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泰伯
- 國學經典解讀:論語(套裝共5冊)
- 劉強
- 11307字
- 2021-12-08 11:20:34
題解 至德無稱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孔子從道德修養和事業成就的角度贊美上古圣王堯,指出了君子對于民眾的表率作用,闡述了“大德不言,民無得而稱”的道德修養至高境界。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至德]最高尚的道德。
[三讓]再三辭讓。三:多次。
[無得而稱]想稱頌而又找不到具體的事由。
泰伯:一作太伯,周太王長子,有弟仲雍、季歷。太王欲立季歷為王,泰伯、仲雍奔避荊越,文身斷發。泰伯自號句吳,為春秋吳國始祖。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具有最崇高道德的人,他再三地遜讓,把國君的位置讓給了季歷,老百姓簡直找不出恰當的詞語來贊頌他?!?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勞]徒勞,勞碌。
[葸]畏懼,畏縮。
[絞]尖刻刺人。
[君子]指德才兼備的人。
[興]起。
[偷]冷漠無情。
孔子說:“雖然謙恭,但是如果沒有按照禮儀的規范處事,則是徒勞的;謹慎小心,但是如果沒有禮儀的支持,則淪為畏縮;勇于行動無所畏懼,但是如果沒有禮儀的約束,則可能導致禍亂發生;雖然為人正直,但是如果沒有禮儀的修飾,則會失之于尖刻而引起爭執。君子對于自己的宗族親厚友愛,那么老百姓的行為就將受到好的引導而漸趨仁厚。不遺棄自己的老同事、老朋友,那么老百姓就不至于對人冷漠無情了。”
張子曰:“人道知所先后,則恭不勞、慎不葸、勇不亂、直不絞,民化而德厚矣。”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穸?,吾知免夫!小子!”
[啟]開,抬起。
[戰戰]恐懼。
[兢兢]戒謹。
[臨淵]恐墜。
[履冰]恐陷。
[小子]孩子們。意在反復叮嚀。
曾子病了,召集他的學生們到他身邊,說:“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詩經》諭示我們:‘小心謹慎??!就像來到深淵邊,就像行走在薄冰上?!ɑ仡櫼簧慕褚院?,我知道我可以解脫了!你們懂得了嗎?!”
程子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沒,為終其事也,故曾子以全歸為免矣?!?
尹氏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曾子臨終而啟手足,為是故也。非有得于道,能如是乎?”
范氏曰:“身體猶不可虧也,況虧其行以辱其親乎?”
朱子曰:“曾子平日以為身體受于父母,不敢毀傷,故于此使弟子開其衾而視之。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門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難如此;至于將死,而后知其得免于毀傷也?!?
生命誠可貴,此身當珍惜
人生多艱,不但要承受來自生活的壓力,還要遭遇各種疾病、天災人禍的折磨,能夠平安度過一生是值得慶幸的。生死不可避免,無論活多久,這樣的結局遲早會來。能夠走到今天,實屬不易,“算是真正落幕了”,我們應當感到快樂,因為畢竟到達了終點,完成了肩負的全部使命,盡管歷程也許并不如意,但總算是解脫了,可以休息了。對于生命來說,那些過去的磨難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論當時多么困難,畢竟都走了過來,都沒有沖決死亡的關卡。那么,有什么理由不欣慰呢。
不論我們的處境多么困難,為了我們自己,為了關愛我們的人,都應當好好地活下去。只要活著,就有希望??鬃诱f:“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绷⑸硇械溃瑩P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疲骸盁o念爾祖,聿修厥德?!贝松松硎苤诟改?,不可不珍惜,只有兢兢業業,謹慎小心,才能夠度過人生路上的一個個陷阱和危難,讓生命的航船安全駛抵彼岸。當我們回顧平生所走過的路,揮手告別人生之時,能夠完整地去見我們的父母,無愧地面對后人,無所牽掛、心安理得,該是何等的欣慰呵。因此,對于生命賦予我們的每一天都應當珍惜,并為之努力奮斗。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問之]探望,慰問。
[貴]珍重,重視。
[暴]粗暴。
[慢]放肆,怠慢不敬。
[信]誠實。
[辭]言語。
[氣]語氣。
[鄙倍]淺陋背理。鄙:凡陋,平庸。倍:通“背”,背理,背叛。
[籩豆]指籩和豆,均為古代禮器。籩用竹制成,盛果脯等食物的器具。豆:俎豆,祭器,木制,也有用銅和陶制的,盛齏醬等。
[有司]有關部門、官員。
孟敬子:仲孫氏,名捷,魯國大夫。
曾子臥病,孟敬子來看望他。曾子說:“飛鳥在將要死去的時候,鳴叫聲充滿了哀婉的音韻;人到了快要死去的時候,他說的話也都飽含著深情和善意。君子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注意三點:加強學問修養,嚴肅自己的儀態風度,避免粗暴傲慢的神態,使自己的氣質表現得謙和安詳;內心平和,態度誠懇,就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友誼;言談舉止,多考慮措詞和語氣,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錯誤。如此修身持正,政事公正,那么那些芝麻綠豆類的瑣屑事務,自然不需要分心應付,交由職責部門辦理就行了?!?
鄭玄曰:“此道,謂禮也。動容貌,能濟濟蹌蹌(莊嚴敬慎貌),則人不敢暴慢之;正顏色,能矜莊嚴栗(嚴肅莊重,使人敬畏貌),則人不敢欺詐之;出辭氣,能順而說之,則無惡戾之言入于耳?!?
程子曰:“動容貌,舉一身而言也。周旋中禮,暴慢斯遠矣。正顏色則不妄,斯近信矣。出辭氣,正由中出,斯遠鄙倍。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尹氏曰:“養于中則見于外,曾子蓋以修己為為政之本。若乃器用事物之細,則有司存焉。”
王安石曰:“觀此言也,曾子而不知道也則可;使曾子而為知道,則道不違乎言貌、辭氣之間,何待于外哉?是故古之人目擊而道已存,不言而意已傳,不賞而人自勸,不罰而人自畏,莫不由此也。是故先王之道可以傳諸言、效諸行者,皆其法度刑政,而非神明之用也?!?
重要的是做人
“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三者皆修身之要、為政之本,不可有造次、顛沛之違。舉手投足之間,體現的是一個人的修養。言談話語之中,自然流露著一個人的品德境界。一顰一笑之際,傳達的是一個人的內在本質。因此,只要內心有著純正的道德修養,不論從事何種職業,都能得心應手。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以]用,因為。
[犯]冒犯,觸犯。
[校]計較。
曾子說:“雖然自己多才多能,但能夠虛心向不如自己的人咨詢某一方面的學問;盡管自己的知識已經相當淵博,但仍然好學不倦,遇到不懂的就及時向專人請教;形成了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卻還能誠懇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就如同自己沒有什么主見一樣;對于面臨的問題已經成竹在胸,但是還能夠懷著謙敬的態度征求他人的高見,就像自己心中沒有主意一樣。雖然這樣有時會受到不明白的人的輕視或頂撞冒犯,但也并不計較,寬宏大度。從前我的朋友就是這樣做的?!?
謝氏曰:“不知有余在己,不足在人;不必得為在己,失為在人;非幾于無我者不能也。”
以自己的真誠聽取各種聲音
身處高位的執政者應多聽取群眾的意見。群眾熟知的具體情況,對全局而言是“不能”,但是執政者如果能夠虛心聽取,雖然有時是十分淺近的話,也往往會帶來深遠的啟迪。學會傾聽,學會聆聽群眾的聲音,是解決很多難題的有效方法。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六尺之孤]指未成年而接任大位的年幼的國君。
[寄]寄托。
[節]氣節,操守。
曾子說:“可以把幼小的孤兒托付給他照管,可以把百里城郭的政權交由他掌握,面臨重大考驗,能固守自己的節操。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君子吧?一個人如果真正具備如此品質,那么他就是君子啊?!?
程子曰:“節操如是,可謂君子矣?!?
朱子曰:“其才可以輔幼君、攝國政,其節至于死生之際而不可奪,可謂君子矣?!?
君子立世,氣節為重
君子守其節、成其德,小人趨其炎、附其勢。君子濟世,小人凌弱。
托孤寄命,非君子安承其責?操守氣節,做人立世之根本,非君子何能固守其志?士可以殞命,不可折辱。人可以無才,但不能喪失做人的氣節。蘇軾說:“夫欲有所立于天下,擊搏進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則必有卓然可見之才,而后可以有望于其成。至于捍社稷、托幼子,此其難者不在乎才,而在乎節,不在乎節,而在乎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弘毅]寬弘大量而又剛直堅忍。
曾子說:“讀書人不能不做到心胸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所承擔的責任重大、前程遠大。以推行仁德為己任,這(責任)難道不是很重大的嗎?并且畢生為之奮斗,直到死去才停止,難道承擔著重任所走過的道路還不夠遠嗎?”
朱子曰:“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之,可謂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程子曰:“弘而不毅,則無規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庇衷唬骸昂氪髣傄悖缓竽軇僦厝味h到?!?
君子任重而道遠
寬深雄渾的氣量是古今成大事業者必備的素質。古人注重修養這種品質,用以臨大事、挽危局,用以鎮世俗之急躁,立中流之砥柱。歐陽修曰:“學篤而志大。雖在畎畝,不忘天下之憂。以謂:‘時無不可為,為之無不至,不在其位,則行其言?!嵫杂?,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雖獲禍咎,至死而不悔。”
人的德行和才能,不可能各方面都完美無缺。但是,我們必須對歷史負起責任,至少,能夠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負起屬于自己的責任。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興]激發,振奮。
[立]根本,立足點。
[成]完成。成就。
孔子說:“德行的修養從《詩經》開始,依靠禮儀立足于世間,經過音樂的熏陶達到和諧完美?!?
程子曰:“天下之英才不為少矣,特以道學不明,故不得有所成就。夫古人之詩,如今之歌曲,雖閭里童稚,皆習聞之而知其說,故能興起。今雖老師宿儒,尚不能曉其義,況學者乎?是不得興于《詩》也。古人自灑掃應對,以至冠、昏、喪、祭,莫不有禮,今皆廢壞,是以人倫不明,治家無法。是不得立于禮也。古人之樂:聲音所以養其耳,采色所以養其目,歌詠所以養其性情,舞蹈所以養其血脈。今皆無之,是不得成于樂也。是以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難?!?
王應麟曰:“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于《禮》《樂》,雜說不與焉?!?
《禮記·內則》:十歲學幼儀,十三學樂誦《詩》,二十而后學禮。則此三者,非小學傳授之次,乃大學終身所得之難易、先后、淺深也。
人生應當是美好的
詩,發乎情,止乎禮。禮,約束我們的行為不逾矩,守護著我們的心靈不受玷污。樂,陶冶我們的情操,滋養我們的性情,愉悅我們的心靈,凈化我們的思想,成就我們的德行,使我們能夠清廉純正地立于世間。
生活雖然面臨各種疑難與困擾,但是同樣充滿激情和樂趣。我們不只是為了生活而活著,更是為了成就人生而做著我們熱愛的事業。我們為了事業獻出一切,樂于為此奮斗,我們也因此享受到了生活的樂趣,生活也因我們的奮斗而變得更加美好。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由]遵從,奉行。
[知]通“智”,理解,了解。
孔子說:“老百姓,可以讓他們按照我們的指令去做,卻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
朱子曰:“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當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程子曰:“圣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爾。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則是后世朝四暮三之術也,豈圣人之心乎?”
國以民為本
以往的統治者對待民眾的態度是,愚民、重民、愛民、惡民,則其治亂興衰可知。
愚民政策的衛道士們總是視百姓為洪水猛獸,他們總是百般掩蓋、歪曲事實真相,剝奪民眾的知情權。“不可使知之”是他們奉行不渝的圭臬,這使得人民對于有關自己的生存狀態知之甚少。他們的理論是對孔子言辭的歪曲。那么,孔子真正的思想是什么呢?從《論語》中傳達的思想主線,我們不難知道,愚民并非具有民本思想的孔子本意,因為貫穿《論語》始終的就是富民而教化之??鬃又鲝堄薪虩o類,認為沒有不可教之人,沒有不能教之人,沒有人不應教其禮儀,即使是異端叛類,也應當得到自新的機會??鬃記]有說過不教民禮儀、耕戰的話,卻一再闡述教化的力量。不教而戰是謂棄民。正是孔子打破了貴族的教育壟斷,將教育從封建貴族的特權下解放了出來。他倡導教育要面向民眾,使平民受教育,掌握知識和禮儀,于是才有了三千弟子的規模。那么,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愚民之說呢?想來,恐怕是后來的統治者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出的有意歪曲。所以,我們有必要做出合乎邏輯的解譯,以復先哲。
治國難,治大國尤難。國家是人民的國家,人心向背,關系國家興亡。要治理好國家,重要的是愛民。只有愛民,才能爭取到人民的支持。愛民,絕不能擾民,要使人民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只有這樣,生產才能發展,物質財富才能增加,國家才能富強。為政勿擾民,無為而治,是歷來統治者自詡的德政,也是廣大民眾理想中的善政。給予百姓以自由生產的權利,在于順乎民心,取法自然,不妄作“政績”的干擾,這是符合孔子一貫崇尚的三代治道思想的。
孔子曾經說過治理國家的辦法: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如果不讓人民充分了解真相,又何談取信于民?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疾]通“嫉”,厭惡,憎惡。
孔子說:“好勇斗力,憎惡貧窮,這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人如果沒有能夠包容一切的仁德,嫉惡太過分,則必然導致禍亂發生?!?
朱子曰:“好勇而不安分,則必作亂。惡不仁之人而使之無所容,則必致亂。二者之心,善惡雖殊,然其生亂則一也。”
窮則思變
人到途窮則拚命,貧窮則無所顧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服務于經濟基礎。經濟力量是政治統治的保證,政治統治是經濟實力的體現形式。每個人都生活在現實之中,經濟的現實性顯而易見。民眾的生活狀況決定著國家經濟基礎的穩固程度。民眾的生活問題都不能保證,如何實施政治統治?任何一個政權不論其性質如何,首先是要解決的是人民的生計問題,體恤人民的疾苦和所受的災難。政治清明、為民謀福利,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只有讓人民安定富裕,才能得到最廣泛的擁護,這個政權才有存在的基礎。因此,社會的治亂在于經濟的發展,并不取決于政治形態。當然,政治制度的優劣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政治制度的設計必須能夠體現經濟發展的要求。
歷代有識之士,其用于世,最看重的是富民。民眾富裕了,然后再實施教化。
中國走過了漫長的的封建社會,老百姓曾經太窮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因而在走投無路之際揭竿而起,為自己的生存權利斗爭,從而造成社會動蕩。經過一番血與火的較量,在一片死亡和廢墟之上,新的王朝建立起來了。于是,人們又滿懷希望地急切奔走,想為自己及子孫后代謀取富貴。就是在這樣的輪回中,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社會在變革、沒落,再變革、再沒落的循環中艱難前進。一旦哪一個時代能夠使百姓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人們便感恩戴德了。中國的老百姓就是如此容易滿足。不論歷史上的“圣人”如何實施“教化”,經濟問題始終是社會治亂的誘因。社會的治亂興替,其根源就在于此,在于經濟。發展經濟是富民強國的第一要務。如果沒有經濟支撐,一切政治理想都只是空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馀不足觀也已?!?
[才美]智能、技藝超群。
[驕]驕矜自夸。
[吝]鄙嗇,小氣。
周公:名旦,姬姓,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今陜西省歧山),故稱周公。曾輔佐成王東征,勘定叛亂,建洛邑,制定禮樂制度。
孔子說:“一個人即使有周公那樣令人嘆服的美好才華,假若他既驕傲又偏狹,也是不值得稱道的?!?
程子曰:“此甚言驕、吝之不可也。蓋有周公之德,則自無驕、吝;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驕、吝焉,亦不足觀矣。”又曰:“驕,氣盈。吝,氣歉。”
朱子曰:“驕、吝雖有盈歉之殊,然其勢常相因。蓋驕者吝之枝葉,吝者驕之本根。故嘗驗之天下之人,未有驕而不吝,吝而不驕者也。”
我的驕傲觀
古人云:人必先器識而后才具。心胸與器識,是成就人生的主要因素。才、德、學三者全都具備的人并不多,只在某一領域有深厚造詣便是值得欽佩的,也是可以引為自豪的。然而,中國人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卻很難容忍別人的驕傲。一句“驕傲”就可將其打入冷宮,甚至葬送其一生的前程。這是一些嫉諂之徒的慣用伎倆。
真正驕傲的人,仔細考察之,必有可恃為驕傲的資本。其驕傲之所以不能被容忍甚至遭致中傷,往往是由于某些人的氣度狹窄與嫉恨。因而,驕傲的代價總是昂貴的。
雖然驕傲對于我們這個以謙讓為美德的民族來說不是一個優點,或許還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缺點,但也一定不是不能容忍的惡行。
從另一個方面考察,驕傲之人必為有識之士,有不甘平庸的積極進取之心,是坦蕩無詐之人。那些以“唯唯,喏喏”終了一生的逢迎之輩才多居心叵測者,他們有意見不當面宣講,只愛在背后施放暗箭。
驕傲之人實不乏光明磊落之行,表現出的是耿直的自信。比照那些只鐘愛暗算的人,其品質不知要高出多少。
驕傲帶給人的傷害是深刻的,但是謙讓所導致的民族的退縮與安于現狀,也是讓人刻骨銘心的,我們因此喪失過很多東西,比如交流,機遇,發展。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足以為鑒。崇尚謙讓的社會心態造就了層出不窮的虛偽狡詐之徒,令誠實處境尷尬。因而,與其贊賞虛偽的謙虛,不如容忍誠實的驕傲。
總而言之,驕傲不值得肯定,但是也不必大加撻伐。重要的是要有真正的才能,有寬容的氣度。當然,一個人有才能而且很努力,并且又具有弘毅的胸襟,深厚的美德,不驕不吝;同時還具有同情、包容和宏大氣魄,是最值得稱賞的,但是這世間又有誰能十全十美呢?既然人都是有缺點的,那么我們何不多一點寬容之心呢?
子曰:“三年學,不至于榖,不易得也?!?
[至]志。
[榖]俸祿。
孔子說:“讀書三年,還不想做官,這種人是很難得的?!?
朱子曰:“為學之人,而不求祿,如此之人,不易得也?!?
楊氏曰:“雖子張之賢,猶以干祿為問,況其下者乎?然則三年學而不至于榖,宜不易得也?!?
為誰讀書
讀書之目的在于明理、達禮、修德。一言以蔽之,就是做人。
那種借讀書而熱衷于名利的攀求,做學問是不會有建樹的。即使其謀求得以實現,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有益于社會的成就。而這樣的人一旦被任用為官,則為國家之災,百姓之禍,社會之悲。因為他們的動機本身就有問題,其結果和影響也必將是負面的。
潛心學問的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是很少的。人們難有“坐十年冷板凳”的耐心,太多的人在為名利奔走。鮮有人愿意困守清貧,忍受寂寞,他們的周圍往往充滿了太多的誘惑。
讀書,不去求取名利,這在那些孜孜于功名利祿的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我們要贊美這樣的人,靜下來時,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在為誰讀書?我們究竟在為誰讀書?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孔子說:“堅定我們的信仰,努力學習,矢志固守自己的德操。不去政局動蕩危險的國家游歷,不在綱紀紊亂的國家居住。天下太平則出任政務,政事混亂則隱居林泉。國家興盛時,如果不能為國盡力而生存在貧賤之中,這是讀書人的恥辱;國家政治黑暗、混亂腐敗,讀書人卻以不正當的手段獨享富裕奢侈的生活,這更是可恥的。”
晁氏曰:“有學有守,而去就之義潔,出處之分明,然后為君子之全德也?!?
《禮記·中庸》云:“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笨追f達疏:“國有道之時,盡竭智謀,其言足以興成其國?!魺o道之時,則韜光潛默,足以自容其身,免于禍害。”
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心事宜明是做人的原則,才華須藏是處世的鐵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高才招嫉,歷來如此。首要的是保護自己,充實自己,固守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否則你的任何努力都將是徒勞的,都會受到詆毀。人們都在努力地尋找著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人生在世必須要面對各種現實問題。
若逢世途乖蹇就當清心遠避,靜觀蓄力。如果這時還辛辛苦苦地推行自己的主張,那就是不合時宜?!熬诱唠m無所處而不安,然其于自處也,未嘗不擇。”選擇怎樣的時機,以怎樣的姿態成就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鬃诱f: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此言誠為至理。但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又高于一切,一個有大才德有高遠志向的人,在國家危亡之際還去討價還價則是可恥的。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位]職位。
[謀]謀劃。
孔子說:“不處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謀劃有關的事務。”
程子曰:“不在其位,則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問而告者,則有矣?!?
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亂]樂曲結尾的部分。
[洋洋]美妙盛大。
孔子說:“魯國的音樂大師摯開始演奏,直到結尾演奏的《關睢》之曲,美妙動聽的音符充滿雙耳,真是好聽極了?!?
朱子曰:“孔子自衛反魯而正樂,適師摯在官之初,故樂之美盛如此?!?
《關睢》之亂
禮、樂相輔,相得益彰,無限和諧美好。
在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波瀾壯闊的各種戰爭是最為慘烈的,也是最令人振奮的。它是舊時代的終結,是新時代的開啟。其如戲劇,上演時如火如荼,轟轟烈烈,推動著舊王朝的覆滅,催拉著新的歷史紀元的帷幕。
社會的變革必定以文化為先導,在文化現象上漸萌其兆??梢哉f,禮樂文化的興盛衰靡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的走向。
亂,既是高潮,也是結束,更是新的開始。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侗]無知,未成器的人。
[愿]謹厚,謹慎老實。
[悾悾]無能。
[信]誠懇。
孔子說:“狂放而不正直,貌似忠厚而不樸實,淺薄無識而不講信用,我實在不能理解這種人為什么要這樣做。”
蘇氏曰:“天之生物,氣質不齊。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則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馬之蹄嚙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馴。有是病而無是德,則天下之棄才也?!?
成就人生取決于自己
人的天資不同,智愚參差不齊,任何人都有可取之處,有可以造就的方面。其結局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后天的努力。
在人之初生和孩提時代,原本沒有什么賢愚高下之分。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學與不學,個體之間的差別慢慢增大。學習使個人的天資與潛能得到發揮,由此出現了才智、平庸的分別。由此可知,學習不但重要,而且影響是深遠的。
人都是有缺陷的,與生俱來,只有通過后天的學習才能補救,不學,終將一事無成。誰都有令人詬病的不足,只要為人純樸,誠實不欺,謙虛好學,就會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虛偽佞巧、玩弄手段之人,不僅卑劣,而且最終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傊?,才之高下,在于學習勤奮與否。所謂“生而知之”是不現實的。如果只有天資而不學習,也將同樣淪為平庸。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孔子說:“深入學習的人總是感到自己的能力不及,對于時間的流逝感到緊迫,唯恐失去機會,落在后面而被淘汰?!?
朱子曰:“人之為學,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猶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學者當如是也?!?
程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不得放過。才說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面對我們生活的天空
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網絡化時代,一切事物都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昨天還在孜孜以求的東西,一夜之間變得無足輕重;今天奉為圭臬的經典,頃刻之際已顯得陳舊不堪。創新的理念則更令人眼花繚亂,各種概念紛呈。生活觀念的劇烈沖撞、變化往往令我們不知所措,仿佛置身迷茫的星空,幾許惆悵,幾許失落。似乎一旦不學習就會立刻被淘汰,這樣的生存危機意識與緊迫感,讓我們的心靈難以承受。誠然,無論技術如何進步,只要能不斷地增長知識,增長才干,加之我們自己的努力,一切就都可以應對。這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變。學習,只有學習,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否則,真的就只能被進步的潮流無情地拋棄了。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巍巍]崇高偉大。
孔子說:“偉大?。∷春陀淼玫教煜?!謙恭禮讓,以德而治,而不必動用干戈?!?
積德深厚,天下歸心
古代治理天下,首先需要修養自己的德行,躬行對民眾有德澤的事業。舜、禹有天下,不是憑藉武力奪取的,而是因其自身德行的感召自然形成的。
舜的孝行為天下人所稱頌,其德義感動天地。舜的孝行是出于內心的至誠,而不像現在的一些人是做給他人看的。禹以天下為重,三過家門不入,人民因為感念他的恩澤而衷心地擁戴他。
舜、禹之所以有天下,在于積德深厚,天下歸心,盛德自成,得之以德,治之以德,以仁繼仁,民被其澤。巍巍乎!舜、禹之德天下。
圣人們并沒有為了得到天下而去做事的想法,他們只是全身心地服務,以自己的至誠,履行著自己的責任。因此,孔子盛贊道:“巍巍乎!”這是真正偉大的境界、真正崇高的品德。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唯]獨,唯一。
[則]法則,效法。
[蕩蕩]廣遠。
[成功]成就功業。
[煥]光明。
[文章]禮樂法度。
孔子說:“偉大啊,堯帝!巍然煥然,不可仰視!只有上天最偉大,也只有堯能效法做到。堯的恩惠真是博大浩蕩呀,百姓找不到恰當的詞語來稱頌贊美他。偉大呵他的事業!光輝呵他的禮樂法度!”
尹氏曰:“天道之大,無為而成。唯堯則之以治天下,故民無得而名焉。所可名者,其功業文章巍然煥然而已?!?
堯之盛德!
巍乎高哉!天道浩蕩,無為而無不為。
上蒼的恩澤普施,只有堯能夠效法做到。然而,堯卻不以為德,民亦無所頌揚。
至德者無言,也無須言,以民之言為言,以天地之意為意。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笨鬃釉唬骸安烹y,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
[治]治理。
[亂]通“治”,治理。
[才難]確實是這樣的。
[唐、虞]堯、舜有天下之號。
[際]交會之間。
[服事殷]臣服于殷紂。
孔子說:“舜帝時任用五位有德行的人,天下得以大治。”周武王說:“我有十位具有安邦勘亂之才的賢明人士?!笨鬃诱f:“有才能的人難得呵,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虞舜的時代之后,以周武王的時代最為人才濟濟?!稌分杏涊d,這十位大臣中有一位是婦女,所以只能說是九個人罷了。當初周文王三分天下擁有其中之二,仍然以臣屬之禮服從敬事殷紂王。周文王可以說是做到至仁至義了?!?
包咸曰:“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而猶以服事殷,故謂之至德?!?
范氏曰:“文王之德,足以代商。天與之,人歸之,乃不取而服事焉,所以為至德也??鬃右蛭渫踔远拔耐踔?,且與泰伯皆以‘至德’稱之,其旨微矣。”
人才難得
人才難得。更難得的是其才得到重用。興衰治亂、社會安寧,皆在于人才的貢獻。
趙翼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下非無才也,而乏識人者,更鮮有能用之者。
真正的才德之士少之又少,而且也只有同樣具備慧眼且大度、有過人的才能之人才能夠識而舉之,將其從微不足道的境地中選拔出來,委以重任。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間然]雜列其中。
[菲]薄,淡。
[衣服]平常所穿的服裝。
[黻冕]指祭服。黻:蔽膝,以韋為之。冕:冠。
[溝洫]田間水道,以正疆界、備旱澇。
孔子說:“夏禹啊,我無從非議他。他吃的是飯菜粗疏,卻把祭品辦得很豐盛;他穿的衣服很破舊,而祭祀的禮服卻做得十分考究華美;他居住的房屋低矮窄小,卻把力量完全用在了農田水利上。大禹啊,我無從非議他啊?!?
朱子曰:“或豐或儉,各適其宜,所以無罅隙之可議也,故再言以深美之?!?
楊氏曰:“薄于自奉,而所勤者民之事,所致飾者宗廟朝廷之禮,所謂‘有天下而不與’也,夫何間然之有!”
有大德的人,無從非議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一切都被打上了土地的烙印。因此,自古以來,改變生產條件、改善自然面貌、改造思想觀念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要方面。千百年來,人們一代一代地做著不懈努力。
執政的關鍵在于所推行的法令是不是符合民眾的心愿,是不是能夠解決百姓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蘇東坡說:“天下所在陂湖河渠之利,廢興成毀,皆若有數。惟圣人在上,則興利除害,易成而難廢?!薄拔ㄌ斓离y知,而民心所欲,天必從之。”
人心是知善惡的,亦知恩必報。一個人如果給百姓做過一點有益的事情,百姓都不會忘記他。民心從來都是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