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哪里都不能少的餑餑

清代后妃喜食甜食,具體表現為主食和零食都愛吃甜的。

餑餑桌有頭品和中品之分。

餑餑是清代宮廷飲食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食品。

清宮餑餑用料精細、制作講究,在外形裝飾上更是花樣繁多、寓意吉祥。滿族傳統的餑餑就是薩其馬了,以冰糖、奶油和面,制成形如糯米粒似的小顆粒,用木灰木爐烤熟,外裹蜂蜜切成方塊的甜餑餑,深受清代宮廷歡迎。

餑餑的主料面粉,原來只用東北所產的小麥,到清乾隆時期,宮中面類食品則依賴于黃河流域產麥區貢進,如河南的貢麥、陜西寶雞的玉石麥、山西潞城面粉。上述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種植小麥有著悠久的歷史。再有餑餑餡心,更是用料廣泛,有糖餡、澄沙餡、椒鹽餡、果料餡、甜醬餡、棗泥餡。其中果料餡由蜜南棗、蜜瓜條、蜜山楂、蜜桂花、桃脯、蘋果、桂圓、橘餅、青梅、花生仁、松子仁、榛子仁等到十多種南北特產配制而成。更重要的是清宮使用的廚役突破了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性,烹調與制作技術不斷出新,變換花樣。如乾隆年間曾招蘇州、杭州的江南廚役進宮,宮中飲食也由此吸收了江南的飲食特色。

餑餑是皇帝和后妃日常飲食或宮廷筵宴中的主要食品。各種餑餑有咸的、甜的,甜的居多。清初,孝莊皇太后早膳時就有螺絲餅、紅糕、盆糕、澄沙餑餑、豌豆餑餑、蜜麻花、爐食等七種。早晚膳之間還有克食,也是各種甜餑餑等小食品及甜粥、甜醬等。皇后、妃嬪過生日,皇帝要賞餑餑桌;公主下嫁,皇帝以六十張餑餑桌做聘禮;就連王公福晉生孩子、洗三,皇宮也要送甜食餑餑表示祝賀。

餑餑桌是放餑餑的油漆矮桌,長方形,上面擺放各式餑餑十五品。每品餑餑的數量,根據筵宴等級來定。筵宴前一日,內外餑餑房將餑餑放入盤碟中,分擺在餑餑桌上。經光祿寺(負責宮廷事的機構)派來的堂官檢驗查看合格后,在餑餑上蓋一紅色包袱布,抬到餑餑棚內。夜晚由廚役輪流看管,第二天開宴前再抬到現場以備宴用。餑餑桌有頭品、中品之分。頭品餑餑桌用面額定三十五斤,制成炸、爐、烤、蒸等不同熟制、不同口味的餑餑,用于妃嬪等級生日、晉封時賞賜。中品餑餑桌用面額定二十五斤,制法與頭品相同,只是數量少,用于皇子、親王生日時賞賜。另外,妃嬪遇喜生育、皇子娶妻、公主下嫁也都用餑餑桌作為慶賀禮品。尤其是宮中節日、祭日,禮佛、敬神、祭祖上供用的供品,更是需用大量的餑餑。

如意卷

薩其馬

《玄燁南巡圖》第一卷(局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县| 石渠县| 新田县| 吉水县| 琼海市| 株洲县| 三门峡市| 河源市| 平南县| 仙桃市| 比如县| 都江堰市| 蒙阴县| 三明市| 滦平县| 灵武市| 南川市| 河间市| 邹平县| 奇台县| 什邡市| 南康市| 镇平县| 云安县| 南和县| 额敏县| 龙岩市| 五峰| 望奎县| 和平县| 格尔木市| 海阳市| 道孚县| 稷山县| 句容市| 监利县| 上思县| 共和县| 独山县| 河曲县| 泰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