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透地產(chǎn)股:從價值投資的根本邏輯出發(fā)
- 邊航
- 975字
- 2021-12-17 18:04:34
第二節(jié) 投資中的常識、知識和認識
在很多經(jīng)典的投資類書籍中,常常會有這樣一句話,“相信常識”。違反常識的東西,往往存在著一些表面看不出來的問題,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這話應該是不錯的。但問題在于,一個人的常識來自何處呢?反常,又應該以誰的常識為標準呢?
一個幼兒園的孩子的常識是只要自己一哭就有糖吃,而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人早就明白,要想有糖吃,得自己努力賺錢才行。
做投資的都是成年人,但每個人的常識卻是千差萬別的。一個人的出生環(huán)境、教育經(jīng)歷、工作背景,甚至性格和健康狀況都能決定其熟知的常識。有的時候,我們是通過社會約定的規(guī)則了解常識的。比如說九年義務教育,在規(guī)定的教育程序中,我們學習了語文、數(shù)學、物理、歷史等,這讓一個只知道“會哭就有糖吃”的孩子,逐漸明白糖是怎么來的,更明白了有糖吃的前提是什么。這就是知識的力量,理論上掌握知識越豐富的人,其常識就越多。
但為什么是“理論上”呢?因為也確實存在著一些知識很淵博,但偏偏常識還明顯不足的人。同樣的知識,在不同的人身上,最后轉(zhuǎn)化出來的價值會天差地別,自然就影響了各自常識的儲備。能提升這些知識的關鍵所在是認識,沒有足夠的認識,單純的知識豐富是遠遠不夠的。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書是儲存知識最好的載體,但“在路上”所不斷遭遇的種種變化,會讓我們對過往學到的知識有不斷深入的認識。這種在實踐中被反復印證并應用過的知識,才能突破人們的自我認識,讓大家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變化,最終形成常識,在關鍵時候能夠幫我們度厄救難。
我看過很多對巴菲特語錄如數(shù)家珍的人,但投資業(yè)績卻一直做得很不理想。有時候,他們會把這種不利歸結(jié)為市場原因,但沒有哪個市場是按照教科書去運行的。“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知識可以靠時間和辛苦換來,但認識必須要具備舉一反三的悟性和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才能擁有。
在投資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千變?nèi)f化的新形勢,比如2020年的那次美股熔斷,連90歲的巴菲特都沒見過,何況我等后輩。那時候沒有誰能預料到這是砸出來的黃金坑,但長期對企業(yè)深入理解的人,從內(nèi)心深處堅信國運昌盛的人,可以靠常識讓自己保持冷靜,而這份冷靜后來逐步轉(zhuǎn)化成了收獲。
我們要盡量多積累知識,走出自我認識去更加客觀地認識這個世界,并把一切都轉(zhuǎn)化成常識,這是投資者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但也是大多數(shù)投資者努力終身而不可得的。投資如修心,誠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