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臨終遺詔說了什么
順治帝臨終前的遺詔傳位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沒有完全破解開的秘密。
關于嗣君的選定,魏特在《湯若望傳》中披露了一些內幕:“一位繼位的皇子尚未詔封,皇太后立促皇帝作這件事體。皇帝想到了一位從兄弟,但是皇太后和親王們的意見,都是愿意皇帝由皇子中選擇一位繼位者。皇帝讓人問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完全站在皇太后的一方面,而以被皇太后所選擇的一位太子為最合適的繼位者。這樣,皇帝最后受到湯若望的勸促,舍去一位年齡較長的皇子,而封一位庶出的、還不到七歲的皇子(康熙)為帝位承繼者。當時促成這一個決斷所提出的理由,是因為這位年齡較幼的太子,在髫齡時已經出過天花(康熙帝因出痘而落下一臉麻子),今后不會再受到這種病癥的傷害。而那位年齡較長的皇子,尚未出過天花,時時都得小心著這種可怕恐怖的病癥。”記載中談到福臨先是選中一位“從兄弟”,這時還在世的“從兄弟”有四位,分別是輔國公葉布舒(兄)、鎮國公高塞(兄)、輔國公常舒(兄)和輔國公韜塞(弟),雖不知福臨選中哪一位,但湊巧的是這四人幾乎全是滿籍妃嬪所生,唯獨沒有博爾濟吉特氏。這種故意違背“子承父位”祖制的做法,顯然是有用意的。順治帝在初三日將王熙召入宮內密談,并有“密封奏折”之事,其實就是帝位人選的這個意見。
顯然,這是孝莊皇太后很難接受的。她不僅在兒子病危時“立促”選立嗣君,而且召集親王們共同推翻皇帝的“成命”,力主在皇子中選立新帝,并請來湯若望助推。實際上,湯若望根本不是在皇帝患痘“消息傳出宮外之后”才“立即親赴宮中”的。因為這消息封鎖極嚴,直到初七日晚(距福臨咽氣最多十個小時),宮內傳諭釋刑獄、禁炒豆等事之后,朝中大臣才確知皇帝病情,如果湯若望此時才聞訊趕來,顯然沒有時間參預上述諸多事情。
關于母子之間議立新帝的分歧經過,比較合理的解釋應當是,順治帝初二日臥病不起,自知不久于世,便召王熙議立繼位之君等事。他既與母后有分歧,于是提出以“從兄弟”嗣位做為報復和最后的抗爭,并寫有“密封奏折”。王熙不過是一介小小漢官,哪敢在此重大事情上擅自隱諱,于是就向孝莊太后如實稟告。太后聞訊五內如焚,立即召集諸親王會議,并通知湯若望立刻入宮參議(因此,湯若望入宮最遲也在初四、五兩日之前),堅決反對順治皇帝的成命。福臨共有八子,四個早夭,當時除康熙外尚有福全、常寧和隆禧,這些均非蒙古母親所生。孝莊皇太后因皇后無子,只能從帝業穩定的角度考慮,提出讓已出過天花的玄燁即位,盡管他是一臉麻子而有礙觀瞻(此事在后來的官書及繪像中均被掩過去)。福臨無奈,只得勉強答應;也可能未達成最終協議,他已到了黃泉路了。緊接著便出現了孝莊太后等人私改遺詔之事。
初六日夜分三鼓,宮內風搖樹影,死氣沉沉,罡風呼嘯,如聞鬼哭。幾名太監手提宮燈,明滅閃爍,將大學士王熙再次引入養心殿。此時,夜已深,人未寢,順治皇帝感覺病勢已重,恐再難支,忙召王熙入殿商議遺詔之事。福臨在榻上強撐病體,囑道:“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王熙聞言淚滿臉頰,泣不成聲。順治催促道:“朕平日待爾如何優渥,訓爾如何詳切,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數。君臣遇合,緣盡則離,爾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時,尚可遷延從事,致誤大事?”王熙只得拭淚吞聲,在御榻前握筆撰詔。但他心中暗暗叫苦,未曾料到順治皇帝特令“就榻前書寫”,一刻不離,這可怎么辦?……
“金風未動蟬先知”。原來,被順治帝視為親信的王熙,早已置于孝莊皇太后的牢牢控制之下,他與順治皇帝間的所有言談舉動,孝莊太后全悉知無遺。此刻,王熙既知皇帝秉性固執,更懼怕太后權勢威嚴,而遺詔一經擬就蓋上玉璽,就很難再更改一字,那么在孝莊太后面前如何交待?想到這兒,王熙握筆踟躕,進退維谷,左右思量。當寫完遺詔第一段后,他看見順治皇帝已倦容滿面,不由心生一計,忙奏道:“恐過勞圣體,容臣奉過面諭(請帝詳細口授之后),詳細擬就進呈。”順治已氣息奄奄,再無精力去想王熙這話背后的真實意圖,便將遺詔大意說明。王熙忙卷起詔書,退出養心殿,方才長長呼出了一口氣。
王熙退至乾清門下的西圍屏(也就是耳房)內連夜擬詔,“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反復修改到第二天中午才算定稿。然后,遺詔交待衛賈卜嘉捧奏皇帝,順治正在榻上更衣,很可能沒有細閱,便諭:“詔書著(派)麻勒吉(大學士,與王熙共同擬詔者)懷收。俟朕更衣畢,麻勒吉、賈卜嘉,爾二人奉詔奏知皇太后、宣示、貝衛、大臣。”這夜子時,順治皇帝即在養心殿內去世。從王熙初六日夜入殿承諭擬詔,遺詔中經三次大改動,再經麻勒吉和賈卜嘉二人之手,最后于初九日清晨才在天安門外宣讀,共歷時兩晝三夜。就是說,孝莊皇太后等人完全有時間從容不迫地按照自己的意圖修改遺詔。從順治生前并不喜歡兒子康熙的情況來看,康熙最終登基即帝位完全可能是孝莊太后改順治遺詔確定的。這樣,孝莊太后就可避免大權旁落,將孫子扶上帝位使她名正言順地控制了朝政。
接著,新帝幼小無法親政,孝莊太后又拒絕垂簾聽政,便由四位隸屬上三旗的權臣輔政,他們分別是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和鰲拜(鑲黃旗)。在四輔臣之中,索尼是四朝元老,資深望重,與攝政王的地位不相上下,因此后來選其孫女為皇后,可有效地以聯姻加強皇帝與首輔之間的關系,進而控制其余三王的行動,這才是孝莊太后的真實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