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6]“二戰”后大陸心理學中的現象學

在這一點上,我將摒棄所有的歷史托詞。相反,我想給出的是某種類似于蛙眼視角中的當下大陸心理學,正如在我看來,它在文獻資料與簡短訪談基礎上在一定距離以外向我所展現的那樣。我所想做的是充分地表現歐洲心理學的當代場景(既不提出對它未來的期待,也不過分地匆匆略過它)。我的目標是幫助讀者自己去進行分辨與觀察。

在涉及大陸心理學時,我不想逐個國家進行統計。除了二手與三手信息以外,我沒有辦法掃描如意大利或波蘭這些國家的文獻,盡管從它們的活躍哲學氣氛上來說,它們對現象學心理學的發展很可能是有興趣的。因此,我這里的案例來自具有更多信息的傳統領域。我的討論將聚焦于德國,并擴展到瑞士與荷蘭。

A. 德國心理學中的現象學

我們不太可能公平地描繪有關今天德國心理學中現象學狀態的圖景。在某種意義上,現象學是無處不在與無時不在的,尤其滲透了所有的教科書、專著和論文,而且這些文獻或多或少地都鐫刻著哲學資源的印跡。最近的德國百科全書《心理學手冊》就是這種潮流的范例。《心理學手冊》的計劃是12卷,但已經擴展了超過1000頁的額外半卷;《心理學手冊》沒有統一的概念,只有頂級心理學家的介紹(其中一些是德國以外的)。104“現象學”這個詞是普遍存在的。但其中沒有哪一部分被特別地標記為是現象學的。另外,第一冊《普通心理學》的編者梅茨格(Wolfgang Metzger),在序言中探索了與大量的知覺研究相對的“知覺活動的系統現象學”(《普通心理學》,第vii頁)。第一冊《普通心理學》中也沒有很多地方明確宣稱是現象學的范例。我們只要簡單地看一下有關領導性德國心理學家的代表性著作,就可以得出這個判斷。

因此,梅茨格在1940年出版的格式塔主義《心理學》(已經出到了第3版[1957],并且公開題獻給格式塔心理學),在其布局中沒有訴諸現象學,但把現象學作為處理直接給予心理學部分的基礎構架。因此,梅茨格把歌德看作是與哲學現象學家們在同一層面上的模范現象學家。

對現象學更清晰的懇求出現在了韋萊克(Albert Wellek)的《整體性心理學與結構理論》105的末尾處;這是一個韋萊克首先在第14屆國際心理學會議(1954年的蒙特利爾)上所做的講座——“意識與心理學中的現象學方法”。106在這里,韋萊克在沒有摒棄操作主義等其他方法的情況下,將現象學作為所有心理學的本質成分(包括深度心理學與性格學)。但是,除了論玩笑現象學的文章以外,107書中沒有出現他對現象學進行維護的一般內容。

萊希(Philip Lersch)在他論人格結構的有影響力文本中,108將現象學作為普通心理學三大任務中的第二個(在“系統學與分類”與“病因學”之間)。他把現象學等同于胡塞爾“原初”意義上的描述心理學。但是,只有一部分人格結構描述是“現象學”。

另一個典型是在托梅(Hans Thomae)《論人類決定》一書中的現象學。109盡管這本書的意圖是在困難決定的經驗案例材料基礎上進行全面的心理學研究。這本書五章中的第二章與第三章的標題是“決定的普通現象學”和“決定類型的現象學”。在第一章對主要范例情境的探討之后,論普通現象學的第二章調查了典型的最初情境(再定向的努力與優柔寡斷的結束)。根據決定方法與特定社會情境的不同現象學討論,托梅揭示了決定類型中的本質差異。托梅完全在此基礎上,去探索決定條件、決定對于生命及人格的最終意義問題(他認為這不是現象學的問題)。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格勞曼與林肖頓編寫的現象學心理學研究系列。110然而,在古爾維什的著作《意識場》剛剛由法文譯為德文出版的時候,現象學心理學研究系列的第一部分是格勞曼自己的著作。隨后出版的是林肖頓對詹姆士現象學心理學的闡釋性研究,111以及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德文譯本。

格勞曼論視角現象學與心理學基礎的著作112是當前純粹現象學與經驗心理學進行互動的指導性范例。在簡短的導言之后,這本書的第一部分闡釋了以視角(它是一種繪畫的主觀呈現形式)研究為基礎的視角現象學,然后是對視角概念在哲學中地位的考察(從萊布尼茨開始:在他那里,視角的本質結構,就是視域的指稱整體)。格勞曼的這種闡釋是為了揭示:視角超越了它們本身,而達到了包含視角的、客體的復雜整體;反過來,客體就處于環繞不會筋疲力盡的觀察者的視域中。繼而產生的視角心理學的基礎部分,涉及的是視角的適用范圍以及動機特征。在第一個標題上,為格勞曼所特別注意的是我們覺知視角給予性的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直觀性與非直觀性)。因此,動機研究想要追尋的是這些視角建構的條件;在這里,格勞曼應用了大量桑德爾(Fritz Sander)萊比錫學派所謂的實際發生(Aktualgenese)(它研究的是格式塔現象在我們的知覺中得以確立的方式)。格勞曼在他的全部研究中都引用了現象學文獻,尤其是胡塞爾的著作(包括《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的第2卷)。格勞曼還頻繁引用了美國的知覺研究文獻,尤其是詹姆斯·吉卜森(James Gibson)和阿爾波特;這兩個人都與格式塔-現象學進路有緊密接觸,或者說對格式塔-現象學進路抱同情態度。

我們無法收集有關近來德國現象學心理學研究的更多范例。我認為以下范例是有希望的,并且是以胡塞爾的精神去探索現象的有意識努力:林肖頓的《現象學心理學研究》(第23頁)、科貝爾的《論孤單:論孤單生活的起源、形態變遷和意義》 (Gerhard K?lbel, über die Einsamkeit: Vom Ursprung, Gestaltwandel und Sinn des Einsamkeitserlebens. Munich: Reinhardt, 1960.)。

B. 瑞士心理學中的現象學

在對現象學感興趣的瑞士心理學哲學家中,以下人物是不可被忽視的:昆茨(Hans Kunz)和凱勒(Wilhelm Keller)。在表面上,這兩位哲學家強調的主要是對于人的更充分的人類學理解。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進路中,他們或多或少地采納了現象學程序,并頻繁地引用了如舍勒、海德格爾與普凡德爾等人的現象學程序。

昆茨在他論想象的人類學意義的兩卷本著作中,113將自己的進路描述為現象學分析(對本質特征的描述,從來沒有完全達到)。但是,他拒絕接受特定學派意義上的現象學。他的這種態度不只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表明了“學派”的刺激性影響。昆茨還冷靜地看到了現象學進路的局限。114

凱勒甚至在更為廣泛的程度上探討了人類學問題,但他的進路不同于昆茨。115凱勒將他自己的“批判人類學”進路稱為在現象學與深度心理學之間的“現象學”綜合(《自我價值追求》[Das Selbstwertstreben],第28頁)。

C.荷蘭心理學中的現象學

現象學心理學在荷蘭是在近年來才變得繁榮起來的。荷蘭現象學心理學的奠基者與中心人物一直以來都是拜坦迪耶克。我在本書第二部分對他進行了更為充分的研究。荷蘭現象學的特點呈現為豐富多彩的插圖。那些對這種特點有興趣并且非常通曉荷蘭語的讀者,可以通過閱讀1956年出版的荷蘭現象學心理學著作116而去了解荷蘭現象學心理學。那些只掌握英文、法文和德文的讀者,也可以從《情境:現象學心理學與精神病理學文集》這個非荷蘭語的兩卷本著作中獲得類似信息。117范·登伯格論握手與臥病在床(在賓館里)的論文、范·雷納普(D. J. Van Lennep)論駕駛心理學的論文、林肖頓論性的化身方法以及“道路與無限距離”的論文,都反映了這個學派的鮮活原創性品味。林肖頓有關入睡現象學的更為重要的研究也是如此。118

在荷蘭現象學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是斯特拉塞爾(Stephan Strasser)。斯特拉塞爾出生于奧地利,并經由比利時魯汶來到了荷蘭奈梅亨大學。我在《現象學運動》一書提到了他更為哲學化的著作。他與現象學心理學有特別相關性的是論情感的著作,119盡管他通過“形而上學哲學”超越了情感。

D.英國心理學中的現象學

在這個對半個世紀的心理學進行考察的部分中,對歐洲大陸以外國家的忽略,會使人產生本書不包含歐洲大陸以外國家的印象。然而,本書第五章涉及了美國的心理學,所以說本書包含了歐洲大陸以外的國家。但就英國的情況來說,本書仍然留有顯而易見的鴻溝(在英國精神病理學中,現象學仍然是有部分生疏性的)。

現在,除了雜志上的一些孤立論文,在英國心理學中并沒有出現現象學潮流的繁榮跡象。但是,在那些向現象學心理學靠攏并且錯過哲學心理學之名的英國哲學家中,是發生了一些事情的。這個潮流的主要代表(如果說不是發起者的話)是賴爾的先驅著作《心的概念》。120在20世紀,賴爾一開始是德國現象學哲學的狂熱追隨者,但他在20世紀40年代又強烈地摒棄了德國現象學哲學。121

在《心的概念》中,賴爾表面上只是分析了體現在我們關于心理現象的日常談話概念。但事實上,這種研究要求如此多地考慮到作為這些概念指示的現象,因此賴爾本人有時候將他的著作稱為“我的心靈現象學”。在這些條件下,這就是很有意義的——賴爾主編的《心靈》雜志發表了論文《現象學心理學》。這篇論文除了其他事項以外,還指出賴爾的概念分析與恰當的去神秘化后的胡塞爾現象學沒有什么不同。122

但所有這些東西加起來都只是說明:這是英國哲學中的一種新興趣(在與現象學的聯系中使用心理學語言)。迄今為止,這種新興趣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心理學,或者說沒有對英國的經驗心理學產生顯著影響。

E.結論:過渡平衡

在本節的結尾部分,現象學心理學的情況是鼓舞人心的。在當代運動與學派的廣泛語境中,現象學仍然是次要的潮流,即使是在嚴格行為主義的衰落之后。在新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狹義語境中,現象學所起的作用只是輔助性的(對現象學的援引,多于對現象學的實踐)。即使是在現象學心理學之前顯示了非凡生命力與創造性的若干領域中(如荷蘭與瑞士),現象學心理學至少也可以說是發生了衰退。但對于現象學心理學的發展來說,讓它成為一個沒有規訓的時尚,不是一件壞事。現象學心理學需要受到挑戰,即使是受到批判性的反對。一旦更近來的趨向統計研究的潮流開始運行,那么對現象學理解的需要,就會變得更為迫切(對這種研究基本概念的審查以及對于研究結果的評價,都需要現象學理解)。

與此同時,對現象學的持續與重生的興趣是充分的。這種興趣的表現是:新的雜志《國際現象學心理學期刊》有來自德國、美國和比利時的編者,123而且近來的導論性心理學文本宣稱:現象學是基礎。124但這種導論不能替代新的實質性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郸城县| 攀枝花市| 和林格尔县| 巍山| 合阳县| 微博| 宜兰市| 张掖市| 石屏县| 岗巴县| 城口县| 临猗县| 宽甸| 永昌县| 宁阳县| 集安市| 岚皋县| 鹤壁市| 青岛市| 宁国市| 英德市| 柏乡县| 桐柏县| 清水县| 岚皋县| 麦盖提县| 历史| 三明市| 英山县| 嘉禾县| 雅江县| 紫阳县| 玉门市| 浪卡子县| 德阳市| 夏津县| 咸宁市| 镶黄旗| 禹城市| 兴化市| 灌云县|