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學而

總論 人生是永遠的學習

學習的真正要義,在于學習并形成自己獨立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學會自然運用與人交往的處世技巧,建立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生就是學習,而且是永遠的學習;在學習中求索,以學習為生存的狀態。

學什么?怎樣學?學的目的是什么?這是決定學習者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的基本問題。

學習并不只是拿著教科書坐在課堂中,因為我們時時處處都可以學習,只在于是否有心,是否注意到了客觀世界的不同,是否善于學習。

通過學習,先正己,而后對社會有用,即為政。為政,目的不是做官,而是為社會做事。因此,學習就是學做人。做人的基本形態表現為外在的,是禮儀和享受人生的歡樂。因此,學是總綱,德是學習的目標,政則是學習的社會效果,孝、禮等只是達到德的必須之途徑。

由此,我們不妨對“學而”所蘊含的內容做一個基本的概括:

學習的價值取向:學而優則仕。

學習的方法:學而時習之。

學習所要達到的境界:做人,面對所遇到的詰難,首先能夠做到“反躬求諸己”。

學習的意義:就是忠,就是恕;就是對國家忠誠、對人寬厚。

學習的社會效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的過程:堅持長期不懈的學習,“學而安于道”。

學習的生活意蘊:就是孝敬尊長,愛護兄弟,對朋友有義,對鄰里有德。

學習對于人生的助益:修養品德,砥礪自己的人品,使自己能夠有尊嚴、有品位地活著。

學習的目的:“成人之美”而最終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與事業。

每一種狀態,都有相應的楷模,比如顏淵、子路……

題解 唯學習為人生第一要務

《學而》是《論語》的開篇之章,旨在務本。朱熹曰:“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各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

“學可以立德,學可以增智,學可以致用。”學習是成就事業的基礎,是人生的出發點,是做人立世之根本。唯學而知方,以行其義。只有勤于學習、善于學習才能成為有用之材。無論窮達,唯學習是第一要務。

君子為人處世,能做到不因他人不了解自己而心生抱怨,他們的思想與樂趣遠在物質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學切問,所以廣知;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無止境,學而無涯,不學則無以立足社會。學識來自實踐,學問是靠親身的經歷獲得的。人非生而知之,任何學問見識,皆需廣泛地學習,學然后有所得。國以民為本,家以孝為先,做人以德為重,修身以學為主。因此,古人說:學為立世之本。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求取知識,跟從先覺者學習。

[時]經常,時常。

[習]反復練習、實踐。

[說]通“悅”,發自內心的歡愉。

[知]了解,理解。

[慍]慍怒,生氣,遷怒。

孔子說:“持之以恒地學習,領悟了困擾自己的疑難,有什么能比這更令人喜悅的呢?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訪,有什么能比這更令人快樂的呢?別人不理解自己,既用不著生氣,也不必遷怒于人,這樣坦蕩的胸襟又有誰不敬其為君子呢?”

朱子曰:“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又曰:“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學之正、習之熟、說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習,重習也。時復思繹,浹洽于中,則說也。”又曰:“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又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又曰:“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又曰:“雖樂于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樂由說而后得,非樂不足以語君子。”

謝氏曰:“時習者,無時而不習。”

尹氏曰:“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學貴養德

人的一生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年輕時期,單純稚真,以學為樂,重在“學”與“習”;中年時期,任重道遠,求其友聲,“悅”其“來”;老年時期,飽經滄桑,平和中正,寵辱不驚,“喜”與“慍”不形于色。知需學,德也需學。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養德。

一個人經歷了歲月的砥礪,會得到歲月很多珍貴的饋贈,那是因為他善于學習。學習的方法在于“時習之”,在于時時、處處、事事的體悟。“學而時習之”,就是如此,它是一個永遠的過程,學無止境。人不可一日無學,也不可能一日無惑。有惑必須求得解答,釋疑解惑的方法在于學習。一個人運用學識解決面臨的問題,取得預期的效果,會情不自禁地感到高興,這就是學習的樂趣之所在。

人之為學,既有同道,也必有異趣,有朋自遠方來,慕其名,敬其德,自然喜形于色。

君子與平庸人的不同之處在于胸襟和氣度。有德之人,別人是否知道、理解,無損于其德行的修養。之所以“人不知”,也襯托出其德行修養未能達到一定境界,還需要進一步的修持。反躬自省,求諸于己,彰顯的是君子風范。君子不會因為他人的好惡而影響自己的情緒,也不以自己的喜怨遷怒他人;既不因為別人不理解自己而生氣,也不會因為別人對自己存有誤解而心生怨恨。君子始終以寬厚仁義之心、容納百川的胸襟去對待他人。走自己的路就行了。

學以養性,學而成德,德隆則容,有容乃大。君子厚德雅量,兼收并蓄,包容他人之正議與反詰。天地自在我心,榮辱不驚,毀譽無損,任憑世人褒抑,何慍哉!何欣哉!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弟]通“悌”,敬愛、順從兄長。

[好]愛好,喜歡,慣于。

[犯上]違抗上命。

[鮮]少。

[務]致力于某種目標,專心一意。

[本]根本。

[與]語氣詞,通“歟”。

有子:即有若,字子有,魯國人,少孔子三十三歲,為人強識好古道。

有若說:“一個人在家能夠孝敬父母、敬重兄長,而在外處事悖逆尊長,這樣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夠尊奉師長,卻慣于搗亂的人,從古至今從未有過。有德行修養的人專心致力于修養,平時居家孝悌,一絲不茍,日積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因此,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友愛兄弟,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賈誼曰:“弟敬愛兄謂之悌,反悌為敖。”

朱子曰:“君子凡事專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又曰:“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

程子曰:“孝弟,順德也,故不好犯上,豈復有逆理亂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則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愛及于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弟之本。或問:‘孝弟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謂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蓋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義、禮、智四者而已,曷嘗有孝弟來?然仁主于愛,愛莫大于愛親,故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是孝悌,是敬事父母、尊順兄長、友愛兄弟。居家仁孝,必然為鄉鄰稱頌,受到人們的敬重;仁孝行于家,德行著于鄉,自然仁愛及于物。

觀其居家,即可知其志向。不能親親,何以愛民?事親不孝,何能尊上?不肖之子,豈有忠誠愛國之心?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偽飾,動聽。

[令]美好,和悅。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朱子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悅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

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

仁,蘊含于我們的辭色之間

有仁德的人是不會用獻媚來取悅世俗的。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是不會有巧言令色等令人厭惡的行為的。

巧言者,必居心不正;令色者,必言不由衷。阿諛逢迎者,必為奸佞陰險、居心叵測之徒。察言觀色,揣度人心者,必不能堅持正義,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更難以秉持公正、堅持原則。

品德的修養并不空泛,而是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力戒“巧言令色”的行為,少些阿諛奉迎的媚態,多一份誠實,也就接近仁德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省]反省,自我檢查。

[忠]忠誠。

[信]信守諾言,不改初衷。

[傳]傳授。

[習]融會貫通,躬身奉行。

曾子:即曾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人。據《仲尼弟子列傳》載,曾子少孔子四十六歲,志存孝道,孔子因之以作《孝經》。齊嘗聘欲以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奉養父母極盡孝道,為世之楷模。

曾子說:“我每天對自己的言行多次進行反思:幫助別人籌謀,竭盡忠誠了嗎?和朋友交往,信守諾言了嗎?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和道理,是經過自己反復思考、融匯貫通的真知灼見嗎?”

謝氏曰:“諸子之學,皆出于圣人,其后愈遠而愈失其真。獨曾子之學,專用心于內,故傳之無弊,觀于子思、孟子可見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盡傳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朱子曰:“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則又以忠、信為傳習之本也。”

尹氏曰:“曾子守約,故動必求諸身。”

自省則明

君子進以修身,退以養德。時時反躬自省,有過則改,無過加勉。

靜夜獨處,天籟無心,良知隨雨露回歸,靈性乘星月降臨。這正是我們透視內心之時,透過喧囂斑斕的外象,剝去粉飾與偽裝,摘下為生存而刻意戴上的面具,此時,捫心自問,平日所行是否無愧于天,無怍于地,無欺于心,無損于人?

生活賜予我們的是帶殼的稗子,只有慢慢地咀嚼與自省,才能有所體味。對于生活,我們無力改變什么,我們能做的只是求諸己身,反躬自省,以獲得心靈的寧靜。面對強勢,我們雖然無法抗爭,卻可以保持沉默。這也是一種有力的堅持,正氣也就在這沉默之中育養。這比那些違心的“巧言”更顯得正直有骨氣,也必會贏得人們的敬仰。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道]通“導”,治理,管理。

[乘]指戰車。

[敬事而信]敬其事而取信于民。

[用]費用。

[時]農事耕作的節令,農時。

孔子說:“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必須做到:謹慎處事,敬其職責,以誠信取信于民;節省資財,力戒奢靡,愛護百姓;征用勞役應體恤民力,不違農時。”

程子曰:“此言至淺,然當時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國矣。圣人言雖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極,堯、舜之治亦不過此。若常人之言近,則淺近而已矣。”

楊氏曰:“上不敬則下慢,不信則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蓋侈用則傷財,傷財必至于害民,故愛民必先于節用。然使之不以其時,則力本者不獲自盡,雖有愛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澤矣。然此特論其所存而已,未及為政也。茍無是心,則雖有政,不行焉。”

胡氏曰:“凡此數者,又皆以敬為主。”

朱子曰:“五者反復相因,各有次第,宜細推之。”

治國之道,唯在務本

民者國之本,農者民之本,禾稼農之本。禾稼之治,唯在時令。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無論何時,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吃飯問題永遠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問題。建設穩固的農業,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是歷代當政者高度重視的大事。

不違農時是為政者首先要關注的問題。歷代統治者“以無為而治”為最高政治理想——讓百姓休養生息,順德而治。無為之政,大德之為,無擾無績,乃萬世之德。“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因此,欲圖強國,務修仁德。仁德之政,務在與民休息。與民休息之要,在于簡政。政簡則事成,事成則民安。民安則彰其德。敬事、誠信、節用、愛人、適時,此五者德之所存也。凡事唯當以誠,必以敬而后行。天地無言,四時有序,萬物滋生,物故天成。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謹]謹言慎行,行之有常。

[信]言必有行。

[力]精力,致力。

[文]指《詩》《書》《禮》等六藝之經典。

孔子說:“教育子弟,居家要孝敬父母,處世要敬重兄長;恭敬誠信,廣交朋友,親附有德行的人,并以他們為楷模,效法修正自己的言行。閑暇之時,致力學習典籍文章,提高修養。”

程子曰:“為弟子之職,力有余則學文,不修其職而先文,非為己之學也。”

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藝,末也。窮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

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余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

朱子曰:“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圣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百行孝為先

中國的人文傳統注重忠孝與節義。尊父敬母為孝,友兄愛弟稱悌。《新唐書·孝友傳贊》中說:“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蘇軾也說:“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賊,而足以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奪,而足以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備,此固非有深遠而難見,勤苦而難行者也。”

人的品德修養就是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體現出來的,也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細節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既是人的天性,也是做人的根本,品質的基礎。如果不能孝養其親,又怎么能敬事他人?雖才高絕倫,卻也不可大用。而忠孝禮義之士,雖然多有不得志,但終不失為君子。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賢]賢人之賢。

[能致其身]能獻出生命。

子夏:即卜商,字子夏,衛國人,少孔子四十四歲。習于《詩》,能誦其義,以文學著名。為人性不弘,好論精微,時人無以尚之。孔子卒后,教于西河之上,魏文侯師事之,而諮國政。

子夏說:“敬賢尚德,勝過喜好美色;敬奉父母,能夠竭心盡力;敬事職責,能夠做到竭忠盡智,赴湯蹈火不辭所命;敬重朋友,與其交往能夠信守承諾。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雖然沒有受到過正規教育,我認為也是達到了高尚的境界。”

游氏曰:“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也。能是四者,則于人倫厚矣。學之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學名,而其言如此,則古人之所謂學者可知矣。”

孝敬父母,盡心竭力

孟子說:“學所以明人倫也。”人皆父母之所生,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敬孝父母,天經地義。居家孝敬父母能夠做到竭盡心力,處國能夠做到忠誠赴義,交友重諾守信,即為君子之行。

人之窮達,有所不同,故對父母之養也有所不同。然而,不論是心養、力養,還是物養,必不出三個層次:盡義,盡心,盡力。如能夠做到持之以恒,就可以稱之為孝。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重]莊重,自重。

[威]威嚴,儀容肅然,端穆持重。

[固]堅固,深厚。

[主]主張。持心。

[無]通“毋”。

[過]過錯。

[憚]懼怕,忌諱。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便沒有威嚴,而所學也就不可能達到一定的高深境界。立身在于忠信,為人當以忠厚誠信謙敬為本。人皆有長,總有我可以借鑒學習之處,不能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誰也不可能不犯錯誤,知道自己錯了,就勇于改正,切勿自我忌諱,畏怯而茍且掩飾。”

朱子曰:“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又曰:“輕乎外,必懈怠于內,則所學不深,所知膚淺,所行虛浮,自然德威無所從樹。”

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誠則無物。且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者,人心也。若無忠信,豈復有物乎?”又曰:“學問之道無他也,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君子自修之道當如是也。”

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為質,而學以成之。學之道,必以忠信為主,而以勝己者輔之。然或吝于改過,則終無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故以‘過勿憚改’終焉。”

建立自己的人格和信心

人之所以能夠區別于動物,就在于做人的尊嚴,故當自尊,躬行忠信,襟懷坦蕩。人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應該尊重并學習他人,對照人之所長反躬自省,發現自己有所不及,立即改進提高。“無友不如己者”,有人曲解為“不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照此邏輯,那么誰與我為友?我們認為不如自己的不與相交;同樣,我們認為高明想要交往的,他必也認為我們不如他而不與我們相交。由此,天下無可交之人,天下人皆不可交往。普天之下,我們在哪里才能找到朋友?這種說法的荒謬可見一斑,與圣人之一貫“好學”的思想相悖。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慎終]認真地辦理喪事。

[追遠]追念遠祖。

[民德歸厚]民風化育,其德自然歸于篤敬厚道。

曾子說:“認真地按照祭禮的規范哀祭故去的父母,以誠敬之心緬懷追祭遙遠的祖先,能夠這樣切實施行,百姓的道德風尚就自然趨于篤厚了。”

朱子曰:“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為,則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則其德亦歸于厚也。”

良好的開端

民生之要,生老病死而已。用之于禮,則民勸,民勸則德厚,厚德則政平,政平則天下安。親親以睦,友賢不棄,故舊不遺,民德歸厚矣。

政事的推行,期望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開端。以嚴肅的態度去從事每一項事業,努力減少失誤,這樣百姓的道德風尚就自然歸于篤厚了。邁出第一步,總是艱難的,但卻是最重要的。萬事由因,任何結果都可追溯到直接的原因。因此,做出任何一個決定前都必須進行審慎的論證,在付諸實施的過程中,則做好切實的準備和科學的設計,并予以嚴格的執行。如此,才會有好的結果。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至于]到達。

[聞]考察。

[求之與]向人詢問嗎?與:通“歟”,語助詞。

[抑與之]或者別人告訴他。

[溫]溫和。

[良]善良。

[恭]恭敬。

[儉]節制,節儉。

[讓]謙遜,忍讓。

[以得之]以:共存,兼有。

[其諸]大概。

子禽:即陳亢,字子禽,孔子弟子,一說子貢弟子。

陳亢問子貢:“夫子沿途每到達一個國家,總是首先考察這個國家的治政方略是否得當,是他請求對方而得知的呢?還是對方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夫子是憑仁厚、賢良、莊敬、儉約、謙遜的品德兼備,而得知該國的政事。他這種處世和探求事物本質的方法,大概正是和一般人求知的方法不一樣的地方吧!”

刑昺疏曰:“敦柔潤澤謂之溫,行不犯物謂之良,和從不逆謂之恭,去奢從約謂之儉,先人后己謂之讓。意謂孔子行此五德而得與聞國政,他人則就君求之。夫子則修德,人君自愿與之為治。故曰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謝氏曰:“學者觀于圣人威儀之間,亦可以進德矣。若子貢亦可謂善觀圣人矣,亦可謂善言德行矣。今去圣人千五百年,以此五者想見其形容,尚能使人興起,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張敬夫曰:“夫子至是邦必聞其政,而未有能委國而授之以政者。蓋見圣人之儀刑而樂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終不能用耳。”

朱子曰:“夫子未嘗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時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問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過化存神之妙,未易窺測,然即此而觀,則其德盛禮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見矣。學者所當潛心而勉學也。”

求諸于己

做人最為重要的是修養人格。君子處世則在于溫良恭儉讓。仁德兼備,其行自宜。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以為求于本身,則必得之,而且“萬物皆備于我”。圣德之所求,異于常人,在于反躬以求,在于修持己德,求諸于己非求諸于人。因而,其德日盛而左右逢源,這樣自然不必汲汲于求之外。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沒]通“歿”。

[行]行為,所做的事業。

孔子說:“父親健在則觀察他的言談志向,父親離世則觀察他的處世行為。如果一個人在三年內能一直謹守父親的教誨做人,那么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尹氏曰:“如其道,雖終身無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則三年無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曰:“三年無改,亦謂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朱子曰:“父在,子不得自專,而志則可知。父沒,然后其行可見,故觀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惡。然又必能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乃見其孝;不然,則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矣。”

孝存于心,見之于行

言行之間,見仁見孝。孝者,生時養之以敬,歿則盡懷念之誠。“三年無改”,親情不忍,其心必仁。然而如今,世風奢靡,人心廢弛,不養其親,豢養寵物,成了時尚。

近年人們養寵物的行為漸趨蔓延,大街小巷里,各種各樣的寵物招搖于市。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動物墓地”,有些人不惜花費重金為自己的寵物購買特制的棺材,修建墓碑,奉上鮮花和食物祭奠。甚至清明節不去祭奠先人,而是祭奠寵物,這不能不令人惻然。更有通過非常手段一夜乍富的人,在父母有生之年不盡贍養的孝行,卻在父母死后大操大辦喪事,彰顯“孝名”,其行為之虛偽,令人不齒。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

[和]和諧,和睦。

有若說:“禮儀的效用,以和順自然為可貴。前代的王道之治以此為最好。大事小事、國事家事無所例外,如此而有行不通的事,則必定是沒有按照禮儀的要求去做;僅僅知道和而為貴而不知道之所以為和,忽視禮儀的功用不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程子曰:“禮勝則寓,故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以斯為美,而小大由之。樂勝則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

范氏曰:“凡禮之體主于敬,而其用則以和為貴。敬者,禮之所以立也;和者,樂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謂達禮樂之本矣。”

朱子曰:“嚴而泰,和而節,此理之自然,禮之全體也。毫厘有差,則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禮儀為重

禮用于世,在于崇尚自然、疏通關系,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在于敬其德、友其親、貴其尊。禮以嚴身分,和以通情分。無論國事家事,親戚鄰里、友朋同事,皆循乎禮。有禮則敬,無禮而不行,然則禮在于誠,無誠而繁則偽。

治國之道,就是“禮”、“和”兼用。禮用之于國、用之于家都是以和為輔佐。任何事情不論其影響大小,都要合乎禮順乎情。管理家庭、治理國家、安定天下,沒有一樣不是通過“禮”、“和”的兼用才達到目的的。“禮”是原則,“和”是策略。既要堅持原則,又要靈活運用策略,偏執于一得之見或固執于一端,不知通權達變是辦不好事情的。同樣,做人也是如此,既要有自己的思想,堅持自己的信念,又要能夠適時調整自己,使自己的生活美好,使自己的人生順利。

讓生活美好起來,這是每一個人都深切期盼的。讓平凡的生活精致起來,是一種境界。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就要善于學習,既要學習前人的理論教義,又要學習來自于實踐的經驗方法。實踐中的具體事務都是相似的,但是永遠不會雷同。理論的品質就在于其永遠是新鮮的,只有僵化的使用者,沒有僵化的理論,運用之妙,存于一心。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義]合宜的道德、行為,指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

[復]實踐其承諾。

[恭]致敬,尊崇。

[禮]規范。

[因]依,依靠。

[親]近,接近。

[宗]猶主、本,主旨,效法。

有若說:“為人信守諾言、行為符合道義,這樣的人言行就會被人們廣為傳頌。與人相處恭敬有禮,尊重別人而不刻意取媚,保持自己的尊嚴而遠離恥辱。因而沒有失信于人、也沒有失禮的事情,這樣的人是可以接近也是可以尊敬并作為效法的楷模的。”

朱子曰:“約信而合其宜,則言必可踐矣。致恭而中其節,則能遠恥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際,皆當謹之于始而慮其所終,不然,則因仍茍且之間,將有不勝其自失之悔者矣。”

誠信重義

中華民族是注重血緣關系的民族,文化傳統中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法意識。中國文化的基本旨義是親親、仁民、愛物。有人將之理解為:靠施行德政來治理國家,同宗子弟必然像城池一樣穩固,君主只要強化自己的德政,使同宗子弟效忠,又何必修筑堅固的城池泥?如果只是這樣,那么,他不是我所敬仰的人,也肯定不是遵從先賢教誨的人。朋友之交不能失去信義,與人交往不能失禮,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兄弟的結義,之所以廣為傳誦,就在于誠信重義,在于互相敬重循守禮儀。做人有義,待人有禮,敬其賢德,親其親以及人之親。為了人生的華彩,我們應當義無反顧地奔赴那個生命的約定。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求]苛求。

[就]趨。

[有道]政治清明,世風端正。

[正]修正。

孔子說:“君子對于飲食沒有過分的要求,只要能夠吃飽就行了。君子對于居住之處也沒有太多的講究,不求安逸享受,只要安全就可以了。對世事反應機敏,言辭卻很謹慎。到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國家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修養自己的仁德,如此可以說是‘善于學習的人’啊。”

尹氏曰:“君子之學,能是四者,可謂篤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楊、墨學仁義而差者也,其流至于無父無君,謂之好學,可乎?”

朱子曰:“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馀也。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則可謂好學矣。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知足常樂

“食”與“居”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條件。“食無求飽”是指不過分飲食,不貪婪,不追求食欲的享受。“居無求安”指住的地方只要適當,能安貧樂道,不貪求過分的安逸享受。這兩句話的意義,是不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而更重視精神的升華。“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責任、一切應該做的事,要馬上做。“慎于言”,不能亂說話。“就有道而正焉”,這個“道”就是指學問、修養,并不是說讀書就是學問,實踐才是更重要的學問。

知足則常樂,慎言則自安。言行不可草率,輕率的言行會使國君失去輔佐的忠臣,會使普通人失去朋友。國君失去忠臣的輔佐,禍患必然降臨。平民失去朋友,必然陷于困境。故言論必當謹慎,輕率的言辭必將帶來后患。享樂是腐蝕人、消磨人志向的毒劑,放縱嗜欲,必將陷于貪婪。德行的養成在于自我節制。

君子的修養要有安貧樂道、勵精圖治的積極精神,不能過分地沉迷于私欲的享樂,過分貪圖安逸。要盡量做到處事敏捷,言語謹慎,時時處處向社會學習、向實踐求知。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諂]卑屈。

[驕]驕矜恣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治骨曰切,治牙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

[往]其所已言。

[來]其所未言。

子貢:即端木賜,字子貢,衛國人,少孔子三十一歲。有口才,孔子常詘其辯。家富累千金,歷相魯、衛,終于齊。

子貢說:“處身貧窮但能夠做到不卑屈諂媚,出身富有但無驕矜恣肆的勢利神態,怎么樣?”孔子說:“這是可以的。但是,不如安于貧窮而以恪守道德為樂,身處富裕顯貴而謙敬有禮的人好啊。”子貢說:“《詩經》載:‘就像沉浸在削制骨器、打磨象牙、雕刻美玉、鏤治金石一樣,精益求精,樂在其中。’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端木賜啊,現在可以和你講論《詩經》的微言大義了。告訴你已有的道理,你便能夠體悟到言下未盡之意了。”

朱子曰:“此章問答,其淺深高下,固不待辨說而明矣。然不切則磋無所施,不琢則磨無所措。故學者雖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極致,亦不可騖于虛遠,而不察切己之實病也。”

打磨自己的人生

為人處世貴在真誠自然。去其偽飾,必見其誠。安什么貧,樂何種道?物有高下之別,路有不平之虞,人雖無貴賤之分,但有貧富之差。人無所安,則無所成就。君子當自強,處富貴不宜驕傲,居貧賤不失尊嚴。既使處在極端的困境中,也當建立自己的信心,情志高遠,絕不沉淪。

一生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得遇知己、摯友、良師是一種幸運,彼此間的默契與意氣相投總會讓人欣慰得想去感謝冥冥中的那份注定,感受那無聲的契合。其實,人生不論成功與失敗,富裕或清貧,重要的是自己感覺活得像個人。

實現人生的極致,必須經歷歲月的冶煉。在經歷過了種種來自各個方面的擊打與非議后,你對這世道炎涼有所體悟,然后繼續堅守著做人的本份,樹立自己的思想,那么你就已經走向了成熟。當你走過了命運為你準備的必經之路,經受住了苦難的打磨,你思想的火花就將迸射出光芒。是的,每個生活的細節,不論甘苦,各有滋味,能夠欣賞生活是一種高貴的氣質。那么,就這樣開始創造自己的精致人生吧。何必在乎貧富尊貴,何必在乎歧視或禮儀?只要我心安泰。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憂慮。

[知]了解,理解,知其盛名。

孔子說:“不要憂慮人們不理解自己,應當憂慮的是自己不能真正地理解別人。”

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

患在不能知人

君子不患無位,而患無所作為。名利地位,人皆欲取欲求,于是熙熙攘攘之間,為虛名與蠅利奔忙,從而不能潛心實學躬行。

德行的修養、才能的提高,是我們一輩子的事情。人們常說,是金子終要發亮。有真才實學的人,豈能長久掩埋于草莽林泉?一個人只要真正有才能,或遲或早總能夠脫穎而出,干出一番事業。怕就怕自己既沒有才能,又缺乏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又志大才疏,總是做出一副懷才不遇的樣子,怨天尤人。沒有什么捷徑可以代替勤奮的苦讀,自己不努力終究是成不了大器的。

知又如何,不知又如何,就如山崗上那靜靜的滿月,只是揮灑出光輝!

重要的是修養自我,修養我們的德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辽县| 万山特区| 库伦旗| 镇安县| 诸暨市| 綦江县| 孝义市| 舒城县| 濮阳县| 武陟县| 福州市| 宝兴县| 廊坊市| 哈尔滨市| 荣成市| 兴国县| 繁昌县| 衡阳县| 中牟县| 清苑县| 安塞县| 高州市| 丽水市| 兴安盟| 东乌| 聂拉木县| 桂平市| 聊城市| 三穗县| 江陵县| 霸州市| 洛宁县| 祁连县| 万载县| 隆昌县| 咸宁市| 乌苏市| 扎赉特旗| 株洲市| 岚皋县| 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