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正直而不清高
- 中庸處世哲理故事全知道
- 李睿
- 5399字
- 2021-12-30 16:49:44
故事1 正直無私:藺相如感動廉頗
【金玉良言】
人和人的關系而言,應當互相尊重和互相親愛。把正直的放在不正直的之上,百姓就信服;把不正直的放在正直的之上,百姓就不信服。
【故事精選】
戰國時期,藺相如身為趙惠文王手下的大臣。公元229年,趙惠文王與秦昭襄王相約會晤于秦池,商談盟約,藺相如也一同前往。飲酒的時候,秦王為了顯示權貴,借著酒意要求趙王為他彈奏。由于在秦國的地盤上,趙王無法推托,只得彈奏一曲。秦王故意讓屬下的御史記錄下這件事,作為史料,羞辱趙國的用心十分明顯。藺相如見趙王受辱,立刻挺身而出,拿起桌上的瓦器,不卑不亢地走到秦襄王面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演奏秦聲,我特奉上樂器,請求秦王擊瓦助興。”秦王不理會,藺相如繼續捧著瓦器,態度強硬地說:“秦王你若不答應,我離你這么近,足以和你同歸于盡。”秦王被藺相如的氣勢所嚇住,也考慮到自己的安全,無奈之下也拿起瓦器,敲擊了幾下。藺相如立刻讓隨行的史官也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演奏。
秦、趙澠池之會以后,趙王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就任命他為上卿,地位在當時的趙國大將廉頗之上。廉頗十分不服氣,對人說道:“我身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勞,藺相如只不過是耍嘴皮子的功勞,反而地位比我高,況且藺相如本是出身地位卑賤的人。我位列他之下,感到羞恥,十分不甘心。”并揚言道:“我如果碰見藺相如,一定要當面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話以后,就故意躲避著不見廉頗。他每次上朝的時候,常常推說自己有病,不愿與廉頗爭位次的先后。過了一些時候,有一天,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地看見了廉頗,就連忙令車夫掉轉車子躲避,不讓他看見。藺相如的家臣實在看不下去了,一起勸他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而來投靠您,只是仰慕您崇高的節操。現在您比廉頗職位高,他口出惡言,您卻怕他、躲他,這種膽小也未免太過頭了。我們作為普通人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您呢!我們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走吧!”
藺相如長嘆一聲,攔住他們,說道:“大家認為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家臣們回答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接著說:“像秦王那樣威嚴的人,也聽憑我在朝堂上大聲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們,我即使愚笨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到那個程度嗎?我之所以避讓他,是考慮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很重要一點是因為我們兩人在趙國的緣故。一文一武正好輔助國家,現在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同時生存。我之所以這樣做,是把國家急難放在首位,而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家臣聽罷,沒有人不為藺相如博大的胸懷所感動,紛紛退回了自己的居所。
后來藺相如的這番話傳到了廉頗的耳中,他深受感動,便脫去上衣,露出肩膀,背上抽打人用的荊條,來到相如府上請罪,說道:“我這個庸俗卑鄙的人,想不到您胸懷寬廣到這種地步。”藺相如趕忙幫廉頗抽去荊條,讓他穿上衣服。兩人終于和好如初,并結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孔子這看似簡單的回答卻是為人處世的一番大道理,孔子教導我們做人一定要胸懷磊落、光明正大。
【處世妙方】
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藺相如剛正不阿、顧全大局的情操完美的體現了這句話的內涵。
花有花品,人有人品。儒家大師們歷來強調,做人不能沒人品。孔子曾說:“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說,一個人品好的人,周圍就會聚足人氣,而且芳名遠播,形成一種無形而又無價的品牌,使自己成為受人尊重、受人擁戴、受人信賴的人,這樣的人永遠也不會孤獨。
故事2 一身正氣:海瑞流芳百世
【金玉良言】
一身正氣就是指一下人在做事,做人上,為人正直、真誠、無私、公平、廉潔剛正不阿光明磊落。大義凜然,碰到原則性的問題絕對不會猶豫。
【故事精選】
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現的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傾力反對貪官污吏的政治實干家,是敢于冒死罵皇帝荒淫無道的忠勇之臣,是為腐敗官場所不容的剛直不阿的堅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愛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譽稱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兒大丈夫。
海瑞為官一生,為民為國操勞一世,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滿朝貪污腐敗的高風亮節,在明朝時期朝綱不舉、政事不修的萎靡社會風氣中,注定了其悲劇性的命運。
海瑞在福建省南平縣任了將近四年的縣學教諭,雖屢屢冒犯上司,但由于其為人正直,業績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員的交相推薦,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終于得到京師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縣一職,這一年海瑞已經四十六歲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縣的風氣之頹廢,治理之混亂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縣府各官的“常例”。所謂的“常例”是明朝中后期各級官吏敲詐勒索下級官員和黎民百姓的一種較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們為了應付各種排場開銷和交際應酬之需,想出各種名目向下攤派,此事于民有百益而無一害,但卻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眾官除了俸薪外絲毫不敢侵占一厘民脂民膏,他們都過上了清貧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學著海瑞一樣,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織布、或墾田,以作日常周濟之需。
在京師做低級官員時,面對昏庸的皇帝和頹廢的朝政,海瑞毅然買好棺材上疏死諫,寫了一篇名為《治安疏》(又稱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著名奏章。海瑞這篇奏疏被史家們看作是“史無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于它幾乎全盤否定了一個擁有至高無上皇權的一國之君的人格,他抨擊嘉靖皇帝其實是一個自私、虛榮、殘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連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都沒有盡到,更別說作為一個君王。嘉靖皇帝雖被氣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認海瑞的曠世忠耿,想殺了他,又怕落得個殺忠臣的千古惡名。海瑞出獄后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層官員和京師百姓的夾道歡迎。戶部一個小小的六品主事贏得了整個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們崇拜海瑞的赤膽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頹廢已久的官吏民眾之民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間,其兩個兒子卻不幸被瘟疫奪去了性命。
在蘇州、南京做南直隸等高官時,海瑞開始展開一場肅貪倡廉的行動,聲勢浩大地在南直隸境內展開。海瑞上任一個月后,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貪官就有100多人。有一個縣從知縣、縣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10多人,幾乎把一個縣衙門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隸境內的反貪行動初見成效后,接下來他便向以鄉官集團為首的地方豪紳開戰了。海瑞在處理鄉官豪紳兼并農民土地問題上遇上了難題。江南最大的鄉官、海瑞的恩人、前內閣首輔徐階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民憤最大者,在法與情的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擇。為此,一個以前內閣首輔徐階為首的反對海瑞的鄉官縉紳集團,就在海瑞力督豪紳大戶退田的幕后,悄然成立了。江南鄉官縉紳們走的是三管齊下的路子,他們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彈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動用吏部尚書等高官重臣,交相致函海瑞,軟硬兼施,欲使其妥協;再一方面采取走海瑞母親的路子,企圖逼海瑞就范。在江南高官云集的宦海中,海瑞幾乎找不到一個支持者,但海瑞面對威逼利誘,不為所動,終于完成了鄉官退田還民工作。因遭鄉官的報復,海瑞為此失去了第三個、也是其唯一的兒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子人捂死后丟進了蘇州河,此案一直沒有了結,海瑞又陷入了新的麻煩和災難之中,失去兒子的海瑞之妻吳氏吊死在自己的房間。災難性的打擊接踵而至,吳氏自殺半個月后,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劇加重而去世。隨后,海瑞因得罪了滿朝文武,被迫罷官,歸老家海南。
十五年后海瑞以七十二歲的高齡東山復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舉反貪污腐敗的大旗。對罪大惡極的貪官實施剝皮的極刑,聲震天下,受到貪官集團的合力反對。
萬歷十五(公元1587)年海瑞死于任上時,家里的錢竟不足以辦喪事用。真正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南京的市面早已罷市數日,只有兩種營生的店鋪才開門,并且生意興隆。一是布店,而且只賣得出白布黑紗,南京的市民家家都為海瑞披麻帶孝,供奉靈堂;另一個是畫店,海瑞的頭像在畫師的筆下還未徹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搶購而去,畫師們的手都畫腫了,海瑞的頭像還是供不應求。一個雨雪霏霏的日子,海瑞的靈樞由京師運回海南島,喪船由秦淮河出發,兩岸擠滿了南京的市民學子、士紳官吏,還有當年南直隸境內的百姓們。船走了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八十里、一百里!兩岸的哀嚎、兩岸的淚水、兩岸的依依惜別之情,依然如在城內。
【處世妙方】
為人要正直,欲正人必先正己,己不正安可正人。孟子說:“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地。”意思就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不能愧對天地,愧對自己的良心,做人必須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古人云:“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看重做人的氣節,剛正不阿的人,受到人們的欽佩;奴顏媚骨、阿諛奉承,為人所不齒。一個人要有正氣、有骨氣,這是做人的原則,同樣也是做人的“德”。
故事3 正氣凌然:蘇武千古留名
【金玉良言】
做人困窘時不失掉義,得志時不背離道。困窘時不失掉義,所以做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時不背離道,所以不會使百姓失望。不得志時,修養品德立身在世。困窘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故事精選】
西漢時,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受命出使匈奴,同行的還有副使中郎將張勝、兼吏常惠。
正當他們準備回國的時候,以前投降匈奴的漢將虞常來拜見張勝,對張勝說,他和過去一起投降匈奴的那些人準備謀反,張勝答應了。
這天,單于出外打獵,宮中只留下王后和幾個孩子。虞常準備第二天動手,但就在這天夜里,手下有一人叛逃,并將虞常謀反的事告訴了王后,于是虞常被抓。
張勝知道后,就把這件事告訴了蘇武,蘇武說:“既然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肯定會牽連到我們,與其被侮辱之后死,不如現在死了。”當時蘇武就想自盡,在張勝和常惠的勸說下才放棄了這個念頭。
果然不出蘇武所料,虞常把大家都招供出來了,于是單于就召見蘇武等人。蘇武對常惠說:“如果屈了自己的節操,辱了國家的使命,即便是活著回到漢朝,也沒有臉面見人了。”于是拔刀自刎,又被常惠等人阻攔。
單于十分佩服蘇武的氣節,于是讓蘇武留在匈奴。但是蘇武對榮華富貴毫不動心,單于沒辦法,只好把蘇武關在地窖里,不給吃的。后來又把蘇武押到沒有人煙的北海去放羊。沒有吃的東西,蘇武就挖野鼠洞里儲存的植物種子吃。就是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蘇武始終不肯丟掉自己的氣節。
漢昭帝即位后數年(公元前89年),匈奴和漢朝恢復了和親,漢朝派使者要求放回蘇武等人。匈奴騙說蘇武已經死了。當時常惠想了一個辦法,私下告訴一個使者說,漢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找到一封系在鴻雁腳上的信,信上說蘇武正在某個沼澤中。這個使者依靠常惠的話,責問單于,單于大驚,只好放回了蘇武。蘇武流放匈奴十九年,渴餐雪,饑吞旃,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正是一腔赤誠,正氣見于天地;不慕榮華,甘受放逐,于艱苦卓絕中,成就了萬世美名。
【處世妙方】
蘇武在匈奴期間,完全可以得到官位,可以享盡榮華富貴,但蘇武卻堅守節操,不變不移,從而青史留名。孟子曾說過:“不要我所不要的東西,不干我所不干的事。求我所必求,為我所必為。”這就強調一個人必須要有做人的尊嚴和節操,不要成為外物的奴隸。朱自清就是這樣一個人。
一位傲氣凌人,不可一世的人,肯定人見人煩;一位傲骨嶙峋,正氣昂然的人,則人見人敬,因為,你高尚的人格會散發出無窮的魅力,能夠征服所有的人。一個人具有一身正氣,錚錚鐵骨,才算做真正屹立于世間的大丈夫,才是一個受人尊重的智者。
故事4 自討無趣:張之洞清高失禮
【金玉良言】
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
【故事精選】
張之洞(1837—1909)是清末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他在興辦民用工業方面頗多建樹。他先后創辦了湖北織造局、漢陽鐵廠,漢陽鐵廠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鋼鐵廠。他還創辦了教授近代科學文化的兩廣書院。
張之洞生于官宦世家,從小飽讀詩書,頗有學識。據傳,同治二年(1863年),他參加殿試對策。當時,他掘棄一切格式和忌諱暢論時事,很得閱卷官賞識,欲點他為狀元,后因慈僖干預,得了個第三名。
張之洞常年宮居高位,又滿腹經綸,故自命清高。他喜歡與文人名士交往,對僚屬多不放在眼里,屬下多有不滿,但又都無可奈何。有一位布政使頗有點名氣,但也是張之洞的下級,也不為張之洞尊重,張多次對他失禮。這位布政使對張十分不滿。有一次,他又去總督府拜見張之洞,談完公事之后,向張之洞告辭。按清朝官場禮儀,張之洞應將布政使送至儀門,但張之洞送到門廳就止步停下了。這時布政使回過頭來,故作神秘地對張之洞說:“請大人多走幾步,下官還有兒句話要告訴你。”張之洞認為布政使另有重要內容要說,就又陪著他走了一段路,還不見布政使開口,這時兩人己走到儀門,張之洞不耐煩地問道:“你不是有話對我說嗎?”布政便有點得意地說:“其實我只想告訴大人,按照禮儀制度,總督應該將布政使送到儀門,現在大人既以按規定把我送到儀門,就請你留步吧。”說完長揖施禮而去。張之洞聽罷,氣得說不出話來,但又不好發作,因為這位布政史所為符合清代官場禮儀的。
【處世妙方】
老子有句話,叫做“和其光,同其塵”,意思是說不要光芒畢露,不要故作清高。
待人處世,格守中庸之道,就會有好的人際基礎。相反,那些清高無禮,對別人進行冷嘲熱諷的處世方式,不僅與中庸之道背道而馳,而且也會自取其辱,受到別人的攻擊與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