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畫中的金融史
- 劉曉樂
- 3315字
- 2021-11-29 10:31:31
前言 金融之我見
古人云:“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繪畫是人類凝固的歷史,是無聲的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說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繁衍生存了200多萬年的話,繪畫從出現至今才三萬多年。在那個只有繪畫而沒有文字的時代,繪畫是我們人類保存生活世界面貌的唯一辦法。我們最早的文字實際上也是繪畫,是事物最簡單、最抽象的表達方式。后來文字與圖畫分道揚鑣,圖畫的抽象化變成了文字,而圖畫的完全形象化就變成了繪畫。
在西方歷史畫中,文本與圖像之間往往存在著復雜的關系。文本與圖像都是傳播信息的載體,但相較于文本,圖像更加具體復雜。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會根據其所處時代的文化、慣例或個人經驗,賦予圖像難以捉摸的含義。在這一層面上,圖像不僅僅是對文本的再現,也是對文本的創新和顛覆。
在古希臘時期,自由貿易和小商品經濟比較發達,所以繪畫主要是在瓶子上;在古羅馬帝國時期,財大氣粗的富豪比較多,所以繪畫主要是在別墅的墻上;在拜占庭帝國時期,國家比較富裕,建設了許多宗教活動場所,所以繪畫主要是在教堂的半圓壁上;到了西歐中世紀,農奴們信奉上帝,所以繪畫主要是在宗教典籍上,不識字的人還可以看看圖畫;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壁畫、油畫、版畫等形式逐漸豐富起來,繪畫的形式也多樣起來。
從某種程度上說,繪畫形式的變化與畫家的社會地位變化有一定的聯系。在柏拉圖時代,畫家和雕刻家的地位不高,主流思想認為繪畫無法描述真理,而只是復制實際事物,其中除了工藝,沒有其他的成分在內,就像制鞋及鑄鐵一樣。中世紀的藝術不同于古代藝術,在觀念上更注重精神層面的表現,強調神性高于人性,表現形式單一。而在文藝復興之后,達·芬奇說:“繪畫是自然界一切可見事物的唯一的模仿者。”原來在空間上平鋪的繪畫藝術,拓展為時間上多維的歷史表達,逐漸得到認可與發展。包括文藝復興三杰以及威尼斯畫派的提香、巴洛克畫派的魯本斯等在內的著名大師也將藝術帶入宗教與貴族的“狩獵場”內,記錄著波譎云詭的權力游戲。
在照相機問世之后,繪畫原本用來記錄真實世界的功能和地位受到挑戰,西方繪畫由求真再現走向了更加個性化的創作。畫家們紛紛逃離攝影技術的陰影,開始追求畫面的形式,由具象走向了抽象,倡導獨樹一幟,反對傳統藝術手法,使古典主義寫實繪畫由單一的視覺樣式裂變為令人眼花繚亂的多樣化現代藝術風格與流派,畫家在攝影師的帶領下“闖入了現代精神之中”。現代美術中的野獸派、立體畫派和超現實主義的成就與攝影技術的出現及發展密切相關,可以說,攝影技術的出現導致了繪畫的深刻變革。
在繪畫藝術發展與變革的同時,金融的內涵與形式也在隨著時代的步伐而逐漸變化,由最初簡單物物交換的媒介,變成了決定社會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成為跨時空價值交換的手段,影響著社會環境的方方面面,當然也會影響著繪畫藝術的歷史發展進程。在前攝影時代,畫作承擔著記錄歷史的功能,在每一件藝術品的背后,又深藏著理念、人文的變化。與創作者本身交匯于當時的時空之下,只有將繪畫藝術與金融置于具體歷史與現實的紛繁復雜的相互關系中,才能挖掘內在隱含的因果關系,重構歷史圖景,給出令人信服的歷史解釋。
本書以此為出發點,將全書分為七章,其中,第一、第二章以貨幣與資本為主題,記錄貨幣與資本在金融社會形成和演變過程中的突出事件;第三章以人類需求為著力點,淺談人類自身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需求變化與金融發展的交集;第四、第五章則記錄了世界范圍內尤其是歐美國家政治權力更替過程中,利益、矛盾激發戰爭,影響金融變革的事件;第六章結合一些改變人類認知的事件,了解推動社會及金融發展的科學知識點;第七章則從歷史上爆發的金融危機中找出阻礙社會發展前進的問題,以及人類為解決這些問題而付出的努力與嘗試的手段。
引言部分通過名畫《財富的寓言》引入并介紹我個人對財富及金融的見解。“財富從物質上來看只是需要的多樣性”,財富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人對財富也有不同的需求。金融的本質就是跨時空的價值交換,有價值的東西通過時間或空間的轉移就形成了財富,擁有財富的途徑除了勞動就是交換。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形成的不同的藝術流派的思想及表現形式,在傳承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
第一章,貨幣的呼喚。從威廉·布萊克的畫作《遠古時代》開始,討論世界文明起源的多樣性,從而提出“世界金融的多樣性從貨幣的多樣性開始”這一論點。再通過《受傷的野牛》《阿尼的亡靈書》《克羅伊斯面前的梭倫》《納稅銀》討論了貨幣的起源與最早的呂底亞金幣。后續用其他的畫作分別討論了我國宋朝時期的紙幣“交子”、明朝白銀帝國的形成,還有頗具代表性的黃金白銀復本位的爭論與黃金本位制的確定,以及現代社會石油美元霸權的形成歷程等事件。
第二章,資本的號角。從提香的畫作《天上的愛與人間的愛》入手,將金融社會的主體分為實體經濟的產業資本與虛擬經濟的金融資本兩種不同的形式,且兩者擁有不同的資本增值途徑與模式。再根據資本軌跡的不同,通過《維納斯的誕生》等畫作談論了早期金融資本的變遷歷程;通過《兩個磨坊和水車》《軋鐵工廠》等畫作談論了產業資本創立工廠制度、狂熱追逐“金羊毛”的歷史。
第三章,欲望的牽引。運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分析高更的畫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中提出的人生三問。因為不同的人生與時代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不同的人生會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選擇,而金融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這些需求與變化才產生的。這一章落腳于家中事、內有料、樂悠閑、抽過癮、喝得爽、品有范、亮如晝、跑得快等各種不同層級的人類需求,把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食物、服飾、飲料、家居等藝術作品與金融交集的內容,作為本章故事的重點,為大家帶來新的體驗與感受。
第四章,國王的權力。從《帝座上的拿破侖一世》畫中人物的衣物與手中的權杖這些權力的象征開始,討論權力更替伴隨著金融制度的變遷。從拜占庭帝國的查士丁尼大帝、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神圣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等著名男性君主的霸業中尋找金融的元素,也從奧斯曼帝國的許蕾姆蘇丹、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法國的蓬帕杜夫人等女性掌權人身上看到她們對歷史的貢獻。在這些國王、教皇、諸侯之間的權力斗爭中,逐漸形成了更加完備的法律制度與稅收制度等,至今仍然影響著世界的運轉與權力的施行。
第五章,戰爭的洗禮。當人類受到利益的誘惑使矛盾不可調和之時,便會通過戰爭的手段來解決彼此的紛爭。因為爭奪金蘋果而爆發的特洛伊之戰與名作《拉奧孔》,充分反映了人類在使用終極手段時的叢林法則。而每一次的重大戰爭都可能摧毀舊秩序,建立新秩序:《黑海的月夜》中為了籌措戰爭費用,在威尼斯誕生了債券;《奧蘭治王子威廉三世從荷蘭出發在托貝登陸》使英格蘭誕生了第一家中央銀行;《凡爾登》中一戰的爆發也導致了曾經輝煌的王朝的崩潰,原本強大的殖民帝國衰落了,新的力量則建立了新的政治規則與金融制度。
第六章,科學的勝利。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是由無數代人的努力與經驗造就的,這些都來自知識的積累與傳承。《雅典學院》中跨時空的思想交流場景完美呈現了人類跨時代知識傳承的特質,學者們將智慧的火種一代一代地傳遞下來。《靜物:沙漏、筆袋與印刷物》所采用的透視法不僅帶來了繪畫藝術的變革,也改變了人們度量時空的認知。印刷術的誕生更是增加了知識的覆蓋面,科學的世界從此敞開了大門,在金融的支持下推動著人類探索更廣闊的宇宙空間。
第七章,危機的潛伏。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經濟史也可能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當某種資產的價格超過人們的預期時,總會帶來追捧與狂熱,而隨著潮水的退去,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巴別塔》與《愚人船》就是告訴我們這種非理性繁榮背后的邏輯與定律,荷蘭郁金香狂熱、法國密西西比公司泡沫、英國南海公司危機也是藝術與金融相結合的永恒主題,能夠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空間。
“古往今來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金融是跨時空的價值交換,世間萬物也在時空之中演變與迭代,當金融之樹在人類社會慢慢成長的時候,藝術之花也逐漸盛開。讓我們用科學求真的精神,研究名畫世界的真善美,去挖掘名畫背后隱藏的金融元素與故事,找到那些觸動變化的旋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