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漢人之子嗎
乾隆皇帝(1711—1799年),名愛新覺羅·弘歷,雍正皇帝第四子,25歲登極。乾隆初政就出手不凡,以寬仁治國,平反昭雪了許多先皇處理的冤案。他用兵有方,鞏固了新疆,平定了南中國。乾隆晚年以“十全武功老人”自居。雖為太上皇,但依舊主持朝政直至病死于養心殿,此時已是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終年89歲,在位60年(其中做太上皇3年),死后葬于陵,廟號高宗,謚號純皇帝。
乾隆皇帝一生享盡榮華富貴,可謂善終,但是他的出生卻不是那么“光彩”,有人說他是雍正用掉包計從海寧陳氏家換的孩子,還有人說他的母親不是什么尊貴的女子,而是熱河行宮的宮女。縈繞在乾隆身世上的迷霧,真是越傳越奇,以至于模糊了歷史的真面目。
浙江海寧陳家是江南一大豪門,與清朝皇室有著神秘的關系。清朝末年,社會上普遍流行這樣一個傳說:清朝的皇帝是浙江海寧陳家的兒子。小說家金庸先生在《書劍恩仇錄》里,便是以這個故事為重要線索的。在金庸筆下,當時江湖最大幫會——紅花會的總舵主于萬亭秘密入宮,將乾隆生母陳世倌夫人的一封信交給乾隆,信中詳述乾隆出生經過,并指出他左股有朱記一塊為證。待于萬亭走后,乾隆便把當年喂奶的乳母廖氏傳來,秘密詢問,得悉了自己家世真情:
原來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四皇子胤禛的側妃鈕祜祿氏生了一個女兒,不久聽說大臣陳世倌的夫人同日生產,命人將小兒抱進府里觀看。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漏出去。
當時康熙諸子爭儲奪嫡,明爭暗斗,無所不用其極。胤禛知父皇此時尚猶豫不決,兄弟中胤禟、胤禩等才干都不在自己之下,諸人勢均力敵。皇帝選擇儲君時,不但要比較諸皇子的才干,也要想到諸皇子的兒子,要知立儲是萬年之計,皇子死了皇孫就是皇帝。如果皇子英明,皇孫昏庸,決非長遠之策。胤禛此時已有一子,但懦弱無用,素來不為祖父所喜,他知道在這一點上吃了虧,滿盼再生一個兒子,哪知生出來的卻是女兒。胤禛不顧一切要做皇帝,湊巧陳世倌生了個兒子,就強行換了一個。胤禛于諸皇子中手段最為狠辣,陳世倌哪敢聲張?
這換去的孩子取名弘歷,就是后來的乾隆。
金庸先生回憶說,這是小時候經常聽人家說乾隆是漢家后代的故事,所以就自然地寫進自己的小說里了。可見這一傳說在民間非常盛行,以至于上自官僚縉紳,下到婦儒百姓,都深信不疑。
陳家歷明、清幾百年富貴不輟,朝中重臣輩出。自明代中葉,陳氏就是當地富裕的書香門第。陳家在康熙年間,曾經兩度出現父子兄弟三人同榜的盛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陳元龍弟陳嵩、侄邦彥、陳詵之子陳世倌三人同榜;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陳元龍兩子及從侄陳武嬰,三人同榜,這在中國科舉史上可謂空前絕后。出了這些人才,陳家自然非常風光,陳家歷仕康、雍、乾三朝,父子、叔侄三人無不位極人臣,其中兩人當過侍讀學士,可見與皇家的關系非同一般。
根據野史記載,雍正帝胤禛當皇子時,與海寧陳氏關系就非同尋常,兩家往來非常頻繁。當陳家發現兒子被換成女嬰后,想到此間關節,知道不能追究聲張,緘口為妙。沒有多久,康熙帝去世,胤禛即位后,將陳氏一門數人提拔到顯要地位。雍正死后,乾隆帝即位,隆恩空前浩蕩。乾隆一生六次南巡江浙,有四次曾到海寧陳家,升堂垂詢家世。
也有人說,陳氏之子抱進雍親王府第時,是王妃暗中偷換的,雍正帝也不知道。等乾隆帝成年即位后在別人的只言片語中推得自己的身世,暗中與陳世倌對照,果然十分相像,于是心中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陳氏之子,為了弄明白自己的身世,他特意幾次下江南明察暗訪,終于知道了這段隱情。還有人傳說,乾隆帝自知不是滿族,在宮里時常穿漢人服飾,有一天,他著一身漢人的打扮,問身邊的臣子:“朕像不像漢人哪?”一名老臣跪對:“皇上挺像漢人,而不像滿人。”乾隆聽后愈加相信這一傳說,甚至打算命令滿人全都改著漢裝。
陳府中有兩方匾額,據說是乾隆御筆所賜,一為“愛日堂”,一為“春暉堂”。前者出自漢代揚雄《孝至》中的“孝子愛日”,后者則源于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這兩塊匾額的題詞內容都含有兒子孝敬父母之意。如果乾隆不是出自陳門,為什么寫下這么莫名其妙的詩句?但是根據正史記載,這兩塊匾額是康熙皇帝題寫的。據《清史·陳元龍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皇帝召見大臣,一時來了興致,說:“爾等家中各有堂號,不妨自言,朕當賜書。”陳元龍奏稱,自己的老父已經年逾八十,為了表達對慈父的孝意,請皇上擬“愛日堂”三字賞賜,康熙痛快地揮筆寫了這一匾額。《海寧州志·列女傳》中說,陳世倌的堂祖父陳邦彥早年喪父,其母黃氏守寡四十一年,將兒子撫養成才。陳家富貴以后,康熙皇帝感念慈母的犧牲精神,親自寫了“節孝”兩字賜之,又寫了“春暉堂”匾額贈與陳家,由此看來陳家的這兩塊匾額跟乾隆的身世并無關系。
乾隆到底是不是陳家的兒子,從他們出生的記載上基本可以判斷出來。
先看皇室這邊,雍正帝共育有十個皇子、六個公主。乾隆帝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當時雍正34歲。在這之前他已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個夭折,但小王子弘時已經8歲,而另一位妃子耿氏也已懷孕五個多月,是男是女尚不知曉,何必去換別人的兒子?另外,清代皇子、皇孫誕生,有一整套嚴密的驗看奏報程序,誰敢偷梁換柱?就算掉包成功,在這之后雍正又生了好幾個皇子,他不讓自己的親生骨肉當皇帝,而要借用別人的兒子繼承尊貴的皇位,不是太荒謬了嗎?
再看陳家的血脈,據《海寧渤海陳氏宗譜第五修》和《徐乾學家譜》查知,陳元龍育有一子二女,其子死后17年乾隆帝方才出生,陳家二女也早于乾隆帝20多年出生,哪有孩子可供交換?而且,乾隆帝出生那年,他的元配夫人宋氏已經50多歲,且于當年九月病逝,而陳元龍的兩位小妾也已經去世,怎會再有孩子降生?由此可知兩家同時生子并男女互換的說法難以成立。
既然乾隆不是陳氏之子,為什么對陳家如此看重寵信呢?其實,這與當年浙江海塘工程密切相關,是關系錢塘江一帶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大事。還在康熙朝時,錢塘江入海口的海潮常常為患。雍正朝初,決定修筑海塘工程,雍正因為忙于鞏固帝位,應付西北戰爭,沒有時間前去察看,待工程有了眉目,雍正帝卻又突然去世了。乾隆登基以后,這件大事被提上議事日程,他借著六次南巡的機會,四次前往海寧視察。按照情理,皇帝大駕光臨,總要住在體面的人家,而當地最有名望的家族就是陳家。陳府庭院森嚴,裝飾豪華,而且陳家不乏工部尚書,陳元龍本人就是水利專家,正好可以垂詢海塘工程有關問題。這樣,陳府自然成為乾隆帝的“行宮”。乾隆帝住得快活,就認定了陳家,以后每至海寧,都要駐扎陳家。顯然,乾隆四次駕臨海寧,并非因為“認親”之事,而是前來勘察海塘工程的。
關于乾隆帝的身世,野史還有一種說法,說乾隆是一個李姓宮女所生。這位宮女名叫李金桂,時年已27歲,尚未出嫁,原是避暑山莊行宮里一個做粗重活計的丫頭。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還是雍親王的皇四子胤禛奉旨隨皇父康熙皇帝臨幸承德避暑山莊,舉行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狝”。年輕的雍親王這一日閑來無事,便帶領自己藩邸的一名小廝,在離山莊不遠的阿格鳩圍場打獵消遣,正巧有一只大鹿迎面而來,雍親王趕忙拉弓搭箭,一箭射去大鹿倒地而斃。遂命小廝砍下鹿角以備進獻父皇,博取康熙皇帝的歡心;一面命小廝取來一碗溫熱新鮮的鹿血,一飲而盡。這是滿族人的習慣,他們認為飲鹿血是最好的滋補壯陽之劑。雍親王飲下鹿血后,果然勁力突發,一時面紅耳赤,欲火中燒。機靈的小廝見狀,明白了親王的意思,便引其來到山莊一處幽深僻靜的茅草屋中暫歇。一會兒功夫,小廝便騙來一宮女。這位欲火難捺的雍親王不及細看,便召而幸之。事畢細看,但見此女生得奇丑無比,無意收在府中。本要怪罪下人為何不覓一美女,但想這遠離京師的圍場之中,一時哪里去找美貌女子?也實在無話可說。
作為一位王爺,這樣的風流韻事,本來算不了什么。可是不料事有湊巧,第二年夏,康熙皇帝又率領王公貝勒、皇子皇孫到承德木蘭圍場來避暑和行圍,偏巧有人奏報了丑宮女李金桂懷孕之事。在這皇家禁地,哪個大膽狂徒,竟敢染指宮女,并使之受孕?立即派人審問,但李金桂一口咬定并非與外人野合,而是四王爺的骨肉。一向以“正人君子”自譽的雍親王此時也沒了主意,只好承認確有其事。不久,李金桂就在這小小的茅草屋內生下一個大白胖小子。雖然生母丑陋卑賤,然其父乃天潢貴胄,系龍種一脈。經胤禛生母德妃與國舅隆科多的求情,胤禛也向父皇認錯討饒,康熙皇帝一向以慈悲為懷,又見生一白白胖胖的皇孫,一時龍顏大悅,未對四阿哥加罪,僅斥其“太下流”,有失王爺身份作罷,并準其將李氏母子帶回王府贍養,但這位雍親王嫌李氏相貌丑陋,既不肯帶回府中,也未給任何名分,僅擇獅子園(原稱獅子溝)西的松林深處,為其蓋了兩間平房,作為棲身之所。
盡管野史說得惟妙惟肖,頗投世人所好,但是正史上斷然沒有這樣的說法。乾隆帝的生母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內大臣凌柱之女,她雖然姓氏高貴,但出身寒微,所以在雍正未登基前一直號為格格。就是在生了弘歷以后,也沒有被封為側福晉,雍正上臺的當年年底,她才被封為熹妃,不久晉封熹貴妃。她的寶貝兒子乾隆帝登基,尊其為崇慶皇太后,移至慈寧宮居住。大概是這位皇太后出身不太顯赫,所以很多人才相信乾隆系一卑微宮女所生吧!這位皇太后地位雖然不夠顯赫,但是通情達理,有著滿族婦女特有的質樸和健康,她和乾隆感情甚是融洽真摯,而乾隆也非常體恤孝順自己的母親。
鈕祜祿氏被尊為崇慶皇太后時已44歲了,膝下只有乾隆一子,而她老人家又是十分喜歡熱鬧的人,乾隆怕她有孤獨寂寞之感,居大內深宮時,則奉太后住在慈寧宮,因常駐御園,特將與圓明園咫尺之隔、皇祖最喜歡的暢春園作為太后的郊園。每年新年前,先接太后回宮過年,燈節前返回圓明園,住在乾隆為皇子時所居的長春仙館。大約在正月末,太后回駐暢春園。此后,春天御園中芍藥、山桃開放,夏天福海中荷花紅白相映,龍舟競渡,秋天香山楓葉似火,冬天北海銀裝素裹,照例舉行的“冰嬉”,乾隆都要奉迎太后出來觀賞,這些情景在乾隆詩中屢見述及。即使母子不在一起的時候,乾隆仍念念不忘去孝敬高年老母。
在民間圍繞乾隆皇帝的傳聞逸事很多,這些傳說讓人們覺得他不是一個威嚴的皇上,倒像一個風流倜儻的富家公子,不管是真是假,這都說明乾隆是個頗有性格和魅力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