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的心理成長與引導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 朱吉亮編譯
- 1489字
- 2021-11-29 09:43:29
被溺愛的兒童,始終覺得自己是中心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每個孩子都是需要被關注的。家長忽略孩子的教育,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孩子長大后會具有比較強的依賴性與攻擊性。大量數據表明,這些心理扭曲的孩子中,一大部分是被溺愛的孩子。一些兒童之所以產生錯誤的認知,與家長的過度溺愛有一定的關系,這些孩子多半出生于經濟較好的家庭,他們認為自己是家里的中心,認為不用付出就能獲得想要的一切,認為自己與眾不同,認為他人就應該為自己付出。這種想法很可怕,一旦孩子發現自己并不是獨特的,他們就會產生很強烈的挫敗感,甚至認為自己被世界拋棄了。
對于這些被溺愛的孩子來說,他們要什么有什么,他們也習慣了索取,很少考慮到他人的感受。他們沒有認識到的是,成年以后,家長無法再保護他們,他們也需要與人合作、互助,他們總要學著自己長大,學會自己處理問題。
這些孩子在進入社會以后,很有可能會成為危險人群,表面上,他們會表現得很友好,但是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有可能攻擊別人。他們很難與人合作,也不喜歡與人合作,但是只要周圍的人對他們冷淡,他們就會把對方當成自己的仇敵。他們最討厭被人看不起,他們希望所有人都站在自己這邊,能幫助自己報復他人,當身邊的人不支持自己時,他們不會反思,反而認為是他人的問題。
被溺愛的孩子,會扭曲別人的善意,會對抗他人,但無論是哪種表現形式,都表明了是他們對人生的認知出現了偏差,也許表現不同,但他們的思想從本質上來說從未改變:他們要求別人以自己為中心,而如果他們不愿意改變自己,那么,他們就不會得到發展。同理,那些被忽視的兒童,也不會想到要與他人和諧互助。
所以,我們可以說,那些先天缺陷、被過分溺愛或者被忽視的孩子,容易在人生觀上出現錯誤的認知,對于這些孩子來說,他們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進而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建立對生命意義的正確理解。
在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身上,我們都能發現祖父母對他們溺愛的影子,這樣,我們就能理解這些寵愛是如何導致他們童年出現困境的,這些孩子是祖父母的最愛,但是祖父母的寵愛也導致了他們的心理問題,祖父母要么無限制溺愛和縱容孩子,要么容易成為孩子之間爭斗的導火索。比如,一個孩子會對另外一個孩子說:“爺爺最喜歡的是我。”幾個孩子中間,如果誰沒有感受到來自老人的愛,那他就會感覺受到了傷害。
對于家里的老人,要讓他們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任何人的玩具,要想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就不能嬌寵孩子。另外,也不能出現家庭問題時就搬出這些老人,如果年輕人和老人產生了矛盾,不要相互爭辯,無論如何,不要將家里的孩子牽扯進去。
可見,我們的時代需要我們停止溺愛孩子,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停止喜歡他們,而是指我們要停止縱容寵溺他們,應當把他們當成朋友一樣來對待。
對此,我們需要記住幾點教養原則:
第一,不要在金錢上過于放縱孩子,也不要簡單地說“這樣不好,就那樣”“那樣不行,那么就這樣”。任何事情都是不斷變化的,家長要用心去揣摩孩子的內心世界。無論孩子做對還是做錯了事情,都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提出合理建議。
第二,孩子需要適度的關愛,家長不用刻意期待孩子獨立,而是要理解孩子,尤其要理解孩子內心的柔弱和對關愛的渴望。
第三,教育孩子形成一種艱苦樸實的生活作風。
另外,父母不僅要避免溺愛孩子,避免一味地給孩子描述現實的美好,更要避免用消極的態度告訴孩子世界多么現實。我們要做到的是,用客觀公正的態度引領孩子,讓孩子為未來做好準備,讓孩子學會獨立,能在未來社會中照顧自己,如果孩子沒學會如何應對困難,那么,他將會努力避開各種困難,這樣的孩子永遠長不大,他的社交和社會圈子也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