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板印象:我們為何歧視與被歧視
- (美)克勞德·M.斯蒂爾
- 2390字
- 2021-12-03 15:41:08
驗證印象與制造印象: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的事
假設你是一位運動能力正常的白人大學生,你受一所心理學實驗室之邀參加一個測試,內容是在一個室內迷你高爾夫球場里完成10次揮桿入洞。而當你正在適應球場環境時,有人告訴你這次的高爾夫測試是一個名為“密歇根運動傾向測試”(MAAT)的標準化運動心理學測試的一項內容,旨在評估某人的運動天賦,那么你覺得自己的最終表現會如何呢?“測試的指標是‘運動天賦’”這一信息會否對你隨后的表現產生一定的影響呢?
幾年前,由杰夫·斯通領銜的一群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就開展過這種實驗,并且獲得了非常有趣的發現:被明確告知測試目標的白人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遠不如對該測試一無所知的白人學生。前者也同樣努力,但是相比后者,他們平均要多揮3次桿才能完成任務。
為什么測試目標這一信息的透露會對學生們的表現產生打壓呢?
杰夫和他的同事們將這個現象歸咎于實驗對象的白人身份。用本書的理論來說,這是由于在“對運動天賦進行評估”的設定中出現了一個由白人身份引致的“變量”。這一變量植根于一個社會中普遍流行的刻板印象,即“白人在運動天賦方面相對欠缺,至少比不過黑人”。在杰夫的實驗中,被試者作為社會一員,肯定對這種偏見有所了解,他們未必認同這種偏見,但是如果讓他們得知這場高爾夫測試的目標直指自己群體中的公認缺陷的話,那么不等測試開始,他們便會陷入極大的困擾。一想到他們在測試中的任何不利表現都會印證人們針對他們本人以及所屬群體的刻板印象,他們便可能表現得情緒低落或是不夠專注,從而使得最終成績平均比不知情的測試者差了3桿。
上述關于白人運動天賦的刻板印象,以及對被試者表現不佳的惡意解讀,與我童年時遭遇的“泳池限制”有所不同。它并沒有對個體的行為施加直接影響,比如它并沒有對被試者的揮桿擊球加以額外限制或是設置物理障礙,但在這場高爾夫測試中,仍然出現了身份條件作用:如果他們表現不佳,那么他們便會印證或被視作正在印證這種令人不快的刻板印象;如果他們表現良好,那么便能逃過一劫——這就是被試者們必須承受的額外壓力,而背后唯一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是白人。這種風險無影無蹤但卻四處彌漫,時刻提醒著他們——倘若稍有差池,他們便會被當作“沒有運動天賦的白人”(您可以從后文中了解到為何我和我的同事會將這種看不見的風險稱作“刻板印象風險”)。
循著上述邏輯,杰夫和同事們展開了更多的探究。
如果“讓普林斯頓大學的白人學生們了解到高爾夫球測試的目的在于評估運動天賦,從而使他們受到刻板印象風險的干擾,最終嚴重影響到測試成績”這一邏輯說得過去的話,那么如果向普林斯頓大學的黑人學生告知同樣的內容,他們的測試成績應該不會受到影響才對,畢竟上述偏見并不針對黑人群體。而事實的確如此。杰夫和同事們又招募了一群普林斯頓大學的黑人學生,并按照與白人學生相同的流程又做了一輪實驗,結果你猜怎么著?黑人學生的表現果然沒有受到影響,就是說無論事前對測試目的是否知情,最終的測試結果都沒有明顯差異。
到此為止,我們又有了額外的證據證明,“測試運動天賦”這一信息會令白人被試者們聯想到與之相關的刻板印象并產生精神壓力,進而影響到測試結果。
然而杰夫和他的研究團隊仍未止步。他們又設計了一個更加巧妙的辦法驗證他們的觀點。
根據他們的邏輯,既然針對某一群體的刻板印象可以對該群體施加無形的壓力(例如斯臺普斯先生在海德公園社區街頭的遭遇),繼而影響到他們的具體行為(例如高爾夫測試),那么照理說也可以人為設定一項刻板印象風險,使其能夠對黑人學生的高爾夫測試成績產生影響。具體做法就是將測試目標與某種對黑人群體不利的刻板印象掛鉤。這樣一來,黑人被試者就會重蹈白人學生的覆轍,在測試過程中因急于擺脫針對自身群體的偏見而承受額外的壓力,進而影響到臨場發揮。
他們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驗證了這一想法。他們在普林斯頓大學又招募了一批黑人和白人學生參加高爾夫測試,然后告訴他們本次測試旨在評估他們的“運動智商”。這一措辭上的改變產生了巨大的效用,現在輪到黑人學生局促不安了,因為他們的測試表現將會印證或被視作正在印證一個對于黑人群體十分不利的傳統刻板印象——黑人的頭腦不太靈光。于是乎,任何的一次推桿失誤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離“黑皮膚的傻小子”這一稱號越來越近了。這種身份條件作用簡直會壓得人喘不過氣,它所產生的強大精神干擾足以影響到被試者的最終表現。
接下來便是戲劇性的一幕了。這回,黑人學生們在刻板印象風險的干擾下,表現遠遜于白人學生,平均多花了4桿才能夠完成測試。
在這場高爾夫測試中,無論是針對白人的“運動天賦”抑或針對黑人的“運動智商”,都充分展示了身份條件作用的巨大影響——它并不像“泳池限制”那樣直接限制具體行為,而是釋放一種無形的壓力,即高爾夫測試成績將會印證或被視作正在印證那些針對自己所在群體某種特征的刻板印象。這種風險同樣不可小覷,比如它可以令那些受其影響的白人或者黑人學生們足足多花費3到5桿才能完成一項通常只需22到24桿便可完成的測試局。
無形的刻板印象風險乍看之下并不打眼,然而當你再次審視它時,你就能發現它是一抹揮之不去的陰影,長期籠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當斯臺普斯先生走在社區街頭,每當白人運動員踏入賽場(尤其是在與黑人同場競技的時候),他們都要與這種風險進行斗爭。試想在某些有大量黑人參與或由黑人主導的運動項目(譬如美職籃)中,白人運動員如果想要表現得更好,那么他在整個運動生涯中都必須與這種由人種特征所引致的額外風險死磕到底。偶爾一兩次的出色表現并不足以消除偏見,而想要徹底顛覆它則更是白費力氣,它永遠不會缺席你的下一場重要比賽。
本書的目的不在于將刻板印象風險描繪得多么強力而又堅不可摧。與之相反的是,本書旨在揭示這樣一種易被忽視的現實因素,探討其在某些棘手的個人和社會問題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相應地提供一些降低風險和改善問題的可行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