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語言心理學(完全圖解版)
- 張熙編著
- 1464字
- 2021-11-29 09:49:51
給孩子大膽爭辯的機會
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認為:“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允許逆反期孩子適當爭辯,是有助于孩子擺脫無方向狀態的一個途徑,可以使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處。同時,爭執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對抗中他們感覺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爭執也表示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因為他們已經注意到,父母并非總是正確的。
心理學家認為,爭執可以幫助逆反期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與父母爭辯的過程中,孩子會感覺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應該怎樣表達才能實現自己的意志。同時,爭執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識的覺悟,正在試著走自己的路。爭辯的勝利,無疑讓孩子獲得一種快感和成就感,既讓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力。
由于受千百年傳統觀念的影響,父母總會覺得小孩子見識少、閱歷淺、不成熟,又是自己生養的,于是形成了“大人說話小孩子聽”的定論。許多父母不允許孩子與大人爭辯,他們奉行“父母之命”的教義。孩子只能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是決不允許與父母拌嘴、爭辯的,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實際上,隨著孩子進入逆反期,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被喚醒,這時父母與孩子爭辯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所謂爭辯是爭論、辯論的意思,是各執己見,互相辯論說理,這樣做有利于思想溝通,通過爭辯形成共識、解決問題。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他們回嘴、反駁、頂撞等情況。面對孩子的爭辯,父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給他們爭辯的權利,認真聽取他們的爭辯。這樣父母可以從孩子的爭辯中了解他們發生某種行為的背景、條件及心理動機等,從而進行針對性地教育。同時,讓孩子爭辯,也為父母樹立了一面鏡子。父母通過聽取孩子的爭辯,可以檢驗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說法是否在理。明智的父母常常不把自己的意志簡單地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為孩子爭辯創造一個寬松、平等的氛圍。而在與孩子爭辯的過程中,父母應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不要簡單地把孩子的爭辯看做是對自己的不敬。
小貼士
處于逆反期的孩子爭辯的時候,往往是他們最得意、最來勁、最高興、最認真的時候。聽取他們的爭辯,這樣做對孩子是很有益處的。允許孩子這樣做,還可以營造家庭的民主氣氛,提高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對孩子未來的生活也是大有好處的。
父母應該樹立一種觀念,允許孩子爭辯,這并不是什么丟面子的事情。那種認為一旦允許孩子爭辯,他們就會不聽話,不尊重自己,與自己為敵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孩子與父母爭辯,對雙方都是很有好處的。
當然,孩子爭辯是應該遵循規則的,也就是說,不允許他們胡攪蠻纏、隨心所欲,而是要在講道理的基礎上進行爭辯。假如孩子違反了爭辯的規則,父母自然應該加以制止。當然,父母是規則的制訂者,因此在制訂規則時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孩子的情況,遵循一般的道理,這樣的爭辯才是合理的。
對于許多父母而言,并不能輕易做到給孩子說話的權利。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往往是只能家長說孩子聽,哪里容得孩子爭辯?所以,給孩子爭辯的權利,需要父母克服自以為是、唯我是從、只準說是、不準說“不”的單向說教思維定式,遵循尊重孩子、鼓勵爭辯、勇于認錯、善于雙方交流的思維方式。
假如孩子是因叛逆思維而進行毫無理由的爭辯,父母事后可以反思,到底是自己沒有尊重孩子的意愿?還是孩子確實是在胡攪蠻纏。假如是前者,那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尊重了孩子;假如是后者,那可以仔細觀察孩子做出這樣行為背后的真實心理,了解之后予以相應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