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什么六下江南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曾先后六次到江南巡游。皇帝到各地巡幸,歷代都有,是帝王一項重要的禮儀活動。但康熙皇帝在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和1707年連續六次南下,就讓人對他南下的目的有些懷疑了。有人認為,康熙南巡主要是“賞玩川澤”,是“艷賞江南”,說白一點是為了欣賞江南的風光和美女。如果這樣,他就與歷史上的昏君隋煬帝差不多。那么康熙到底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到南方去呢?
康熙登基以來,農民軍余部和南明小朝廷等各種力量的強烈反抗不斷,直到1662年才徹底鎮壓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徹底摧毀了南明小王朝,俘獲永歷皇帝,統一了全國。但不久,又爆發了長達八年的三藩叛亂,直到1682年才平定三藩,1683年收復臺灣,清朝為鞏固政權而進行的大規模軍事鎮壓才宣告結束。至此,明末清初以來的戰爭進行了半個世紀,連年的戰爭使得人口急劇減少,土地大量荒蕪,經濟蕭條,恢復與發展生產已成為當務之急,康熙也明白能否發展生產直接關系到政局的穩定。因此南巡實際上只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促進生產,安撫民心。
也有人認為康熙南巡的目的是治理黃河。當時黃河從河南開封南下,經徐州、宿遷入海,黃河與運河在蘇北的清河縣相交,淮河、睢水流入洪澤湖內,也在清河縣瀉入黃河。那里河流交錯,水情復雜,經常泛濫,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數省受害不斷。康熙六次南巡,前三次主要是為了調查了解災情,后三次是為了親自部署治河。
1684年,康熙來到治河重鎮安徽宿遷,作出了開挖海口、疏瀉下河地區積水的決定,并命安徽按察使于成龍負責這項工作。第二次南巡時,康熙提出了自己的治河構思。但這段時間內的治河成績,康熙并不滿意。1699年的第三次南巡,康熙親自測量、規劃、部署。第二年,他任命兩江總督張鵬翮為河道總督。1703年,為了檢查張鵬翮的工作,他又第四次南巡。這次南巡中,他兩次乘船下河,提出了許多具體意見。1705年,康熙又來到黃淮流域視察,見到當時的治河工程后,他說“朕心甚為快然”,對當時的下屬工作比較滿意。1707年的第六次南巡是張鵬翮要求的,康熙乘船來到清河縣,查看了那里的地形,并測量水位、流量,對工程中的技術性失誤進行了糾正,對治河工程中毀壞民田的事情十分惱怒。
又有人說康熙南巡的目的是“觀覽民情,周知吏治”。南巡的山東、江蘇、浙江等東南沿海各省,歷來是中國封建經濟文化興盛之地,士紳集中。1684年,他第一次南巡時親赴曲阜,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禮。他還不斷舉行各種考試,增加江浙一帶入學名額來獎勵文學。1705年,他南巡到江寧,決定選拔一些皇宮內的書記抄寫人員,這對于江南讀書人來說,可以直接為皇帝服務,將來晉升的機會較多,所以報名者十分活躍,僅蘇州一地的考生就有五百多名。每次南巡,他還要召見還鄉舊臣或親臨他們的府門,為其題匾題聯,以示優獎。
在南巡過程中,每到一地,康熙確也特別喜歡游覽“景物雅趣、川澤秀麗者”,他說自己喜愛佳美山水的興趣與一般百姓是一樣的。不過從總體上說,他南巡的主要興趣并不在江南的山水和美色,究竟是穩定統治,發展經濟,還是帶著別的什么不可明喻告人的秘密?除康熙本人之外,恐怕沒有人能揭開其中的真正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