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順治上沒上五臺山出家

情迷董鄂妃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六歲登基,年號為順治。順治帝在位時間不長,卻是清軍入關后第一個皇帝。

董鄂氏隸屬滿洲正白旗,父親鄂碩任內大臣,母親卻是江南的一位才女。她既有滿洲人的豪放、開朗、灑脫,又有漢家才女的蘊藉、溫柔和多情善感,她外柔內剛,含而不露,有心胸有見識,同時姿容絕代。

順治年幼即位,大權最初由其叔叔多爾袞掌管,因此他自小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董鄂妃原來本是順治同父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妻子。再加上娶了一個刻薄的妻子,事事過得不順心。清初有命婦輪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經常到后宮拜見皇太后。她天生麗質,又很樸素,一眼看去宛若仙子,這引起了順治的注意兩人相識并墜入情網。孝莊皇太后察覺后立即采取措施,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宣布停止命婦入侍的舊例。但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臨對董鄂氏的迷戀。為了獲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機會,順治十二年二月,福臨封博穆博果爾為和碩襄親王,以示優寵。后來博穆博果爾得悉其中內情,憤怒地訓斥董鄂氏。福臨知道這件事情后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爾羞憤自殺。未及守孝一年,董鄂氏便被順治皇帝接進宮里封為王妃。一個月后,晉為貴妃,地位僅次于皇后。

順治對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難以割舍的地步。他認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選,準備二次廢后。順治的皇后是科爾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親王的女兒,科爾沁蒙古自滿清入關以前就始終支持皇太極平定滿洲,奪取天下的戰爭,是蒙古四十九旗中最強大且舉足輕重的一支。如果順治再度廢后,改立董鄂氏,勢必影響滿蒙關系,動搖大清帝國的立國之基。所有這些,順治不是不知道,可是當一個人感情達到狂熱的時候,理智難免就要喪失。董鄂氏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她的母親還是一個漢族女子。順治冊封董鄂氏為皇貴妃已經引起很多人因其違背“滿漢不通婚”的祖制而不滿。孝莊太后毫不猶豫地對兒子的舉動進行了抑制。結果,母子間出現隔閡,順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摳去太廟匾額上的蒙古文字,但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對于安排自己命運的同族婆婆并無絲毫感激,相反地她把不幸和怨恨,統統歸集到太后身上,連太后病倒在床也不去問候一聲。這種微妙緊張的母子、婆媳關系在清室皇宮維持了五六年。

董鄂妃入宮不久生皇四子榮親王,不久愛子病逝,董鄂妃十分悲痛,身體每況愈下。順治十七年,董鄂妃去世。順治非常悲傷,為此五天沒有上朝。不久,順治下旨禮部,稱“奉圣母皇太后懿旨,皇貴妃佐理宮中事務多年,以其賢淑之德行教化宮闈,成績斐然。如今突然去世,我內心深為痛悼。現追封貴妃為皇后,以示褒獎推崇。朕仰承太后懿旨,特此追封,并加以下謚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順治為她親撰行狀,說她對皇太后“奉養甚至,左右趨走,皇太后安之”;“事朕,候興居,視飲食服御,曲體,罔不悉”;“至節儉,不用金玉,誦四書及易,已卒業;習書未久,即精”,等等。并命學士王熙、胡北龍編纂《董鄂皇后語錄》,大學士金之俊撰《董鄂皇后傳》。

董鄂妃與董小宛

關于順治孝獻皇后董鄂妃,民間有各種傳說。最普遍的一種說法:她就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名艷董小宛。

相傳這位貴妃,原來是明朝江南才子冒辟疆的小妾董小宛。明弘光末年,豫親王多鐸出兵討伐南明、占領南京后將董小宛帶回獻給順治。清末秘史還盛傳,董小宛是被南下的洪承疇抓獲。洪本想自己占有,因董誓死不從,才將她送入皇宮表忠心,成了順治帝的愛妃。福臨對董小宛寵愛有加。后來,董小宛觸怒孝莊皇太后被賜死。又傳董小宛被清兵擄掠到京師并進入皇宮,深得順治寵愛,賜姓董鄂氏,不久被冊封為貴妃。順治對于董鄂氏,可謂情有獨鐘,三千寵愛于此一身。沒想到董小宛心念故國,情懷舊情郎冒辟疆,誓死不屈。后來為順治帝的真情所感,相約可有夫妻之名而不可有夫妻之實。入宮后董小宛就這樣憂郁而死,順治為之終日抑郁,數月之后,削發為僧,皈依佛門了。滿洲宗室雖然百般勸解,但始終未能使順治回心轉意,于是清皇宮在順治十八年正月謊稱皇上駕崩,同時頒布皇帝的“罪己詔”,作為遺詔。在董小宛與清順治帝的纏綿凄婉的愛情故事里,順治為了董小宛剃度出家,這就是清代有名的“順治帝五臺山出家”的傳說。為此還引出了康熙去五臺山尋父的故事:康熙見一和尚打掃庭院,問他叫什么法名,他說:“八”。康熙打聽詢問了半天也沒有找到他的父親順治。當他走出寺院,突然意識到“八”是個“父”字,于是又翻回來找那位和尚,可是和尚已不知去向。

順治一向好佛,宮中奉有木陳、玉琳兩位禪師,矜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癡道人”等稱號。他對木陳曾說過這樣的話:“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相待。”看來,他早有削發為僧的念頭。在去世前幾天,他還叫最寵信的內監去閔忠寺削發做和尚。據說,康熙曾四次去五臺山,前三次都是為看他父親去的,每次,必屏眾人獨上高峰叩謁。第四次去時,順治已死,康熙帝觸景傷情,作詩哀悼:“又到清涼境,巖卷旋復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嗚悲。膏雨隨芳節,寒霜惜土時。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詩文十分哀惋。又傳說在康熙年間,兩宮西狩,經過晉北,地方上無法準備供御器具,卻在五臺山上找到了內廷器物,于是,順治出家便有了更充分的證據。

據《清史通俗演義》,康熙皇帝五度巡幸五臺山。吳偉業有《清涼山贊佛詩》,就是詠嘆此事。《清稗類鈔》、《清代野史大觀》等書中都有關于順治帝因董妃去世而削發出家的故事。其實關于順治到五臺山出家的說法,只是一種傳聞和間接推測,從來沒有直接證據。

董小宛生于明天啟四年甲子,而順治出生時,董小宛已15歲了;順治七歲即位,董小宛已21歲了;順治八年正月二日董小宛死,年28歲,而順治那時還是一個十四歲的小孩子。小宛比順治年長一倍,斷無入宮邀寵之理。董鄂妃卻是在董小宛逝世5年之后的1656年才奉召入宮。由此可見,董小宛并非董鄂妃。這就是說董小宛根本沒有進過清宮。實際情況是董小宛嫁與名士冒辟疆,1645年多鐸揮師南下攻占南京后,冒辟疆和董小宛離家逃難,輾轉于離亂之間長達幾年之久。董小宛終因勞累過度于1651 年死于肺病,終年 28 歲。后來冒辟疆寫了一卷記載董小宛生平的文章《影梅庵憶語》,深情追憶他和董小宛休戚與共的難忘歲月。《影梅庵憶語》明白地寫著董小宛于順治八年去世,當時海內無數名流以詩詞相吊。

為什么各野史和秘史能把董小宛與孝獻皇后栓在一起呢?原因是她們的姓中都有一個董字,她們的風貌都堪稱一個美字。順治帝曾經鐘情的董鄂妃就是順治帝五臺山出家傳說中董小宛的真實原型。真實的董妃,和董小宛并不同姓。根據洋教士湯若望回憶錄記載是內大學士鄂碩之女,順治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妃,滿族人,姓董鄂氏。湯若望是當時的欽天監監正,為德國傳教士,與順治帝關系相當密切,因此他的這段回憶可靠性、可信性很高。又據清代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記載應為東鄂洛氏,董鄂是漢語音譯,而王國維《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與董小宛無涉》一文考證為棟鄂氏。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董鄂妃生皇四子,兩個月后皇子夭折,后董妃也于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年僅22歲。姓董鄂氏是滿語譯音,許多史書也有譯為“棟鄂”、“東古”、“東果”。

順治下落與董小宛

關于順治的死因,據當事人王熙《王文清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王熙是順治年間一名進士,授官檢討,后在康熙朝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并奉命專管密本。因此他的記述有一定的可靠性。張宸在《青集》中也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故知上疾為出痘。”張宸也是當時人,曾任兵部主事。王、張二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似乎順治死于出痘是無疑的了。已故明清史專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實考》。他舉了《東華錄》等文書的記載,認為順治死于痘疹,沒有出家。從董鄂妃死后火化看來,董鄂妃可能是患上了天花,并傳染給了順治。

“順治帝為董小宛出家五臺山”的傳說,自然是清初好事文人的附會。但這一傳說的起源,除了一個“董”字外,倒也和順治帝不無關系。順治帝與董妃感情極好,其向佛之心,也和思念董妃不無關系。在順治帝遺詔中,曾多次提到董妃。順治在自罪的遺詔中,列舉了自己不孝、親漢排滿、董皇后喪禮太過……等十四項大罪,承認在董鄂妃死后“喪祭典禮,過從優厚,不能以禮止情”。可見感情之深。關于董鄂妃的美,順治下了“倪靜”二字的按語,這倪字,根據“集韻”,意思是嫵媚。塞外的滿洲女子,剛健婀娜的很多,嫵媚的極少。如果拿“嫵媚”來形容一個南國佳人,倒是十分恰當。正是因為這兩個不起眼的字,引來了好事文人的猜測。

董小宛身為“秦淮八艷”之一,生逢明末清初亂世,其遭遇自然是文人騷客們關注的對象。曾與董小宛交往深厚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在其《影梅庵憶語》中曾經在順治八年三月底,夢見董小宛被人搶去,又說在同一天夜里,董小宛自己也夢見被人搶走。這不可能不成為無聊文人們猜測的對象。文人們將這些只言片語的傳聞與董妃事跡結合,就成為了董小宛被清兵掠走,先為博穆博果爾之妻,后為順治帝之妃的傳說。

清初《同人集》中《行路難八首存三》以及吳偉業詩集中《古意六首》,考證出董小宛并未死,而是于順治七年先歸豪門后沒入宮廷。吳偉業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國朝三大家”。與“秦淮八艷”有較為密切的往來。他的一些詩作,被認為是尋找秦淮八艷下落的明證。吳偉業有《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宛像八首》詩,歌詠董小宛的事。該詩載于《梅村家藏稿》。其中有這樣的詩句:“亂梳云髻下妝樓,盡室倉黃過渡頭,鈿合金釵揮棄卻,高家兵馬在揚州”,這被很多人認為能信。同時,“欲吊薛濤憐夢斷,墓門深更阻侯門”明顯暗示出了董小宛的下落——大約是被擄走并賣給豪門世家。其“古意”第六首,曰:“珍珠十斛買琵琶,金谷堂深護繹紗,掌上珊瑚憐不得,卻教移作上陽花。”“上陽”兩字,即使在今日也不可能不引起人們的猜測。他的四首《清涼山贊佛詩》,也常被附會為順治出家的證據。詩中有“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草頭下面一個“千”字,“千”字下面一個“里”字,合起來,便是董小宛的董字了。

后來還有人考證《紅樓夢》影射了順治與董鄂妃:賈寶玉即比作清世祖順治,林黛玉就是董妃。“世祖臨宇18年,寶玉便19歲出家;世祖自肇祖以來為第七代,寶玉便言:‘一子成佛,七祖升天’,又恰中第七名舉人;世祖謚‘章’,寶玉便謚‘文妙’,文章兩字可暗射。”“小宛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綠之意也。小宛是蘇州人,黛玉也是蘇州人;小宛在江蘇如皋,黛玉在江蘇揚州。小宛來自鹽官,黛玉來自巡鹽御史之署。小宛入宮,年已二十有七;黛玉入京,年僅十三余,恰得小宛之半。……小宛游金山時,有人以為江妃踏波而上,故黛玉號‘瀟湘妃子’,實從‘江妃’二字得來。”是否牽強附會且不說,但在考證中無疑將董小宛與董鄂妃混為一談了。

至于為什么當時的人會編造順治與董小宛的悲劇戀情,以及順治出家的荒唐故事,恐怕已無可得知。大約與明末知識分子尷尬的處境有關,董小宛的經歷或許正是他們自己不堪回首的心理路程的折射。歷史是由語言組織而成,真實的歷史不僅是那些曾確實發生的事實本身,也包括世道人心活生生的人文心理在其中的沉淀,唯有這樣,這歷史才是“人”的歷史。通過許多虛構的鏡子,平凡的人照亮了自己。誰又能考核順治、董小宛故事的真相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济南市| 万宁市| 积石山| 始兴县| 辽源市| 淮滨县| 安多县| 荣昌县| 北辰区| 拜泉县| 融水| 金坛市| 郁南县| 建始县| 诏安县| 延川县| 泸水县| 石楼县| 贡嘎县| 呼和浩特市| 肇源县| 武功县| 蓝山县| 黄山市| 渝中区| 太仆寺旗| 长治市| 临潭县| 桃源县| 阳新县| 南安市| 原平市| 汾西县| 囊谦县| 滁州市| 江津市| 凉山| 徐闻县| 临潭县| 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