我發表動員演說。”夢想能使人獲得強大的動力,當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備受打擊,挫折與孤獨感驀然襲來之時,夢想便是他擺脫困境的唯一希望。

同夢想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幽默感。幽默感是一種淡泊的健康的心態,一種以微笑的方式迎接社會壓力和生活挑戰的勇氣,一種在繽紛的變化中仍然堅守著內心信念的能力,一種面對成功與挫折同樣積極而平和自然的認識習慣和人生態度。幽默感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

有人問球王貝利,在一生中哪一個進球是令自己最滿意的?貝利回答:“下一個!”

曾有記者追問貝肯鮑爾,為何時常在大賽中踢不進點球?貝肯鮑爾答道:“要么是最完美的,要么干脆不進!”

幽默其實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弗洛伊德說:“詼諧與幽默是把心里的能量以游戲的方式釋放出來。”內心的積郁太重,必然阻礙個體前進的步伐,只有輕松的心靈才能夠自如地應對外在的壓力。幽默也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有幽默感的人總是滿懷希望地正視未來。常往光明的一面看,正是人類成功的訣竅。

聰明的人一定是具有幽默感的人,活躍的思維足以使他們以幽默的形式對付突如其來的窘迫。美國釋奴運動領袖菲利浦斯有一次被一位牧師詰難:“先生不是要拯救黑奴嗎?為什么不直接到非洲去宣傳呢?”菲利浦斯回答說:“先生不是拯救靈魂的嗎?為什么不直接到地獄里去呢?”

過去有這樣一個學生,由于成績不很理想所以成天悶悶不樂,每天都不高興,他覺得,未來是沒有希望的,后來班主任告訴他:“這一切可以改變。你試著每天背誦一個笑話,并把它講給十個人聽。”兩年后,他仿佛變了一個人似的,成天都樂呵呵的,總有說不完的笑話,畢業時還順利地考上了重點高中。可見,幽默感和具有幽默感的思維習慣是可以培養的。相較之下,有幽默感的孩子更懂得奮斗的樂趣和成功的真諦,因而成功也最樂于來到他們身邊。

若干年前,美國麥當勞奇跡的創造者雷·克洛克用他的成功驗證了這樣一條制勝法則——唯有堅持無可替代。堅持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特質之一,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持之以恒的人往往與最后的成功失之交臂。“只有堅持無可替代”,這句濃縮了雷·克洛克一生奮斗經驗的格言,至今還陳列在麥當勞總部他曾經的辦公室里。

精要提萃

夢想能夠讓我們離成功更近,幽默能夠使我們的成功之路充滿信心,而堅持則是使夢想成真的最重要條件,也是避免幽默成為我們“人生笑話”的最堅實的保證。

7.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習慣是行為多次重復后的結果,一種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據科學家證實,一樁行為連續重復九次即可成為習慣。成為習慣即可成為自然,直至終生。

有則故事說父子倆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負責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又用青草引逗,牛還是一動不動。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了,他看看左右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牛聽習慣了,也能應聲而動,更別說是人了。

習慣養成后,便成為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也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

習慣是我們反復做的動作或事情,但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根本沒意識到有這種習慣,它們是自動起作用的。古希臘的哲人亞里士多德說:“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復。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習慣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支配著人的行為,讓人無法抗拒,甚至不情愿抗拒。通常,思想能力一般的人能夠辨認出這種力量,但他們所看到的往往是它不好的一面,而不是它好的一面。

習慣,就如同其他的自然力量一樣,有時它會成為一個殘酷的暴君,統治及強迫人們違背自己的意愿、欲望、愛好、情感,假如遭到反抗,它會加倍地懲罰你。然而有時,這股強大的力量也是能夠被控制和利用的。

薩穆爾·斯邁爾說:

播種思想,收獲行動;

播種行動,收獲習慣;

播種習慣,收獲性格;

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人生仿佛就是一場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拉鋸戰,要想創造成功的人生,就要讓思考習慣、行動習慣、情緒習慣中好的比例與日俱增,壞的比例逐日減少。

精要提萃

人生仿佛就是一場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拉鋸戰,要想創造成功的人生,就要讓思考習慣、行動習慣、情緒習慣中好的比例與日俱增,壞的比例逐日減少。習慣是人生成功的核心。

8.別讓心中那個“慌鬼”作怪

學習要有穩定的心理素質,尤其對考生而言,這一點更成為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很多時候,競爭者的能力水平相差無幾,只要沉著冷靜,運籌帷幄,就會創造出非凡的業績。

如果在任何場合下都能夠保持從容不迫順應自然的態度,那么任何事都能應付自如。

很多偉大的人物都是“鎮靜”的高手,面對突然變故,仍能鎮靜自如。因為他們懂得,不能慌,慌則無法思考應付的妙招。如果他們慌了,那么周圍的人會更沒有主見。因此,他們大都大喝一聲:“慌什么?”這一半是對別人說,一半則是自我暗示。

據說古羅馬有個皇帝,常派人觀察那些第二天就要被送上競技場與猛獸空手搏斗的死刑犯,看他們在等死的前一夜有怎樣的表現。如果發現這些死刑犯中,居然有能夠呼呼大睡而面不改色的人,便偷偷在第二天早上將他釋放,然后把他訓練成帶兵的猛將。

中國古代有個皇帝,在接見新來的臣子時,總是故意叫他們在外面等待,遲遲不予理睬,再派人偷看這些人的表現,并對那些悠然自得、并無焦躁之容的臣子令眼相待。

甚至那些養鳥的行家,在選鳥的時候,故意去驚嚇那些鳥,稍受一點兒驚嚇就亂成一團的鳥絕不是“好鳥”。

上面三個例子中的強者,很可能天生就有較強的穩定性或忍耐力。但換個角度來想,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受堅忍的訓練,通常會有較佳的表現。

如果臨場怯懦,或者感到慌張,大腦就失去正常的思考能力,你就會丟三落四,語無倫次。許多人掉了重要的東西,或者說話說漏了嘴,就是因為心里有“鬼”,慌里慌張。這種時候,要有意地放慢動作節奏,越慢越好,并在心里說:“不要慌!千萬不要慌!”動作和語言的暗示會使你慢慢鎮靜。你的大腦就能恢復正常的思考,應付周圍發生的事情。這一點對面對考試的學生尤其重要。考生要把考試作為一次普通的作業來看待,拿到試卷后大致瀏覽一遍,做到心中有底,遇到難題不畏懼,遇到易題不盲目樂觀。

沒有見過大場面的人,一到人多的場所,就會周身不自在。克服這種心理的方法是把所有的人都當做朋友,點點頭,大聲招呼,別人自然也會致意回報。雖然他可能永遠也無法想起曾經在哪兒見過你,但是你卻因此消除了緊張。有機會主動當眾講話,自我考驗,你就會遠離心中那個“慌鬼”,養成從容不迫的習慣。

精要提萃

其實,如果在任何場合下都能夠保持從容不迫順應自然的態度,那么任何事都能應付自如。

9.錯覺本身也是壞習慣

一個孩子會在最初階段對作用于他的感官的,對他來說其實并沒有什么意義的刺激作出反應。他在盯著一張報紙的時候,其實并不能對傳入眼中的信息作出解釋。他抓著一個球,神經沖動就會沿著他的手臂傳遞。當他將球放進嘴里,或者按在鼻子上,或扔到地上,或放在眼前時,又會產生其他對應的神經沖動。

在最初的一個階段,這些神經沖動和感覺在孩子的頭腦中并沒有形成任何聯系。他不會將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手臂等產生的感覺聯系起來。他知道感覺的不同,卻不能將這些不同的感覺綜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他就會注意到這些感覺總是同時出現,然后他開始注意來自眼睛的那種特別感覺是這一系列感覺的先驅,直到這時,他才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球。在他的視網膜上形成的那個視像,對于他就“意味”著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夠根據先前的大量經驗對由神經系統傳入的信息作出解釋,這是一個重大的、了不起的飛躍。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知覺。

當一個成人看見一匹馬時,眼睛所捕捉到的那個形象對他來說就“意味”著馬。而對于野人來說,那個形象就不代表任何意義。但假如他有了與我們一樣的經驗,他也會明白那就是馬。同樣,當我們看到某種形象時,就會立即知道那是一張方桌而不是別的什么。

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注意。我們所說的桌子并不等同于我們的眼睛里成的像,它只是過去經驗的再次呈現。無論我們是坐在桌旁吃飯,站著俯視它,還是坐在椅子上從側面看這張桌子,都會知道那是一張方桌。如果有人堅持認為他所看到的事物不是由過去經驗告知的,而是由眼睛反映出來的,那就請他根據自己的記憶畫出坐在地板上看到的四條腿的桌子。如果他不是在這方面獨具天賦或經過專門訓練,那么,他所畫出的一定是桌子真正的樣子,而并不是他所看到的樣子。

我們不僅依據現在的經驗觀察事物,而且也依靠過去的經驗觀察事物,無論這種經驗是前天的還是前年的。我們所見到的內容是經驗提供的,而不是眼睛提供給我們的。

其實,讓自己相信從不曾見過真正的方桌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所見到的是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形狀,只有當你在距四個角等距離的位置閉上一只眼睛看時,你才有可能看到正方形。但就是這么做,你所看到的仍然不是真正的正方形。眼睛中最敏感的部位——視網膜——是一曲面,你所看見的形象都被它扭曲了。我們不能只通過眼睛對正方形作出辨別,而是要將各種正方形進行比較并觀察它們的形狀。小孩子玩積木,在成人看來既簡單又沒有什么意義,但實際上它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我們所見到的是過去經驗的產物,而并不是眼睛呈現出來的。我們的視網膜上只映出一種形象,而我們“看見”的卻是兩種甚至更多的事物。這個圖既像挑檐,又像臺階,觀察者的經驗不同,他們在同一個圖形中就會看到不同的事物。

一個人幾乎不可能不用過去的經驗而對當前的經驗作出解釋。當盯著舊式煤爐中燃燒的火焰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些圖形和面孔。當我們看到日落時分天空中的云朵時,看到墻紙的圖案時,也會如此。每個人的經驗不同,所看到的都不一樣。同一件事物,在某個人看來是很明顯的,而在另一個人看來卻不會那么明顯,甚至相當困難。讓一大群人去判斷灑出的一片墨漬像什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為這一片墨漬最少會被看做三四種不同的事物。

然而,有時我們也會被過去的經驗所蒙騙,因為視網膜會扭曲事物的形象,因此我們就會產生所謂的錯覺。如果對刺激作出了錯誤的解釋,錯覺就隨之產生了。演藝界的某位人士曾建造出一間裝有秋千的房子,屋子安裝得極其巧妙,可以搖擺甚至旋轉。被帶進這間房子的人們,可以坐上那個稍有擺動的秋千,這時半規管就開始工作。隨后,屋子開始擺動旋轉,一開始比較慢,后來逐漸增大幅度,最終完全倒轉過來,而秋千上人們的位置僅被移動了一點,但所有的人都堅信是他們在旋轉,而且真的完全轉到了房頂了。他們的視覺讓他們產生了這種誤解,使他們認為確實被顛倒了。準確地說在這兩種情況中視網膜上形成了相同的視像,但是都沒有被解釋為地面在動,而是被解釋為是自己在運動。人們將這種刺激解釋為旋轉運動,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他們只能根據自己的以往經驗作出解釋。在一般情況下,僅憑經驗完全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

有關錯覺的概括很難作出統一的解釋。對它們的解釋是多種多樣的,但大多認為錯覺是由對經驗的錯誤理解所引起的。當然,有些作用是由感受器的特殊性而導致的,如視網膜的曲面。

有這樣一種說法:經驗使我們形成了知覺和反應的習慣。

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那么錯覺就是一種壞習慣,它們會引起錯誤的知覺和反應。

精要提萃

有這樣一種說法:經驗使我們形成了知覺和反應的習慣。

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那么錯覺就是一種壞習慣,它們會引起錯誤的知覺和反應。

10.千萬別做那個“殺鵝取蛋”的“農夫”

篩選習慣要合乎效能原則,這個效能原則就是要幫助你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把握機會以及吸收最多的正確習慣觀念。

伊索寓言中的鵝生金蛋的故事,正足以說明這個常令人忽視的原則。

這則故事是說,一個農夫無意間發現一只會生金蛋的鵝,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財富卻使他變得更貪婪更急躁,每天一個金蛋已無法滿足他,于是農夫把鵝宰殺,異想天開地企圖將鵝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來。誰知打開一看,鵝肚子里并沒有金蛋,鵝卻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這則寓言是效能觀念一個很好的例證。一般人往往從金蛋的角度來衡量效率,也就是產品越多,效能越高。可是上面的故事卻告訴我們,效能包括兩個要素:一是“產出”,即金蛋,也就是你希望獲得的結果;一是“產能”,即鵝,也就是你借以達到目標的資產或本領。

僅重視金蛋,無視于鵝的人,結果會連產金蛋的資產本身都保不住,這是無效能的壞習慣思維;反之,“重鵝輕蛋”的人,最后可能養不活自己,更不用說鵝了,這也是無效能的壞習慣。因此,唯有將產出與產能保持平衡才能達到真正的高效能,這也是有效能的正確習慣思維。

精要提萃

僅重視金蛋,無視于鵝的人,結果會連產金蛋的資產本身都保不住,這是無效能的壞習慣思維;反之,“重鵝輕蛋”的人,最后可能養不活自己,更不用說鵝了,這也是無效能的壞習慣。因此,唯有將產出與產能保持平衡才能達到真正的高效能,這也是有效能的正確習慣思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昌县| 宜章县| 永丰县| 东乡族自治县| 武宣县| 准格尔旗| 江川县| 胶州市| 云浮市| 镇宁| 满城县| 常山县| 涟源市| 拉萨市| 维西| 海林市| 景德镇市| 澄江县| 万荣县| 武宁县| 宜城市| 伊春市| 肃南| 南郑县| 民丰县| 施甸县| 鹤岗市| 高台县| 息烽县| 临清市| 全南县| 英吉沙县| 海南省| 平远县| 隆化县| 道真| 江陵县| 子长县| 利辛县| 宣武区| 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