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客觀屈光檢測

前一節對驗光的概念、驗光操作的程序規范和屈光矯正的視力標準進行了介紹和討論。了解了這三個問題對屈光矯正鏡度的檢測來說,只能是已經做好了檢測理念方面的準備。接下來就是實施驗光的過程,在實施檢測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哪些方法呢?這就需要從驗光方法的分類開始,一步一步深入到驗光的過程之中。

一、驗光方法的分類

(一)驗光的兩種方法

驗光分成兩種,一種是主觀驗光法,另一種是客觀驗光法。那么,“主觀”“客觀”是怎樣確定的呢?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予以考察。

1.從辨識的主體角度看

眼?視光學的驗光中,凡是由被測者來判斷視力狀況的方法就屬于主觀驗光法,不由被測者而由檢測者作出判斷的方法就屬于客觀驗光法。因此,“主觀”“客觀”的區分是以被測者作為主體對象為依據的。

2.“客觀”的也有鮮明的“主觀”成分

這里所說的“客觀”并非是人以外的絕對意義上的客觀。客觀驗光法只是針對被測者而言,但對驗光師來說,則又是主觀的。驗光師只有依據自己主觀的判斷才能進行和完成客觀驗光的目標。

從以上分析就應當確定,在屈光檢測中,絕對的客觀是沒有的。那么,為什么還要特別強調客觀驗光呢?這是因為,經過嚴格職業訓練的驗光師,在“客觀”把握矯正鏡度尺度方面比被測者“主觀”把握矯正分辨率方面具有更穩定的狀態。

(二)兩種驗光方法的相互關系

從驗光檢測結果的來源講,主觀驗光法和客觀驗光法檢測的結果都是被測眼屈光矯正鏡度的客觀反映。兩種檢測結果中,客觀驗光法的結果能更客觀反映被測眼屈光矯正鏡度的數據;而主觀驗光法檢測的結果,則是被測者主觀正在接受的被測眼屈光矯正鏡度表達數據的反映。兩種驗光方法在屈光檢測中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可不可以只用其中一種方法來確定被測眼的屈光矯正鏡度呢?

兩種方法可不可以單獨使用呢?例如只使用插片法進行驗光,或只使用電腦驗光可不可以呢?應當說,這也并非是絕對不可以的事情。但是,顯然這樣的驗光方式比較容易出現偏差。客觀驗光法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屈光矯正數據,可以為主觀屈光檢測提供驗光的起點屈光矯正鏡度。而主觀屈光檢測則是確定主觀生理與心理可以接受屈光矯正鏡度的不能缺少的驗光步驟。這就是兩種驗光方法相互之間的依存關系。驗光師在驗光中,只有能有效應用兩種檢測方法,客觀分析兩種方法檢測出的數據,才能保證高質量驗光和有效減少屈光矯正的偏差。單獨使用一種方法進行驗光(如插片法或檢影法),只有高年資的驗光師才有可能做到,這是豐富的實際經驗與科學的邏輯思維有效結合的成果。這并非是每一個驗光師都可以達到的境界。

對少年兒童屈光不正進行驗光,單獨使用一種方法是不適宜的。這是因為少年兒童調節力比較大,又恰好處在視覺的發育中,這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掩蓋被測者對屈光矯正度的視覺與心理適應能力的反應程度。而一旦發生問題,就有影響被測者一生的可能性。因此,建議驗光師:在給少年兒童屈光不正進行驗光時,應以執行驗光程序規范為準則,精心做好每一個驗光項目的檢測。

二、客觀驗光法概述

(一)客觀屈光檢測兩種方法的比較

在眼?視光學屈光檢測中,最常使用的客觀驗光法有兩種:檢影法與電腦驗光法。筆者通過調查和參考有關著述,將兩種檢測方法的相關情況以比較、對照的方式匯集成表(表2?7),以便各位同仁及讀者參考。

表2?7 檢影檢測技術與電腦驗光技術的比較、對照表

續表

(二)客觀驗光法在屈光檢測中的作用

在驗光中,之所以要強調客觀驗光法(主要是檢影法)的重要性,是由客觀驗光法在驗光中所起的作用決定的,正是這些作用決定了這種檢測方法在屈光檢測中的不可替代價值。檢影法在屈光檢測中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給驗光師提供心中的“底”

對于驗光師來說,檢影法檢測到的數據,無疑是被測眼的完全屈光矯正鏡度。這一鏡度是驗光師用敏銳的職業技能分辨力通過主觀判斷做出的,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檢影結果在驗光中對驗光師的價值,正像驗光師們所說的,有了這個檢影檢測的結果,驗光就會感到有“底”。“底”的意義就是:以“底”為基礎,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偏差。

2.為主觀驗光提供檢測起點

檢影驗光,是對被測眼實施屈光矯正鏡度檢測的開始,這一檢測就是為主觀屈光檢測提供一個起點。主觀驗光在整個驗光過程中,是客觀驗光檢測后一次必然的轉換和繼續。主觀驗光也正是以客觀驗光檢測結果為基礎進行屈光矯正鏡度檢測與測定的。

3.為弱視的矯治提供光學透鏡條件

在對弱視眼進行驗光時,僅依靠主觀驗光法是很難確定被測眼準確的屈光矯正鏡度的。而客觀驗光法檢測到的屈光矯正鏡度,就應當是使視網膜獲得最佳物像的屈光矯正鏡度,是被測眼的屈光矯正鏡度,況且被測眼此時也沒有與之相應的精確分辨視力。對弱視眼來說,不管主觀矯正視力怎樣,可以使視網膜獲得最佳物像的屈光矯正鏡度顯然就是弱視矯治最合理的光學透鏡條件,而這一數據只能通過客觀驗光法來檢測獲得。

這種情況在少年兒童的驗光中表現得更為突出。一些驗光師遇到這種情況時,常常會選擇一個接近另一只眼屈光矯正鏡度的數據作為弱視眼的屈光矯正鏡度。這種做法對成年人來說還是適用的。但是,將這種方法應用于少年兒童弱視的驗光與配鏡中,就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方法了。之所以說是極不負責任的,是因為:這樣的做法會使患眼的視網膜仍舊無法獲得清晰的物像。少年兒童被測者在接受這樣一種屈光矯正方案時,將可能終生喪失弱視眼矯治的最佳時機,甚至還有可能會終生喪失弱視眼矯治的可能性。這是值得所有驗光師給予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

4.為表述視覺主觀感受困難者的驗光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在實際驗光中,經常會遇到對試鏡片鏡度變化所產生的視覺變化無法表述清楚的案例。如兒童言語能力較差、老年人的反應遲鈍、失語及智力發育障礙等疾患。在這種情況下,要想通過主觀驗光法獲得正確的屈光矯正鏡度,有時是會有一定難度的。倘若使用客觀驗光法進行檢測,就可以為借助于手勢進行的相應檢測帶來極大的便利,驗光“難”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檢影鏡的結構與性能比較

檢影鏡有兩種,這兩種檢影鏡在實際驗光中都在應用。一般認為,點狀檢影鏡對初學者掌握檢影操作要領更容易。絕大部分高年資驗光師更樂于使用帶狀檢影鏡,因其在散光鏡度的檢測更為直觀、便利一些。在這一行業中有一種觀念,會使用帶狀檢影鏡的驗光師驗光技術比較過硬。從業人員也把帶狀檢影鏡的操作水平視為一種標志性的技能操作。這種情況,與醫學界用叩診、聽診的質量來評價醫生水平是一個道理。因此,一名驗光師了解兩種檢影鏡的基本操作結構及各自在檢測中的優勢,還是十分必要的。

兩種檢影鏡應該先學哪一種,目前還沒有正式的說法,但筆者在實際驗光教學中發現:先學點狀檢影鏡檢測,再學帶狀檢影鏡檢測,學習起來顯得更容易,掌握技能所需的時間會比較短一些。反之,不但掌握操作技能的時間會明顯延長,而后學的點狀檢影鏡檢測操作比先學時明顯變難。因此,對打算學習檢影鏡的人來說,最好是采用“先學點狀檢影,再學帶狀檢影”的順序,以免費時、費力。

(一)檢影鏡的外部結構

1.點狀檢影鏡

圖2?1是我國制造生產的點狀檢影鏡最基本的外部結構圖,這種檢影鏡沒有任何調整與調節的裝置,因此操作簡單、易于學習。只需要檢測者在輕輕轉動檢影鏡的同時,經觀察孔對眼底的反光進行觀察判定,就可以判別被測眼的屈光狀態。

圖2?1 點狀檢影鏡頭部結構圖

2.帶狀檢影鏡

不同廠家制造的帶狀檢影鏡,在形態上略有差異,但基本結構及操作方法相同。圖2?2是上海東湖機械廠生產的具有高、中、低三檔照明設置的帶狀檢影鏡。這種帶狀檢影鏡投照光強的控制,被設置在電源轉換變壓器上。圖為這種檢影鏡頭部與中部的外部結構圖。其頭部為檢測光投照及觀察結構部分,而其中部有兩個調節裝置。

圖2?2 帶狀檢影鏡頭部與中部結構圖及頭部縱剖圖

 

(1)調節芯軸:通過橫向轉動該芯軸,就可以對投照的光帶方向進行調整。任何一種帶狀檢影鏡都可以使光帶在投照面上進行任意角度調整。這種調整為散光檢測中檢測方向的調整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調節推板:用于投照光聚散度的調節。

① 集合光束:光源與聚光鏡距離大于聚光鏡的焦距[圖2?3(A)]時檢影鏡所發出的光束就是集合光束。要想檢驗投照光是否是集合光束,可以將光帶投照到墻上,在投照距離由小到大逐漸變化時,看到光帶由寬寬的變化過程,說明此時檢影鏡發出的光束就是集合光束。

② 平行光束:光源恰好位于聚光鏡焦點處[圖2?3(B)]時檢影鏡發射的光束就是平行光束。這種光束形成的光帶投照到墻上時,不管距離多大,其光帶寬度的變化不明顯。

圖2?3 檢影鏡投照光束形式產生示意圖

③ 發散光束:當光源位于聚光鏡焦距之內[圖2?3(C)]時,檢影鏡所發出的光束就是發散光束。這種光束投射到墻上的光帶的寬度與投照距離有關。距離越遠,光帶越寬。

(二)兩種檢影鏡的比較

兩種檢影鏡在使用中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但在“影”的形態、中和變化和應用等方面還是不完全相同的。這些差異均列在表2?8中。

四、檢影操作中“影”的信息

檢影驗光,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根據對“影”現象的觀察,通過加入適宜鏡度的鏡片并達到“中和”的過程,確定被測眼屈光矯正鏡度的驗光法。要想了解檢

表2?8 兩種檢影鏡檢測中所見到的“影”的信息對照表

影驗光,就得先從“影”說起,了解了“影”,檢影也就有了觀察、判定的參照體系。那么,“影”包括哪些內容呢?應當說,至少應包括三類“影”的信息,即“影”是什么?檢測中看到什么樣的“影”?到達該看到的“影”的過程又是怎樣的?

(一)“影”是什么?

檢影檢測中,光投射到被測眼的瞳孔中,觀察就是循著入射光的路徑進行的。人們可以觀察到的是什么呢?投入到眼中的是光,“影”在哪里呢?墨子告訴人們:光至,影亡。這就是說,有光的地方就沒有影,那么觀察到的“影”到底是什么呢?只有一種可能:光斑。光斑就是在檢影中要觀察的“影”。這就是筆者對這一部分內容的影字加上引號的原因,以提醒讀者檢影驗光中講的“影”與現實生活中影的概念是不同的:“影”不是影,而是光斑。

對光斑及其境界的動態變化進行觀察,是檢影法驗光要做的工作。

(二)終止檢測時的“影”

到底看到什么樣的“影”就可以終止檢測了呢?可以終止檢測時,核定被測眼屈光矯正鏡度的“影”叫做:“‘影’不動”,即“影”靜止不動。這就是說,“影”不再伴隨檢影鏡的轉動而運動了,人們習慣將這種“影”稱為中和“影”,將達到中和“影”的過程稱為“影”的中和過程。

圖2?4 “影”的靜止

中和“影”(圖2?4)的典型特征是:“影”的顏色為最鮮艷的橘紅色(眼底的本色,因視網膜色素的含量不同而有所差異),“影”的亮度最高,而其最明顯的表現是不管向哪一個方向擺動投照光,“影”都不會運動而呈靜止狀態。

但是,這種典型的中和“影”在有的檢測中有可能是看不到的,這種現象在初學者中最容易出現,總感覺到“影”在動。在這種情況下,驗光師必須用“影”動速度的變化來判斷中和。“影”動在趨向中和的過程中,有一個從相對較慢到較快的“影”動速度變化過程。這一過程一旦完結達到中和時,“影”的運動速度就會突然減慢。這個“影”動速度突然減慢的現象傳遞的信息就是:中和。

倘若使用的是點狀檢影鏡,此時的“影”也將是最亮、最鮮艷的。

倘若使用的是帶狀檢影鏡,還可以由另外一種現象來判定中和:未中和時的帶狀“影”變為圓“影”(整個瞳孔視野充滿靚麗的橙色,俗稱橙色滿視野;當然這里“滿”指的只是被檢眼的瞳孔區域)時就達到了中和。

(三)趨向中和的“影”的變化

觀察“影”的變化,通過試鏡片的更換對鏡度進行調整,促使“影”由運動狀態向靜止狀態變化,這就是檢影驗光的核心技術。檢影中的“影”動方向是由眼的屈光狀態所決定的,因此,只有鏡片的“影”動與眼的“影”動方向相悖時,才能起到中和的作用。

以點狀檢影鏡的操作為例,檢測者可以從“影”動方向、速度和“影”的亮度、顏色四個方面觀察“影”的變化,操作中只要把握住正確的操作方向,就可以達到“影”的中和目標。以下為“影”的四個方面在操作中的變化。

1.“影”動方向

檢影檢測中,可以看到兩種“影”動:一種是逆動,一種是順動。這里說的逆動、順動是相對于人們操控的檢影鏡投照光的運動方向而言的。“影”的運動方向與投照光的運動方向一致時,就叫做“影”的順動;“影”的運動方向與投照光的運動方向相反時,就叫做“影”的逆動。

(1)順動:當檢影鏡的投照光掠過被測眼底,眼底的反射“影”與投照光運動方向一致時,這種“影”的運動方式就叫做順動(圖2?5)。

圖2?5 “影”的順動

“影”的順動說明被測眼的屈光狀態為遠視眼,或鏡?眼系統(眼鏡與被測眼所形成的屈光聯合系統)處于正鏡度矯正不足或負鏡度過度矯正狀態。

遇到這種狀況時,需增加正鏡度或減少負鏡度鏡片的鏡度量。

(2)逆動:當檢影鏡的投照光掠過被測眼底,眼底的反射“影”與投照光運動方向相反時,這種“影”的運動方式就叫做逆動(圖2?6)。

圖2?6 “影”的逆動

“影”的逆動說明被測眼為近視眼,或鏡?眼系統處于負鏡度矯正不足(或正鏡度過度矯正)狀態。

對于這種狀況,需通過增加負鏡度(或減少正鏡度)鏡片的鏡度量,才能達到或趨向于“影”的中和靜止。

2.“影”動速度

檢影檢測中講的“影”的速度,是指“影”本身在加入適當鏡度鏡片時發生的“影”動在速度上的變化,也可以指在距離中和不同鏡度差時“影”動速度的對比變化。

(1)快:“影”的運動速度與未被矯正屈光矯正鏡度大小有關。當試鏡片的鏡度與被測眼的屈光矯正鏡度越接近時,“影”的運動速度就會相對越快。

倘若只有0.25~0.50D的屈光矯正差異,在投照光快速掠動時會得到“影”動先于光而動的感覺。這種“影”動的出現,說明下一步鏡片鏡度的調整量為0.25~0.50D。

(2)慢:當試鏡片的鏡度與被測眼的屈光矯正鏡度有明顯差異時,“影”的運動速度就會相對較慢。

當“影”的運動幾乎沒有反應時,說明試鏡片屈光矯正鏡度的偏差至少在±3.50D。此時,鏡片鏡度的調整量不宜小于±3.00D。否則,“影”的運動速度變化就不明顯,還會因驗光時間延長誘發被測者的視覺疲勞而影響檢測結果。

3.“影”的亮度

檢影檢測中,驗光師還可以在“影”的變化中觀察到第3個信息:亮度(圖2?7)。“影”的亮度是在增、減鏡片前后看到的又一種“影”的變化。習慣上,將比較暗淡的狀態稱為:暗;將比較明亮的稱為:亮。“影”的亮度與屈光矯正鏡度矯正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具體情況如下。

(1)亮:“影”比較明亮,說明所使用的鏡片鏡度與屈光矯正鏡度的偏差較小,因此“影”已經比較接近中和狀態。比較明亮“影”狀況的鏡片調整方法與“影”動較快的調整處置是同步進行的。

(2)暗:“影”的亮度較低,說明屈光矯正鏡度存在的偏差較大,距離中和還有相對比較大的差異。對亮度較低“影”的狀況,鏡片調整的方法與“影”動較慢的調整處置是同步進行的。

4.“影”的顏色

檢影檢測中,驗光師可以看到的第4個信息是“影”的顏色(圖2?7)。這里說的顏色不是五顏六色,而是指橙色眼底的色澤。“影”的色澤與亮度一樣,同樣與屈光矯正鏡度矯正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

圖2?7 “影”的亮度與色澤

(1)鮮艷:眼底呈現的顏色比較鮮艷時,說明屈光矯正鏡度存在的偏差較小,接下去的調整應使用較小鏡度的驗光測試鏡片。

(2)晦暗:顏色比較晦暗時,說明屈光矯正鏡度存在的偏差較大,就應使用較大鏡度的驗光測試鏡片進行屈光矯正鏡度的調整。

上述“影”的變化,在使用不同類型的檢影鏡時,看到的“影”是有區別的。使用點狀檢影鏡者,可以看到上述四種“影”的信息趨向中和時的動態變化。倘若使用帶狀檢影鏡,則只能看到“影”在方向、速度兩個方面上的變化。

5.“影”動的正確方向

在檢影檢測中,如何保持“影”的運動始終指向正確的方向呢?圖2?8所示的就是指向正確方向的思維模式和操作方向:中和。一般認為,在操作中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兩個方面。

圖2?8 “影”亮度、顏色與調整方向示意圖

(虛尾箭頭所指方向是應采取的趨向中和的方向)

(1)矯正不足的追加:什么叫做追加呢?追加,是指矯正鏡度尚未達到完全屈光矯正鏡度時,需要補充的鏡度量的加入。當加入一定鏡度的試鏡片時,“影”的運動方向保持不變,就是加入相同性質或減少相反性質試鏡片的信號。

(2)過度矯正的回歸:回歸,是指矯正鏡度已經超過完全屈光矯正鏡度時,需要修正過矯的鏡度量的減少。加入一定鏡度的試鏡片后,“影”的運動方向發生反轉,這就是減少相同性質或增加相反性質試鏡片的信號。

通過以上兩種對鏡度修正與調整的方法,驗光師就可以在檢影檢測中始終保持趨向和達到中和的方向。如表2?9所示進行精度調整,就可以保證自己的操作在整個檢測過程不迷失方向。

表2?9 屈光不正的形式、“影”動方向與矯正用鏡片的關系

注:H、V代表的是垂軸面上互相垂直的最大屈光鏡度與最小屈光鏡度所在的方向。

五、檢影檢測的順序

檢影檢測的順序,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個是檢測方向的先后順序,另一個則是對屈光矯正鏡度檢測的先后順序。

(一)經典檢測方向順序

進行檢影檢測的經典方向順序,可以用以下五個字來概括:點、橫、豎、撇、捺。可以將這種方法稱為:檢影五字訣。檢影五字訣應當包括五個動作,這些動作的具體操作姿態如圖2?9(1)~圖2?9(5)所示,圖中顯示的是最準確的姿態。檢影五字訣中五個字的含義如下。

1.點[圖2?9(1)]

點字最有講究。檢測時,必須先將檢影鏡的光投射到被測眼的瞳孔,再將自己的眼對準窺視孔。這是剛開始應用這種方法進行檢測的驗光師一定要注意的問題。否則,就會發生找不見被測眼的現象。當熟練掌握這一技能操作時,“點”就會成為一種無意識的自動操作。

圖2?9(1) 檢影檢測——點

2.橫[圖2?9(2)]

橫是針對水平方向的屈光力進行的檢測。

圖2?9(2) 檢影檢測——橫

3.豎[圖2?9(3)]

豎是針對垂直方向的屈光力進行的檢測。“豎”與“橫”共同構成對眼正交軸位的檢測模式。

圖2?9(3) 檢影檢測——豎

4.撇[圖2?9(4)]

撇是針對45°方向的屈光力進行的檢測。

圖2?9(4) 檢影檢測——撇

5.捺[圖2?9(5)]

捺是針對135°方向的屈光力進行的檢測。“捺”與“撇”共同構成對眼斜向正交軸位的檢測模式。“撇”與“捺”是對斜軸散光狀況進行考察與測定的操作。

圖2?9(5) 檢影檢測——捺

操作中需要注意:右利手人的“點、橫、豎、撇”用的是右手,而“捺”則需使用左手,否則就會產生“順拐”的問題。

(二)鏡度檢測順序

從鏡度檢測順序講,最基本的規律是:將先被檢測方向上的試鏡片鏡度作為球鏡度值計。將后檢測方向上檢測中新加入的試鏡片鏡度作為柱鏡度值計。柱面鏡的軸在先被檢測的方向。那么,如何保證最終確定的屈光矯正鏡度是最終處方呢?有以下兩個方法可供參考。

1.檢測前:確認較小屈光矯正鏡度的方向

假如在檢影檢測的開始階段,通過對屈光矯正正交方向上的屈光狀況進行比較,并能確認鏡度差異時,先選擇屈光矯正鏡度較小的方向進行檢測的話,這個方向檢測出來的矯正鏡度就是球面矯正鏡度,這個檢測方向就是柱面鏡的軸所在的方向。在與這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檢測出來的新加入的鏡度就是柱面鏡度。

2.檢測后:必要時進行鏡度轉換

倘若,在檢影檢測的開始階段無法分辨屈光差異,也可以檢測相應的球面鏡度和柱面鏡度。倘若,檢測得到的數據為:+5.00DS-1.00DC×90°,可以通過鏡度轉換,將其轉換為最終屈光矯正鏡度:+4.00DS+1.00DC×180°。

(三)確認被測眼的屈光矯正鏡度

在確認被測眼的屈光矯正鏡度時,要做以下兩項計算,尤其要注意:絕不可以忘掉第二項。

1.所使用驗光鏡片的鏡度

將試戴眼鏡架上的所有鏡片鏡度進行聯合,即求得所有鏡片鏡度的代數和。

2.檢測距離的補償鏡度

距離的補償鏡度就是檢測距離相反數的倒數:檢測距離為1m,其補償鏡度即為-1.00DS。倘若檢測距離為0.5m,補償鏡度即為-2.00DS;檢測距離為0.67m,補償鏡度則為-1.50DS。

將以上兩個數值進行代數和計算,所得的結果就是被測眼的完全屈光矯正鏡度。這里要說明的是:確認的屈光矯正鏡度出現整百數值偏差的,絕大部分是由忘記了檢測距離的補償所致。

六、有必要了解的兩個問題

(一)關于“影”的剪動

圖2?10 典型的剪動“影”

“影”的剪動(圖2?10),是驗光師比較感興趣的一種“影”動形式,但又是一種不太容易見到的“影”動形式。這種“影”動形式往往又是檢影驗光課程中一定要涉及的。應當說,“影”的剪動,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影”動形式,產生剪動“影”的條件有兩個。

第一,被測眼具有較高程度的散光。對于散光程度較小(<±2.50DC)者來說是不會出現剪動“影”的。

第二,檢測方向與被測眼散光軸的方向接近或呈45°夾角。假如檢測方向與被測眼散光軸的方向一致或呈正交時,也不可能看到剪動“影”。

只要符合上述兩個條件,人們就極可能會觀察到剪動“影”。剪動“影”并不神秘,只要被測眼和檢測方向條件具備的話,會使用檢影鏡檢測的驗光師,就會看到剪動“影”。

(二)檢影法要注意的關鍵點

1.端正檢測心態

使用不同類型的檢影鏡時,驗光師在檢測中應葆有的心態稍有不同,這是由“影”趨向中和的形式差異所決定的。使用點狀檢影鏡時,“影”趨向中和的形式是漸進的,檢測者會通過測試鏡度的增減,在“影”的動態中,觀察到逐漸達到中和狀態。而使用帶狀檢影鏡的檢測者,只能通過“影”動方向和速度兩個方面的變化來“等待”中和“影”的突然出現。因此,使用帶狀檢影鏡檢測的人往往會在中和“影”出現之前產生輕度的焦慮。這是使用帶狀檢影鏡檢測的人,一定要克服的一種不良心態。

2.利用綜合驗光儀進行檢影

利用綜合驗光儀進行檢影的驗光師,在使用儀器上的檢影預置鏡片的時候,一定要了解儀器上檢影預置鏡片的鏡度。儀器上的檢影預置鏡片通常有兩種:+2.00DS;+1.50DS。倘若儀器上的預置鏡度為+2.00DS,檢影就必須在0.5m的距離進行檢測;預置鏡度為+1.50DS,檢影就必須在0.67m的距離進行檢測。

使用檢影預置鏡片進行綜合驗光儀的檢影檢測時,儀器視窗中所顯示的屈光矯正鏡度就是被測眼的屈光矯正鏡度。這一鏡度無須再進行鏡度補償,這是一定記牢的事情。

3.剪動的觀察

(1)剪動的表現:在學習檢影的時候,學習者都會想到日常生活中剪刀的使用狀況,都必然會聯想到:手使剪刀的兩刃做相夾、切割運動的情景。這種動作被人們稱為:鉸(圖2?11)。

圖2?11 影的“剪動”——鉸

學習者根據聯想就會在觀察“影”動時,尋找與之相類似的影像,但觀察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原因不外是兩點。

圖2?12 影的“剪動”——豁

① 發生剪動的案例極少,能實際遇見的概率很小,不清楚“剪動”的方式。

② 檢測中看到的“剪動”并非百分之百是“鉸”,更多見的是:“豁”(圖2?12)。“豁”即張開剪刀,保持剪刀張開的角度,推動剪刀向前運動,從而豁開被切割物品。

(2)可以觀察到“剪動”的條件:可分為以下兩個。

① 被測者的屈光條件:一般而言,被測者在高度散光的情況下,才會為檢測到“剪動”提供客觀的條件。散光到底高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觀察到“剪動”呢?目前還沒見到相關的報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散光6.00DC時一定可以觀察到“剪動”。

② 檢測者的操作條件:被測者存在觀察到“剪動”的客觀條件時,檢測者是否就一定可以觀察到“剪動”呢?這就要看檢測者操作中的檢影鏡轉動方向與被測眼屈光軸向的相互關系。當檢影鏡轉動方向與被測眼屈光軸向一致[圖2?13(A)]時,檢測者就不會觀察到“剪動”現象。倘若檢測中,檢影鏡轉動方向與被測眼屈光軸向的夾角<90°就可能觀察到“剪動”現象,而最理想的觀察夾角應是45°[圖2?13(B)]。否則,檢測者就不會觀察到“剪動”現象。

圖2?13 “剪動”觀察的條件

七、電腦驗光儀的檢測應用

電腦驗光儀是一種集光學、機械、電子、數字處理技術于一身的高技術設備。由空軍總醫院和長春光學儀器廠設計、研制、生產的視功能檢測儀已進入評估階段。這是一種集屈光狀態、視野、暗適應、對比視敏、雙眼視覺功能等多項檢測功能的設備,這一設備的問世,將使眼科與眼?視光學的檢測設備完成一次新的飛躍。當然,在眼鏡驗、配中,應用這種設備進行檢測尚需時日。當前驗光中使用的設備主要有托普康、佳能、尼德克三種。近年來由我國太原、南京、重慶、鷹潭、廊坊等地區生產的電腦驗光儀的普及率也呈穩步增長趨勢。

(一)電腦驗光儀的光路

電腦驗光儀,又叫做電子驗光儀。這種驗光設備有著自己的光學光路系統,它在結構上是由五個部分構成的。這五個部分分別稱為:觀察系統、固視系統、測量系統、定位系統、處理系統。圖2?14為電腦驗光儀通用的光路示意圖。從光學原理看,電子驗光儀使用光裂隙15替代了檢影鏡的窺孔,檢測中通過移動光裂隙和光電接收器,使光裂隙與被測眼的視網膜達到光學上的共軛,即檢影檢測中通常說的達到了“影”的中和。這應當是電腦驗光儀根本的工作原理。

1.觀察系統

觀察系統由圖2?14的目鏡1、分化板2、反射棱鏡3、透鏡組4、反射棱鏡5組成。觀察系統是電腦驗光儀用于校正與被測眼對正位置的光學裝置。其工作原理就是將圓形光斑投射到分化板上,驗光師通過目鏡觀察分化板上的亮環。當被測眼與電腦驗光儀的光軸完全重合而且距離相宜時,就可以觀察到在虹膜上形成的亮環與分化板上的點線圓為同心圓。

圖2?14 電腦驗光儀光路示意圖

2.固視系統

固視系統包括光源201、視標板9、立方棱鏡8、固視透鏡7四個部分。

固視系統為被測眼提供了一個觀察的目標,這個目標的作用就是使被測眼保持固視狀態,以便使被測眼的視軸與儀器的光軸保持一致。固視系統的視標都是放置在遠點之外,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被測眼在觀察目標時對調節力的調動。正是由于視標在遠點之外,形成了電腦驗光儀在檢測的一定階段上被測眼的霧視狀態,因此,有人又將這一系統叫做霧視系統。電腦驗光儀上使用的霧視方法有兩種。

(1)可變霧視法:應用可變霧視法的電腦驗光儀,其視標與測定元件是一個聯動組合裝置。它的作用就是使視標始終處于較被測眼的遠點大+2.00D的位置上。

(2)固定霧視法:應用此法時,電腦驗光儀的視標與測定元件是不能聯動的,一般是將視標固定地放在眼前+2.00D的位置上。這對近視眼、正視眼及<+2.00D的遠視眼可以起到霧視作用(注意:越接近于+2.00D,霧視作用越小;+2.00D時,沒有霧視作用,由于眼的靜息調節作用還可能誘發一定的調節)。當被測眼的屈光度≥+2.00D時,就沒有霧視作用,被測眼就不能處于調節放松狀態,因此,就會導致檢測到的屈光度要小于實際的正鏡效度。人們通常把這種正鏡效度的差異稱為器械性屈光偏差或器械性近視。

到底使用哪一種霧視法呢?從使用電腦驗光儀進行屈光檢測的方法上講,霧視作用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檢測的精度;從應用的廣度看,應用越廣泛越好。這樣看來,應用可變霧視法的電腦驗光儀顯然是人們所期待的。

3.測量系統

測量系統,又叫做屈光檢測(或測量)系統。這個系統由兩個部分構成:一部分為投照系統,另一部分為檢測系統。

(1)投照系統:由紅外光源202、光闌13、透鏡組12、立方棱鏡11、調制掃描轉鼓10、被測目鏡及反射鏡6六個部分構成。

該系統在工作時,由紅外光源發出一定頻率的紅外光束,經一系列光學元件形成紅外線掃描條紋,并經被測目鏡投射到被測眼。

(2)檢測系統:由目鏡1、檢測光具組16、光裂隙15、光電檢測接受元件17構成。

眼底的反光經過上述光學元件,最終由光電檢測元件接受圖像并轉換成光電信號——進入電腦驗光儀處理系統的信息。

電腦驗光儀進行檢測時是依靠光裂隙與視網膜趨向共軛的程度進行工作的。假如光裂隙與視網膜尚未達到重合,光電檢測元件就會形成掃描條紋,電腦驗光儀的光電二極管就會產生位相差并予以輸出,從而轉換成驅動電機的動作信號,光裂隙就會沿光軸進行移動。當光裂隙與視網膜達到共軛時,光電二極管的位相差等于零,電機停止運動。數據處理系統根據光裂隙所在的位置,就可以計算出被測眼的屈光矯正鏡度。

電腦驗光儀對光裂隙與視網膜趨向共軛程度的判定與計算,是以被測眼在正交方向上的共軛為基礎的,并設定只要在一個主子午線向度達到共軛,數據處理系統就可以計算出被測眼在這個主子午線向度的屈光矯正鏡度。電腦驗光儀進行檢測時,首先對一個主子午線方向上屈光度進行檢測、判定、計算。然后,檢測方向自動旋轉90°,對另一方向屈光度進行檢測、判定、計算。

4.定位系統

定位系統由定位光源203、聚光鏡19、微孔濾光板18、立方棱鏡11和成像物鏡所構成。定位系統的工作原理就是:將微孔濾光板上的圓形光斑投射到被測眼的視網膜上,使被測眼的視軸與其光軸重合,并使測量物鏡的焦點保持在距角膜12mm的位置,以保證驗光的正確性。

電腦驗光儀提供三種鏡距的屈光矯正鏡度,這三種鏡距分別為0mm、12mm、13.75mm。實現在不同鏡距進行測量的檢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改變測量物鏡焦點的位置;一種是通過處理系統的計算進行不同鏡距間鏡度的轉換。不管使用哪一種方法,目的就是要在一定視距條件下取得精確的屈光矯正鏡度。

5.處理系統

處理系統,就是對檢測信號的計算處理系統。

視網膜上的光反射信號是非常微弱的,信噪比是很大的,因此,處理系統首先要對視網膜上微弱的光反射信號進行前置放大、波形整理,再把放大、整理的信號送到相位檢測回路中進行相位差的檢測。

一般來講,電腦驗光儀的電腦系統中有四個微處理器:字符顯示控制處理器、圖像信號處理器、運動裝置控制處理器和主電腦處理器。

電腦驗光儀正是依靠這一系統使完成1次屈光檢測的時間僅為0.005s,其顯示時間也僅為0.2s。

(二)電腦驗光儀的測量準備

1.開機自檢

(1)開機:什么是開機?似乎說起來很簡單:開機不過就是接通電源——連上電線,將儀器的開關鍵按成如圖2?15所示的狀態而已。但是,假如將使用電腦驗光儀進行驗光看作是一個過程的話,僅僅將接通電源視為開機是不全面的。從使用電腦驗光儀進行屈光檢測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看,開機至少應包括兩種行為。

圖2?15 電腦驗光儀開關鍵置于“ON”檔示意圖

① 接通電源:連接儀器外接線路,打開線路逐級開關鍵。

② 觀察儀器狀況:工作人員在接通電源時,并不能說明他的開機行為已經結束。這是因為儀器尚未投入使用,還需要對儀器繼續進行觀察,以確保其能夠正常使用。假如發現有下列情況,須立即結束開機行為并及時聯系生產廠家或代理商。?

a.儀器冒煙、有怪味發出、啟動聲音異常;

b.有異物進入儀器內;

c.儀器傾倒被扶起后,有以上情況及不能工作者。

待機侍服狀態的判斷與處置:儀器處于開機狀態下,假如5分鐘不對其進行操作的話,儀器將自動進入節電待機侍服狀態,此時顯示屏亦會關閉。但是,“READY(指示燈)”會不停地閃爍。

當指示燈閃爍而顯示屏沒有顯示時,驗光師應首先想到:儀器正處在節電待機侍服狀態。確認這種狀況的最好辦法就是:按動電腦驗光儀上的任意一個鍵或推動移動滾,經過這種處理,顯示屏就會恢復屏顯狀態,說明儀器剛才正處于節電待機侍服狀態;如果顯示屏沒有變亮,則說明儀器出現了較大的問題,應立即關機并與生產廠家或代理商進行聯系。

(2)自檢:電腦驗光儀在開關鍵被置于“ON”狀態時,就會自動進入自檢狀態。當儀器自檢結束時,驗光師還可以根據電腦驗光儀的動作判斷儀器處在什么形式的檢測狀態。

假如在測量方式上已經設置自動測量,電腦驗光儀自檢結束時,儀器就會即刻默認已設定的自動測量功能。同時,其機頭將自動向右眼方向移動,直至測量右眼的位置,并停留在這一位置上,顯示屏將出現如圖2?16所示的顯示。

圖2?16 電腦驗光儀(設為自動測量)完成自檢時的視屏顯示示意圖

驗光師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電腦驗光儀進行自檢的過程中,請勿讓被測者將頭放置在檢測托架上,以免因儀器移動造成被測者緊張。

2.核檢鏡距

當完成開機自檢后,驗光師需要對檢測鏡距進行核對、檢查。

(1)核實檢測鏡距:如果設定鏡距與檢測需要一致,就可以準備進入實際檢測操作了。

(2)調整鏡距設置:假如設定的鏡距與屈光矯正的需要不一致,就應當進行鏡距的調整。調整的方法有兩種。

① 隱形眼鏡&普通眼鏡:當被測者配用的眼鏡種類與鏡距不符時,就應當按動“VD”鍵對鏡距(又稱鏡眼距,英文縮寫為VD)進行調整,這時顯示屏上的VD值就會轉變成相應的數據,即由0.012.0,12.00.0(或由0.013.5,13.50.0)。如圖2?16中所顯示的鏡距為12.0mm,只能檢測出普通眼鏡的屈光矯正鏡度,要想檢測出隱形眼鏡的屈光矯正鏡度,就須按動“VD”鍵進行鏡距的調整。

② 普通眼鏡不同鏡距:人眼的構造特征不同,所需的鏡距也會不同。眼窩較深、鼻梁較高的人,需要配用眼鏡的鏡距相對較大(多使用13.5mm,或使用13.75mm);眼窩較淺、鼻梁較矮的人(如亞洲人),所使用眼鏡的鏡距則相對較小(一般采用12.0mm)。

在12.0mm與13.5mm之間進行鏡距轉換必須在“SET MODE PAGE1/3(測量設置主頁)”條件下進行調整。

3.調整眼高

當適宜的鏡距被確認后,就應該進入使用電腦驗光儀進行檢測準備階段的最后一步:檢查并調整眼的高度。

(1)檢查眼高差:令被測者將下巴頦放置在下頦托上。驗光師從被測者的顳側對被測眼角膜的頂點與托架上眼的標高線進行觀察。當被測眼角膜的頂點與眼的標高線處于同一水平高度時,就可以進入屈光矯正度檢測的程序了。

(2)調適下頦高:假如被測眼角膜的頂點與眼的標高線沒有處于同一水平高度,就應當調整下頦托的高度。

(3)調整眼高注意事項:調整眼高應注意以下兩個衛生方面的問題。

① 消毒托架:每檢測一名新被測者前,都應該使用70%~75%的酒精或戊二醛溶液,對額頦托架進行消毒,以預防不同被測者間的交叉感染問題。

② 更換墊紙:從被測者健康角度考慮,也為了保證額頦托架的清潔衛生,筆者認為以使用下頦托紙最為妥當,每次檢測都應當更換使用新的下頦托紙。

(三)電腦驗光儀的自動測量

一般而言,電腦驗光儀都會有兩種測量模式:一種是自動測量模式,一種是手動測量模式。Canon R?F10同樣也有這兩種測量模式,該電腦驗光儀的特點有兩個。

① 自動對焦檢測:被測眼圖像出現在顯示屏上,按動“START(開始)”鍵,儀器將自動尋找瞳孔中心,并在這一位置進行自動對焦及檢測。

② 自動換眼檢測:通過“R/L(左/右轉換)”功能設定,可以實現對右眼檢測后,儀器機頭由右眼自動移動到左眼的功能,并對其進行自動對焦及檢測。

以上兩個特點,為簡化操作、提高檢測精度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為新開辦的眼鏡店盡快投入經營創造了條件。

當Canon R?F10被設定為“AUTO(自動)”“R/L(左/右轉換)”“AUTO PRINT(自動打印)”狀態時,就可以實現電腦驗光儀的全程自動測量模式。下面介紹的就是全程自動測量的過程。

1.檢測前操作行為

(1)確認“AUTO”功能:一名驗光師在使用電腦驗光儀進行檢測時,假如準備使用自動測量模式,在檢測前就應當對顯示屏的顯示予以檢視。

當屏幕左上角顯示有“AUTO(自動)”時,說明設備處于自動測量狀態,只要按動“START(開始)”鍵就可以進行測量了。

假如屏幕左上角顯示的是“MANUAL(手動)”,驗光時必須先按動“AUTO(自動)”鍵,才能夠使儀器進入自動測量狀態。

(2)確認眼像位置:

圖2?17 眼未進入顯示屏的中心區

假如在屏幕中心區沒有看到眼的圖像(圖2?17),驗光時就必須轉動機頭移動球,對機頭的位置進行調整,尋找眼球,使之進入顯示屏的中心區。

(3)注意事項:在使用電腦驗光儀進行檢測前,應當注意兩個問題。

① 必要提示:使用電腦驗光儀進行測量時,一定要提示被測者,從窺視窗口注視內部風景畫中的紅色小房子。這是保證準確測量的最基本條件。

② 換用手動測量模式:驗光師使用自動測量模式時,遇到被測者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考慮用手動模式進行測量。

a.瞳孔不規則且瞳孔中心與角膜中心偏移時;

b.眼球震顫較為明顯,自動測量值之間差距較大時。

2.實施檢測

(1)開始測量:按動“START(開始)”鍵,儀器進入自動測量狀態。

(2)自動測量右眼:儀器進入自動測量模式時,就將對右眼進行自動測量,在測量中,儀器顯示屏顯示如圖2?18所示。

圖2?18 儀器自動測量右眼時視屏顯示示意圖

在自動測量過程中,儀器首先對瞳孔中心進行自動定位,繼而進行自動對準,經過自動調焦,最終對被測眼進行測量。測量完畢后,顯示屏將即刻顯示對右眼檢測的屈光矯正鏡度。?

(3)自動測量左眼:當設備完成對右眼的檢測后,機頭會自動向左眼移動,當左眼進入儀器檢測操作位置時,儀器就會自動啟動對左眼進行自動定位、自動對準、自動調焦、自動測量的操作程序。測量完畢后,顯示屏將即刻顯示對左眼檢測的屈光矯正鏡度。

雙眼屈光矯正鏡度檢測完畢的同時,瞳距也被檢測完畢。儀器在顯示左眼屈光矯正鏡度的同時所測量的瞳距數值也會被顯示在顯示屏的左上角。

(4)打印測量結果:當對被測雙眼檢測完畢時,儀器會自動進入打印程序,將已經設置好的題頭款識,左、右眼的屈光矯正鏡度,瞳距和鏡距打印在打印紙上。假如儀器打印已經設置了眼屈光示意圖的“ON”狀態,儀器打印時還會將眼屈光示意圖打印在打印紙上。

(5)測量完畢:當電腦驗光儀執行完全部自動測量程序時,電腦驗光儀機頭將會自動回到準備檢測位置,即回到對右眼的預備位。

3.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其處理

使用自動測量模式進行屈光檢測時,驗光師有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有一些問題是驗光師可以自行處理的,這些問題如下。

(1)在特定的時間內,沒有完成測量任務:電腦驗光儀在執行自動測量程序時,如果在一定時間內無法完成測量任務,機頭將自動停止檢測時的左、右眼轉換,以及定位、對焦的移動動作。并將在顯示屏上顯示“EYE CANNOT BE FOUND(眼睛沒有被發現)”。

(2)對測量次數的確認和查詢:電腦驗光儀自動測量的次數是在其測量主頁中預先設置好的。這一信息可以在測量設置主頁1(“SET MODE PAGE 1/3”)中查詢到。最簡單的查詢方式是:查看測量主頁(圖2?18)左上角“AUTO”后括號中的數字。圖2?18中“AUTO”后括號內的數字為3,說明設定的自動測量為連續3次。

(3)“IOL(人工晶體)”鍵的使用:假如儀器在執行自動測量程序時,無法完成測量任務,自動停止檢測時的左、右眼轉換,以及定位、對焦的移動動作,屏幕上出現“ERROR(錯誤)”的顯示時,就應當使用“IOL(人工晶體)”鍵。

(4)信息傳輸無法完成:電腦驗光儀在與外部設備連接時,還可以將測量數據直接傳輸到相關檢測設備中。如電腦驗光儀和自動綜合驗光儀進行連接時,電腦驗光儀檢測完畢后會自動將檢測的數據傳輸到自動綜合驗光儀,后者在接收到數據后就會將相關的屈光檢測數據自動設置在窺視孔中。

假如在檢測中無法完成上述數據的傳輸,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予以處理。

① 請進入測量設置主頁2(“SET MODE PAGE 2/3”),在“TRANS”項下進行查詢,并進行相關項目的選擇設置。

② 請檢查電腦驗光儀及連接的相關設備傳輸格式與速度是否一致。一般情況下,相連設備的傳輸特性一致,就可以實現數據的傳輸。當相連設備的傳輸特性不一致,則需調整為一致。

使用自動測量模式對被測眼的屈光矯正鏡度進行檢測,是電腦驗光儀得以廣泛應用的一個重要因素,驗光師的操作被極度簡化。

使用電腦驗光儀進行屈光矯正鏡度的檢測,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和結果。但是,假如發展到離開電腦驗光儀就無法進行驗光的程度,應當說這不是進步,而是使用者屈光檢測技術與技能的衰落,這是不應該的。當使用自動測量模式無法完成驗光時,還需要使用手動測量模式進行檢測,在手動測量模式條件下仍不能完成檢測時,還會用檢影鏡檢測以及主觀插片法進行完全人工屈光檢測。

(四)電腦驗光儀的手動測量

當在自動驗光程序條件下無法完成對被測眼屈光矯正鏡度的檢測時,就應當將其測量模式轉換為“MANUAL(手動)”模式。也有一部分驗光師習慣于使用手動模式,有這種習慣的驗光師一般自我心理判斷能力較強,他們認為,只有通過自己對儀器操控的感覺,才能做到被測者、儀器與驗光的光路在檢測中的高度一致性,才可能捕捉到最佳的檢測瞬間。

(1)手動測量的選擇:啟動手動模式進行屈光檢測,只要按動“M(手動)”鍵就可以將檢測方式定位于手動測量模式。當然有的品牌在手動測量與自動測量時使用的是同一枚鍵,按動同一枚鍵完成相互轉換。

(2)手動測量的操作:當選擇了手動測量模式時,顯示屏的顯示如圖2?19所示。顯示屏左上角有“MANUAL(手動)”的英文單詞。在手動模式下,所有的操作都必須通過手工操作才能夠完成。具體操作程序如下。

圖2?19 手動測量模式時顯示屏的顯示示意圖

驗光師在使用手動程序進行屈光檢測時,一般都采取先檢測右眼再檢測左眼的順序。這種先右后左的模式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檢測定式。

右眼檢測:使用手動模式對被測眼進行檢測,需要經過以下五步操作過程。

① 找眼。通過操作機頭移動球的轉動和機頭移動滾的轉動,尋找被測眼,使被測眼的瞳孔位于顯示屏的中央。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a.機頭移動球向右傾斜,機頭向右移動;機頭移動球向左傾斜,機頭向左移動。

b.機頭移動球向前傾斜,機頭位置向前移動;機頭移動球向后傾斜,機頭位置向后移動。

c.順時針旋轉機頭移動球,機頭位置上升;逆順時針旋轉機頭移動球,機頭位置下降。

② 看畫。當被測眼的瞳孔已經移動到顯示屏的中央時,驗光師應及時提醒被測者注視窺孔中風景畫的注視中心。不同電腦驗光儀注視中心的注視目標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卡通圖像,有的是一個小房子。一般來說,中央圖像的中心區應是被測者的注視中心。因此,驗光師應熟悉電腦驗光儀中央圖像及其注視中央區的目標形態、顏色,并做到在檢測中能夠簡練、精確地通過陳述及時提醒被測者。

③ 照準。在被測者注視中央圖像的中心時,驗光師的操作就是通過轉動機頭移動球進行眼的水平對準。圖2?20中兩個較大灰色圓點顯示的就是尚未對準時水平光標點所在的位置;兩個較大白色圓點顯示的就是已經對準時水平光標點所在的位置;三個小光點中的中心光點居于中心對準光圈的中心。

圖2?20 Canon R?F10手動測量模式條件下照準、對焦示意圖

是尚未對好焦的對準基線;是已經準確對焦的對準基線位置;圖中的方點,在屏幕顯示中均為圓點。

照準的目的:使儀器的投射光與被測者視線趨于一致。驗光師要想完成這一過程,就必須在對顯示屏所顯示的圖像進行監視的過程中予以實現。當水平光標點由圖2?20灰點的位置移動到白點位置、中心光點居于中心對準光圈的中心時,手動檢測的②也就結束了。

④ 對焦。當完成照準步驟后,并不一定就能進行測量,還需要對三個垂直對準亮點(圖2?20中較小的點)的銳利程度、位置狀態進行觀察,對準狀況只有兩種。

a.點的邊緣不夠銳利,對準基線傾斜:不銳利就是邊緣不清晰、影像模糊。點的邊緣不銳利,必然伴隨著對準基線的傾斜。這種圖像說明對焦尚未精確,必須進行測量前的對焦。對焦的方法就是轉動機頭移動滾,使機頭進行輕微的前后移動,尋找最佳的對焦位置。

b.點的邊緣銳利,對準基線呈垂直:當觀察到點的邊緣銳利時,對準基線(兩個垂直對準光點與中心對準光點)呈垂直狀態,說明已經對焦準確,可以進啟動步驟⑤。

⑤ 測量。

a.啟動測量:按動“START(開始)”鍵,電腦驗光儀開始對被測眼的測量。

b.多次測量:連續按動“START(開始)”鍵,電腦驗光儀就可以對被測眼進行連續測量,測量次數與按動“START(開始)”鍵的次數一致。驗光時一般會選擇的檢測次數為3次。

左眼檢測:右眼檢測完畢,接下去需要進行對左眼的檢測。由右眼轉換到左眼,轉換方式有兩種。

① 推動儀器的方式:有的電腦驗光儀需要驗光師使用雙手推動儀器至左眼檢測位置。大多數的電腦驗光儀采用這種設計。在這種設計中一般都將機頭與機體的聯結方式設置為固定結構,需要通過機座的移動完成由右眼到左眼的轉換。

② R/L(右眼/左眼)轉換方式:也有一部分電腦驗光儀,在右眼到左眼的轉換時,不需要驗光師去推動,只需要按動“R/L(左/右轉換)”鍵就能夠完成,Canon R?F10電腦驗光儀就是一款使用“R/L(左/右轉換)”鍵進行右眼到左眼轉換的電腦驗光儀。完成轉換后,要實現對左眼的檢測需要進行以下操作。

a.按動“R/L(左/右轉換)”鍵:使機頭自動移動到左眼檢測位。

b.按動“M(手動)”鍵:使檢測程序回復到手動測量模式。

當按動“R/L(左/右轉換)”鍵時,儀器將轉換到自動測量模式。因此,如果打算對左眼繼續進行手動測量,就必須按動“M(手動)”鍵。

c.對被測左眼實施前述找眼、看畫、照準、對焦、測量五個步驟。

(3)手動打印操作:按動“PRINT(打印)”鍵,就可以將被測雙眼的屈光矯正鏡度、VD(測量鏡距)、PD(遠用瞳距,習慣簡稱瞳距)以及設定的打印信息打印在熱敏打印紙上,以供參考。

熱敏打印紙是一種暫時保存數據的材料。因此,假如準備長期保存監測數據,請將打印信息與數據使用噴墨復印機予以復制,或向生產商或產品代理商咨詢直接接駁噴墨或激光打印機的相關事宜。

(五)測量結果的查詢

絕大多數電腦驗光儀都設計有對測量結果的查詢功能。使用這一功能,可以使驗光師對被測眼的檢測數據進行檢索,以便驗光師能夠對被測者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并制訂針對具體被測者的最佳檢測方案。Canon R?F10電腦驗光儀同樣具有對測量結果的查詢功能,所不同的是:這一款電腦驗光儀還具有對檢測結果進行重新排列的特殊設計,這為提高驗光師對數據的分析判斷速度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1.視屏顯示

CanonR?F10的查詢顯示主頁如圖2?21所示。

圖2?21 Canon R?F10的查詢顯示頁面示意圖

DISPLAY MODE—顯示方式;VD—鏡距;SPH—球面鏡矯正度;CYL—柱面鏡矯正度;AX—柱面鏡軸的方向;END—結束;SORT—排列順序;CLEAR—清除;PRINT—打印

查詢顯示主頁中有兩個數據需要說明。

① 顯示檢測的次數:圖中左側有一列從1~10的數字。這顯示的是這一儀器可以檢索的測量數據:每只眼最多可以顯示10組數據。每次檢測少于10次,儀器將會把全部檢測數據顯示在顯示屏上。假如檢測多于10次,對多于10次的數據組,儀器將依據檢測的先后順序,令排列在前的數據組強行溢出,使存儲記憶始終保持在≤10次的狀態。

② 標準值:在可以顯示10組檢測數據的下方有一行帶有方括號的數據組,這一組數據俗稱“標準值”。應當說,這一組數據是儀器內部的電腦對有效檢測數據進行比對、計算后,得出的向驗光師推薦使用的屈光矯正值。

當然,標準值不一定就是被測者最終的屈光矯正鏡度,這一數值只是提供給驗光師進行參考的,這為驗光師最終確定被測者的屈光矯正鏡度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資料。

2.查詢

驗光師要想對檢測的結果進行查詢,就必須進入儀器的“DISPLAY(結果顯示模式)”才能實現儀器的查詢功能。進入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按動“DISP(顯示)”鍵,就可以進入儀器的結果顯示模式進行相關數據的查詢。

查詢完畢,再次按動“DISP(顯示)”鍵,就可以使儀器退出“DISPLAY(結果顯示模式)”,回到屈光檢測主頁。

3.查詢功能的操作

(1)排列整理檢測數據:在查詢顯示主頁顯示條件下按動“IOC”鍵,此鍵將執行“SORT(排列)”功能,儀器會將檢測數據按球面鏡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排列,并顯示在顯示屏上。

再次按動“IOC”鍵,數據的排列將回復到原始位置。

(2)改變鏡距:按動“VD(鏡距)”鍵,將實現普通眼鏡與隱形眼鏡間的鏡距轉換,在鏡距轉換的同時,檢測的屈光矯正鏡度也會隨之產生相應鏡度換算。

(3)打印查詢主頁上顯示的數據:驗光師要想打印查詢主頁上所顯示的數據,只需按動“PRINT(打印)”鍵輸出打印指令,電腦驗光儀內置的打印機就會即刻打印出這些數據。

(4)刪除數據:要想刪除查詢主頁上所顯示的某一組數據,驗光師必須進行如下操作。

① 確認刪除數據:在顯示屏呈現查詢顯示主頁的條件下,按動“R/L(右/左轉換)”鍵,此鍵將執行“CLEAR(刪除)”選擇鍵的功能。按動此鍵,將依次提示數據刪除的被選數據組信息。每按動一次,提示將下移一行。

② 刪除選定的數據:刪除的數據組一旦被選定,就可以按動“START(開始)”鍵進行對所選定數據組的刪除。此時,“START(開始)”鍵執行的是刪除數據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查詢顯示主頁上的數據一旦被刪除將是永久刪除,這一數據在顯示屏回復到檢測主頁時,也將不再顯示。

③ 退出刪除程序:按動“PRINT(打印)”鍵,此鍵將表現為退出數據刪除程序的功能,電腦驗光儀將退出數據刪除程序回到查詢顯示主頁。

(六)電腦驗光儀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

1.電腦驗光儀的優勢

電腦驗光儀是當前眼鏡行業應用最普遍的一種驗光設備。一方面,這種設備操作簡單、檢測速度快,掌握其操作要領也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因此,電腦驗光儀是屈光普查最為理想的、當前仍無法取代的設備。另一方面,在正式驗光前使用這種設備進行屈光矯正鏡度的預檢,也為被測者的眼能在較為松弛的條件下進入正式驗光之中創造了條件。

2.電腦驗光儀的不足

電腦驗光儀的不足表現在對調節力的控制是不充分的。檢測時出現的短暫的內視圖像模糊狀態,只是儀器在檢測前的對焦預備狀態。儀器所出現的短暫的圖像模糊狀態,對過度調節現象的松弛作用不會造成屈光鏡度表達值的改變。

3.檢測結果應慎重評估

正因為電腦驗光儀存在對調節力控制不充分這樣一個問題,就注定了人們在評價使用電腦驗光儀對少年兒童檢測所獲得數據時,應采取審慎的態度。懷疑被測者存在調節干擾現象時,也應當審慎對待電腦驗光儀的檢測結果。

綜上所述,電腦驗光儀是一種優勢明顯、不足之處又難以在短時間內完善的設備。因此,在使用綜合驗光儀時還有必要在頭腦中建立這樣兩個觀念:

第一,電腦驗光儀有其不可替代的應用價值,但檢測的數據只能作為進一步檢測的基礎;

第二,用電腦驗光儀檢測出來的屈光矯正鏡度直接用于配鏡是極為不妥的。

這就是說,電腦驗光儀的存在價值是以其他驗光方法作為后備檢測手段的,沒有其他驗光方法的支持,它檢測的數據只能以參考的形式存在,與配鏡度數沒有關系。

4.電腦驗光儀在應用中應當完善的方面

這種設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降低了驗光這一職業的門檻。這也造成一些驗光師在沒有電腦驗光儀的情況下就不能驗光的怪現象。在電腦驗光儀的使用上,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電腦驗光儀功能的利用不夠充分。例如,儀器在編號、計數、曲率計量、鏡距表現、鏡度的轉換等方面的應用率還是有待提高的。在這里,筆者僅就電腦驗光儀基本原理、檢測注意事項及檢測數據的價值進行介紹。關于電腦驗光儀的設定及操作問題,請參閱筆者所編著的《基礎驗光規范與配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松县| 白朗县| 青阳县| 闽侯县| 垦利县| 铜山县| 思南县| 江达县| 扬中市| 保康县| 弥勒县| 山东| 南昌市| 南通市| 昭苏县| 新和县| 福鼎市| 城固县| 客服| 兖州市| 会同县| 康定县| 嵩明县| 佳木斯市| 莎车县| 灵石县| 陆川县| 永修县| 象州县| 霸州市| 诸暨市| 安康市| 日喀则市| 洞头县| 托克逊县| 进贤县| 津市市| 宁远县| 南阳市| 正定县| 凤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