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紀思想史(上下卷)
- 文聘元
- 2562字
- 2021-11-30 16:52:48
第三章 中世紀哲學的大背景之二:猶太人簡史
應該說,猶太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民族之一,也是命運最悲慘的民族之一,因為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他們都是被其他民族所欺凌、壓迫與蔑視的民族。有些西方的作家與哲學家,對猶太人也抱著濃濃的偏見,作家如莎士比亞,哲學家如伏爾泰。在他們的作品中猶太人基本上都是反面人物。伏爾泰在其《哲學辭典》中是這樣評價猶太民族的:
“我老實說,猶太民族本是一個很野蠻的民族。他們把一個不幸的小地方的居民無情地殺光,而他們對于這個地方跟他們對于巴黎和倫敦是一樣無權過問的。”
在這一章我們將講述猶太人那悲壯而令人悲哀的歷史。
之所以要講述他們的歷史,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猶太人的猶太教乃是基督教最初的創造者,就其具有這個身份而言,我們在講中世紀哲學時,就應該好好講講他們;二是因為猶太這個民族本身也的確是一個有故事的民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猶太人甚至算得上是全世界最有故事的民族。而這個故事不用說是很動人的,或者說是很令人動容的,就像上面所言,這是一個悲壯而令人悲哀的故事。
黑格爾曾用一句話對猶太人的這兩大特點進行了概括:
“基督教是發源于猶太教的,發源于那種自覺的悲傷自賤的。這種虛幻的自我感,從一開始就攫住了猶太民族,一種悲傷、絕望、虛幻之感占據了他們的生命和意識。”
我們知道,締造現代人類對整個世界基本看法的三大偉人——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都是猶太人,其中馬克思締造了人類對于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締造了人類對自然的看法,而弗洛伊德締造了人類對于自身的看法。
這三個偉人誠然偉大,是猶太民族對人類偉大的貢獻,然而并非最大的貢獻。什么是猶太民族對人類社會做出的最大貢獻、對人類的最大影響呢?
當然是其創始了基督教。
猶太人是基督教之創立者,所以我們講基督教之創立當從猶太人之誕生說起。
猶太人的祖先,當他們還不曾被稱為猶太人時,就來到了現在叫巴勒斯坦的地方。
在進一步閱讀之前,我建議大家看一下巴勒斯坦地圖,從地圖上可以發現,巴勒斯坦有一個很大的特征,就是它易攻難守。在它的四周是一片平坦的沙漠,沙漠平坦得戰馬可以橫沖直撞,它卻沒有什么可以阻擋這些戰馬的沖撞。
這個要命的特點就造成了猶太人以后可悲的歷史——只要敵人稍微強大,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占領他們的家園,將他們的家園變成囚禁自己的牢獄。又因為巴勒斯坦所處的地方恰恰是一片美好的綠洲,物產豐饒,正如《舊約》上所說,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流奶與蜜之地。好東西人人想要,其它民族便紛紛侵入,簡直像蝗蟲一樣撲來!
猶太人的整部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被外來民族征服的歷史——是一次次反抗、一次次失敗與一次次被征服的歷史。
猶太人第一次出現在巴勒斯坦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距現在三千多年了。但這時他們還不叫猶太人,而稱為海伯魯人,這些海伯魯人就是后來的希伯來人。
從此猶太人,也就是希伯來人,走入了歷史。
這些海伯魯人原來居住在沙漠,此前大約是西亞莽莽黃沙中眾多原始游牧民族之一,至于這些尚處于原始社會的游牧民族的起源就無從考證了。
海伯魯人來之前,巴勒斯坦是古埃及帝國的一部分,埃及人一直對它進行有效的管轄,希伯來人到達巴勒斯坦幾十年后,埃及人重新征服了巴勒斯坦。這時的巴勒斯坦還有另一個名字——以色列,二者的地域并不完全一樣,以色列可能指的僅是希伯來人所住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在公元前1223年古埃及的一個碑銘上有一句話,說“以色列是荒蕪的,五谷不生。”或者也有書將這句話說成“以色列已化為廢墟,但它的種族并未滅絕。”
第一個譯法叫人有點莫名其妙,因為巴勒斯坦在那時不大可能是荒蕪的,否則何以希伯來人要在那里生活下去呢?何以那么多的帝國都想將它占為己有呢?何以《圣經》稱它是“流奶與蜜之地”呢?我想這段話的意思可能有兩個:一是希伯來人此時所住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地區是荒蕪的,因為我們知道,這時巴勒斯坦被埃及人征服了,他們豈不把被征服者趕到荒蕪之地去而把流奶與蜜之地留給自己呢?二是相對于埃及人所住的豐饒無比的尼羅河谷來,希伯來人所住的地方即便有草有水,也是荒蕪的,因為在這里不能種下五谷,只能牧牛放羊。當然,如果我們采用第二個譯法就容易理解多了,希伯來人這時被埃及人征服了,征服之戰將他們的國家化為瓦礫,然而其人民并未因戰爭而全部死滅。
不管這段話的意思如何,這句三千年前的銘文是現存所有史書中第一次有關希伯來人、以色列人或猶太人的歷史記載。
不管采用哪種譯法,我們都可以從中知道這些希伯來人被征服了。
此后他們又怎樣了呢?難道被征服者輕易地被放走了嗎?
當然不!而是采取了那個時代慣有的征服之形式,就是讓被征服的異族做他們的奴隸。如果以色列人曾被征服了,那么他們很可能被埃及征服者拉去做奴隸了,這樣它的種族才未滅絕。
當然,對這段從以色列到埃及的歷史猶太人人自己也有記載,他們是不會說因被征服而成了俘虜的,詳情我們可以去參考《圣經》。
到埃及后猶太人的歷史就好解釋了,我們都聽說過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的故事,后來猶太人的歷史就從這里開始,我們從《圣經》上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后來的一切。
但事情卻并不這么簡單,根本原因就是這里出現了兩種歷史——考古的歷史與《圣經》的歷史。
我們知道,《圣經》是半部神話書,所以它上面所記載的東西雖然都有歷史的影子,但卻與通過考古所發覺的歷史不大一樣。它上面有些東西,例如上帝的創世,是沒法用考古學證明的,所以不能看成史實。
所幸的是,我們固然不能將《圣經》看成完全的史實,但它的大部分內容,尤其是摩西出埃及后的那段歷史,仍大體是史實。
這有點像《西游記》,雖然孫悟空豬八戒玉皇大帝之類是子虛烏有的,但唐三藏西天取經卻是史實。
那么,我該怎么講述猶太人的歷史呢?
可以采取三種方法:一是從考古學上去講,二是依照《圣經》去講,三是兩者對照去講。到底采取何種方法呢?我決定用第三種。因為用第一種將會令這章難懂又沒味。要知道關于猶太人的歷史考古學上并沒有太多的證據,就是考古學家們常也得利用《圣經》,尤其是摩西后的那段歷史。但全按照《圣經》又太缺乏歷史的真實感了。因此最好是用第三種,我們可以《圣經》為線索,再加上考古學成果,這樣一來,就會既清楚又不乏歷史的真實感了。
下面就是結合考古學與《圣經》得來的猶太人的簡明歷史,將以三個名字的起源為線索,像那根帶著忒修斯去逛迷宮的線一樣,由它帶我們走進猶太人歷史的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